谈二三线城市中心商务区城市设计
2012-09-06张玉琦
张玉琦
摘要:传统意义上,中心商务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的产物,一般都产生于世界性城市,如纽约、伦敦、香港等,或者地区中心城市,如上海、北京等;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功能的综合发展,在国内二三线城市的新区规划中,中心商务区成为一项重要的功能组成部分。而二三线城市的特点,也决定了其新区中心商务区设计中的不同。本文以淄博市新区中心商务区城市设计为例,从城市形象、功能承载、开发规模、城市开发等方面对二三线城市中心商务区城市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城市新区;中心商务区;城市形象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项目缘起
2003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鲁中崛起,淄博率先”的发展方针,同时为了配合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的目标,淄博新城区的建设开始启动。而新城城市核心区的建设更是重中之重;本案位于淄博新城城市核心区,规划占地44公顷,是未来淄博市的商务中心区,南临淄博市体育中心,北临规划中的淄博市文化中心。
二、规划方案
1.项目定位
通过对于项目区位、现状等背景的研究解读,以及相关案例的研究借鉴,提出本次项目的定位:魅力都市 水秀商街
1.1魅力都市
商务区的设计中通过构筑富有变化且具有标识性的商务区天际线,打造连续的街墙,塑造宜人的街巷空间,采纳简洁大气的建筑风格等手段,构建充满现代都市魅力的商务中心区。
1.2水秀商街
在商业区的设计中注重与锦带水系的景观互动,打造多条视线廊道,将水景引入商业街内部,形成商业购物与水岸休闲互动的,具备水岸魅力的活力商街。
2.用地及建筑功能策划
根据设计要求及基地周边规划状况,本案大体上可分五大功能组团,即居住组团、商业购物组团、餐饮娱乐组团、滨水休闲组团和商务办公组团。
具体到建筑功能上,不必过于拘泥纯粹的功能分区赋予功能,而是在保证功能区主导功能的前提下辅以适当的辅助功能,更多体现功能复合的原则,提供更多不同功能间相互促进、不同活动相互碰撞的可能性,提升地段活力与吸引力。
在商务区的设计中,基于对区内工作人员使用需求的考虑,方案依据区位景观、交通等条件,对高层下部的多层裙房提供了不同的功能复合类型,增加工作生活等的便捷性。
2.1金融街和总部创意街坊
商务办公区根据建筑功能不同分成金融街和总部创意街坊两大主题功能街区。
商务办公区的核心部分设置连续的商务办公、金融办公楼宇,形成商务办公区的金融中心,成为具有标识性的金融街。
商务办公区南北两侧建筑以总部办公、创意办公为主,形成总部创意街坊。
2.2商务办公
商务办公是本区的主导功能,本案以高低错落的高层办公楼群打造具有地区识别性的商务办公中心,在设计中尽量保证办公楼宇都有较好的视线通廊俯瞰水景。
2.3多层裙房
只有纯粹办公功能的商务中心区已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缺乏活力持续性的,本案利用高层建筑的裙房在办公区加入多元的商业、金融、服务等功能, 在提升商务办公人员办公便利程度的同时,也提升本区作为城市中心区的活力及认可度。滨水区裙房考虑办公为主结合底层餐饮购物等功能,区内道路两侧裙房则在办公为主导功能的基础上辅以金融以及与日常工作活动相关的服务产业,实现其与商务办公功能之间的积极互动。
2.4多元商业形式
室内购物商场、室外商业步行街、特色休闲餐饮街区、滨水景观步道。
商业区功能的复合更多的体现了人们在商业活动中对不同功能如综合卖场、精品购物、餐饮休闲、聚会、娱乐等功能的需求,复合多种功能的建筑通过具有浓郁商业氛围的商业步行街以及优美的滨水景观步道两种方式串联起来,为市民提供丰富的休闲、购物体验,打造城市活力商业街区。
3. 空间设计解读
3.1 天际线控制借鉴
——高度控制:
一个成功的城市设计离不开具有标识性的外部高度轮廓,优美的城市天际线正是这种高度轮廓的二维表现。目前世界上的成功CBD大多呈现出山峰状的城市天际线轮廓。
——景深关系:
景深一词最早用于摄影,指所拍摄场景的纵深范围。本次规划中我们提出了“景深”的概念,目的也是希望对规划区域的城市高度轮廓从纵深方向进行深度的研究。
通过对国外成功案例的研究不难看出,拥有丰富景深层次是一个良好的城市中心区域天际线不可缺少的要素。层层退台式的建筑高度变化,既提供了更多的景观均好性。也让城市的天际线拥有丰富的纵深变化和更好视觉效果。
3.2本案天际线的设计
本次规划方案中,根据黄金分割的空间定位,结合已经确定的建筑单体项目,设计了一个最高点,一个次高点的“主次峰”式天际线轮廓。力求突出错落有秩,优美多变的城市天际线。
3.3本案天际线景深的设计
在实际的规划中,我们采用滨水地区向地块中心高度依次上升的原则,结合退台、架空、以及建筑之间的错落布局等设计手法,力图将最好的景深关系体现在方案中。
3.4 连续的街道界面设计
本案借鉴成熟街区经验,摒弃了城市快速发展中极易造成的高大、冰冷、断裂的现代城市意向,恢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人性化尺度的连续街道作为高层底部处理手法,为人的活动提供空间基础。
连续完整的 “街墙”
“街墙”,是指由建筑所围合的街道连续界面。因为具有一定的高度和不间断的连续性因此产生了墙的实体效应和心理感受。在高强度开发的城市地块中,“街墙”不仅是有效利用土地的方式,也是构建丰富街道空间和宜人空间尺度的常用手法。
形成连续的沿街建筑界面,有利于形成整齐有序的城市空间景观,有利于城市设计的弹性控制与整体协调。
街道界面设计
本案根据街道交通类型的不同,对各类街道界面的控制给予区别要求:紧邻城市主干道的街道界面,基于道路快速通过性交通的性质,要求建筑界面严整、连续,形成城市整齐划一的街道景观;区域内部街道考虑使用需求及慢速交通的视觉特性,在界面处理上可以稍微灵活而具有一定的变化,如局部开放的广场、绿地等,为行人驻足提供空间;滨水区更多考虑其景观性,街道界面控制可更为灵活,同时考虑建筑作为景观背景的特殊需求
4.道路与交通系统规划
本案交通系统主要由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城市支路及区内道路构成,形成等级完善的交通系统。
主干道
城市主干道是本案主要对外交通通道和地区交通骨架。城市主干道建议采用三块板的断面形式。中央分隔带宽度不小于1.5米,以便设置行人过街的待行区。中央分隔带宽度大于4米的,在路口利用分隔带设置左转专用车道。城市主干道与城市主干道、城市主干道与城市次干道相交,应设置扩大路口,增加路口进车道数。
次干道
城市次干道是集散本案各街廓交通的主要通道,兼有生活服务功能,配合主干道组成道路网,起到了广泛连接城市各部分与集散交通的作用。从交通集散功能来说,它一方面汇集支路的交通,另一方面又要舒解来自主干道的出入交通;从生活服务功能来说,次干道两侧对公共建筑及交通集散的设置没有特殊限制,方便出入口的交通。另外,汇集到次干路的自行车和行人交通量也比较多,方便居民出行。城市次干道两侧可结合需要设置出租车服务站和机动车停车场。
支路
为联系各街廓的道路,解决主要出入性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区内主干路除供汽车行驶外,还提供沿线街廓服务车辆的出入、货物的装卸、来客的停车用地。建议断面采用一块板的形式。
内部道路
主要指在本案商业区设置的环形辅路,用来减少商业区交通对于城市交通的影响,并方便设置地下车库进出口及出租车待客区。建议断面采用一块板形式。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