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公平理论微探

2012-09-06刘亚伟

人民论坛 2012年20期
关键词:主要内容理论基础

刘亚伟

【摘要】马克思公平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它是对西方哲学体系公平理论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理论精华等批判继承的结果。马克思公平观是具体的、历史的,它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并由特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所决定。马克思公平观对推进现阶段社会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公平观 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

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存在着不同的公平观念。正如马克思所言:“在古希腊人以及罗马人看来,其社会中存在的奴隶制是一种公平、合理的制度,但是在资产阶级看来,封建制度并不是公平的,而将其废除是公平的。”①因此,社会公平的现实状况,始终在很大程度上与一定的社會制度存在着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马克思公平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公平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它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中,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公平观是对西方哲学体系公平理论批判继承的结果。马克思的公平观,是对从古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中公平正义理论批判继承的结果,并实现了对旧有公平正义理论的超越。早在古希腊时期,许多哲学家就着手研究公平理论,但这些研究往往限于在道德伦理视角下对公平理论进行相关的阐明。在费尔巴哈、康德、黑格尔等德国著名哲学家的著作里,道德伦理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在公平和正义方面的研究,为马克思公平观的形成提供了借鉴。

马克思公平观是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理论精华批判吸收的结果。在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中期之前,其代表人物莫尔与康帕内拉在他们的文章中阐明了公平的社会分配形式:社会中的所有成员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共同进行劳动,共同管理劳动产品,个人或者家庭按照各自的需要将各自所需的产品从社会中领取。在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晚期,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代表人物,都在各自的思想中表达了公平分配理念,这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按劳分配的思想萌芽。虽然空想社会主义者对公平分配的设想带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同时还具有空想的性质,然而其却成为马克思公平观的重要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也为马克思公平观奠定了理论基础。欧洲大革命失败以后的10年间,被马克思称为是反革命势力猖獗的阶段。在那个时候他已经感悟到,要解释社会变革为什么会发生这一问题“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里面进行,必须从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两者存在的冲突中进行”,而解剖物质生活关系这一问题,就必然离不开政治经济学。②马克思在1850年到1870年间,完成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为无产阶级同资本主义的斗争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武器,也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借鉴。而政治经济学的建立也标志着马克思公平理论逐渐走向成熟。

马克思公平观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公平观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40年代~1850年代后期)。1845年马克思发表了《神圣家族》,细致深入地研究了传统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从而掌握了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大体轮廓。《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是马克思确立唯物史观与第一次系统深入地对科学共产主义进行阐述的重要标志。然而该阶段,在研究社会公平问题方面,马克思还非常幼稚,主要表现是未将公平看作是具体的、历史的范畴,而仅仅将公平滞留在抽象和超越历史的范畴。

第二阶段(1850年代后期~1870年代)。这段时间属于马克思公平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从而逐渐确立唯物史观。同时,其开始研究作为公平实现前提条件的物质内容与社会内容。

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是马克思公平观的形成阶段。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公平观的正式形成。1875年发表的《哥达纲领批判》,对社会主义公平的要求以及实现途径进行了确立,使公平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得以体现,是马克思公平观形成的标志性著作。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的公平就是阶级的平等,因此,无产阶级对于平等的要求实质上属于消灭阶级的要求。一切越过该范畴的平等要求,都是荒谬的。但是,在各个阶段无产阶级公平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要对公平的实质彻底理解,需要在历史的合理性视角下进行。

马克思公平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公平观是在指导工人阶级进行的阶级斗争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诸多不公平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揭露,对各种不公平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且在对前人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才得以形成和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公平是具体的、历史的。关于公平的具体涵义,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法学等诸多领域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恩格斯看来,在道德方面或者法律方面为公平的,就社会方面而言可能就是不公平的。判定社会是否公平,仅仅通过一门科学就可以进行,这门科学即政治经济学,该学科主要是研究生产和交换的科学。而对公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则需要进行相关分析并根据情况区别对待,并按照具体领域中的相关特点进行理论研究。

公平是具有历史性的。从原始社会公平理想到现代社会公平理念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于公平的认识总是坚持着否定之否定的客观规律。新的公平始终是在对以前公平的否定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随着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新的不公平现象也会同时出现,当新的不公平走到尽头时,就会促使其向着新的公平转变。公平的思想“属于一种历史的产物,形成该思想观念,离不开一定的历史环境,然而该历史环境本身又将从前的漫长历史作为前提条件。因此,不能将该平等观念视为永恒的真理。”③

公平应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在马克思看来,“一切人类历史的首个前提条件就是必须人存在,这是毫无疑问的”。④马克思曾在其著作中强调:“人的尊严以及保障人的基本权利是否能在一个社会中得到体现,属于该社会公平合理与否的一个非常重要标志。”。⑤马克思认为,社会不能脱离人而存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以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面,因为生产力相对落后和存在着剥削制度,从而使人的权利很难得到应有的保障,因此必须改变该不合理状况。

推翻奴隶社会,就需要将奴隶作为人的自尊心唤醒,使他们产生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马克思彻底看透了旧社会的本质,指出剥削者不需要自由的原因在于那个社会中的所有事情都是由他们决定;而被剥削者完全不拥有作为人的一切权利,只是被统治阶级作为自己生产的工具。正是因为受剥削者缺乏对自身权利的基本意识,所以,必须将其对于自身权利的意识诉求彻底唤醒,号召他们通过斗争反对阶级剥削与压迫。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也是经受着资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生活在非人的状态之中,所以,工人阶级需要团结起来,通过斗争将资产阶级的统治推翻,建立一个自由的无产阶级政权。马克思强调,平等地位的取得以及公平待遇的获得属于人的一个基本需求,公平的社会应将人作为根本出发点,这也奠定了其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基础。

公平是由社会物质生产条件决定的。社会公平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所决定,并随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谈论和追求社会公平需要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来展开,公平问题的解决必须不能超越现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界限。⑥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合理地对社会公平的本质进行解释,就必须是在物质生产的具体实践中才能完成。⑦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关系,这些关系是必然的、一定的、不以他人的意志的转移而发生转移的,也就是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社会公平的实现和发展,也应当受到社会物质生产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当我们追求社会公平时,就必须不能脱离面临的现实社会条件。

马克思的公平观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对资产阶级公平观的非科学性进行揭露过程中,在对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实践进行指导的过程中,一直将社会公平问题的解决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并为推进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公平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1页。

②③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92页,第448页,第30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頁。

⑤同上。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猜你喜欢

主要内容理论基础
现代化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组织管理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目的和发展前景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新形势下高职生诚信档案的有效构建方法
罗辀重教育思想探析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共产党宣言》主要思想的当代解读
刍议水利工程验收档案资料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