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文化主要差异

2012-09-06马生仓

人民论坛 2012年20期
关键词: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差异

马生仓

【摘要】在新世纪,中西文化的全方位交流已不可阻挡,但要顺利交流,必须了解双方的文化。文章以跨文化交流的方式,分析了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旨在减少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实现成功交流。

【关键词】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交流 差异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地域、宗教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及民族心理和社会结构的不同,出现了东西方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古希腊人在海洋文明的基础上,抑制了“图腾崇拜”中的血缘因素,将自然因素神秘化,将之转化为一种与血缘无关的宗教信仰,于是出现了西方宗教文化。中国人在黄河文明的条件下,对“图腾崇拜”中的自然因素采取了抑制的态度,强化了血缘因素,进而升华为世俗伦理精神,导致了儒家伦理(宗法)文化。

西方人由于弱化了血缘关系,人与人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享有个性自由。不问年龄、辈分、财产、社会地位,在人格上一律平等。在“自我依赖”的信念下,人与人在物质层面上是交换的、对等的、契约的关系。要实现人与人在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须借助于宗教。他们一直企图在彼岸世界去寻求他们的“精神家园”和“生命归宿”。西方人用法律约束行为,用信仰凝聚精神,这是西方文明的真谛。

中国人强化了血缘关系,认为人不是孤立的。中国人的基本单位是家族。在精神领域中,他们崇拜的是祖先,而不是神祗,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仁爱的,不是博爱的。在行为上,人不是自由的,在君臣、父子复杂的关系中扮演着君恩臣忠、父慈子孝的社会角色。在物质层面上,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互惠的、非对等的、非契约的。中国人用世俗伦理约束行为,用人间的道德凝聚思想。

中西文化在文化形态、历史渊源等方面的差异

在文化的基本形态方面,中华文化是一元的,而西方文化则是多元的。中国人自来就有大一统或大同的观念。古圣先贤,教我们推己及人,己立立人,成己、成人、成物。君子当效天行之健,而自强不息。乃至要法天,配天,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西方人注重变化、多样性或多元论。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心目中的众神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以大欺小,互相倾轧。虽然有个以力服众的主神,但却常有被推翻与贬抑的危险。现代美国社会是这一型态文化的代表”。①

在历史渊源方面,中华民族主要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从事农业耕作,形成了以农耕为特色的文化风俗体系。农耕文化将各类宗教文化和儒家文化集合于一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征。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独特而深刻的渊源,主要受到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以“仁爱、礼谦、顺从”为核心的道德价值体系。西方文化源于希腊、宗教和现代工业主义,“主要包括希腊文化(其源于古埃及、巴比伦和爱琴文化)、罗马文化、希伯来文化,其由犹太教而衍变为基督教文化,后加上意大利文艺复兴,始成西方近代文化”② 。我们可以用柏拉图、旧约全书和伽利略来代表西方文化的三种渊源。

在思想方面,中国文化中代表悲观主义色彩,西方则乐观主义色彩更浓。中国文化不重视个性,表现为命定主义;西方人深信人道进化,凡事依靠自己的力量,表现为创化主义。中华文化奉行求凉哲学,求凉必然主静;西方文化奉行求温哲学,求温必求主动。中国人是从现实生活中逃出,而西方人则是向生活里冲杀。

在民族性格方面,中国地理环境及多民族组成同一民族的特点易使中国人产生天人合一思想,崇尚自然,形成内向、中庸性格。“西方人种复杂,变迁多,好与自然争斗,性格外向,个性鲜明。中国人注重群体意识,西方人注重个体意识;中国人偏重道义,西方人偏重功利;中国人贵中庸,西方人好极端。”③

中西文化在经济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差异

在经济方面,中国是一种无欲与寡欲经济;西方是一种应欲与从欲经济。中华文化是以农业经济为本位的文化,所以主静、轻商、缺乏扩张心理。西方文化始于地少且贫的希腊,不能靠天吃饭;但面邻大海,便于通商。因此,商业发展较早且快,重商主义影响较大。

在伦理道德方面,中国强调亲情,强调为他;西方注重个人,个性至上。中华文化的伦理基础是父子,扩充到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尤重孝、悌,东方人在称谓上十分讲究,就说明了这一点。西方人的伦理道德不同,主要有两点:第一,最重视的不是自我修养,而是发挥个性。第二,没有忠孝的伦理观念,少有长幼尊卑分别,视人人平等,重少数服从多数。

在政治方面,中国是一种英雄政治、专制政治;西方是一种国民政治、民主政治。中国历来崇尚贤人政治,讲王道,是人治。对人的要求远多于对法的要求。《论语》中说:“政者,正也。”以为人好,政治便一定会好。古希腊即有法治传统,中间经过上千年曲折,终于逐步演变成现代法治。

在语言文字方面,中国文字是由整体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会意文字,具有书面同源的特点,句法中主谓关系、修饰关系成分中的性、数和时态,一般不做严格要求,强调以意会来把握。西方的文字是由个体字母组成拼音文字,其句法对主谓关系、修饰关系成分之间的性、数、格和时态往往有较严格一致的要求。

在学术思想方面,中华文化以儒学为中心,即使有过百家争鸣,但都以“修已治人”之道、“内圣外王”之学为依归。总之是作人的文章。西方文化重科学,即以物作主要对象,以征服自然为目的,而在人的自我修养上着力不多。

在宗教方面,中国是一种解脱的宗教,西方是一种生活的宗教。中国人重视敬天、尊祖、各有所宗。宗教则宗在一点上,或某神,或上帝。所以在中国,宗教不大发达。西方绝大多数人都信教。西方人是为了解脱精神上的苦难而进教堂。中国人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苦难而进庙宇。西方宗教的神在受苦,而东方宗教的人民在受苦。西方的教堂与民亲近,教堂建在市中心,而中国的庙宇与民疏远,庙宇多建在深山老林。

中西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在价值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宗法文化,其主要的文化价值在于人本主义。中国自古注重“天道”与“人道”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万物与吾一体”是中国人对自然态度的最好注释;西方把天地自然看做是与人对立的东西,人与自然不仅不和谐,而且是外在异己的力量。因此,他们更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和占有。中国文化崇尚仁爱、礼谦、顺从;西方文化主张自由、平等、科学。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是以群体为本位的整体主义,而西方文化传统价值观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中国文化以群体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孝”、“忠”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自由、平等是西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在静与动的观念性差异方面,中国文化属于静态文化,主张求静、求稳,注重情义,强调在和谐中竞争。例如 “得饶人处且饶人,不可赶尽杀绝”等观念,在语言表达方面体现为含蓄、隐晦。西方文化属于动态文化,主张求动、求变,注重规则,强调在竞争中和谐,在语言表达方面体现为坦率、直白。

在过去与未来的取向差异方面,中国文化注重过去性取向,强调历史和经验。例如,中国人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以其过去的业绩作为评价标准。另外像“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练”、“老谋深算”等说法都是这一倾向的表现。西方文化注重未来性倾向,强调潜力。例如,西方人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以其才干作为评判标准。

在思维方式方面,中西在思维模式、思维原则、认知定势、思考重心等方面各具特点。西方人注重科学、理性,借助形式逻辑和推理论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中国人注重实践经验,习惯于以悟性把握世界。从本体论角度比较,中国人是本体的,注重整体和谐,受《易经》哲学影响,强调从多归一的思想;西方人重视分析原则,强调由一到多的思想。中国人注重伦理,西方人注重认知。中国人重整体、偏重综合性思维,西方人重个体、偏重分析性思維。中国文化是“面向过去的文化”,西方文化是“面向未来的文化”;中国文化倾向于“逆向思维”,西方文化倾向于“顺向思维”。

在习俗差异上,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中国人有尊老爱幼的传统,西方人有“女士优先”的习惯。中国人认为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而西方基督教发达,宗教在人们的生活中举足轻重,所以他们最看重的是圣诞节。

由于人类具有社会性,世界上任何人群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民族、社团进行直接地或是间接地交往。因此,文化就不可能是封闭型的,而是开放型的。在交往中,只有了解文化的差异性,才能减少误解与冲突,使得交际成功。

(作者单位:宁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本文系宁夏高校科研资助项目“跨文化背景下汉译英语用问题研究”的阶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297号)

注释

①郁龙余:《中西文化异同论》,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第23页。

②张凯:《中国文化史》,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第13页。

③周玉忠:《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对比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6页。

猜你喜欢

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探究提升高中学术历史课堂有效路径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思路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巧用西方文化导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