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田径等级区域集合差异特征研究
2012-09-06孙国涛
孙国涛
优秀田径运动员的产生需要经过一个长期而又艰苦的系统训练过程,而非一蹴而就,必须符合项目的成材规律。我国行政区划各单位的田径竞技实力参差不齐,而各级政府在各种利益与荣誉的驱使下,奉行的金牌至上与比赛名次意识丝毫未减。把国家对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14—15岁及16—17岁年龄组)上采用运动员专项成绩、身体素质、身体形态指标综合排名的方法的内涵置若罔闻,运动员“昙花一现”的现象屡见不鲜,田径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的缺失,致使项目的发展偏离了科学航道。本文仅以三个年龄阶段运动员的竞赛成绩为依据,揭示不同年龄阶段下我国竞技田径等级区域的差异性,为各地区田径项目战略发展的制定提供些许参考,以期推动我国竞技田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第7—11届全运会田径比赛与全国青年田径锦标赛1998年、2000年、2002年、2004年、2006年、2008年比赛以及全国少年(16—17岁)田径锦标赛1999年、2000年、2002年、2005年、2006年、2008年比赛获得前三名运动员代表的地区[1~2](解放军代表队及体协与个人成绩不在统计之内)。
(2)变量界定。依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体系将田径划分为:短跑、跨栏、跳跃、投掷、中长跑、全能六大项目,其中青少年竞走项目数据不全,故不在划分之内;不同年龄阶段定义为:少年、青年、成年;区域划分:以我国行政区划为依据。
1.2 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其中,数理统计法对取得比赛前三名的地区奖牌总积分先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然后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中快速聚类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3]。
2 结果与分析
竞技项目的实力强弱通常是用在该项目上获得的奖牌数来衡量的。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为区分奖牌效益,金、银、铜牌分别按4、2、1分赋值。
2.1 青少年、成年各等级区域聚类分析结果
我国1999年—2008年六届青少年田径锦标赛田径项目快速聚类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1、表2。结果显示,相伴概率P值均小于0.01,变量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成年田径项目整体聚类显示P<0.05,表明对项目的分类均符合统计学要求。同时,对各项目聚类时分类数定义为4,P值均小于0.01。而男子总体P值中青年跨栏与少年全能项目概率>0.05,女子总体P值中成年跳跃与全能项目概率>0.05,经检验仅从得分看以上项目各等级区域差异不明显但符合分类标准。根据各地区项目竞技实力的强弱,将四类等级区域分别命名为优势区域、次优势区域、潜优势区域、落后区域。
表1 少年快速聚类单因素方差分析一览表
表2 青年快速聚类单因素方差分析一览表
对青少年、成年整体与男女优势、次优势区域快速聚类结果对比见表3、表4、表5,潜优势区域与落后区域涉及的地区较多,在此不作陈列,仅用文字进行阐述。
表3 青少年、成年等级区域聚类结果对比一览表
表4 青少年、成年男子等级区域聚类结果对比一览表
表5 青少年、成年女子等级区域聚类结果对比一览表
2.2 各项目聚类差异特征分析
2.2.1 短跑项目差异特征 整体上,成年组与青年组广东处优势区域,少年组则为浙江,分别占该项目奖牌积分 25.07%、17.85%、14.33%;在次优势区域上,少年组较成年组、青年组竞争更加激烈,被福建、广东等六个地区占据。其中,江苏稳居三席,分别占 11.8%、11.98%、9.36%;潜优势区域成年组为山东、河北、上海,青年组则为河北、上海、湖南、四川等地区,少年组为上海、重庆、河南等地区;落后区域分布相对广泛,成年组、青少组年分别达到24个、20个、17个地区。
在男子方面,广东在三个年龄阶段组均占优势,分别占 41.67%、19.12%、13.53%,四川的少年组以14.71%与广东并驾齐驱。广西成年组、福建青年组分别以13.10%、13.73% 居于次席,少年组则被重庆、河南等六个地区占据;潜优势区域成年组与青年组均覆盖七个地区,其中河北、上海、江苏、北京相同,少年组则为山东、浙江、吉林;落后区域成年组、青年组有22个地区,少年组则达20个。在女子方面,处于优势的成年组、青年组有江苏地区,分别占19.30%、19.02% 少年组则为浙江,高达23.84%;次优势等级三个年龄阶段组分别以19.88%、17.07%、35.47% 占据其位;潜优势区域则分别覆盖四个、九个、八个地区;落后区域与男子相似,覆盖的地区居高不下,分别达到22个、18个、19个。
2.2.2 跨栏项目差异特征 从整体上看,上海的三个年龄阶段组均处于领先地位,分别占20.59%、13.69%、19.39%,广东在青年组上则以14.29% 跻身其列;成年组处于次优势区域的是山东、四川,各占 13.97%、12.5%,分别以 15.76%、8.33% 位居少年组与青年组该等级区域行列;潜优势区域成年组、青年组、少年组分别为七个、九个、七个地区,吉林、湖南成年组与青年组,与北京、江苏少年组,黑龙江的青年组与少年组均为该等级区域相同之地,但所占比例各不相同。
男子跨栏项目无论是成年组还是青少年组均被上海垄断,分别占 38.24%、20.24%、23.17%;次优势区域青年组较成年组、少年组竞争更加激烈,山东、吉林均以13.24%盘踞成年组该等级区域,分别以15.85%、8.33%涉足少年组与青年组;潜优势区域成年组、青少年组分别覆盖六个、四个、六个地区,河北为其唯一相同地区,分别占5.88%、3.57%、4.88%。女子优势区域成年组四川一枝独秀,占23.53%,少年组由五个地区组成与青年组相同地区为广东、四川,青年组两地均占14.29%,少年组则分别占13.25%、12.05%;次优势区域成年组与青年组竞争较为激烈,而少年组仅被北京以8.43%占据。三个年龄阶段在潜优势区域上均由四个地区组成,仅有成年组与青年组北京同在该等级区域;落后区域居高不下,分别由21个、18个、21个地区组成。
2.2.3 跳跃项目差异特征 从整体上看,山东成年组、青少年组均处于优势等级,而少年组福建、浙江以微弱优势领先山东,在三个年龄阶段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14.18%、16.56%、15.22%;成年组在次优势等级区域较青少年组竞争激烈,其中广东分别以11.88%、12.58%、12.54%分布在成年组与青少年组之列;潜优势区域成年组与青年组均由11个地区组成且有辽宁、北京等六个地区相同,而少年组仅为六个。
在男子方面,优势区域少年组竞争激烈,由四个地区组成,山东在三个年龄组均在领先行列,分别占 15.15%、25.15%、15.98%。成年组处于次优势等级的上海与广东分别占12.12%、9.0%,分布与少年组与青年组各占9.47%、17.18%;处于潜优势区域成年组、青年组、少年组覆盖地区数分别为九个、六个、四个,两两重合地区分别是,浙江、福建、湖南,黑龙江、四川,河北。女子成年组与青年组、青年组与少年组处于优势区域的地区完全不同,而成年组与少年组同有山东和浙江,分别占13.18%、12.4% 和 14.46%、18.07%;次优势区域青年组竞争尤为激烈由七个地区组成,成年组与少年组均为三个,相同之地上海各占 6.98%、9.04%;潜优势区域分布三个组不尽相同,仅有同处于优势和次优势区域有江苏成年组、青年组,分别占 3.1%、3.68%、3.61%。
2.2.4 投掷项目差异特征 整体上,三个年龄组同处于优势区域的地区依然为山东,分别占13.5%、17.2%、14.63%。处于次优势等级区域的辽宁则以10.13%、10.19%、12.2%分别分布于成年组、青年组、少年组之列;处于潜优势区域的地区成年与青年均包含七个地区,少年为六个,北京与上海两地均在三个年龄组之中,其所占比例分别为8.86%、10.83%、7.67%。
男子山东地区以 18.7%、23.13%、15.09% 分别处于三年龄组优势区域,少年组还包含浙江、辽宁、黑龙江3个地区;处于次优势区域成年为辽宁,占13.82%,青年江苏占12.5%,少年三个地区共占19.49%;潜优势区域成年组由九个地区组成,青年组达到11个地区,少年组则为七个,相同之地为北京、上海,两地区总积分各占12.2%、8.13%、6.29%。女子成年组河北以27.19%在优势等级区域独舞,江苏、山东两地青年组与少年组重叠,其总积分分别占23.38%、30.47%;次优势区域青年组与少年组均有四个地区组成,且各不相同,成年与青年山西各占11.4%、7.79%;潜优势区域成年组与青年组组成各不相同,而成年组与少年组重叠地区为上海、陕西、内蒙古。落后区域分布均相当广泛。
2.2.5 中长跑项目差异特征 整体上,辽宁在成年组以37.29%独占鳌头,青年组则为辽宁与山东平分秋色,少年组山东以19.4%一马当先;次优势区域成年组山东以18.36%领跑,青年组与少年组河南地区重合,分别占6.67%、11.04%;潜优势区域在三个年龄组江苏、山西、甘肃三个地区相同,其总分比例分别为 16.67%、10.4%、12.04%。
在男子方面,成年组与少年组山东地区以25.62%、21.56%处于优势等级,而青年组山东与辽宁分别以20%、16.84%占据首位;次优势区域三个年龄组组成各不相同,各阶段所占比例分别为21.18%、10.53%、34.73%;潜优势区域青年组分布广泛达到10个地区,成年组、少年组分别为七个、六个,仅云南、甘肃为三年龄组重叠地区。女子在成年组与青年组处于优势等级的均为辽宁地区,各占58.94%、23.24%。少年组则为山东,占16.67%;次优势区域成年江苏与山东实力相当,各占 11.26%、8.61%,而青年组山东达 14.05%,少年组四个组成地区与成年组、青年组各不相同;三年龄同处潜优势区域的地区为山西,分别占5.3%、4.32%、4.55%。
2.2.6 全能项目聚类特征 整体上,全能项目与中长跑在优势区域上分布基本相同,仅青年组阶段浙江地区替代了山东,成年组辽宁占45.16%,青年组两地总分占30.43%,山东少年组占20%;次优势区域成年组浙江以30.65%独居榜首,青年组与少年组均由四个地区组成,四川各占11.5%、14.55%;潜优势区域三个年龄组分布各不相同,落后区域相对分布最为广泛。
在男子方面,辽宁分别以60.07%、33.33%同处成年组与青年组优势等级区域,天津地区少年组以微弱优势处于领先;处于次优势区域的地区成年组与青年组各不相同,分别占17.24、20%,少年组三地得分相同;潜优势区域分布三年龄组各异,处于落后区域地区十分广泛,少年组达24个。女子处于优势区域地区与男子截然不同,均处于领先的是浙江,分别占三年龄组 54.55%、25.64%、25%;处于次席的地区成年组与青年组各不相同,青年组与少年组广东各占20.51%、17.86%;潜优势等级区域三年龄组仍被少数地区占据,成年组为海南,青年组为天津、四川,少年组为安徽。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无论在整体上,还是男子、女子上,三个年龄组优势等级区域组成相当集中,落后区域极为广泛,而处于次优势与潜优势区域各地区在各项目上的分布不固定。
(2)整体上,山东、江苏的成年组实力最强,四川青年组实力相对均衡,山东、浙江少年组领先,且均无处于落后区域的项目,而三个年龄组各项目同处落后区域的地区均为贵州、青海、西藏。
(3)男子与女子项目各等级区域分布各异,女子较男子项目各地区竞争更加激烈。广东男子在短跑项目、上海男子在跨栏项目、山东男子在投掷、跳跃、中长跑项目上以及四川女子在跨栏项目、浙江女子在全能项目上,三个年龄组均同处于优势区域,其余等级区域各年龄组地区组成不尽相同。
(4)各年龄组在各项目上发展极不平衡。相对而言,少年组发展较为合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等级区域差距有逐渐扩大趋势。
3.2 建议
(1)各地区在发展田径项目时要立足运动员长远发展,不能以金牌至上为目标,背弃项目的成材规律,要杜绝过早专项化、成人化的训练,更不能为一次比赛成绩使用兴奋剂、虚报年龄、冒名顶替。应加强青少年“以赛促练”,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其竞技能力、延长运动寿命,确保合理的后备人才梯队。
(2)全面提升教练员的执教水平,不断加大基层田径训练科研投入。建立科学的选材和科学训练监督、管理制度,根据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分层设置各年龄阶段的培养目标与任务,实行分层竞赛目标管理制度[4],在各省市区推行青少年运动员比赛成绩、身体素质及身体形态综合排名制度[5],促进我国竞技田径健康、可持续发展。
(3)我国竞技田径在发展格局上应遵循“T型发展格局”,投入上应遵循“马太效应”,发展差异上应遵循竞技体育发展的辐射理论,坚持长期内求共同快速发展[6]。各地区应在适度差异中寻找系统优化,根据当地人力、物力资源实际,制定适宜地区特点的发展模式,从差异走向竞争,走向合作,走向竞技实力发展的共同繁荣[7]。
[1] 大赛成绩库[EB/OL].http://www.sportinfo.net.cn/dscjk/typeidx.asp?CID=1011.
[2] 中国体育年鉴[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2009.
[3] 申伟华.体育统计与SPSS应用教程[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4] 马永红.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目标“金牌扩大化”的隐患与变革[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10,25(6):98 ~100.
[5] 陈广.我国16—20岁田径竞技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
[6] 李卫.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1.
[7] 罗智.比较优势理论下我国各等级项目群体的区域分工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