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媒体看贵州
2012-09-06
中外媒体看贵州
贵州要把洋芋炒成“大菜”
贵州洋芋“大”,种植面积排行全国第三,去年鲜薯总产量946.9万吨,居全国第四位。外销200万吨左右洋芋,广州销售份额达到100万吨,占去半壁江山之多。
洋芋在广州、深圳主要是提供给工厂食堂做“小菜”。但是小菜却不小:广东是全国洋芋的主要消费区,也是出口大通道,每年鲜薯消费量和出口量占全国首位。广州大朗货运站在金融危机前,每天批发25至30个车皮的洋芋,大约1500吨到1800吨。
6月初,贵州省农委首次组织了马铃薯有关企业、科研单位、数十家合作社和生产基地代表,前往广州、深圳推销马铃薯,并在广州江南果蔬批发市场成立了3家贵州马铃薯直营店,签订购销合作协议12份,协议销售鲜马铃薯21万吨,销售金额3亿元。
贵州洋芋,要在广州、深圳做大地盘,把“小菜”炒成贵州洋芋外销市场的“大菜”。
报道称,贵州洋芋抢占广州、深圳市场有其自身的优势。
贵州出产的乌洋芋、黑美人和红美人三个特色品种,其花青素含量高于普通洋芋,以抗癌、抗衰老和美容的保健作用吸引了买家。
广东每年有70万亩冬种马铃薯,但上市时间仅在春季。这个时段之后,广东就成了各省洋芋兵团集中进攻之地。最强劲的山东洋芋兵团主要在5至8月销售。但是,贵州洋芋兵团在时间上占了绝对优势:因为立体气候,全年都可以提供鲜薯。
交通也给贵州洋芋兵团带来了优势。贵州比山东和甘肃等主要销售省份离广州要近,平摊到每斤马铃薯上,运输成本至少降低一毛多钱,还新鲜得多。这是此次现场签约的经销商——广东省惠东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乃忠算的一笔账。他拿起展台上一个外形光滑、个头很大的洋芋:“我们需要的只有一个品种——费乌瑞它。”这位经销商当天签下的协议是每天销售100吨贵州洋芋。
六盘水循环经济改写“煤文章”
蓝天映碧水,高原夏景美,时隔20载,青山绿水正重现六盘水。昔日“煤都”酸雨频频,石漠化严重,环保总局曾施以“区域限批”严惩,逼入绝境的六盘水,铁下心发展循环经济,对煤“吃干榨尽”。目前,贵州省六盘水市森林覆盖率达39%,市区空气优良率年年100%,生态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这些年来,六盘水炼铁、焦炭、铁合金等行业累计淘汰落后产能2000余万吨,坚决关停“五小”、取缔“两土”,小煤窑从原来2475个减至289个,数量减、产量增,2011年达到8000万吨,是原来的4倍。同时市里给各地、各部门定下节能减排硬任务,实行“环保一票否决”。
六盘水把改进生产工艺实现清洁生产、研发高新技术吃掉“三废”作为发展循环经济重中之重,初步形成洗煤煤泥干化利用、矿井水治理回收利用、焦炉煤气掺烧发电等循环发展模式,GDP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干净。
“煤灰比煤炭抢手,钢渣比钢铁走俏。”随着一项项技术的突破,循环经济让工业垃圾变得诱人抢手,2011年,六盘水利用粉煤灰285万吨,煤矸石、炉渣、煤泥等200余万吨。立足煤、依托煤,更跳出煤、“活”用煤,六盘水基本形成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煤化工、矿山机械为支撑的工业体系,改变过去煤十之八九用来燃烧发电的状况,目前正全力打造一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进去是煤炭,出来全是产品。”市长何刚对园区未来充满自信。
贵州半年新增1.5万户“小老板”
贵州省实施“3个15万元”工程扶持微型企业发展,通过工商等部门登门代理服务,银行成立小微服务中心提供便捷贷款,企业所得税税收返还奖励,半年内发展了1.5万户“小老板”,助推民营经济实现新突破。
截至6月30日,贵州共登记新设立微型企业14959户,注册资本(投资金额)18.57亿元,户均12.41万元。共有2583户微型企业获得财政补助资金1.32亿元;微型企业获贷款支持4385万元。加工制造业、软件开发、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特色食品生产、科技创新、创意设计等6大行业获重点扶持。
按照“个人筹资10万元、政府补助5万元、银行贷款15万元、营业后返还15万元”的原则,贵州三级财政分别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扶持对象给予资本金补助,扶持对象在享受国家及省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还获得企业所得税税收返还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