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系统模型的我国温泉旅游研究透视

2012-09-05齐先文刘亚峰曾静

巢湖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温泉文献旅游

齐先文刘亚峰曾静,2

(1 巢湖学院历史旅游文化系,安徽 巢湖 238000)

(2 巢湖流域经济文化研究所,安徽 巢湖 238000)

基于系统模型的我国温泉旅游研究透视

齐先文1刘亚峰1曾静1,2

(1 巢湖学院历史旅游文化系,安徽 巢湖 238000)

(2 巢湖流域经济文化研究所,安徽 巢湖 238000)

构建了温泉旅游系统模型,运用内容分析法和归类统计分析我国温泉旅游研究的现状、进展和趋势。对397篇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表明:虽然我国温泉旅游研究的关注度快速提升,但温泉旅游系统的理论研究很不平衡,且深度不够,缺乏理论内涵;指出客源市场研究、核心吸引要素研究、温泉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温泉旅游资源产权变迁及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和温泉旅游的社会功能研究等是其亟须加强的研究领域,并进一步指出其具体研究内容。

温泉旅游;研究进展;系统模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休闲度假、康体疗养、养生、环境体验等需求增加,能契合这些需求的温泉旅游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在温泉旅游实践的影响下,很多学者开始介入温泉旅游研究领域,累积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对温泉旅游研究进展的总结和评述不多,且由于分析视角和研究范畴的不同,分析的结论也各有千秋[1-5]。温泉旅游作为一项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然而,通过文献检索,尚未发现从旅游系统的角度统计分析、评述温泉旅游研究现状、问题及趋势的文章。本文从旅游系统视角构建了温泉旅游系统模型不仅为温泉旅游开发、管理提供了认识论基础,而且为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我国温泉旅游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提供了归类框架。希望本文的分析、评述能够为我国温泉旅游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1 构建温泉旅游系统模型

旅游系统是各种旅游事象的集合体,是通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使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它具有实现旅游价值的整体功能。温泉旅游内涵广阔,牵涉面非常多,需要系统论的思想对其解构,否则很难实现对其阐述和理解。本文在分析旅游系统模型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6-7],结合温泉旅游的特质,构建了温泉旅游系统模型。本文认为,从系统论的角度考虑,温泉旅游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它是由温泉旅游客源市场系统、温泉旅游核心吸引力系统、温泉旅游保障系统、温泉旅游支持系统组成(图1)。

温泉旅游客源市场系统是指到温泉地旅游的现实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构成的系统。根据旅游者的来源地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本地客源市场、国内客源市场和国际客源市场。旅游客源市场系统主要研究温泉旅游者的感知、动机、决策和行为,以及由于旅游者行为引起的客源市场结构和市场特点。

温泉旅游核心吸引力系统是指温泉旅游地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景区,对旅游者产生特殊吸引力的各种资源和要素的总和。该系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新的温泉核心吸引力要素会不断开发出来。目前而言,该系统主要包括温泉洗浴系统、温泉基本构件系统和温泉地形象品牌系统三部分。温泉旅游保障系统是指为温泉旅游者提供交通、康乐、食宿、购物及信息服务等多种旅游需求的综合体,主要包括设施保障和信息服务保障两个子系统。该系统是使游客旅游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基本保障,其主要功能是为旅游者提供连接客源地与温泉旅游地的信息服务,在温泉旅游地内为旅游者提供必需的设施,以及为旅游者提供游览、娱乐和购物设施及相应服务,这些功能同时也是增加温泉旅游地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述三大系统共同组成一个结构紧密、与旅游者直接联系的旅游系统,在其外围还形成一个与旅游者不直接联系,由法规、政策、管理体制、温泉资源调查评价与环境保护、人力资源与培训、温泉旅游开发与规划等因素组成的支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政府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它主导着政策和法规的制定。此外,温泉旅游资源的研究和保护也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温泉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图1 温泉旅游系统模型

2 研究方法

2.1 确定研究文献的范围

温泉旅游研究文献主要表现为论文、专著和课题报告等主要形式。考虑到专著和课题报告研究的精髓大都以论文的形式同期或延后发表于期刊,本文选取的文献范围限于论文,包括期刊论文、硕博论文和会议论文。我国温泉旅游的论文主要集中于2002年以后,之前数十年间不过寥寥几篇,这与我国温泉旅游的发展实践是吻合的。因此,本文文献选取的时限定为2002-2011近十年间。首先,借助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 “温泉”+“旅游”为主题,对2002-2011年进行检索,截至2011年7月24日,共有802条记录,通过分析摘要,筛选出温泉旅游相关研究论文289篇。其次,运用同样方法,分别利用中国知网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获得硕士论文76篇,博士论文2篇,会议论文30篇。最后,将上述三类文献合并,共得到397篇有效文献,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2.2 内容分析法与归类统计

内容分析法是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方法。产生于20世纪初,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内容分析法的研究日益重视。其原理是对文献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对文献内容进行可再现的、有效的推断[8]。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根据构建的温泉旅游系统,对397篇文献进行归类、分析,以把握我国温泉旅游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其研究趋势。

利用前文构建的温泉旅游系统模型,将获得的397篇文献按照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门别类地归入各个子系统,然后统计分析,可以获得温泉旅游理论研究的全貌及各子系统研究的细节,统计结果如表1至表4。

表1 温泉旅游系统文献统计结果

3 温泉旅游研究进展与述评

3.1温泉旅游研究概况

如表1所示,按年份小计可看出,自2002年以来,温泉旅游研究文献数量持续快速增长,这与近十年我国温泉旅游迅速发展的开发实践相一致。从文献关注的视角可以看出,温泉旅游研究者的学科背景非常复杂。但总体来看,我国温泉旅游的研究很不平衡。客源市场系统、保障系统和核心吸引力系统的研究显得薄弱,文献数量分别只占5.5%、8.3%和17.1%。文献的绝大部分集中在温泉旅游支持系统的研究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温泉旅游开发与规划上(表4),这种状况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温泉旅游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且温泉旅游开发还处在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上。

3.2温泉旅游客源市场系统研究进展

温泉旅游作为一种新型多功能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其开发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资源-市场-产品3个核心要素缺一不可,客源市场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从文献的比重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学者对温泉旅游客源市场研究最为薄弱。现有研究中,较有代表性是巫晶在其硕士论文中,分析了游客在温泉旅游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感受,揭示了温泉游客行为的特征和规律[9];洪彪在引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旅游动机理论以及旅游期望与满足关系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温泉旅游地旅游者体验影响因素的评价体系[10]。这些研究多是借鉴旅游科学既有概念,结合温泉旅游做了一些阐发,对温泉旅游客源市场的系统研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现有研究未能结合“温泉旅游”独有的性质和机理做深入探讨,识别出温泉旅游者不同类型、旅游感知、旅游动机、旅游行为和旅游决策以及温泉旅游客源市场的地域结构特征,研究深度和广度均待加强。

表2 温泉旅游核心吸引力系统文献统计结果

3.3温泉旅游核心吸引力系统研究进展

3.3.1 温泉洗浴研究

温泉洗浴是公认的温泉旅游最核心的吸引力所在,它是温泉旅游区别于其他诸多类型旅游目的地最具特色,最核心的要素。据统计,共有13篇文献以温泉洗浴为核心研究对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具体的区域个案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温泉旅游资源或温泉地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不同区域温泉洗浴特色和具体的开发设计,这类研究是温泉洗浴研究的主体,共有10篇。如傅晓和周永振分别对“粤式温泉”和“蒙式温泉”洗浴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的研究即属此类[11-12]。另一类是理论性比较强的文献,但仅有3篇。其中,王艳平首次提出了温泉洗浴的四大要素,依照所划分的四种洗浴类型对洗浴产品特征进行逐类研究,并就温泉洗浴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进行探讨[13]。刘荣凤通过研究现代温泉洗浴产品状况,从洗浴功能与经营理论两方面进行温泉洗浴趋势及开发的分析与总结[14]。然而对于在温泉洗浴开发实践中越来越重要的斯帕、水疗汤治、康复疗养等还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总结文献。

3.3.2 温泉基本构件研究

温泉旅游在公认的洗浴核心之外,在其外围还存在着其独有的基本构件。这些基本构件与温泉资源紧密相关,也是构成温泉旅游核心吸引力系统的重要子系统。王艳平对此作了开创性的研究,提出温泉旅游的基本构件包括泉源、温泉聚落、共有汤、温泉寺院、温泉地的线、入口和温泉故事等对象[15]。本文认为,基本构件可以理解成温泉文化和温泉文化的物质载体-温泉设施组成。基本构件概念不仅为温泉旅游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也为温泉旅游核心吸引力的挖掘提供理论依据。纵观已有的37篇文献,根据关注视角不同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温泉旅游文化的研究,共有21篇,其中少数几篇是进行理论研究的,具有代表性的是郑利在研究中提出了温泉旅游文化的含义,即指人们在认识、利用、开发和保护温泉资源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的综合体,是以温泉为物质载体或依托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及其“物化”体现[16]。另外还有多篇文献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如何挖掘地方温泉传统文化资源,增强温泉旅游核心吸引力,如毛丽娅就温泉文化与四川省温泉旅游特色产品的开发做了研究[17]。一类是关于温泉核心设施的研究,共有16篇,主要来自建筑设计领域。如连少卿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结合风景区的特色,对温泉汤泡建筑设计提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系统,并以楼观台“道温泉”为例进行实证研究[18];张晓瑞认为温泉旅游区中的承载和传递温泉文化的物质载体也应该加以延续,并且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为使温泉旅游区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休闲和养生功能、传播温泉文化、有效运作,要对温泉旅游区空间进行环境艺术设计[19]。

3.3.3 温泉地形象品牌研究

现代旅游产业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形象品牌的竞争。温泉地形象品牌是温泉旅游核心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因为其在温泉旅游营销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也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目前共有18篇文献涉及到温泉旅游地形象品牌建设的研究。该类文献大多集中在对温泉旅游地个案的分析研究上,如齐晓波[20]、黄阵仙[21]分别在他们的硕士论文里探讨了重庆市东温泉景区和福州市温泉旅游地品牌建设问题。另有几篇侧重于理论研究,如霍改华[22]在硕士论文里对温泉旅游地品牌构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于相贤等[23]利用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模式,从理念形象、视觉形象、行为形象三个方面对温泉型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设计研究。从文献分析可以看出,有关温泉旅游地形象品牌的研究还有很广阔的研究空间。

表3 温泉旅游保障系统文献统计结果

3.4温泉旅游保障系统研究进展

3.4.1 温泉旅游设施与服务体系研究

温泉旅游设施与服务子系统的研究文献共有19篇,其中主要集中在温泉旅游服务的研究中,有16篇。温泉旅游的服务质量关系到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率,因此是温泉旅游地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自然受到学界的关注。黄薷丹在其硕士论文中构建了温泉度假村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并进行了实证研究[24],此研究对温泉度假村服务质量的提升有重要意义。另外有3篇是关于温泉旅游交通设施的研究,其中两篇是关于交通方式变革引发温泉旅游地旅游格局变化的研究,如蔡卫民认为高铁的发展将可能促使湖南省温泉旅游总体格局从“一心两点、五轴三区”向“三心、七轴、三区”转变[25];另外一篇对作为风景旅游小镇的温泉地内部道路系统的规划设计进行了研究[26]。如何结合温泉旅游资源特色和形象品牌,将温泉旅游的元素有机整合到现有设施和服务中,体现温泉旅游地的特色,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之一。

3.4.2 温泉旅游信息保障系统研究

信息化使旅行服务更加便捷,因此也逐渐引起旅游地和旅游中介的关注。然而连接旅游者和温泉旅游地的旅游信息通道的研究仍是当前温泉旅游研究的盲区,尚未看到专门研究温泉旅游地如何为旅游者提供温泉旅行服务和信息服务的文献。研究保障子系统的文献全部来自于温泉旅游市场营销领域,共有14篇。其中大部分文献均是选取某个视角,如基于顾客满意度[27]、基于女性目标市场[28]来探讨温泉旅游地营销力提升的对策。胡彬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以北京为例,系统分析了温泉旅游市场的营销环境、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等,以确定温泉旅游的市场定位及营销组合策略[29]。目前,我国温泉旅游信息保障系统研究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市场分析尚未全面展开,营销策略研究还不够系统,这与蓬勃发展的温泉旅游实践很不相称。

表4 温泉旅游支持系统文献统计结果

3.5温泉旅游支持系统研究进展

3.5.1 管理体制与法规建设的研究

温泉旅游支持系统中起支配地位的是政府,它主导着政策、制度和法规的制定。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合理分配权益是研究的重点,共有28篇文献涉及到该领域的研究。李鹏,保继刚的研究表明,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温泉资源的开采权和产权归属不清,使温泉资源变成了国家名义之下的公地,致使政府温泉旅游资源管控格局中丧失了主动权[30]。张明针对目前理论研究中温泉旅游开发项目的盈利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项目盈利模式包括获取收益和利益分配两部分内容,提出了六种盈利模式,并运用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理论探讨了利益的合理分配问题[31]。在温泉旅游开发中引进先进国家经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发挥温泉旅游对社会福祉的贡献,推动我国温泉地社会保障功能建设,创立国民保养温泉地制度,将是今后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王艳红等学者对此作了开创性的探讨[32-33]。

温泉旅游管理中法律法规的缺失是导致温泉资源管理权责错位、温泉水资源过度开采等问题的重要原因。虽然《矿产资源法》和《水法》两部法规把温泉水作为一种矿产资源进行约束管理,但由于两部大法都没有出台针对温泉水资源的管理细则,所以实践中问题百出。关于温泉法规的研究也很薄弱,只有两篇文献从地方温泉旅游开发的角度提出一些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的构想[34-35]。温泉旅游的实践呼唤着温泉法的出台,但一部法律的出台需要坚实的理论、高超的立法技术和思想内涵做支撑,因此关于温泉法的研究必将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3.5.2 人力资源与培训研究

新兴的温泉旅游产业已成为游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的增长亮点,需要大量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但目前温泉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目前仅有2篇文献对此进行了研究。如袁红就我国高职院校温泉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讨[36]。目前,由于温泉旅游各类管理人才缺乏,已经造成了温泉旅游开发和管理的诸多问题,需要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对实践的指导。

3.5.3 温泉资源调查评价与保护研究

温泉资源调查评价与保护是温泉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多,共有44篇。其中温泉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研究多以个案的定性描述为主,另有几篇文献对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进行了定量研究。如钟林生等构建了一个包含25个指标的区域温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体系,对西藏7个行政地区的温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科学评价与区划[37]。张蕾等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温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进行评估,并对广东龙门进行了实证研究[38]。这些研究以深入的实证调查作为基础,经过严密的模型构建和数理统计分析,使研究的结论更具说服力。温泉旅游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笼统探讨温泉旅游地的保护对策和管理策略,这些研究多是就个案提出全面的保护策略或思路,但面面俱到使得研究的深度不够,缺乏理论性的总结归纳。另一类是针对温泉旅游开发出现的问题,研究具体解决方法和技术的文献。如路学军在分析了连云港市温泉旅游度假区洗浴废水污染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利用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温泉洗浴废水的新型水污染控制技术[39]。魏燕在其硕士论文里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对温泉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系统研究[40]。

3.5.4 温泉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

与近10年来如火如荼的温泉旅游开发和规划实践相一致,该领域的研究一直是温泉旅游的研究热点,共有文献200篇,占总体文献的半壁江山。其中主体是对温泉旅游地开发战略的个案研究,研究的一般范式是在分析温泉旅游地资源特点或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战略性的开发方案或者建议。这些研究大多采取描述性研究方法,对具体的温泉旅游地开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理论深度尚待加强。高鹏,刘住较早地对我国温泉旅游发展现状做了全面分析,并对发展温泉旅游提出了一些建议[41]。另外还有部分文献着力关注温泉旅游资源开发理论的探索和温泉旅游开发模式的总结,数量虽少,但对温泉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开发建设的实践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王艳平的系列文献对温泉理论研究体系的构建颇有启示作用,文献关注了温泉旅游理念的发展、温泉旅游的真实性、温泉旅游基本构件、温泉旅游开发理念与开发技术以及温泉地结构建设等温泉旅游研究领域[42-46]。王华等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和文献总结,指出温泉旅游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温泉资源综合素质、自然和人文景观环境、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温泉旅游文化特色、空间集聚和竞争以及决策者行为等[47-48]。王冠贤等从温泉旅游地的特性研究出发,通过对邻近温泉旅游地的空间竞争的特征分析,探讨了温泉旅游地在不同层面资源竞争的一般规律,对实现温泉旅游地空间竞争的良性循环有促进作用[49]。傅广海在其博士论文中,系统总结前人温泉开发的经验与教训,根据温泉资源品质和开发条件等六大因素提出符合甘孜州实情的温泉旅游开发模式[50]。

在温泉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领域,国内还有多篇文献关注国外温泉旅游开发实践及其与国内的对比分析研究。其中较多学者将我国温泉旅游与近邻日本的温泉旅游作比较,希望能吸收、借鉴国外经验,更好地发展我国温泉旅游事业、提高我国温泉旅游研究水平。如王华等在对国内外温泉旅游度假区发展演化模式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温泉旅游度假区将朝着康体性、生态性、多样性、舒适性和文化性5个趋势发展[51];朱专法介绍了日本温泉旅游的开发与经营管理[52];彭秀芬等对广东、台湾与日本两国三地的温泉旅游开发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今后温泉旅游开发提出了几点建议[53]。

4 结论与研究趋势

基于前文统计分析可知,我国温泉旅游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温泉旅游研究关注度快速提升。我国学者近10年对温泉旅游的研究表现出极大兴趣,文献数量增长迅速,统计期内共有各类文献397篇。②温泉旅游系统的理论研究很不平衡,主要集中于温泉旅游支持系统,占文献总量的69.1%,其中又主要以温泉旅游开发和规划策略研究为主,共200篇,超过文献总量的一半;而对客源市场系统、核心吸引力系统和服务保障系统的研究非常薄弱,仅分别占总研究的5.5%、17.1%和8.3%,这与我国现阶段温泉旅游仍处于资源导向型开发模式的初级阶段相吻合。③温泉旅游研究系统性不强,深度不够,缺乏温泉旅游自身的理论内涵。随着温泉旅游实践的深入,不同领域的学者开始从各个侧面介入温泉旅游研究,然而,大多以某个案例为切入点,再结合某个领域现有理论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泛化结论。这些研究作为基础性的积累是必要的,但温泉旅游急需构建自己的基本理论和研究体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温泉旅游未来研究关注的重点应该有以下几方面:

(1)温泉旅游客源市场研究。旅游地开发的可行性很大程度取决于潜在客源市场的状况。对于温泉旅游地而言,要想把握住温泉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为旅游者服务,实现温泉旅游地的持续性发展,就必须识别出温泉旅游者的类型结构、体验因素、感知价值、消费行为和旅游决策及其地域结构特征。温泉旅游实质上是一种游客的体验旅游,因此,基于温泉游客体验因素、感知价值以及消费行为的研究是未来温泉旅游客源市场系统研究中最迫切需要加强研究的领域。

(2)温泉旅游核心吸引要素的研究。温泉旅游为什么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吸引力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如何提升温泉旅游的吸引力?这些问题是温泉旅游核心吸引力系统研究的基本问题,对它们的回答必须就温泉独有的性质和机理做深入探讨,或许这些问题的解决才可以说温泉旅游基本理论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温泉文化被认为未来温泉旅游竞争最关键的核心吸引要素。然而,目前还没有形成公认的温泉文化研究体系,不过可以预见,温泉文化研究将不断升温,将会是今后长期受关注的领域。

(3)温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温泉旅游属于资源依赖性较强的旅游形态,资源破坏和衰竭将对温泉旅游业产生毁灭性影响。加之,我国现阶段温泉旅游仍处于资源导向型开发模式的初级阶段,温泉旅游开发多呈现粗放式的状态,对温泉资源的脆弱性认识不足,资源保护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个别温泉密集区资源已出现破坏性开发的苗头。另外,温泉旅游产品大同小异,更新速度缓慢,消费者难以忍受这种平淡的、无创意的产品,久而久之,温泉旅游就会失去应有的魅力,不能持续现在的繁荣局面。因此,温泉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关温泉资源的节俭循环清洁利用、可持续开发的制度性构建、温泉旅游的环境容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温泉旅游与乡镇社区的协调发展等内容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4)温泉旅游资源产权变迁及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该领域问题在政府层面、业界和学术界都备受关注,各方面都在为此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资源的国家所有制及其近30年经历的市场化改革使得中国的旅游资源问题扑朔迷离。温泉等自然类旅游资源虽然明确定义其为国家所有,但是在近年来的资本化的产权改革浪潮中,在国家与民间、权力与资本的角逐中,国有的旅游资源究竟是以一种怎样的产权形态运作却并不是一个容易说清的问题。有学者指出了市场化进程中温泉旅游资源的产权困境:温泉资源开采权多头垄断导致公地悲剧;未经认可的收益权导致温泉资源低价供给;温泉资源产权清晰化过程遭遇权力囹圄等。然而,至今还未找到解决这一困境的有效方案。目前大多温泉旅游地还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益协调和分配机制。利益相关者角色的错位、缺位,其间关系的交叉、矛盾是制约温泉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如何界定温泉旅游利益相关者类别、地位及其利益诉求,如何研究在温泉旅游地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一个多目标、多受益主体的和谐共生的利益协调和分配机制,是温泉旅游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解决途径之一。显然上述内容需要不同学科专家的深入研究,为温泉旅游地的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提供实践的指导。

(5)温泉旅游的社会功能研究。由于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旅游的功能往往被简化为经济功能,其他功能被淡化甚至忽视。该领域的研究可能要等到温泉旅游开发从沉迷于奢华、尊贵的靡靡之风回归本源时,才会真正受到关注。温泉旅游社会功能的研究关乎到对温泉旅游本质的理解,笔者认为只有超越休闲、度假等狭义内涵以及仅着眼于经济统计的技术性的理解,才能从其所涵盖的社会属性去深入探讨温泉旅游的本质内涵和功能属性,从人性化的视角审视温泉旅游,通过扩展其功能属性来提升温泉旅游的社会福祉,从而通过温泉旅游的开展来提高人们物质、精神生活质量。其中,如何通过理论创新来指引温泉旅游社会功能的拓展,以及采取怎样的技术手段加以实施等将会是该领域研究关注的重点。

[1]王华,彭华.温泉旅游的发展与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4):30-34.

[2]骆高远,陆林.我国温泉旅游的回顾与展望[J].特区经济,2008,(3):162-165.

[3]陈曦,黄远水.国内温泉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J].旅游研究,2009,(2):31-35.

[4]樊小兰,刘住.国内外温泉旅游比较研究[J].太原大学学报,2008,(3):75-76,91.

[5]于杨,王艳平.中国温泉旅游研究三十年进展[J].旅游论坛,2009,(5):667-672.

[6]李文亮,翁瑾,杨开忠.旅游系统模型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5,20(2):20-24.

[7]郭长江,崔晓奇.国内外旅游系统模型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4):101-106.

[8]邱均平,邹菲.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2):12-17.

[9]巫晶.温泉旅游游客行为研究[D].厦门大学,2006.

[10]洪彪.温泉旅游者体验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1]傅晓,罗寿枚.“粤式温泉”营造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567-571.

[12]周永振,王艳平.民族地区温泉旅游的建设研究—以内蒙古“蒙式温泉”旅游构建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3):389-393.

[13]王艳平.温泉洗浴旅游产品的分类及其开发方向[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79-82.

[14]刘荣凤,张云.温泉洗浴趋势及开发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7,(10):73-74.

[15]王艳平.温泉旅游基本构件研究[J].旅游学刊,2006,(10):59-62.

[16]郑利.温泉旅游文化内涵探析[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8,(2):152-156.

[17]毛丽娅.温泉文化与四川省温泉旅游特色产品的开发[J].四川地质学报,2005,25(01):31-34.

[18]连少卿.风景温泉汤泡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19]张晓瑞.温泉文化环境载体的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20]齐晓波.品牌战略在旅游景区开发初始阶段的应用初探—以重庆市东温泉景区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2003.

[21]黄阵仙.福州市温泉旅游开发与品牌建设[D].福建师范大学,2008.

[22]霍改华.温泉旅游地品牌构建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8.

[23]于相贤,吕君.温泉型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3):104-108.

[24]黄薷丹.温泉度假村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

[25]蔡卫民,熊翠.高铁发展对湖南省温泉旅游格局的影响研究[J].热带地理,2011,(3):328-333.

[26]张江.安宁市温泉镇镇区道路系统规划研究[J].科技传播,2010,(8):37-39.

[27]铃木达宜.基于顾客满意度的温泉度假区营销力提升研究[D].浙江大学,2007.

[28]杨佩群.基于女性目标市场的温泉旅游营销策略思考[J].中国商贸,2009,(11):131-132.

[29]胡彬.北京温泉旅游营销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30]李鹏,保继刚.国家名义之下的旅游资源垄断与产权困境—以从化温泉风景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0,30(05):710-716.

[31]张明,余志远.温泉旅游开发项目的盈利模式与利益分配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5):82-84.

[32]王艳平.温泉地社会保障功能之国际比较[J].旅游学刊,2005,20(1):31-34.

[33]王艳平.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温泉地的公益性建设[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61-65.

[34]王艳平.旅游法规建设的一个路径研究—以广东省《温泉旅游服务规范》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06):741-743.

[35]岳树梅.重庆温泉旅游开发的法律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452(12):234-235.

[36]袁红.关于高职院校温泉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2):158-161.

[37]钟林生,王婧,唐承财.西藏温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与开发策略[J].资源科学,2009,31(11):1848-1855.

[38]张蕾,丁登山,戴学军等.模糊数学方法在温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估中的应用—以广东龙门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05):59-63.

[39]路学军,潘继征.人工湿地方法处理温泉旅游度假区洗浴废水的探讨[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21(01):50-55.

[40]魏燕.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温泉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7.

[41]高鹏,刘住.对发展温泉旅游的建议[J].旅游科学,2004,18(02):54-57.

[42]王艳平,山村顺次.中国温泉资源旅游利用形式的变迁及起开发现状[J].地理科学,2002,22(1):102-109.

[43]王艳平.我国温泉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03):74-77.

[44]王艳平.温泉旅游真实性研究[J].旅游学刊,2006,21(01):59-63.

[45]王艳平.温泉旅游之汤文化脉络[J].旅游论坛,2009,2(03):454-458.

[46]王艳平.温泉旅游经济效益四圈层结构研究[J].旅游学刊,2009,(1):33-36.

[47]王华,彭华.温泉旅游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综合分析[J].旅游学刊,2004,19(5):51-55.

[48]王华,吴立瀚.广东省温泉旅游开发模式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09-112.

[49]王冠贤,保继刚.温泉旅游地特性及空间竞争分析—以从化新旧温泉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6):83-87.

[50]傅广海.四川省甘孜州温泉类型、成因及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

[51]王华,彭华,吴立瀚.国内外温泉旅游度假区发展演化模式的探讨[J].世界地理研究,2004,(9):79-83.

[52]朱专法.日本温泉的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88-91.

[53]彭秀芬,向云波.广东、台湾与日本温泉旅游开发比较研究[J].经济论坛,2011,281(02):97-99.

责任编辑:澍 斌

book=32,ebook=51

F592

:A

:1672-2868(2012)04-0032-09

2012-06-16

安徽省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2011sk410);巢湖学院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XWZ-201001);安徽省质量工程旅游管理特色专业项目(项目编号:20100963)

齐先文(1979-),男,安徽无为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信息系统。

猜你喜欢

温泉文献旅游
KAI BEPPU温泉酒店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铭湖温泉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铭湖温泉
旅游
露天温泉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