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2012-09-05冯金蕊
□冯金蕊 王 庆
(1、2.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天津 300134)
一、导言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很突出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同时受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波及,我国的就业状况变得更加严峻。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城镇失业率居高不下;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民工荒”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将长期存在;通货膨胀压力影响着就业需求等。由此,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强调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也指出:2010年我国劳动力总量已达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从需求上看,劳动力就业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缺口1000万左右。这表明我国仍处于劳动力供求不平衡阶段,总体呈现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促进用人需求仍然是当前解决劳动力供求失衡的主要方向。
促进就业需要驱动用人主体与求职主体共同达成匹配并实现就业。企业是实现就业的用人主体,它通过人力资源规划行为来调整企业内部人员供求的平衡,进而直接影响企业的具体用人行为,从而最终影响社会的就业状况。同时企业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本文对企业人力资源供大于求、供不应求情况下人力资源规划的各项措施进行总结,分析其对就业的影响,并对如何缓解当前供大于求的就业形势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行为简述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本文只从狭义的角度考虑人力资源规划行为,即指企业从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出发,根据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及为满足这种需求所提供人力资源的活动过程。它的实质是预测企业人力资源现有的需求和可能的供给,确保企业在需要的时间和岗位上获得所需的合格人才[1],因此它的实施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具体的用人行为,如招聘、裁员、劳务输出、培训、业务外包等。
企业根据内部的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当企业内部人员供大于求时,企业可以采取的人力资源规划措施包括重新培训员工、减少工作时间、实行带薪或减薪休假、岗位分担、劳务输出、内部调转、开展第三产业、鼓励员工自主创业、永久性裁员、提前退休、工龄买断、关闭一些不赢利的分厂或车间等[2];当企业内部人员供不应求时,企业可以采取的人力资源规划措施包括内部培训、岗位调动、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工作负荷量、重新设计工作、改进技术,超前生产、引进新的生产线、调动现有员工积极性、雇用临时工、外部招聘、业务外包、外部租赁等[3]。企业采用不同的人力资源规划措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社会就业状况。
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图1是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对就业影响的总结,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人力资源规划的各项措施对社会就业造成的影响:
(一)企业人员供大于求时,人力资源规划措施对就业的影响
图1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对就业的影响
当企业人力资源供大于求时,根据相关文献将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措施划分为四类:维持型、转移型、开拓型、驱除型[2],并分析了每种人力资源规划类型对就业产生的影响:
1.维持型对就业的影响
维持型是指企业在内部进行调整,维持员工与岗位现状不动而采取的保证各个岗位供求平衡的平和的人力资源规划类型。具体措施包括重新培训员工、减少工作时间、实行带薪或减薪休假、岗位分担等。
由于这些措施只是在企业内部进行人力资源调整,人员没有流入和流出企业,社会中的人力资源供求状况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从相对角度来看,富余的劳动力没有再次流入劳动力市场,重新培训员工有利于员工提高技能、减轻负担,为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带来了积极影响;但是彭程甸、胡舜[4]分别从劳动力市场理论角度和失业理论角度说明了实施带薪休假将会加剧我国的失业问题,从而增大社会的就业压力。
2.转移型对就业的影响
转移型是指企业转移现有岗位的富余员工,但不改变员工隶属关系,以解决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状况的人力资源规划类型。具体措施包括劳务输出、内部调转等。
其中内部调转是将员工从现有岗位转移到人员短缺岗位的方式,这也是企业内部供求调整的方法,对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产生了积极影响。劳务输出是企业在社会有对应劳务需求时将劳动力转移出去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适用于暂时处于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状况的企业,它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3.开拓型对就业的影响
开拓型是指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或联合、支持员工自主创业以吸纳过剩人员的人力资源规划类型。具体措施包括开展第三产业、鼓励员工创业等。
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存在着共识:姚毓春[5]以创业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阐述了创业型经济中创业带动就业的实现机理;赵建旭[6]将创业带动就业分为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两个层次,并分别从这两方面分析了创业带动就业的机理,最后提出了政府在这方面应起到必要的推动作用;袁晓斌[7]通过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分析,说明了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可大量吸纳剩余劳动力,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由此可见,开拓型的人力资源规划措施不仅解决了企业内部人员过剩的状况,也为社会增添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对就业形势产生了积极影响。
4.驱除型对就业的影响
驱除型是指企业通过解除与员工的劳动合同,将富余员工永久性辞退的人力资源规划类型。具体措施包括永久性裁员、提前退休、工龄买断、关闭一些不赢利的分厂或车间等。
其中国内外学者对于员工早退对就业的影响意见不一,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员工早退将加剧就业问题[8],而国外学者却认为老年员工的早退不会对青年员工的就业造成负面影响[9]。其他的几种人力资源规划措施实质上都会导致部分员工失业,回归社会。它将富余员工推向社会,无形中增大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对就业造成了消极影响。
(二)企业人员供不应求时,人力资源规划措施对就业的影响
当企业人力资源供不应求时,根据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措施的特点将其划分为四类:培养型、调整型、吸收型、转移型。这四种类型同样会对社会就业造成不同的影响:
1.培养型对就业的影响
培养型是指企业为应对人员短缺问题,对现有员工采取积极的人力资源规划措施以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规划类型。具体措施包括内部培训、调动现有员工的积极性等。
这种培养型措施填补了企业本可以从社会中招聘人才的职位,所以从短期看增加了社会的劳动力供给,给社会就业带来了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员工在企业中得到了系统的培训,这也为员工的再就业带来了积极影响。
2.调整型对就业的影响
调整型是指企业在不影响绩效的情况下,维持现有员工数量而进行的内部人力资源调整的类型。具体措施包括岗位调动、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工作负荷量、重新设计工作、改进技术、超前生产、引进新的生产线等。
从整体上看,这种类型的人力资源规划措施只是对企业内部人员和生产方式的调整,一是延长工时,二是提高效率,对社会劳动力供给没有产生影响。但从另一个方面看,企业内部的人员短缺职位得不到补充,使得社会劳动力相对增加,从而增大了社会就业压力。
3.吸收型对就业的影响
吸收型是指企业从外部寻求适合所需岗位的员工以缓解企业中人力资源供不应求状况的人力资源规划类型,具体措施包括雇用临时工、外部招聘等。
这是大多数企业在面临员工短缺时选择较多的方法之一,它能迅速为企业补充血液,给企业带来新思想和新方法,同时这也是对社会就业起到直接积极作用的类型。但对于雇用临时工来说,由于临时工随时都可能离开企业,所以对社会就业形势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4.转移型对就业的影响
转移型是指企业根据现状对现有人员和业务进行的移入和移出的人力资源规划类型,具体措施包括外部租借、业务外包等。
外部租借又称劳务派遣,它是对人员的一种移入,是企业向专业的劳务派遣机构租借员工的一种形式,用以暂时缓解人员短缺的压力。它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就业形式,对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起到调节作用,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所以外部租借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就业形势。业务外包是指企业把内部的非核心业务的一部分承包给外部专门机构,其目的就是对企业进行重新定位,重新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以弥补内部员工的短缺。这种人力资源规划措施通过转移业务来应对人员不足,相对而言增加了社会就业人数,从而对整个社会就业带来了压力。
四、就业政策建议
企业是社会就业的用人主体,企业制定各项人力资源规划措施要受到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外部因素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政府政策的干预和引导。针对社会的就业现状,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来引导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行为,促进社会就业。基于前文的分析,针对目前社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状,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就业政策建议:
(一)改善创业环境,鼓励支持自主创业
积极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服务指导,为创业者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支持,提高创业成功率。同时对提供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人员再就业的企业进行政策上的倾斜,营造自主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建立社会企业,开辟促进就业新途径[10]
社会企业是一种新型的企业形式,它的目标不是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而是致力于增加社会利益、解决社会问题,其中协助企业解决就业问题是社会企业运作的一个重要目标。社会企业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得到了应用,并且对社会就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建立社会企业无疑是促进就业的一条新途径。
(三)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对就业的刺激作用[11]
税收对就业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运用税收调节、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税收政策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发展非正规就业形式,大力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并对这类企业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税收政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减少结构性失业,改善社会就业形势。
(四)完善社会就业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
要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素质,规范劳动者行为,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社会就业培训制度的建立可以为企业建立内部培训提供借鉴,从而提高劳动者的各项能力,提升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
(五)完善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12]
针对目前有些企业对员工户籍的要求,政府应尽快完善户籍制度,取消企业对户籍的限制,实现劳动力的更优配置,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机率。
五、结语
以上是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各项措施对就业的影响分析,企业采取不同的措施调整人力资源的供求会对社会就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政府就业政策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会引导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具体行为,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就业状况。因此企业作为用人主体应当充分考虑就业政策对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影响,并采取恰当的人力资源规划措施以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但本文没有解决现有理论中存在的矛盾,对影响分析只是停留在理论描述阶段,缺乏数据的论证,这将是未来研究工作的一个重点。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庆,齐二石.企业解决人力资源供大于求方法的比较研究[J].工业工程,2006,(5):15─17.
[3]王庆,齐二石.供不应求状态下企业人力资源最低成本决策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6,(18):166─168.
[4]彭程甸,胡舜.带薪休假与就业的矛盾及对策[J].现代管理,2009,(7):195─197.
[5]姚毓春.创业型经济与就业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09.
[6]赵建旭.山东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
[7]袁晓斌.加快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步伐[J].经营与管理,2008,(8):28─29.
[8]尹兆熊.早退休会增加就业压力?[N],社会纵横,2003,(11):6.
[9]Adriaan Kalwij, Arie Kapteyn, Klaas De Vos.Retirement of Older Workers and Employment of the Young[J].De Economist,2010,158(4):341─359.
[10]杨河清,刘丽玲.社会企业:一条促进就业的新途径[J].中国就业,2009,(11):58─59.
[11]薛丽培.转型期中国就业政策的效果评估[J].法制与社会,2008,(6):151─152.
[12]蒋文丽.新时期中国就业政策选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