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置换法加固湿软地基现场试验研究
2012-09-05毛洪录张兴成
毛洪录,张兴成,王 昊
(1.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山东济南 250061;2.聊城市公路工程总公司,山东聊城 252000;3.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14)
强夯置换法是利用重锤高落差产生的高冲击能将碎石、片石、矿渣等性能较好的材料强力挤入地基中,形成粒料墩,墩与墩间土形成复合地基,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沉降。在强夯置换过程中,土体结构破坏,地基土体产生超孔隙水压力,但随着时间的增加,土体结构强度会得到恢复。粒料墩一般都有较好的透水性,利于土体中超孔隙水压力消散产生固结,适用于加固饱和软黏土地基[1-2]。
1 工程概况
黄泛平原区某在建公路工程,雨季使用强夯法对软弱地基进行加固处治时,部分路段出现“弹簧土”、土基翻浆等现象,由于受建设工期限制,设计改用强夯置换法对其进行加固处理。现场选取试验段,对该种处置方法进行了施工工艺参数设计和加固效果评价[3-6]。
试验段处理长度30m,宽度为36 m。夯锤重100 kN,夯锤落距15m。单点夯击能为1 500 kN·m(满夯时为800 kN·m),夯点间距6 m×6 m,置换深度为1.5m。共布置夯点50个。试验区沿深度分布的土质参数如表1所示。
2 施工技术参数设计
1)测量放样。用全站仪按施工图要求确定出强夯置换区域,在处治区域以间距6 m按正方形由路中线向路两侧布置第一遍夯点位置,用白灰做出标记,并测量地面高程。处理范围为路中至两侧路基坡脚以外1 m,夯点平面布置见图1。
表1 原状土土质参数
图1 夯点平面布置(单位:m)
2)选择强夯置换区域中心位置的夯点,夯机就位,校验夯锤对中偏差、夯锤落距后开夯,强夯的单点夯击能1 500 kN·m。
3)点夯时,要对每一夯点的能量、夯击次数,每次夯击夯坑沉陷量、夯击周围土的隆起量以及埋设测点要进行量测和记录,并注意夯击振动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4)按由内向外逐点夯击的原则,先夯击路中线处的夯点,然后平行于路中线由内到外向路两侧分别夯击,完成强夯置换区域全部夯点的施工。
5)停夯后向坑内填砖渣直至坑顶填平,记录填料数量。
6)强夯机就位对已回填完砖渣的夯点继续进行夯击,同一夯位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50mm时,即可止夯,则完成了该夯点的施工。以此类推,完成第一遍点夯施工。
7)用推土机配合挖掘机进行整平后,按1)至6)步骤对第一遍夯击点正方形的中间进行第二遍夯击。
8)用平地机将强夯后的地面刮平并整修。
9)第二遍夯击结束后,低能满夯两遍,满夯夯击能800 kN·m,满夯可采用轻锤或低锤距多次夯击,锤印彼此搭接1/4。
3 试验数据分析及加固效果评价
试验过程中主要是对试验段路基处置过程中的夯沉量、夯击前后的地基承载力进行了量测。夯点置换前后外观效果如图2所示。
图2 置换坑夯击前后外观效果
1)夯沉量
现场对50个夯点的夯沉量进行了检测、记录。根据检测数据可知,在置换后夯击3~4击基本能达到设计要求,第一、二遍点夯的总沉降量平均值分别为35.1 cm,30.4 cm。单夯夯沉量与夯击次数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第一、二遍点夯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
2)地基承载力
为了检测处置前后地基承载力的变化情况,在试验区内沿纵向布置了6个观测点,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夯击置换前后地基承载力的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
由试验情况来看,强夯置换效果明显,施工工艺参数适合于该类土地基处理,加固后地基承载力超出了设计要求。实践证明,该加固方案可应用于雨季施工,缩短了施工工期,但成本有所提高,而且施工中应该严格控制填筑材料的质量,以及置换深度。
图3 单夯夯沉量与夯击次数关系曲线
图4 夯击置换前后地基承载力变化
4 结论
现场试验和实践应用证明,强夯置换法适用于软土地基的雨季加固施工,可有效缩短工期,且能较大幅度地提升软土地基承载力,是饱和软黏土地基的一种有效加固方法。
[1]王宏祥,闫澍旺,冯守中.强夯置换墩法处理公路软基的机制研究[J].岩土力学,2009,30(12):3753-3758.
[2]张健,王秀红,史玉芳.强夯置换法在处理饱和软土地基的应用[J].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2004,21(1):33-35.
[3]吴道祥,刘刚,王国强.强夯与强夯置换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试验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4):622-625,630.
[4]姬同庚.强夯置换碎石桩处理高速公路软基的试验研究[J].路基工程,2007(4):125-127.
[5]徐玉胜,赵有明.强夯置换法处理软土地基的设计参数研究[J].铁道建筑,2009(2):83-85.
[6]徐玉胜,赵有明,高明显.强夯置换法处理软土地基的模型试验研究[J].铁道建筑,2011(1):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