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文化认同的新构建的价值及其途径
2012-09-04杨飞,纪乃旺
杨飞,纪乃旺
摘要:文化认同作为一个系统,体系内的某些要素发生变化但却仍旧没有打破原有的稳定状态,进而带动文化认同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称之为文化认同新构建。从文化认同新构建的意义出发,探讨两岸文化认同新构建的价值及其途径,既有利于文化认同系统优化,又有利于推动文化变迁。
关键词:文化认同;价值;途径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230-02
一、文化认同新构建的价值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它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文化认同并不是一个一层不变的概念,它在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因而,文化认同的过程也总是与文化变迁的过程相伴随的。这对关系恰似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与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目的与结果。
文化认同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对不同层面的文化及不同文化要素的認同,它是文化变迁中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文化认同体系内部各个文化层面和文化构成要素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当这些变化并不强大到足以改变现有的认同结构时,其依旧处于量变的阶段。当该体系中某些关键要素的新变化强大到足以打破现有的稳定状态时,就有可能使得文化认同产生结构性变化,从而促成文化变迁,也即是达到了质变的目的。而文化认同和文化变迁正是在这种质量互变规律下不断地向前发展。那么,在现有的文化认同下进行文化认同新构建:一方面有利于调整现有文化认同的构成,优化现有的认同结构,强化文化认同感情;另一方面则是有利于打破现有的文化认同固定思维,促成文化变迁,产生更新的文化认同 [1]。
二、文化认同新构建的途径
文化认同新构建和构建新的文化认同并非同一个概念,虽然文化认同新构建的结果有可能产生新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新构建是在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的质量互变规律下进行的,因此,从原则上来说就是要做到:第一,坚持适度原则。我们对于文化认同体系的不管是结构还是要素的调整,都要坚持适度原则,把调整的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第二,要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我们要能够抓住时机,敢于突破创新,果断地促成文化变迁,使得文化认同向新的高度发展。第三,要重视量的积累。任何的文化变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文化认同阶段不断的积累,文化变迁是无法实现的,因而我们要有步骤、有阶段、有计划地进行文化认同的新构建。第四,既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一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我们需要坚信,在文化认同新构建的不断积累下,我们最终能够促成文化变迁,并形成更高级的文化认同。
在质量互变规律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文化认同新构建,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文化本体
1.要重视文化发展,增强文化的生命力与吸引力。文化的吸引力是指文化中存在的、区别于其他文化的,能够引起大众兴趣并为之奋斗的某些因素。文化的生命力,是指文化是否能够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或者是否具有发展潜力。两者是文化本体两个必不可少的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关系到文化认同的形成及其效力范围。
内地和台湾,在长时间的历史进程中,文化资源的共性极高,类似的文化资源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降低文化的吸引力,因此,要让具有共性的文化资源散发新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我们就必须找到共性中的个性,然后运用双方的优势,形成双赢的格局。
2011年9月2日,台湾《中央日报》网络版刊载特约评论分析两岸文化创业产业现状及前景。作者在该文中指出两岸市场规模、人力资源相距悬殊,大陆拥有广大的内需市场,易于吸引国际关注;台湾则因具有自由的创作环境、开放的社会氛围、透明的资讯传播、发达的科技产业、活泼的地方文化,对于新事物接受度高,也早就了可观的文创人才,因此,我们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双赢 [2]。
2.加强文化交流,构建文化的稳定的共同形象。中华文化认是两岸加强文化交流的基础,然而,众所周知,这个基础并非是稳定而牢固的,在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下,这个共同的基础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尤其是在2000年民进党政府上台后。2002年8月2日,陈水扁在世界台湾同乡联合会第二十九届东京年会上提出“一边一国”;2005年3月26日,台湾举行三二六护台湾大游行,抗议《反分裂国家法》通过;2006年11月公布的高中历史科课程改革纲要中将1945年以前的历史都划为“中国古代史”;2007年6月18日,陈水扁在接见外宾时明确宣布要在2008年举行总统大选时一并举办”入联公投”[3]。
当然,这个危机产生的原因,除了政治宣传的影响,相对闭塞的交流沟通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国民党政府的重新执政,两岸迎来了期盼已久的三通、直航,甚至于学历互认,我们看到了打破这种闭塞状态的良机,为此,我们需要积极努力地加强两岸的文化交流与沟通,以求消除历史沉积的误会,构建相对更为稳定的中华文化认同。
(二)政府
1.直面当代两岸文化认同的障碍,从政策上促进两岸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的文化认同系统之间存在文化认同障碍,同一个文化认同系统之下,由于对不同文化层面或者不同构成要素的认同差异,也会存在文化认同障碍。而这当中最明显的莫过于与文化认同息息相关的国家认同障碍了。在民进党政府的恶性操作下,民族认同被混淆等同于国籍问题,虽然在国民党政府上台后,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转折,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并未发生明显改变。
既然两岸文化认同的障碍是确实存在的,那么我们就必须直面这些文化认同的障碍,通过主动的政策调节来消除文化认同障碍,促进稳定的文化认同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