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要性及实现路径
2012-09-04汪坤岗
汪坤岗
摘要: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社会历史范畴,当前社会背景下,了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科学内涵,积极探索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从经济、政治和文化多方面总结,提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合理路径业已成为时代的强音。
关键词:凝聚力;必要性;路径;中华民族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228-02
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科学内涵
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系统,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按其属性一般分为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大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早期民族间起作用较大的是先天自然因素,但随着社会发展和变迁,许多先天自然因素逐步社会化,而被融入后天社会因素之中。故有自然凝聚力与社会凝聚力二者综合即是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和生态的凝聚力构成的综合体之说。
中华民族凝聚力同样是由自然和社会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不间断的五千年的文明史以及在团结御侮、共同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所形成的情感和道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不竭资源。
中华民族是“56 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个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1]。 这种凝聚力还包括信奉度、感召力、归属感以及国家和政府对各民族成分和成员的制约力和调适力等要素,它是时间的积淀、是历史的结晶,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韧纽带,是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世代相续的力量源泉。
二、当今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要性
1.和谐的政治环境需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凝聚力系統的良性运动,必须要有公正、民主、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公正、民主,不会出现和谐,社会不和谐又何来真正的稳定。中华民族凝聚力系统的良性运动,迫切需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大方向,即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在这一“统一体”中,人民当家作主是目的,依法治国是手段,党的领导是能否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起来的关键。
2.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公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尽管这种经济一度有着超前和僵化的弊端,但却通过“计划”将中国社会的不同局部有力地连通了起来,大大推进了中国的社会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现在一部分人和阶层因各种原因富裕起来,财富积累日益庞大,而另有一部分人或阶层尚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或是为基本生计所困,两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状况引发的心理不平衡和不满,必然会使民族成员之间以及由民族成员组成的利益群体之间矛盾加重,从而极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在客观上弱化民族凝聚力。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现阶段中国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特别要关注弱势群体对社会的不满,及时满足弱势群体的正当要求,否则中华民族凝聚力必然会遭到削弱。
3.强有力的民族凝聚力推动文化的发展。从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善良、热情的优良传统上我们可以领略传统文化的风范,从过去的争取民族解放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到今天的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中华体育精神我们可以找到传统文化的身影。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这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提高民族凝聚力应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我们提倡的是广义爱国主义,而不是狭隘的爱国主义,不然有极端民族主义之嫌。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由于人才流动性大大增加,同一民族的人可以属于不同的国家,所以我们突出提高民族凝聚力而不是爱国主义正在于此。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和腐朽文化。坚持用先进思想占领文化阵地,抵制腐朽文化必须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既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必然结果,又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推动力量。
三、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具体路径
1.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进一步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保证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首先,民族凝聚力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然而,经济实力又是一个民族内部各种力量赖以凝聚的物质利益基础。中国几千年来凡是发生大规模民族内部分裂、战乱的时期,当时的国家经济都是处于严重衰退的时期。反之假如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那么它在国际社会中就会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就能赢得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支持、依附和尊重,在其国家内部的民族也就会有一种普遍的光荣感和自豪感,从而大大增强民族的向心力。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此时,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其次,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民族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改革开放使各民族地区充分、合理地利用地方经济优势,与经济发达地区建立起互补互利的关系,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使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在新的基础上以经济优势与资源互补替代了传统的农牧互补,从而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对中华民族的亲和力无疑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改善,大部分地区进入小康生活,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亲和力也不断增强。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为了更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民族共同繁荣,诚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革命老区比较集中的地方,又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加快这一广大地区的改革和发展,对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
2.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提供保证。
党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首先是民族团结,再有就是民族建设。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正确处理,就是对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在中国历史上,通过国家的长期统一、各民族相互依存的经济文化联系及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的关系等纽带,把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形成了强大的内聚力。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民族关系,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融洽民族关系,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表现与基本途径 [3]。
3.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必须毫不动摇的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把统一战线作为凝聚人心、团结人民的重要手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实现中国社会政治力量整合的基本形式,是构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最重要政治因素,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政治优势。“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把全民族一切爱国的进步的力量团结和调动起来,去实现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4]要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把执政党与参政党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
统一战线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具体就是正确处理海内外同胞的关系,形成海内外同胞的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一定要处理好海内外同胞关系,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做好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工作,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之,要正确处理上述三个方面的关系,以此作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途径,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推进各政党之间的团结;牢固树立中华民族意识,推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牢固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推进新的社会阶层与其他阶层之间的团结,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推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参考文献:
[1]马戎,周星.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8-11.
[2]江澤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35.
[3]李长春.在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N].人民日报,
2009-12-17.
[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52.
[责任编辑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