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博角度谈如何宣传和弘扬江桥抗战精神

2012-09-04王俏梅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1期
关键词:弘扬

王俏梅

摘要:马占山将军领导的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军队有组织、有领导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枪,江桥抗战,也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战。如何从文博专业角度发掘、保护、研究和展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博物馆、遗址博物馆、文物遗存、文化线路、公众考古教育。让大众参与,我们就能获得更多的文物和史料,从而让江桥抗战那种不畏强敌,敢于抗争的民族气节发扬光大。

关键词:文博角度;弘扬;江桥抗战

中图分类号:K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224-02

马占山将军领导的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军队有组织、有领导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枪,江桥抗战,也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战。英勇的黑龙江守军以毙伤日伪军6 000多人的辉煌战绩,使日本侵略者受到了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重挫,极大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起到了“为国家争国格,为民族争人格”的作用,江桥抗战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民族主义精神,在当时,强烈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也延缓了日本对中国进行侵略的步伐。江桥抗战,其历史地位与深远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江桥抗战,已经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标准范本和宝贵资源。

历史需要铭记,精神需要传承。江桥抗战所体现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是当之无愧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将齐齐哈尔所拥有的这一宝贵历史遗存更好的发掘、保护、研究和展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颇具使命感和现实性的任务,我从文博专业角度,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博物馆是宣传江桥抗战最直接、最客观、最真实的介质

2008年2月29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博物馆条例(征求意见稿)》中,对博物馆的定义是:指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收藏、保护、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由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博物馆学概论》中叙述了什么是博物馆的特征,博物馆是“以文物和标本为基础,组成形象化的科学的陈列体系,对观众进行直观的宣传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特征”。这充分说明,宣传教育既是博物馆一个极其重要的职能,也是其他宣传形式无法替代的职能。江桥抗战中,以马占山将军为首的中国军人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是激励和鼓舞民族团结奋斗的旗帜,也是这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祖国最深沉的一种感情,更是一个国家的人民维护祖国的动力之源。

博物馆是开放性的,群众性的,在博物馆接受教育是自由的,而非强制的,所以博物馆对于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参观者在这里可以扩大眼界,通过观看真实的文物,对事件的本质获得新的领悟、新的认识,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加深理解的深度。尤其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颁布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要求之后,博物馆、纪念馆相继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免费开放后,参观人员迅速增加,尤其是低收入群众、农民工、老人、儿童的参观人数大量增多,这更加促进了博物馆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更广泛的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遗址博物馆是宣传江桥抗战方位感和层次感最为强烈的表现形式

“遗址”一词源于田野考古学,是指人类活动留下来的房屋、城址、灰坑、水井、窖穴,不包括墓葬、洞窟等。而在博物馆学中,“遗址”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指凡是在由于自然或人为活动的原因形成的遗存的原址上建立的博物馆都叫做遗址博物馆(包括具有博物馆功能的纪念馆和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的第一座遗址博物馆是1925年成立的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遗址博物馆已有数百座。因为“遗址”是遗址博物馆所依存的主体,遗址所具有的不可移动性,造就了遗址博物馆的不可移动性特点及其展品、藏品的不可替代性特点。因此,与其他博物馆相比,它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1931年11月,时任黑龙江省政府主席的马占山将军,率军在泰来江桥镇打响了中国军队武装抗日第一枪。齐齐哈尔泰来县江桥镇建立了江桥抗战纪念公园,2008年8月15日,所建的江桥抗战纪念馆也正式开馆,由于考古和文物遗存的缺失,所建的公园和纪念馆都不是以遗址形式呈现的,因此,缺乏了遗址博物馆强烈的临场性特征。

由于遗址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它的当时性、当场性,可以为观众营造极为强烈的临场环境和气氛,为观众架起一座时空隧道,让观众容易把握到历史的脉搏。面对真正的历史遗存,观众迫切希望了解发生在这里的真实事情,比如,抗日将士们在哪里埋伏,在哪里发起冲锋,又在哪里被日本侵略者的子弹击中等等,使他们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在遗址上了解事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样,观众就能够感同身受,了解了其中的內涵后,就会在内心激发出强烈的共鸣。

三、文物遗存是体现江桥抗战史实的灵魂所在

文物,是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人类文化遗物。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址、墓葬、建筑和碑刻;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以及生活用品;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史料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它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不可复制的,且附加了人类文化的物质载体的总称。并且,文物必须是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科学性的物质。文物以其独有的性质成为博物馆特有的教育资源,具有生动、直观、形象、可信的优势。因此,在江桥抗战精神的弘扬和宣传上,文物则是体现历史事件灵魂所在。

文物是带领我们回到历史和从前最好的载体,在文物的搜集和整理中,我们一定要本着尊重历史的真实,即要具有考古性。尽管江桥抗战距离我们现在并不遥远,但是,由于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文物遗存的保留和保护出现了严重的缺失,因而,导致现在的搜寻的过程不再是简单的过程,而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

我们现在最好的办法则是先从书中寻找,即寻找与江桥抗战有关的文物、史料、图片的各种记载,再将可能找到的文物、史料、图片分门别类的列出搜寻的明细,然后按图索骥。以物带史,用文物所包含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诠释内容,证明主题。如“齐齐哈尔历史名人丛书”中由孙文政先生主编的《谢珂将军》一册中,就搜集整理了大量珍贵的文物作为展现内容,其中包括:谢珂将军及夫人的珍贵照片、谢珂将军悼念夫人的诗稿、谢珂将军晚年日记的影印、谢珂将军长子参观江桥抗战纪念馆题词的照片等等,将谢珂将军的一生清晰的展现在读者眼前。从而增加了书籍的可读性,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和现实感。

四、文化线路能够将江桥抗战进程进行完整的呈现

文化线路是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近年来逐渐为人们所重视。文化线路体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世界最新理念,目前对文化线路的定义尚不统,一般是指由一系列的文化遗产资源串起的有形与无形的线路。它具有大尺度、多维度的特性,它的价值构成是多元的、多层次的。

对于江桥抗战,我们掌握着清晰的作战地图。即九一八事变,日军在沈阳得手。张学良的军队在蒋介石密电“不许抵抗”的命令下,节节撤退。日军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辽、吉两省,并逼近黑龙江省。当时省城是齐齐哈尔。日军沿平齐铁路线北进,唯一的咽喉要道是松花江上游的嫩江大铁桥,此桥在泰来境内。于是,马占山将军就在此率领黑龙江守军打响了抗战的第一枪。面对日军的疯狂猛攻,虽拚死搏斗,终因寡不抵众,江边阵地失守。后逐退至三间房和昂昂溪,继续阻击,战局仍无好转,最后省城失陷。

2010年,齐齐哈尔的大学生们就组织过一次“大学生重走抗战路”活动,他们从和平广场出发,到大民镇,昂昂溪,再到三间房,在汤池镇扎营,次日过大兴,到江桥。

江桥抗战,战事路线明确,发展脉络清晰,但是目前,在考古发掘方面,工作尚有欠缺,如果在战事沿线进行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将战事地图所示的战事发展路线进行实地勘验,选择几处主要战事现场做复原建设,使其形成一个实地战事地图,其地理跨度不是很大,也很容易形成一个参观线路体系,这样,一路走来,江桥抗战的战事发展便会完整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并将和平广场作为这一线路的总结篇章,使观众所看到的历史在头脑中进行归纳性升华。

五、公众考古教育是挖掘江桥抗战全貌的最有效途径

“公众考古教育就是文化资源保护教育”,对公众进行必要的宣传和教育,让公众参与、理解并支持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使之成为文化遗产持续保护的坚强后盾。江桥抗战是齐齐哈尔历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它就应该具备公共属性和传承性,这份财产不但属于我们,也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并且它还是连接民族情感、维系民族发展的纽带。保护它们可以直接使祖先创造的这些精神财富有形地保存下来,并传之后世,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就是说,文化遗产的公共属性、存在的广泛性、历史文化价值的共享性及其传承性决定了我们对这些资源的发掘、管理、保护、研究和利用,应该更多地考虑其公益性,应该更多地关注它与公众、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应该研究如何平衡处理这些关系,使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這是提倡进行公众考古教育的理由之一。

因此,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部门也应尊重公众共享文化遗产资源的权力、尊重公众对考古活动的知情权、监督权,要研究和处理好考古与社会各界和公众之间的关系。通过公众考古学理论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的应用,拉近公众与考古的距离,帮助公众建立正确的文化遗产价值观,促使公众理解和支持考古和文化遗产事业,同时,满足公众的精神和历史文化需求,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鼓励和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去。

这样,让大众参与,我们就能获得更多的文物和史料,得到关于江桥抗战更多真实佐证,也就使江桥抗战的精神更集中的显现,让江桥抗战那种不畏强敌,敢于抗争的民族气节发扬光大。让江桥抗战所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主义气节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当中,以史为鉴,教育后人,勿忘国耻,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全面而伟大的振兴。

[责任编辑 王玉妹]

猜你喜欢

弘扬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实施“粉墨童年”校本课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常宁:弘扬工运精神,打造发展高地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弘扬国学文化 畅游艺术天地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职校德育工作
保护历史遗产 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精神的弘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