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致式?隐喻式?
—— 语法隐喻指导下的法律文本英译对比分析

2012-09-04吴玲娟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情态隐喻语篇

吴玲娟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209)

一致式?隐喻式?
—— 语法隐喻指导下的法律文本英译对比分析

吴玲娟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209)

语法隐喻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于翻译研究。从语法隐喻角度来看,法律文本英译中的译者可能需要从多种译语表达式如一致式和隐喻式之间做出选择,那么哪种译文更具表达的适宜性呢?试图从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角度对比分析一致式译文和隐喻式译文,以期为选择合适的译语表达式提供一个标准和依据;同时也通过译文分析来检测功能语言学在法律翻译研究中的指导作用。认为经过隐喻化后的译文更符合立法语言的要求,对隐喻式译文的选择是一种语义选择。

语法隐喻;法律文本英译;一致式;隐喻式

1 语法隐喻理论简介

韩礼德[1]在《功能语法导论》中提出了“语法隐喻”这一概念,认为语法隐喻是从词汇语法层面研究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其实质是表达方式的变体,是语法域之间的相互转移。他主张语法结构对语义的“体现”关系可以分为两种,即“一致式体现”和“非一致式体现”。前者是指语言结构直接反映现实世界,体现出语义与语法范畴之间的自然关系;后者的语言结构不直接反映现实世界而是体现出了不同语言单位之间的转换过程。如下面a, b两句采用了不同的语法结构来表达同样的语义即“他们在第三天到达了目的地”。a句被认为是一致式,因为它体现的是语义与语法之间的自然关系,如它选择了表示动作意义的“arrived at…”来体现“到达了…”这一物质过程,they为动作者,the destination为表示地点的环境因子,on the third day为体现时间的环境因子。而b句由于涉及了语法范畴的转化,则被认为是隐喻式,如它采用了心理动词saw来体现一个心理过程,并引起一致式中的动作者they和时间环境因子on the third day在隐喻式中分别转变为感知的对象them和感知的主体the third day.

此外,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功能包含三大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2]。根据所体现的纯理功能,语法隐喻可分为三类: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

2 语法隐喻指导下的法律英译文本对比分析

法律语言是一种具有特殊用途的语言变体,用词准确、句法严谨、语气客观并呈现出高度非个人化以及非语境化特征。法律文本英译时,译文除了要忠实原文、发挥出法律语言的概念、人际和语篇等功能外,还应力求体现出目的语即法律英语的语体特征即客观、正式、简洁、明晰、连贯、顺畅[3]。

翻译与语言有关。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可用于分析、描述翻译过程[4]。黄国文认为在将一种语码转换成另一种语码的过程中,译者常常面临在可以、可能表达原文意义的多个目的语语法结构、句型中选择自己认为准确、合适的结构[5]。同样,在法律文本翻译中译者可以用不同的语法结构来表述同一个意义,如以下三个汉语法律例子分别有两个不同的译文:

例1 如果发现总经理存在任何腐败和严重的渎职问题,董事会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决议将他罢免[6]。

译文a1:①If the General Manager ②is found to ③be corrupt and ④fails to do his duty ⑤seriously, the Board of Directors can remove and replace him at any time after passing the resolution.

译文b1:In the event of any corruption and a serious dereliction of duty on the part of the General Manager, he may be removed and replaced at any time upon a resolution pass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例2 FBI和联邦检察官有可能联合调查此高官的叛国行为,彻底地调查会使这个叛国案水落石出[3]。

译文a2:FBI and federal prosecutors ①are likely to ②work together to ③investigate intothe high-rank officers’treason, and this thorough investigation makes it imperative to crack the treasonable case clearly.

译文b2:The likelihood of a united and thorough investigation into the high-rank officers’ treason conducted by FBI and federal prosecutorsmakes it imperative to crack the treasonable case clearly.

例3 经一方提议,董事会会议一致通过,可以在合营期满后六个月前向商务部申请延长合营期限[3]。

译文a3:①If any party of the contract wishes to ②extendthe joint venture term and such proposal is unanimously adop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he may ③apply to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six months before such term ④expires.

译文b3:An application for extension of the joint venture termmay be submitted to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six months prior to the expiration of such term, if such applicationis proposed by one party and unanimously adop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这三组译文中,a1, a2, a3为一致式表达,而b1, b2, b3为隐喻式表达。那该选择一致式还是隐喻式呢?哪种译文在法律语体和语境中更为适宜并发挥出法律语言功能呢?本文尝试以语法隐喻为理论框架,从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角度对比分析一致式译文和隐喻式译文,以期能为译者选择合适的译文表达式提供一个标准和依据;同时也希望通过对法律译文的语言分析来检测功能语言学在法律翻译研究中的可应用性、可操作性。

2.1 概念隐喻与法律文本英译

概念功能体现了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经验,它是通过“及物性”系统中“过程”的转变以及功能成分和词汇语法的转换来实现的。经验意义按其复杂程度分为三个“级层”:复合级(若干成分的联合体)、构形级(若干成分的构形)和基本成分级(语义成分)。这些层级的经验意义在词汇语法层中的典型体现分别是小句复合体、小句和小句的成分(词组或短语)。这是概念意义在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的一致体现关系。当它们被级转移到词汇语法层的其它层级时,就构成了概念隐喻[1]。

在表达社会意义时,人们首先要进行过程的选择,即从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统的六种过程,即在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心智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中选择一种,然后根据过程选择相应的“参与者”、“环境成分”等。如例1,原文“发现总经理存在…问题,董事会可以…将他罢免”包含一个心理过程(发现…)和一个物质过程(将…罢免),译文a1选择的同样是一个心理过程和一个物质过程,故为一致式;而译文b1选择用一个物质过程来表达原文由心理过程和物质过程共同表达的意义,故为隐喻式。一致式a1中的心理动词②is found to经过隐喻后消失,而主观心理过程的消失能突显出法律语言的客观性。

其次,过程的转变会引起其它成分如参与者、环境成分等的范畴转移,如一致式中由动词表达的过程或由形容词表达的属性在隐喻式中可转成由名词来表达,也就是“名词化”。这些名词体现了双重语义的特征,既有“事物”特征从而体现“参加者”意义,又具有动词特征从而体现“过程”意义或具有形容词特征来体现“属性”含义,语义更加丰富[7]。如例1的一致式译文a1中表示环境成分的连词①if被喻化为介词词组in the event of;体现过程的短语④fail to do his duty经过隐喻后转变为名词dereliction;例2的一致式译文a2中的过程动词③investigate经过名词化后变成隐喻式译文b2中的事物名词investigation。例3译文a3中的过程动词②extend、③apply和④expires分别被喻化为个体名词extension、application和expiration。隐喻化后的名词dereliction、investigation、extension、application和expiration同时具有“参与者”和“属性”两种语义,既有“事物”特征从而体现“参加者”意义,又具有“动词”特征体现出“过程”意义,有效表达了抽象的法律思维,丰富了法律英语的概念意义,拓展了法律内涵。此外,例1的一致式译文a1中表属性的形容词③corrupt被名词化为corruption,这样名词corruption就同时具有了“参与者”和“属性”两种语义,既有“事物”特征从而体现“参加者”意义,又具有“形容词”特征体现出“属性”意义,语义更加丰富。

名词化使得过程或特征转化为事物后就具有了名词的属性,如“事物”可以做出行为或使其它事物做出行为,可以被修饰词修饰,也可以被量化或质化,可以进行分类等,从而使得表达更精确、更严谨[7]。法律语言具有用词准确、概念精细的特点,并呈现出前编后插、枝杈横生的句式结构特征。在法律语域中,名词化正是体现这一语体特征的有效手段之一。如例1的隐喻式译文b1( In the event of any corruption and a serious dereliction of duty on the part of the General Manager…) 中的事物名词corruption和dereliction可以被serious(由一致式中环境成分副词seriously隐喻而来)修饰,可以由any和a进行量化并被of duty on the part of the General Manager分类等,有效体现出了法律概念精细、复杂的特点;例2的隐喻式译文b2( The likelihood of a united and thorough investigation into the high-rank officers’ treason conducted by FBI and federal prosecutors…) 中的事物名词investigation可被a量化,被united and thorough修饰,而且into the high-rank officer’s treason和conducted by FBI and federal prosecutors补充说明了investigation的具体对象和执行者,立法细节跃然纸上,表意非常精确、明晰;同样,例3的隐喻式译文b3( An application for extension of the joint venture term may be submitted to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six months prior to the expiration of such term )中的application被an量化、被for extension of…进行分类;extension可被of the joint venture term进行分类;expiration被of such term分类。由此可见,通过名词化对法律概念做定性、定量的分析,不仅方便了立法者用精确的词语清楚表达法律思想,也有效地发挥了法律英语的概念功能。

2.2 人际隐喻与法律文本英译

人际功能是指人们用语言来影响别人,体现交际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方便了讲话者参与到某一情景语境中,表达自己的情绪、观点,并试图影响别人的态度和行为。法律语言表达的是立法者的目的、态度和动机等,因此也有人际功能。法律英语语篇中,人际功能表达的意义在于法律制定者对法律的表述要正式、严肃、客观、公正。

人际隐喻包括“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其中语气包括主语和定谓词,其中主语一般是过程的参与者,语气主要通过参与者为载体来实现。当过程被隐喻为名词词组时,参与者常常被丢失,与动词相关的语气、情态等因素就丢失或被弱化了,能有效体现法律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如例3的一致式译文a3中物质过程动词③apply被隐喻为application,进而引起了一致式中的参与者any party消失,使得隐喻式译文b3的主语成为客观的事物application,而不是有灵性的主语any party或he[3]。这样,隐喻式译文就摆脱了动作执行者的影响,人的语气被弱化,使表达的意义趋向客观化而显得无可争议,正符合法律语言客观、权威的特点。

情态系统表达了说话者对事物的判断和批判,主要由限定情态动词、情态副词和谓语的延伸部分来表达。这是情态的一致式表达。情态成分可以表明讲话者对命题的主观态度或意愿,也可以体现某种客观存在的可能性或必然性。情态意义有不同的表达角度如“主观取向”和“客观取向”。情态取向不同,情态的各种类型就会出现不同的体现形式。法律语篇为了达到客观性的效果,一般会避免频繁使用主观性倾向明显的人际隐喻。相关研究也表明西方法律文件中很少使用must等主观性很强的情态动词,并且美国宪法原文很少使用诸如certainly, probably和possibly等表示可能性的情态化用语[3]。然而例2的一致式译文a2( FBI and federal prosecutors are likely to…) 采用are likely to来表达一种可能性,是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很难体现出法律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因此需要借助语法隐喻来将are likely to这一具有主观取向的情态动词转变成明确的客观情态取向。将情态意义名词化正是实现这一功能的有效手段之一。如将are likely to名词化为具有明确的客观取向的the likelihood,成为令人难以质疑的、客观的“事物”,掩盖了情态的来源并使表述呈现出客观化的效果。

2.3 语篇隐喻与法律文本英译

语篇隐喻来自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纯理功能,是指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如何组织要表达的信息,使其成为语义连贯的整体。语篇功能涉及主述位系统、信息系统、衔接系统和谋篇布局等有关方面的多样化表述方式。

名词化隐喻是实现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在法律英语中,名词化通过重复一些相同的概念避免重复与之相配的冗长的司法解释,从而加强语篇的连贯性[8]。如例1,一致式a1的条件从句If the General Manager is found to be corrupt and fails to do his duty seriously中的两个小句级阶is found to be corrupt和fails to do his duty分别被降级为隐喻式b1中的词组级阶corruption和dereliction,显得更加简洁、紧凑、连贯,而包含的语义却同样丰富。再如例2,一致式译文a2是由四个小句组成的复合体序列经过语法隐喻后成为了一个构形小句。同时,一致式a2这一小句复合体中work together to investigate into the high-rank officers’ treason和并列分句and this thorough investigation被级转移为隐喻式b2中简洁的名词词组a united and thorough investigation into(一致式a2中过程动词③investigate被隐喻化为b2中的事物名词investigation,引起过程动词词组②work together to被隐喻为表性状的形容词united,连同后半句中形容词thorough来一起修饰investigation)…,极大地浓缩了语义,句型紧凑,对语篇的连贯、流畅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充分体现了法律语言的高度概括性和简洁性。

胡壮麟指出“主位—述位”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和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主位结构的分布模式为“主位+述位”,主位是小句信息的出发点,述位则是围绕主位所说的话,往往是话语的核心内容。“主位—述位”衔接有三种基本模式:①重复前句中的主位,即第一句中的主位继续发展为第二句的主位;②前句述位中的某个内容发展为一个新的主位;③前句中的主位和述位的内容一起产生一个新的主位[9]。如例3的隐喻式译文b3就是采用了“主位—述位”衔接的第一种模式。隐喻式b3( an application may be submitted to…, if such application ) 中主句的主位application(由一致式a3的小句③he may apply to…中充当一部分述位的过程动词apply隐喻而来)继续发展为条件从句的主位if such application,使整个语篇重点突出、结构上不断扩张,语篇得以顺利展开。

3 结语

经过以上的译文对比语言分析中不难发现,一致式译文a1,a2和a3结构松散、不够精确客观,不符合法目的语(法律英语)的语体特征,也不能完全满足人们认识和反映法律世界的需求;而经过隐喻化后的译文b1,b2和b3更符合立法语言的要求,法律英语的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通过客观正式、精确明晰和连贯顺畅的语言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正如韩礼德所说,隐喻选择本身就是一个有意义的选择,因为所选择的隐喻方式增加了语义特征[1]。因此,在法律汉语的英译中,对隐喻式的选择是一种语义选择,语法隐喻是实现法律语境中语言表达适宜性的有效手段。从另一个角度看,语法隐喻理论对法律文本的英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有助于译者从功能语言的角度分析译文的构建,提高法律文本英译的译文质量。

需要指出的是,一致式和隐喻式哪个更具有表达的适宜性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语言形式的使用是根据具体的交际场合、交际功能和语体特点等因素来选择的。采用语法隐喻是力求在特定语域和语境中语言表达的适宜性。

[1]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Limited, 1985/1994.

[2] HALLIDAY M A K, MATTHIESSEN C M I M. 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 A Language 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1999.

[3] 吴玲娟. 基于语法隐喻理论的法律文本英汉互译[J]. 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2011(6): 69-71.

[4] 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等.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5] 黄国文. 语法隐喻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翻译, 2009(1): 5-10.

[6] 江振春. 名词化隐喻的元功能浅析——以法律英语语篇为分析对象[J].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9(2): 98-102.

[7] 范文芳. 名词化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J]. 外语研究, 1999(1): 9-12.

[8] BHATIA V K. Cognitive structuring in legislative provisions[C]//GIBBONS JOHN. Language and the Law.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94: 95.

[9] 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Congruent Form? Grammatical For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egal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WU Ling-juan
(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9, P. R. China )

As an important concept of the systemat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grammatical metaphor can be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language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a choice has to be made between the congruent form of expression and the grammatical for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oth forms of expression is mad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deational, interpersonal and textual functions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some insights into legal translation 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etaphorical mode of expression is preferable and more suitable in legal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grammatical metaphor; legal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the congruent form; the metaphorical form

H319.9

B

1001-4543(2012)03-0247-05

2012-05-14;

2012-06-18

吴玲娟(1983-),女,浙江丽水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功能语言学,电子邮箱hillarywu2004@163.com。

猜你喜欢

情态隐喻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