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UG的过渡语实证研究

2012-09-04陈丽萍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词库参数值语法

陈丽萍

基于UG的过渡语实证研究

陈丽萍

作者在普遍语法(UG)框架下,运用其相关理论,尤其是原则和参数理论,结合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的研究方法,在词库层面上对学习者所产生的书面错误进行实证研究,以探求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所在,从而解释过渡语形成的根源及过渡语本质。通过研究,作者创新性地提出过渡语形成的第三个可能,即参数的第二次设置。本次研究成果可以作用于很多相关领域,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对外汉语研究、汉英对比研究及翻译理论研究和教学等。

过渡语研究;普遍语法;UG;二语习得

过渡语(Interlanguage;IL)是第二语言习得(SLA)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指语言学习者所创造的不同于母语(NL)和目的语(TL)的个人独特的语言系统,它不断离开母语向目的语渐进,却又很少能完全接近或等同于目的语。这个语言系统有不同的名称,反映其不同的特质。过渡语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所涉及的三大中心领域之一,其主要目的是描述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建立的过渡语系统的组织原则并解释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过渡语本身是一个复杂抽象的混合体,其组成涉及多个因素,包括学习者的母语、目的语和UG等,因此过渡语研究极具挑战性,并存在着许多备受争议的课题。

一、研究背景(一)文献综述

过渡语研究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过渡语”这个概念被提出到现在,过渡语理论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其研究也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迈进了一大步。国外的过渡语理论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70年代是过渡语概念的提出和理论框架的初步形成阶段,建立了“规则组合”,“渗透”和“能力连续体”几个模式。80年代是过渡语的进一步发展阶段,出版了一些过渡语研究文集,如《错误分析和过渡语》(Corder1981)、《过渡语音系学》(Ioup 1988)、《过渡语中的变异性》(Tarone1988)等专著。90年代至今是过渡语研究进一步壮大的阶段,以Selinker为代表的过渡语专家开始转向出版关于过渡语的教材,把过渡语用于实际的外语学习中。

过渡语研究理论和方法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传入中国,从90年代初开始逐渐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和外语教学界受到广泛关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学者鲁健骥、吕必送、王建勤、肖溪强等主要研究汉外过渡语,而外语界的学者对汉英过渡语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何自然(1996)、刘绍忠(1997)、戴炜栋(2001)、陈慧媛(1999)、戴曼纯(1999)等,司联合在其有关过渡语研究的一系列论文及专著《过渡语理论与研究教学》中对过渡语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并在过渡语的理论构建及偏误分析等方面提出了颇有建树的观点。蔡金亭也在自己的一系列论文及专著中对中国学习者英语过渡语的某些句法特征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可以说过渡语研究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及外语教学界成果颇丰,但是总的说来,目前国内的过渡语研究从数量上看是理论研究远远多于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二)UG与过渡语研究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UG)一直是生成语法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探讨了抽象层面语言的共性和母语的初始状态问题。原则和参数理论是普遍语法理论的核心,旨在描述人类语言共有的、抽象的属性,揭示语言习得的现象和本质。原则指的是适用于任何语言的高度抽象的语法,反映了语言的普遍性特征;在原则范围之内表现出的语言差异即为参数,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主要是设置参数值的过程。虽然普遍语法理论针对的是母语习得,由于它提供了一个描述语言习得的理论框架,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因此,受到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尹洪山,杨连瑞,2005)

UG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长时期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就UG在二语习得中的可及性有三个截然不同的观点:①UG的完全可及性;②UG的部分可及性;③UG的不可及性。

二、研究设计(一)研究目的

本文假设UG对于二语习得来说至少是部分可及的,在此基础之上,本研究将尝试对过渡语的本质及UG在过渡语形成中的可及性进行探究。

(二)受试

本次研究的受试为本科院校一年级在读学生。根据其不同程度的二语能力和母语能力,我们采集了三组不同学生的书面语言输出作为研究材料,其中包括:80名英语专业学生、80名汉语专业学生和80名理工科学生。

(三)语料收集

我们所收集的是这些学生在2009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的作文答卷。每一组随机抽取80名学生的作文,通过仔细研究,将学生书面产出中出现的所有错误全部挑出并进行了归类。

表1 错误的分类与数量

表2 出现各类错误的学生人数百分比

表1显示学习者错误的分类与总数量;表2显示出现错误的学生人数百分比。这些错误可以归类为两个层面,即词库与句法。从上述结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下三点:

1.学习者的错误主要出现在两个层面上,即词库和句法。

2.无论是在错误的数量上还是出现错误的学生人数百分比上,英语专业的学生都要低于其他两个专业(时态除外)。

3.在时态和句法两种错误中,汉语专业的学生在数量和人数百分比上都比理工科学生高出两倍还多。

三、语料研究

(一)学习者错误描写

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仅挑选出有关于动词及用法方面的错误,在最能体现语言间的根本差异的词库层面进行研究。

(1)have/has;do/does…

(2)can does/did;must said;can eating;can used;must to do…

(3)want do sth;agreew ith sth;follow w ith you;tell to you agree w ith this issue;pay attention on;share something for somebody…

下面我们将用UG中的相关理论及语言类型学中的一些理论,结合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这些错误进行详细分析。

(二)汉英动词词库对比研究

从语言类型学角度进行划分,汉语属于孤立型语言,这种语言有两个主要特征,一个是词汇不带有语法特征;另一个是这种语言的句法关系必须由词序来表现。比如,

(1)我写信。

(2)*信写我。

句子(2)是错误的,因为词序不对。而英语则属于屈折型语言,尽管它的屈折性特征正变得越来越少。这种语言的主要特征就是语法关系可以通过词汇的形态变化(主要是屈折变化)来表现,并且大部分词尾可以表明若干种语法特征。比如.

(3)She runs.

屈折词尾“-s”可以表明时态、数量及人称等多个语法关系。

概括地说,动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差异大致如下:汉语中的动词在形态上不具有任何可以表明像时态、人称、数量或语态的特征;而英语中的动词则具有这些特征。汉英两种语言中动词词库信息的差异造成了它们的论旨角色网格和子类别属性框架的差异。下面是学习者出现的关于动词及用法错误的具体分析。

根据我们的统计,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有关于动词的错误主要包括语法特征的

屈折变化、情态动词的用法以及动词搭配等。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方面,即词库信息的投射和语言类型。例如,

(4)have/has;do/does…

(5)can does/did;must said;can eating;can used;must to do…

作者认为,这种错误属于过渡概括(overgeneralization)。汉语和英语中都有情态动词,且后面都可以跟动词原形。因而中国学生似乎应该更容易掌握这些情态动词的用法。而事实是,中国学生要花费更多的努力来习得英语情态动词,原因就在于英语中存在形形色色的动词屈折形式连同情态动词的用法给他们造成困惑。在普遍语法中,我们可以把各种屈折形式当作句子的中心,这些屈折形式可以被分配给句子中的主要动词,并且一次只能分配在一个地方。当句子中含有一个情态动词时,那么屈折形式就必须分配给情态动词,而主要动词就要以原形出现。这就是为什么无论在何种情形下情态动词后面必须跟动词原形的原因。但同时又由于英语中的动词确实存在着很多的屈折变化形式,因而中国学生在动词的形态上会经常出错。

(6)wantdo sth;agreew ith sth;follow w ith you;tell to you;pay attention on;share something for somebody…

这一类错误主要是关于动词的搭配问题。汉语中的动词根据他们携带论元的能力可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可以直接跟宾语;而不及物动词就不可以。但是在英语中无论是及物动词还是不及物动词都具有携带论元的能力。动词词库中的信息就包含有在何种情形下某个动词可以和哪些介词搭配,这看来似乎和原则没有多大关系,并且有的动词后面还可以跟不定式做补语。这一点也是汉语动词和英语动词的最大差异所在。我们可以用下面的两个子类别属性框架分别概括汉语动词和英语动词的词库信息内容:

V-c[__NP]

V-e[__NP/CP/PP/Infinitive]

其中V-c指汉语动词;V-e指英语动词。从上面两个框架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汉英两种语言中动词用法的差异。既然子类别属性框架可以限制词库信息并造成学习者的产出错误,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学习者的错误主要是来自于他们的母语和目的语的词库信息存在的差异所造成。

四、研究结果

至此,我们已经在词库层面上采用普遍语法及语言类型学相关理论结合对比研究和错误研究的方法对学习者书面产出中有关于动词及用法的错误进行了细致研究,研究结果可以归纳如下:

(1)L1在IL的形成过程的不同情形中作用也不同。L1在IL形成中的作用是动态的,会根据学习者L1能力的变化而变化。

(2)一般情况下,学习者L2水平越高,他们的IL就越接近L2。

(3)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对过渡语本质有更深层面的认识。首先,过渡语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外在表现形式是L2,而内在的性质则是在UG的作用下混合了L1及L2的语法特征。因而我们应该在抽象的层面去研究它。基于本次研究的结果,笔者认为,二语习得及过渡语形成的过程应涉及至少三种不同的参数设置,现列举如下:

(1)当L1参数值等同于L2参数值时,在UG与L2输入的共同作用下,L2中某些语法特征的参数值不需要重新设置,因而在这个过程中IL语法特征几乎等同于L1和L2语法特征,学习者也几乎不会出错。

(2)当L1参数值不同于L2参数值时,学习者必须重新进行参数设置,因而在IL的形成中L1的某些参数值会被L2所取代,学习者的IL语法特征大多更接近于L2语法特征,学习者很少出错或也有可能不出错。

(3)当L1的某些参数值不同于L2时,学习者除了进行参数值的重新设置之外,很有可能会进行参数值的第二次设置,其结果就是L1参数值与L2参数值的共存。因此学习者的L1与L2实际水平会直接决定其IL语法是离L1更近还是L2更近。在此情形下,学习者很有可能出现各种形式的错误。

五、结语

本文在普遍语法框架下,运用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的方法,在词库层面上对学习者的书面产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的错误根源在于LI与L2中不同的词库信息,而词库正是造成两种语言差异的根本原因。此外,笔者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创新性地提出过渡语形成的第三种可能,即在L1参数值不同于L2的条件下,学习者除了可能进行参数值的重新设置之外,还有可能进行参数值的第二次设置,其结果为L1与L2参数值的共存。这种过程最有可能造成IL形形色色错误的出现。

本文为2010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普遍语法框架下的汉英对比研究”前期成果(项目编号:编号2010SK525)

[1]Chomsky,N.(b)Principlesand parametersin syntactic theory[A].In N.Hornstein and D.Lightfoot(eds),Explanations in Linguistics. London:Longman,1981.

[2]Chomsky,N.Language and Problemsof Know ledge:The Managua Lectures.Cambridge,Mass:M IT Press,1988.

[3]Chomsky,N.On Nature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4]Corder SP.Error Analysisand Inter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5]Ellis,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6]Selinker L.Interlanguage[J].IRAL,1972(10).

[7]Selinker L.Along the W ay:Interlanguage System in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A].In:Malave L.M Duquette G,eds.Language,Culture,Cognition,1991.

[8]Tarone E.Variation in Interlanguage[M].London:Edward Arnold,1988.

[9]Vivian Cook,Mark Newson,Chomsky’s Universal Grammar:An Introduction[M].BlackwellPublishers ltd,2000.

[10]Yip.V.Interlanguage and Learnability:From Chinese to English [M].John Benjam insB.V,1995.

[11]蔡金亭.中国学生英语过渡语中的作格动词——一项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283-320.

[12]蔡金亭.记叙文语篇结构与英语过渡语中一般过去时变异的关系——对语篇假设的检验[J].现代外语,2003,(1):59-68.

[13]蔡金亭.语言因素对英语过渡语中使用一般过去时的影响[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4]蔡金亭.情状体和语篇结构对英语过渡语中一般过去时标记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49-55.

[15]蔡金亭.中国学生英语过渡语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16]曹合建,麦涛.UG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J].当代语言学,2004,(6):340-349.

[17]常辉,陈勇捷.普遍语法可及性新说[J].当代语言学,2006,(3):244-257.

[18]陈慧媛.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

[19]戴曼纯.中介语可变性之争及其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20]戴炜栋,蔡龙权.中介语的认知发生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9):2-4。

[21]刘绍忠.国外语际语用学研究现状与我国语际语用学研究的思考[J].现代外语,1997,(3):73-80.

[22]鲁健冀.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3):22-26.

[23]鲁健冀.中介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3,(1): 33-37.

[24]吕必松.论汉语中介语的而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1993,(2): 12-15.

[25]宁春岩.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教程(导读),2000.

[26]司联合.过渡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外语教学,2001,(9):41-44.

[27]司联合.中国过渡语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江苏社会科学,2002,(5):140-143.

[28]司联合.过渡语理论与语言教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29]王建勤.中介语产生的诸因素及相互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4):12-14.

[30]王建勤.关于中介语研究方法的思考[J].汉语学习,2000,(6):22-26.

[31]王文斌.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原则、参数、实验与方法[J].2001.

[32]尹洪山,杨连瑞.中介语表征中的普遍语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1):337-340.

责任编辑:何岩

H 0-0

B

1671-6531(2012)08-0083-03

陈丽萍/蚌埠学院外语系讲师,文学硕士(安徽蚌埠233000)。

猜你喜欢

词库参数值语法
例谈不等式解法常见的逆用
不等式(组)参数取值范围典例解析
一“吃”多用
2020 Roadmap on gas-involved photo- and electro- catalysis
输入法词库取证比较研究
跟踪导练(二)4
逆向思维求三角函数中的参数值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输入法词库乾坤大挪移
将用户词库快速导入搜狗五笔词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