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2-09-02蔡秀玲
郑 鑫 蔡秀玲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福建省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郑 鑫 蔡秀玲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农民工群体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当前激烈的劳动力竞争市场以及务工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匮乏等因素,农民工无法寻求到长期稳定的就业岗位,促使农民工的就业流动性不断增强。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深入了解福建省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现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剖析就业稳定性各影响因素大小,了解到农民工就业中现存的经济环境较差、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民工就业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对促进福建省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农民工;就业稳定性;阈值法;主成分分析
农民工群体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力量,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体力劳动,而是更多地转向于具有一定技能的脑力劳动,这给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加大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难度,导致农民工就业的流动性不断增加,不利于我国经济长期稳定有效增长。
国内外的学者多从农民工就业流动性角度阐述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现状,白南生、李靖在对北京700多名农民工的就业史进行调研发现,农民工就业流动频繁,同时流动原因日益多元化;[1](P70-76)梁雄军、林云等人提出劳动力“二次流动”概念,将劳动力二次流动分为“换地区流动”和“换企业流动”两种类型,认为大规模的“换地区流动”是导致“民工荒”的重要原因;[2](P137-151)严善平则借用劳动力市场阶层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分析了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质和城市劳动力市场中人员流动的决定机制。[3](P8-17)本文将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福建省9个设区市、54个县(市、区)城市区域、工业集中区和工业园区的跨乡流动的18-50周岁农民工(含本省和外省户籍)的实地调研(调研样本2050个,有效样本1963个),分析福建省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议。
一、福建省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现状
(一)农民工就业的流动性
福建省农民工就业稳定性调研主要调研第二产业(以农民工分布较为集中的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第三产业(以商业企业为主)中民营和外资企业的农民工就业流动情况。在1963个样本中,56.0%的农民工外出打工年限在10年以下(含10年),在打工年限10年以下的农民工中,2-5年占据较高比重,占23.8%,少数为9-10年,仅占7.6%。因此,可知,长期稳定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数较少,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量较不稳定。从“换地区流动”看,福建省农民工就业地区分布较为广泛,农民工在就业城市的就业时间长短可以反映就业城市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状况,一般而言,在就业城市的就业时间越长,表明该城市的农民工就业稳定性越高。[4](P101-118)针对在目前城市就业时间年限分布的调研结果发现,年限为1年的居多,超过300人;次之为年限为2年以及年限为3年的,可见多数农民工在固定城市的就业时间偏短,就业流动性大。“换企业流动”则可参照福建省农民工“近三年更换工作单位的次数”表,在近三年中没有更换过工作的占总数的62.5%,可知农民工“换企业流动”趋势较小,同一地区不同企业间农民工供给较为稳定,农民工就业的流动性多表现为地区之间的流动。(见图1)
图1 福建省农民工近三年更换工作单位的次数
(二)农民工就业的格局
1.沿海与内陆地区就业分布差异大。在针对“就业地区分布”这一问题调研时发现,因福建省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大多数农民工选择在福州、厦门、泉州参与就业,占总人数的55.9%,可见东西差异显著,成一边倒趋势。
2.技能培训经验丰富,单位任职多样化。为促进农民工就业,缩短农民工接受新行业的磨合期,多数农民工乐于接受技能培训。其中,参加过企业组织培训的占总数的37.8%;参加过政府组织培训的占总数的8.4%;当过学徒工的占总数的20.8%;自费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占总数的16.9%;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的占总数的12.6%。可见农民工对技能培训的参与度高,技能培训经验丰富。除此之外,农民工在单位的任职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在单位职务中,一般工人或服务人员占总数的50.1%;技术工人占总数的17.8%;班组长占总数的17.0%;中层领导及以上占总数的14.2%。虽多数农民工仍从事一线岗位,但在技工以上岗位中的农民工比重有不断上升趋势,农民工就业不断多元化。①数据来源:福建省政协“逐步建立覆盖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的调研数据。
3.家庭随迁情况普遍,劳动力比重上升。新一代的农民工改变了传统的外出务工方式,由只身外出赚取收入补贴家用转为家庭随迁,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增加劳动力数量改善家庭生活,而且期望依托务工城市良好的环境改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生活状况。在子女随迁情况中,60.9%的农民工的子女选择在父母务工的城市生活。在农民工的就业城市中,57.2%的农民工配偶选择在同一城市打工;同时17.0%的农民工配偶在同一单位工作,可见农民工家庭随迁现象普遍,家庭劳动力比重呈上升状态。①
二、福建省农民工就业稳定的影响因素及模型建立
国内外学者多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剖析各类因素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本文拟以福建省为研究对象,从宏观经济环境入手,结合农民工在城镇的务工特征,选取人均GDP、消费价格指数、恩格尔系数、外出农民工人均工资性收入、农民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人口数、劳动力年龄组男女比等因素进行测算,探讨不同因素对福建省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大小,从而更好地促进福建省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
(一)测算方法及模型建立
为更全面的分析影响福建省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各因素的大小,本文选取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测算。主成分分析法是通过少数几个主成分来解释多变量的方差——协方差结构的分析方法,变量虽然较原始变量少,但变量间彼此互不相关,消除了多重共线性,是一种可行度高的简化分析法。
1.阈值法模型。进行主成分分析前,需消除原始数据的量纲和数量级,通常需要采用阈值法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转化为无量纲化数据。同时,指标要同趋势化,一般为了评价分析方便,需要用逆指标的倒数值代替原指标,使得逆指标转化为正指标。具体公式为:
其中,Xij代表第i个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后所得值,j是表示不同年份的数据,简称i个指标的无量纲化值,将各年份相应指标的无量纲化值算术平均后进行排位比较,则得出该一级指标的阈值指标值ZXi。其中,xij为该指标的原始值,xmax和xmin分别代表参加比较的同类指标中的最大原始值和最小原始值。
2.变量表达式。在数据标准化后,获得一级指标的阈值指标值ZX1ZX2ZXn对新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筛选每个主成分的特征根,选取能够最大描述原有信息的特征根的因子,利用其特征向量值描述主成分的函数表达式:
由于F1—Fn中n个F值的综合评价变量F=αF1+βF2+......+γFn,最终可以获得各因素ZXi对F的影响力表达式:
其中,ZX1、ZX2、……ZXn表述无量纲化处理后的一级指标值;
F、F1、F2、......Fn代表不同的主成分表达函数;
uij、α、β......γ、a、b......m为系数;e、e1、e2......en为随机误差项。
(二)数据来源及测算结果
为分析福建省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大小,考虑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本文选取2000年——2010年11个对福建省农民工就业稳定性有密切联系的指标(见表1),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分析。
表1 2000-2010年福建省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影响因素数值表
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数据的量纲和数量级,然后对新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取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5%以上的主成分,用筛选出的新变量代替原来的变量,筛选出主成分的函数表达式,再利用综合评价变量F=0.63F1+0.16F2+0.10F3进行计算,获得的综合主成分F与各变量的线性表达式为:
(三)结果评价
在上述的综合评价表达式中,ZX1、ZX4、ZX10、ZX11、ZX12的系数绝对值较大,说明人均GDP、外出农民工人均工资性收入、城镇住房投资额、医疗卫生支出、教育支出以及文化体育传媒支出对福建省农民工的影响较大,同时,这五个指标均为正数,表明人均GDP、外出农民工人均工资性收入越高时,福建省农民工就业稳定性越强,可见,良好的经济形势有利于增强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同时增加财政支出中的医疗卫生支出、教育支出及文化体育传媒支出有利于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提升。表达式中的恩格尔系数、农民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人口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及城镇住房投资额均与福建省农民工就业稳定性成反比,表明这几个因素的增加将减少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促进农民工流动。但城镇登记失业率的负作用很小,只有-0.04。
三、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福建省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影响因素影响力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1.经济环境与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就宏观经济环境而言,人均GDP与农民工就业稳定性成正比,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随人均GDP增加而增长。人均GDP水平的上升表明经济形势趋于良好,将增强农民工的就业预期,农民工将选择在同一岗位持续务工,以期更好地满足家庭及自身生活需要。同时消费价格指数变动对农民工就业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力较小。主要由于近年来不断上涨的消费品价格形成了一定的“粘滞”预期效应,农民工已形成了消费价格上涨预期,不再由于消费价格的波动而选择在不同城市流转。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与城镇登记失业率与农民工就业稳定性成反比。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的上升表明城镇居民收入中食品支出的比重增长,意味着农民工的生活成本提升,将促使农民工选择生活成本较低的城市生活或更换岗位提高自身的工资收入。而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增加将降低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
2.社会保障制度与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医疗卫生支出、教育支出与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成正比。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普及一定程度上将减轻农民工的务工负担,提高农民工的生活收入。教育支出则惠及农民工的随迁子女入学教育问题和自身文化水平提升。当教育支出增加时,务工城镇将创建更多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满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需求。同时,针对农民工自身而言,教育支出的增长有利于开设更多的农民工课堂,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提高农民工就业竞争力,增强其就业稳定性。而保障性住房、廉租房投入面的扩大将吸引农民工在务工地长期居住,但从分析结果中得知,城镇住房投资额的增长与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呈较小的负作用。主要原因在于近几年福建省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大,房地产投资投入高,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城镇住房的价格,而保障性住房、廉租房与公租房的投入力度仍有所欠缺,因此住房投资额的增长反而促使农民工更加买不起房、住不起房,削弱了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
3.农民工自身特质与就业稳定性。据分析可知,外出农民工人均工资性收入、劳动年龄组男女比与农民工就业稳定性成正比,较高的工资性收入可以改善农民工的生活水平,收入越高,农民工更换工作的可能性便越低,反之亦然。当前由于农民工配偶的随迁比例增长,农民工群体中出现了一部分的女性务工者,女性务工者的增长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增长农民工的生活收入,但因其自身特质需要更多的政策性保护,考虑随迁配偶的工作环境与劳动力将促使农民工的就业流动性增加。除此之外,农民工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人口比重的增加意味着农民工的就业压力较大,为更好的满足家庭负担人口的生活需求,农民工不断寻求更好的就业岗位,工作岗位的更换率增加,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就随之下降。
(二)促进福建省农民工就业稳定的对策建议
1.稳定经济,弱化预期,营造农民工良好务工环境。稳定宏观经济重在全面长期可持续的促进福建省的经济增长,提高福建省居民的人均GDP水平,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同时稳定消费品的价格指数,尤其食品消费品价格指数,减少农民工的支出成本,提高农民工的实际生活水平,促使农民工长期稳定工作。同时,针对城镇失业状况,建立符合农民工就业特色的信息平台,促使就业信息对称化,宏观把握福建省农民工的就业流动性现状,最大程度的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率,提高福建省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工就业后顾之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一方面要改善农民工居住状况,加大农民工住房供应体系的构建力度,建设更多适合农民工居住的公租房、廉价房和限价房,同时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可使信息更加公开化、透明化,依靠城市已有的网上政府服务平台加大政策宣传与落实监督;另一方面,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政府牵线搭建社会金融、医疗机构与用工单位的合作平台。同时,政府应积极寻求新的户籍制度,一定程度上削弱城乡户籍入学差异,让更多的农民工随迁子女顺利接受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化、教育均等化。
3.因岗培训因人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竞争力。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重点在于“因岗培训,因人培训”。政府可依托企业办设农民工技能培训班,给予培训成果优异的培训企业相关的政策奖励。同时,企业间可以进行同种技能统一开设培训班,针对女性农民工可以开设纺织类、简单类工序组装等课程,针对男性农民工则可开设机械类、设备维修等相关课程,并根据参与培训农民工的不同情况,区别不同的技能等级,便于企业岗位需要。为使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政府可定期组织企业开展农民工招聘活动,根据农民工的技能情况安排不同的工作,同时可组织部分农民工参与企业试用期,在试用期后灵活调整岗位安排,政府应在技能培训中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做好农民工与企业的对接工作,从而才能提高农民工就业竞争力,增强农民工就业信心,提高农民工就业稳定性。
[1]白南生,李靖.农民工就业流动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9,(7).
[2]梁雄军,林云,邵丹萍.农村劳动力二次流动特点、问题与对策——对浙、闽、津三地外来务工者的调查[J].农村经济导刊,2007,(10).
[3]严善平.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人员流动及其决定机制[J].管理世界,2006,(8).
[4]梁雄军,林云,刘平青,丁守海.工业化进程中的“民工荒”形成机理实证研究——以浙闽津1550位农民工“二次流动”为例[J].产经评论,2010,(3).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准市民’包容性发展研究”(编号:12YJA790002);2012年福建省政协“逐步建立覆盖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郑鑫(1990-),女,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研究;蔡秀玲(1961-),女,博士,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