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码头设备维护系统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2012-08-30邓永宁
邓永宁
[摘 要] 集装箱码头设备维护系统建立和维护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解决不好会导致系统无法建立或者即使系统建立也无法有效运转。因此系统从建立到运转,包括培训每个环节都要从实际出发,逐步推进,且要与集装箱码头操作的大系统互动、关联。
[关键词] 集装箱码头设备维护系统开发注意的问题
伴随着集装箱船舶大型化的进程,集装箱码头的装卸设备也日益朝着大型化发展。要维护数量众多、控制系统日渐复杂的集装箱码头装卸设备,传统的设备管理体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权限划分严格、数据共享、比对等要求,使得建立集装箱码头设备维护系统这样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本文谨以天津东方海陆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下简称“东方海陆”)设备管理系统建立的过程,来说明系统建设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系统建设应以建立一个实用、能够反映当前工作流程的操作系统为主旨,要方便操作人员使用
系统应先以实用为主,要与当前的作业流程密切相关,便于操作人员尽量真实地记录下真实的操作数据,这样才能让他们克服可能出现的心理抵触。系统操作流程应当尽量真实、最好能够文件化。如果對现有流程有优化调整,也应尽量使操作者先适应新的操作方式后再建立其系统化的操作模式,否则流程变化和系统介入会给操作者造成双重的压力,易导致不必要的操作失误,也不利于修正系统错误和不方便操作的地方。
因此系统建设应从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确立适度的开发目标和内容。决策者和系统的开发者都要对系统建设心中有数,要留出充分的时间充分了解现有操作流程,必要的时候还要进行流程改进。待流程运行成熟,且可以进行文件化时再进行开发,会节省很多时间。开发前期目的明确、调研时间充裕、对现有流程了解充分且以用户为中心,是决定系统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
尽量不要有通过强行推行系统而改善流程这样的想法。因为流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只能通过实施效果来验证,而无法通过系统操作来验证。一旦发现流程有错而系统做法已经确立,再去修改系统可就事倍功半了。
二、分解系统建设目标,根据用户需求紧急程度和系统建设目标逐步推进
(1) 系统建设的规模一般较大,不易掌握和控制,可以将其分解为多个功能模块,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这就需要确定系统的目标,即要实现什么功能,每种功能建立的模块是否有什么联系?每种功能的递进关系是什么样的?原有方式总是按照工作相关的程度分为多个部门,因此,划分功能模块是方便的,关键是要制定描述功能模块间联系的约束规范,即确立权限,划定工作范围,以此保证各功能模块最终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
系统建设切忌一步到位,求大求全。系统建设如果一次铺排得太大,首先很多内容会无法涵盖,造成流程的不完整;其次会降低分析功能,弱化各模块之间关联。很多时候顾此失彼,可能造成功能的重复和冲突。与此同时,相应的记录和角色分配,权限设置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导致最终系统建设的各个部分逻辑性、关联性和操作性都会产生问题。
“东方海陆”的设备管理系统建设采取的是“小步快跑”的方式。即不急于什么功能都设立齐全,而是先确立一个架构,然后再往架构里面添加功能模块。系统建立之初,就设立了人员派工管理——设备设施外修管理——维修计划管理这样一个逐步推进的系统建设步骤。
因为涉及人员管理,因此设备管理系统首先确立了系统涉及部门的组织机构图,规范了人员的分配和权限的设置、用户和密码的设置等。这样的设置,不仅为以后的模块设置以及权限划分奠定了基础,而且与其它模块之间也容易联系。
之后,根据“东方海陆”的操作特点确定了系统需要的功能(统计功能也是根据模块的追加而不断增加)。
2001年“东方海陆”刚刚成立不久,管理层急需一个对员工工作情况度量和评价的管理工具。因此,当时先编制了“维修故障管理”模块。根据当时计划修理与临时修理的状况,分设了“正常计划”、“临时项目”和“故障项目”三个工时记录子模块。
现场人员可以根据所承担任务的属性,在不同的模块录入不同的工作,系统可以自动统计出各工种在不同工作的工时。
功能并不复杂,但是很容易监控各岗位的运行状况。以前需要大量的派工单、作业票等记录,一个统计员一天都完不成的工作,现在1-2个小时就可以搞定。而且系统还支持对各工种工时的查询。例如,从系统中可以查询出保养工作完成的时间,完成人,保养周期等,以及机车损坏的频率等。不仅如此,系统还支持Excel导出功能,可以将相应数据导出为便于查询人所需的格式。
系统投入使用的第一年,就成为了工时度量和维修统计的重要工具,为人员配备和有针对性的故障统计提供了可靠依据。
2005年开始,我们着手推进将实际操作中的设备设施外修流程,即设备的外修立项、审批、采购、验收过程加入系统中。这样可以保留各个阶段的审批记录,对外修项目的付款时间、订单所处的状态和付款状况可以追溯,2-3家供应商可供选择,保证了控制审批、付款进度,达到了成本控制的目的。
2009年,为了评估维修计划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我们在系统中再次充实了“计划管理模块”。即以周计划为核心和重点,从年计划开始,编制年计划,周计划、月计划以及周计划,层层筛选,层层导入,让每一条计划都有出处,都有来源。未完成的计划都可以在系统中反映出来,计划人要对未完成的计划进行说明,否则无法触发下次计划,保证计划的执行。
(2) 逐步迫近。在满足系统约束规范的基础上,用快速原形法开发各功能模块。即不必首先进行详尽的需求分析,而是通过完全掌握原有的方式,在试运行期间把用户的需求不断吸收进去,让系统直接逼近开发目标。这样做有许多益处:可以降低开发者掌握原有系统的难度;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用户的需求、确立新的工作模式;开发过程中,用户已经于无形中接受了系统操作,并且为系统的修正提出更加实际的改进建议。这样,后期使用培训的压力也大为减少。
三、设备管理系统是集装箱码头操作系统中的一环,是码头操作系统中的子系统。因此必须建立与码头操作系统关联,形成与母体系之间的互动
目前的集装箱码头,必须实现对集装箱的跟踪与定位,以便了解货物相关的物流信息。因此各大集装箱公司都已经推广使用了码头操作系统,实现了对从装卸船到堆场陆地提箱的所有作业过程的监控,并收集了所有作业过程中的相关操作数据。这为码头设备系统提供了数据支持。通过码头操作系统与码头设备管理系统的整合与联动,可以实现数据的共享。如设备相关等字段,就可以直接从码头操作系统中引出,而无需重新设置。这样也可以保证两个系统的同步。其次,可以了解设备状况、设备出勤情况、工作情况和故障情况,由此可以为设备系统中维修计划的安排,人员的配置提供依据。设备维修计划也须依据生产作业计划而编排,可以保证设备维护部门在作业的间隙进行适当的维保,以保证机车的状态。即设计设备管理系统时,将设备作业状态下将为设备占用状态,无法安排维修作业,而维修只能在其不占用情况下实施。因此,设备管理系统开发的成败,亦取决于母系统的成败。因此,最好在母系统开发并运用成熟以后,公司的运作也相对稳定,操作方式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再开发设备管理系统。
四、争取到管理层的支持,保证系统数据的准时获取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设备管理系统操作与现场维修操作基本还是分开的。即现场人员很多时候是在维修工作完成以后再将工作情况录入系统。这无疑增加了操作者的工作量和紧张程度,很多员工会以此为借口延缓和停止数据录入,系统数据无法及时更新。这是一个管理问题而非系统本身的问题,但是直接影响到系统的使用和改进。此时需要和管理层沟通,将录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作为工作考核之一,在一定时期内强制录入,保证系统正常运转。
集装箱码头设备管理系统的建设,其实是一个管理命题。我们如果能对其中人为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就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运行效果。但是系统一旦建立,并不意味着就此下去一成不变了。系统的研发人员要经常和用户交流,对系统和操作中的常见错误进行修正和反省,并在可能的范围内进行修改,以保证数据的真实。
用户(无论管理者还是执行者)只要可以从系统中获取到自己所需信息的80%,他们就有动力继续使用系统。
参考文献:
[1]再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作者:阿华 发表刊物:计算机世界报 200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