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案例分析:以山西省为例
2012-08-29马国强
马国强
2012年4月,按照财政部的统一部署,山西省组织各市财监处在全省范围内对粮食行业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重点是对省内具有重要影响的经营粮食收储、运输、加工、销售等业务的粮食行业开展检查,检查发现多数粮食企业都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库存不实、补贴增加,影响国家对粮食行业宏观经济管理的调控,严重阻碍了粮食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此,需要认真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一、粮食行业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虚增或虚减收入
现行会计制度和税法对收入的确认和计量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在检查粮食行业中,许多粮食企业由于种种目的都存在虚增或虚减收入的问题,进而影响利润的真实性。如某粮库确认省储备粮轮换费用163万元,按实际完成任务数只应确认73.34万元,虚增收入89.66万元;某粮库收中储粮异库轮换一次性补偿316.28万元,按补贴收入核算要求,单位在收到款项当年都应全部计入当期损益中,但该单位改变了核算方法,分四年确认收入,2011年度将2010年和2011年两年共计158.14万元转入补贴收入,其余一半158.14万未确认收入,虚减收入158.14万元;某粮库计提代储中央储备粮补贴、省级储备粮补贴共计272.52万元未计营业外收入,虚减收入272.52万元。
(二)虚增或虚减费用
通过对粮食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检查,发现不少企业违背权责发生制原则,采取虚增或虚减费用的方法,进而操控企业利润,导致相关会计信息不能得到正确反映。如某粮库2011年度在管理费用中列支以前年度办公用品、加油费等共计44.27万元,虚增费用44.27万元;某粮库在经营费用中无计提依据提取未付运费19.82万元,虚增费用19.82万元;某粮库发放2011年度精神文明奖12.61万元计入2012年度待摊费用科目核算,虚减费用12.61万元;某粮库在预提费用—油利息期初余额中支付2011年贷款及借款利息25.89万元,虚减费用25.89万元。
(三)会计信息报告失真
企业会计信息报告是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资产存量与质量方面的信息,其真实与否对信息使用者正确作出决策有直接影响。实际检查中,发现某些粮食企业为追求经济指标或任务指标的完成,对于有利于企业利益的数字多用,不利于企业利益的数字少用或者不用,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用性。如某粮库在编制2011年度财务报告时,未将2009年开工建设、2010年建成并于2011年1月投入使用的0.5亿斤仓基建项目资产负债情况汇总编报,少列示资产517.84万元,少列示负债17.84万元,少列示所有者权益500万元;某粮库铁路专用线项目于2005年9月竣工后,项目资产一直未转入财务账簿和报表,其中资产2202万元,负债1050万元,权益1152万元;某粮库2011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未编制会计报表附注。
(四)内部控制不规范
内部控制不规范是目前国有粮食企业中较为普遍也比较突出的问题,严重威胁到储备粮食和财政资金的安全。如通过对某粮库检查发现2011年会计账簿、收购发票、收购合同计算的轮换小麦数量与年初下达计划及仓储保管账相差4077.59吨,涉及省储备粮油轮换费用补贴32.62万元。进一步检查核实发现,《省储备粮油保管总账》、《省储备粮油分仓保管账》、《出(入)库登记检验检斤单》均由仓储科长一人填写而非保管员登记,统计员也为仓储科长且未统计报送省储备粮油轮换情况报表,出入库登记时无购(售)粮企业或个人名称、发货明细表号、出(到)库时间、承运人名称,过磅单无司磅员、收料员、审核员签字,保管员未对粮食出入库日清月结,仓储部门和会计部门均无对账资料,导致会计部门和仓储部门之间、粮食轮换数量和金额之间无连接、无复核、无控制,无法通过有效内控核实粮食储备和轮换的真实情况。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内部原因
作企业的角度出发,经济效益最大化始终是国有粮食企业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和任务,粮食企业负责人必须要是企业取得上级主管部门以及财政、银行、税务以及主管部门等的信任,以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更优惠的政策、更多的贷款、补贴或者减免税金,增加投资等;另一方面,为自身及局部利益考虑,粮食企业负责人可能指使会计人员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由于粮食企业的国有体制,会计人员必须接受企业负责人的领导,必须要按照企业负责人的管理要求去完成会计工作,才有可能获得加薪、嘉奖、职务提升等各方面的利益,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由于有利益的共同性,在其驱使下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有可能违背原则和职业道德,使粮食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二)外部原因
一是法律环境不完善。国有粮食企业自1992年粮食商品化和粮价放开之后,先后经历了多次体制改革。体制的变化必然造成会计环境的变化。但会计法规建设由于受国家整体经济体制的影响,明显滞后于粮食企业体制的改革和发展,这样就形成了“刻舟求剑”的情况。目前,粮食企业执行的会计制度不尽相同,有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和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等,使得会计人员在具体经济业务的处理中可以有较大的随意性,不便于执法和监管部门对会计信息质量加以认定和管理,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二是社会环境不健康。由于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粮食企业在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难以一下子建立和完备相应的管理控制制度,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可能。上级主管部门由于受社会环境和自身利益的影响,有可能包庇和纵容会计人员的一些错误甚至是违法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歪风邪气。加之目前行政监督点多面广、人少事多的矛盾难以解决,对违反会计法律法规行为的查处和处罚力度不够,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因素之一。
三、提高粮食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意见建议
(一)着力加快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建设
由于粮食企业计划经济体制痕迹明显、行政色彩仍然较为浓厚,导致权责不明,会计人员无法适从。粮食系统企业可以尝试会计委派制,会计人员的考核、调整、任免和管理由委派单位负责,从而弱化会计从业人员对企业的依附关系,使会计人员从企业中完全脱离出来,在经济利益上不受企业负责人制约,能够保持一个较为超然、独立、公允的状态,割断会计信息与企业内部有关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以此消除虚假会计信息赖以产生的内在根源。
(二)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从内部控制的起源与发展来看,内部控制是在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上逐渐向非会计领域延伸的,所以内部会计控制始终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要以《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为指导,补充完善适合粮食企业特点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明确规定货币资金、实物资产、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等各项业务的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尤其涉及储备粮购销、轮换业务,更要依据政策制定明确的业务流程,形成业务按流程办理,人员按流程行使职责。制度制定时注重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和授权批准控制,注意上下级之间的互相制约、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相关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粮食购销、轮换业务尤其要注重会计、统计和保管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账、卡、物之间的相互牵制,以及双人签字、不定期工作轮换等制度,以健全的内控制度有效控制和保护粮食资金安全。
(三)加大行政监督检查力度
粮食安全涉及国家命脉,各政府监管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对粮食企业的监管,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从外部保证粮食企业的安全生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粮食主管部门要经常性地对所属单位财务工作进行指导性监督,制定措施和办法强化粮食企业会计信息监管,对会计信息弄虚作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要严肃处理;要主动协调其他政府监管机构,形成相互协调、相互监督、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模式,以增大作假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财政、审计、税务、银行等部门要从不同的切入点依法加强对粮食企业的财务检查和审计监督,要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加大对粮食企业会计行为的抽查面,对违法财经纪律的主要责任人和相关领导要予以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触犯刑律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四)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
会计信息是由会计人员生产,其质量的高低也因生产者的素质高低而决定,粮食企业的购销调存等各项经济活动都要通过会计工作来体现。不考虑主观舞弊的情况,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就至关重要。主动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学习和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单位按时对从业人员进行系统教育并辅之以有效的轮岗制,使会计从业人员严格按会计法律法规办理各项会计事务,有意识有能力自觉抵制各种名利的诱惑,从而起到维护财经纪律严肃性、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