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GPS矿区地面近井网的建立实践与分析*

2012-08-29周克清温德华

全球定位系统 2012年6期
关键词:测区矿井矿区

周克清,温德华

(中煤大屯公司地测部,江苏 沛县221600)

0 引 言

GPS定位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特别其以全天候、高精度、无需点间通视等优点,成为建立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手段[1-6]。大量的实践表明:GPS在矿山近井网建设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发挥着传统控制网所无法具备的优势。鉴于不同矿山对地面控制网的不同要求,在建立矿山GPS近井网时会有针对性的做法,如控制网的精度、等级、网型、分级等,许多学者或技术工作者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案建立GPS控制网,得到了许多有益的成果[7-9]。在一个较大区域内,多对矿井存在,既考虑每对矿井的需求,又针对某一对矿井开展工作,GPS控制的任务特殊、艰巨而又颇具特点,且具有示范作用和实际意义[7-15]。为此,结合某GPS矿区地面近井网,探讨矿区GPS近井网建立的若干问题。

1 工程概况

控制区为某省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所辖600多平方公里煤田区域,拥有四处生产矿井,年产原煤1 000万多吨。测区成狭长的滨湖地带,沟壑纵横,交通便利,整个测区的控制面积约360 km2.测区资料显示,测区先后布测过国家三、四等传统平面控制网和GPS控制网,测区和邻区存有更高等级的传统控制点和GPS控制点。由于多年受矿山开采和环境变迁的影响,许多点遭受破坏,无法使用。

为提高煤炭产量,挖掘深部资源,某矿需要实施一项由主井到混合井的大型井下贯通工程,该工程贯通距离长达12km,深度从-330~-1 100m,跨越多个水平,条件非常复杂。该工程被集团公司列为2009-2011年间重点实施工程,是重中之重的工程,受到从集团公司领导到各部门领导的广泛关注,任务重,要求高。为此,需要在地面建立GPS高等级控制网,它既要兼顾其它三对矿井的GPS平面控制,又要针对某一矿井和该大型贯通工程使用。

2 GPS近井网建设

根据精度预计,为确保12km甚至稍长些的大型贯通工程的贯通精度,需要在地面布测D级或D级以上等级的GPS控制网。考虑测区或邻区尚保存有完好的C级点2个,决定布测D级GPS矿区地面近井网。

2.1 布网思路

布网要求:1)由于地面水系发达,矿区沉降变形严重、持续性长,点位应布设在不受开采影响,便于长期保存,易于恢复和维护;2)考虑矿区其它矿井的应用和针对某矿井下大型贯通工程应用;3)大坝监测及多种对象监测需求,监测精度要求高。

根据以上要求,提出以下布网思路:1)整个网分级布设,应分为整体基准网和局部应用网。2)整体基准网,网点可长期保存,便于维护,起到矿区平面控制作用;局部应用网建立于整体基准网,网点在较长的时间段内应保持稳定,便于维护、恢复和直接应用于工程。3)网型结构坚强,精度高。

2.2 GPS网布测

2.2.1 点位布设及观测时特殊要求

根据测区现有资料和分析结论,在确保已知点等级高、保存完好,且坐标系统统一的情况下,在建立近井网时仍然要以马寺和大挖工庄点作为起算点(两点均为C级GPS点)。

1)在副井井塔上选孔主井点,混合井近井点选埋于井筒西地面稳定处命名为混合井,两点符合近井点要求。

2)利用6个矿区旧点大挖工庄、徐庄矿、二居委、孔风办、马寺、姚新副,标石稳定,符合要求。利用旧点主要为坐标系统的统一性检查。

3)在GPS外业测量调度时,使孔主井和混合井两点形成一个基线,并与临近点形成坚强图形,该基线与C级点连测观测时间延长一倍,观测时段长约2h,两个时段观测。

4)在布测近井网的同时,按D级GPS点技术要求在矿工业广场内不受开采影响处连测4个已有5秒点,其分别为1、2、3、4、混0点,作为陀螺定向的地面已知边,其命名原点相同。

最终GPS控制网由13个控制点组成,2个C级GPS点,11个D级GPS点。采用边网联合式构网。4、混0点分别为副井和混合井的落地点,在进行联系测量时使用。

2.2.2 观测及数据处理

采用经典静态相对定位模式,高精度的Trimble5800GPS接收机,采样频率15s,观测时段60 min.

作业组在进入测区前,根据网型和观测时间的特殊要求编制好观测计划表,并在实际作业时按照该表进行作业调度。统一按照D级GPS技术要求进行观测;为确保某矿大型贯通工程的精度,必须要求局部应用网的内部精度较高,为此进行了分级解算。

整体基准网网型如图1所示,固定孔主井—马寺下的平差计算结果如表1~4所示。

图1 GPS整体基准网

表1 GPS网约束(采用已知点孔主井和马寺)平差结果

表2 平差结果与旧坐标值比较

表3 最弱点及最大X、Y误差统计

局部应用网型如图1所示,固定孔主井—混合井下的平差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GPS近井网坐标成果

图2 GPS局部应用网

2.3 GPS网的检测

为了万无一失地确保GPS网的精度和贯通工程的高精度,在建立近井网后,专门利用ZEISS 1s全站仪对网中的混合井—孔主井—2点水平角和混合井—孔主井、孔主井—2点两条边进行独立检测。在进行孔庄矿大型贯通项目实施前,项目组对局部应用网进行了测量和检测,两次结果互差很小,如表5所示,符合相关《规范》和《技术设计书》的要求。确保了测量成果的高精度和可靠性。

表5 两次观测结果互差

3 结 论

结合GPS矿区地面近井网建立实例,针对具体工程实践,探讨了建立该类GPS控制网的思路、方案、建立过程和数据处理等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大型贯通工程需要,确定建立近井网的等级;2)根据近井网需求和应用的针对性,确定了网型、分级及网点布测的特殊思路;3)在观测方案方面,制定了某些基线特殊延长观测时间的措施,确保了局部应用网的内符合精度;4)为万无一失,确保特殊工程需要,专门进行了网的独立性检测。

该网已为某个12km长的大型贯通工程所应用,最后工程贯通平面方向误差为1.7cm,远小于工程贯通平面方向限差20cm.实践证明:该做法对类似工程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1]刘基余.GPS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3.

[2]周忠谟,易杰军,周 琪.GPS卫星测量原理与应用[M].测绘出版社,1995.

[3]徐绍铨,张华海,杨志强,等.GPS测量原理及应用[M].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4]黄声享.变形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及其在精密工程GPS自动监测系统中的应用[D].武汉:武汉大学,2001.

[5]LOVES J W,TESKEY W F,LACHAPELLE G,et al.Dynamic deformation monitoring of a tall structure using GPS technology[J].Journal of Surveying Engineering,1995,121(1):35-40.

[6]花向红,王新洲,刘响林,等.GPS定位技术在超高层建筑中应用初探[J].工程勘察,2000(2):47-49.

[7]伍学祥.实时GPS测量在公路放样中的应用研究[J].测绘通报,1999(12):35-37.

[8]黄声享,刘经南.GPS监测系统基准形变分析与动态随机模拟[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2000,25(6):485-490.

[9]独知行,靳奉祥,冯尊德.高层建筑物整体变形监测及分析方案[J].工程勘察,2000(2):55-58.

[10]岳建平,岳东杰.工程GPS水准测量的精度及其应用[J].测绘通报,1999(11):27-30.

[11]吴栋材,王新洲,何良洪,等.荆州长江公路大桥GPS施工控制网的设计与实践[J].测绘通报,2000(10):31-35.

[12]LOVSE J W,TESKEY W F,LACHAPELLE G,et al.Dynamic deformation monitoring of a tall structure using GPS technology[J].Journal of Surveying Engineering,ASCE,1995,121(1):35-40.

[13]GUO J J,GE S J.Research of displacement and frequency of tall building under wind load using GPS[J]//In Proceedings of ION GPS’97,1385-1388.

[14]HUANG S X,LIU X L.Data analysis of GPS dynamic monitoring for tall structure[C]//In Proceedings of IAG Workshop on Monitoring of Constructions and Local Geodynamic Process,Wuhan Hubei China,May 2001:243-249.

[15]钟连琨.GPS网观测方案的精度估算及优化[J].工程勘察,1999(2):58-62.

猜你喜欢

测区矿井矿区
煤矿矿井水处理技术及资源化综合利用
亿隆煤业地面瞬变电磁技术应用
新疆西南天山成矿带霍什布拉克地区吐斯拜勒测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Cu-Pb-Zn-Au多金属找矿前景
河北省尚义大青沟测区元素异常特征及地质意义
不同体积的砂对铺砂法检测混凝土叠合板粗糙度的影响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发现超大型磷矿
广东省蕉岭县作壁坑矿区探明超大型铷矿
以机器人研发应用引领矿井“四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