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问题本质 探究通性通法
2012-08-28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管恩臣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管恩臣
探究性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其宗旨是让学生通过探索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兴趣和爱好得到和谐发展.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关键是选择好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并从中发现规律,把握问题本质,使探究活动富有意义.
一、问题设计的背景
图
苏教版数学5第一章复习题有这样一个问题:
如图1,已知A为定角,P、Q分别在A的两边上,PQ为定长.当P、Q处于什么位置时,△APQ的面积最大?
教材参考书提供了如下解法.
设A=α,PQ=a,AP=x,AQ=y,其中α、a为定值.
这个解法用到了重要不等式:x2+y2≥2xy,而关于不等式的知识要在数学5的第三章学习,显然用这个解法不现实.这又是一道非常好的题目,于是教师在本章复习课把它当做一个探究材料,与学生一起探索这道题目的解法,收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实录和分析
1.解法探索.
例 如图1,已知A为定角,P、Q分别在A的两边上,PQ为定长.当P、Q处于什么位置时,△APQ的面积最大?
问题呈现给学生后,让学生探索5分钟.
教师:学生1以角为变量,根据正弦定理表示出两边,充分运用了已知一边及其对角这个条件.除了这个解法外,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解法?
教师:有没有同学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3:由AP2+AQ2=(AP+AQ)2-2AP·AQ,可得PQ2=(AP+AQ)2-2AP·AQ(1+cosA),只要求AP+AQ的最大值就可以了,同学们感觉很有道理!
学生把a2+b2变形成(a+b)2-2ab这一想法很自然,不过对于本题不使用基本不等式来说,这样变形意义不大.
教师:AP+AQ的最大值怎么求呢?学生3说暂时没想好.
学生沉思了一会儿以后,学生4举手:AP2+AQ2=(AP-AQ)2+2AP·AQ,所以PQ2=(AP-AQ)2+2AP·AQ(1-cosA),只要求(APAQ)2的最小值就可以了,至此,该问题得以解决!
学生把a2+b2变形成(a-b)2+2ab这一想法就有很大跳跃性,之前较少接触!
教师点评:两种解法是从解三角形的基本方法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出发,努力构建目标函数,实践中学生运用解法1变形思路常规但运算烦琐,解法2运算简洁但技巧性强.两种解法出发点都非常自然,用到的知识是解三角形的核心知识,过程中的变形尤其是解法1中的变形是常用方法,充分说明例题是一道入口宽、意境深的好题!值得探索.
2.归纳本质.
变式:(2009福建高考理科)如图2,某市拟在长为8km的道路OP的一侧修建一条运动赛道,赛道的前一部分为曲线段OSM,该曲线段为函数y=Asinωx(A>0,ω>0,x∈[0,4])的图像,且图像的最高点为;赛道的后一部分为折线段MNP,为保证参赛运动员的安全,限定∠MNP=120°.应如何设计,才能使折线段赛道MNP最长?
图2
学生很快得到两种解法.
解法1:在△MNP中,∠MNP=120°,MP=5.设∠PMN=θ,则0°<θ<60°.
由0°<θ<60°,得当θ=30°时,折线段赛道MNP最长.
将∠PMN设计为30°时,折线段道MNP最长.
解法2:MP2=NM2+NP2-2NM·NPcos∠MNP,即25=NM2+NP2+NM·NP=(NM+NP)2-NM·NP,则只要求出NM·NP的最大值即可.
教师:例题和变式题中的(2)解法相似,这两个题目问题情景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都是已知三角形的一条边及其对角.
教师:所求的问题本质上分别是什么?
学生:例题是求另两边积的最大值,变式题中的(2)求另两边和的最大值.
教师点评:这类问题的本质是:已知三角形的一条边及其对角求另两边积或和的最值问题,以另一角为变量,应用正弦定理,构建目标函数,是非常自然的想法;应用余弦定理也非常好,因为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可变形成a2=(b-c)2+2bc-2bccosA,这样余弦定理与两边和、两边差可以直接建立联系.
3.最值变化规律背景探索.
苏教版数学5第17页的第12题:如图3,已知圆内接四边形ABCD中,AB=2,BC=6,AD=CD=4,如何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学生上节课曾解过这个问题,现拓展:如图4,若A、B、D为定点条件不变,当点C在优弧BD上运动时,四边形ABCD面积何时最大?
图3图4
学生5:连接BD,要使四边形ABCD面积最大,只要△BCD面积最大,而BD是定值,只要C到BD的距离CE最大即可,即CE过圆心时四边形ABCD面积最大.
教师:这个拓展问题和例题、变式题中的(2)有什么联系?
学生6:点C在优弧BD上运动时∠BCD大小不变,线段BD长度不变,同时所求最大值就是求CB·CD的最大值,和例题一样.
教师:对,同弧所对圆周角相等,所以保持∠BCD大小不变!除了学生的直观观察外,还能想到什么方法?
学生7:说出例题和变式题中的(2)的两种解法
教师:你能说出变式题中的(2)中点N的轨迹吗?学生8:根据题意应该是在一段劣弧上,如图5所示.教师:当角的顶点在圆上运动时,保持了角的大小不变,例题能否从这个角度来看呢?
学生9:可以假设线段PQ不动,点A在△APQ的外接圆上运动,这个过程中,A的大小保持不变,效果相当于点A不动线段PQ在动!如图6.此时,教室响起一阵掌声!
图5图6
三、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感悟
本节课围绕已知三角形的一条边及其对角,求另两边积或和的最大值(同一时刻取得)的问题,放弃了教材参考书中的解法,从学生熟悉的正、余弦定理出发,师生、生生互动尝试、修正,一步步向目标前进,最终获得此类问题的两种解法,同时挖掘出几何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能够设计好探索的素材,把握好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进行探索,设计中还应注意:
1.一题多解要重视通性通法.
一题多解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审视分析同一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不同解法求得相同结果的思维过程.教学中适当的一题多解,可以激发学生去发现和创造的强烈欲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训练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娴熟运用,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多题一解要抓住本质.
尽管数学习题浩如烟海头绪万千,但正如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一样,解数学题也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某些习题由于它们所反映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存在相似之处,则可以串连起来考虑,提炼出共性,把握问题的本质,多题归一.为此,应该在学习中重视探索、自觉摸索解不同题目的规律,并依据这个规律去思考分析,不断丰富解题经验.长期坚持,遇到新问题就能思维活跃判断准确,有法可循,就能掌握多题一解的金钥匙.
3.立足教材灵活多变.
从近几年江苏高考题来看,把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放在了首位的同时,也未忽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这些基本知识主要表现在课本例题和习题及其变形上.教师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练习题,并能对相似的多题进行归纳,找出本质上的共性,多题一解,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中探索知识,使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得到提高.而在课堂上,师生互助,生生互助,共同努力,体验探索数学本质与规律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