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眘:选出来的有为皇帝
2012-08-27■王权
■王 权
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在经过宋高宗多次挑选,登上帝位后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形势。围绕着怎样消除南宋政权机体内部的痼疾,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等问题所作的设想与实践,构成了宋孝宗一生治国理政的主要内容。
过美人关得皇位
孝宗赵眘并非南宋高宗的嫡系,而是宋太祖的七世孙,赵德芳的后人。当年宋太祖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而没有传给赵德芳。作为太祖七世孙的宋孝宗再次为太祖脉系获得皇位是偶然也是必然。
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在扬州逃跑时因为受到惊吓,而失去了生育能力。唯一的独子又在苗刘之变后死去,英宗系的后人,在靖康之变后基本被金一网打尽,全都押往北方。
阴差阳错的是,当时出使金国的使臣回来后说,金太宗长得酷似宋太祖,传言太祖要回来夺皇位。于是高宗说,太祖大公无私,有子却将皇位传给弟弟,其后人衰微,朕准备将皇位传给太祖的后人。
到此,皇位选择传给太祖的后人乃是在各种巧合之下促成了高宗的此举决定。而历朝历代,对皇位的争夺都难免争斗,甚至血腥。非高宗嫡系如果就此轻易获得皇位,未免得来全不费功夫。那谁又能最终获取皇位?
宋高宗在太祖的后人中选拔了两个小孩,一胖一瘦。开始,高宗中意胖小孩,两个孩子站在宫中,突然来了一只猫,瘦小孩没动,胖小孩却伸脚去踢猫。
这件事虽小,却让高宗对胖小孩的好感顿消。两个小孩都留在了宫中,胖小孩名叫赵琢,而瘦小孩,便是孝宗赵眘。
留在宫中的赵眘,从小就接受了最好的教育,长大后封公,后来被进封为郡王。这位天资聪明的准皇储和权臣秦桧关系很僵,主要是赵眘比较厌恶秦桧的屈辱求和,而秦也顾忌赵眘能力太强。
赵昚的生父病故,秦桧于是上奏要求赵昚守制3年,秦桧想借机免去他的皇储身份。高宗显然不为秦所动,守孝期满,赵昚就继续回宫。后来,秦桧病重,是赵昚及时得到消息,通知了高宗,高宗亲自去相府探视,粉碎了秦和他的爪牙准备让秦桧儿子秦禧当宰相的企图。
赵昚被养在宫中将近20年,却一直未被确定太子的名份。主要原因大概有三:首先就是高宗对自己生育还抱有幻想,想争取再生个儿子出来。其次是秦桧的强烈反对。再次是高宗的生母韦太后不喜欢赵昚,而喜欢另一个养育在宫中的赵琢。
直到韦太后死去,高宗使出了最后一招,给两位准继承人每人送去美女10名,过了一阵又把她们召回。经过检查,发现给赵琢的那10个都已经不是处女,而给赵昚的那10个依旧都是完璧(赵昚是听从了史浩的意见,孝宗即位,史浩任参知政事)。于是,最终赵昚确立了皇太子地位。
官员升迁要有凭据
隆兴和议后,在一个相对安宁的环境中,宋孝宗积极着手整顿吏制,对庞大臃肿的官僚机制进行改革和整顿。他秉承“凡侥幸冒滥者,务必革去”的原则,将在户部,尚书和侍郎的属吏由北宋时的90余人精简为70余人,吏部尚书属员也由绍兴年间近百人精简为40余人。同时缩减各级官员荫补子弟的数量。他在乾道二年(1166年)六月规定:非经科举等正常途径入仕的官员,致仕时只可荫补1人;一般官员,大礼荫补只限任1人,遗表荫补则减少1人。同时,官员子弟荫补为官,还必须经吏部考试和审核通过,否则一律不准差遣。
他建立起严格的人才考核制度。监司、郡守就职时必须携带一份御制表格,记载兴利除害之功,作为升迁的凭据。对于玩忽职守、徇私枉法的官员,不分等级职位高低,一律严惩。
此外,为提高官员办事效率,禁止诸司官非时会合。他规定侍从、两省及枢密院官员必须在聚议堂内处理政事,以避免和减少应酬请托。
宋孝宗继位不久就诏告刑部:命官犯自盗枉法、犯赃,抵死除籍,没家财。这些规定加大了对官员赃罪的惩处力度,使一大批犯赃的官员受到惩处,同时也表明了宋孝宗严惩贪官的态度和决心。
宋孝宗主张用人不必求全责备,“知礼者不必知乐,知乐者不必知刑,若得其人不当数易,宜久任以责成效。”他还认为,用人之弊,在于人君乏知人之明,宰相不能择人,提出要在人君必审择相,相必当为官择人。
因此,他不惜频繁换相,以选拔人才。孝宗选任宰相,不再遵循以前以元老重臣充任宰相的成规,而是不拘一格,任人唯贤。只要官员哪一方面的才能为孝宗所发现,不管他当时的资历、品级如何,马上提拔,迅速升迁,直至拜相,成为皇帝的“股肱之臣”。这有助于打破论资排位、循序就班的陋规,破格提拔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
如叶适因擅长词章文学,从中书舍人升迁至宰相之职,,前后不过1年时间;而叶衡,从一个小小县令连续破格升至相位,也不过十年时间。孝宗初政,命相多不以次,就是对这一时期用人制度的真实概括。
力争主权志在收复
36岁孝宗即位,他首先给岳飞平反,又将秦桧时期制造的冤假错案,全部予以昭雪。整顿吏治,重用主战派,积极备战。
南宋时期在宋孝宗执政阶段,是唯一能够与金国相抗衡的时期。正因为金国屡屡南侵,拒绝和解,宋孝宗掌政期间十分重视军事,并有收回失地的抱负。五年间孝宗举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阅兵,并且他本人也学习骑射。
南宋的政局需要不断的扩充军事力量,在内地和边防增招兵员,但是鉴于当时养兵费用浩繁,宋孝宗大胆改革军事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义兵制。“籍民家三丁取一,以为义兵,授之弓弩,教以战阵,农隙之时,聚而教之。”义兵制的实质在于寓兵于农。义兵既不脱离生产,又不荒废教阅,既壮大了军事力量,又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当时四川地区共有义兵5.3万人,与等额官军相比,每年节省财政开支六七百万。
采取义兵制也是迫于当时国家的需要,一方面军事力量不足难以抵御外侵,一方面国内经济尚需发展,民不富裕,财政压力大,因而只能采取此种能稍稍两全之策。
像选拔文官一样,宋孝宗非常重视军事人才的选拨,要求各地荐举将领不受等级和数量的限制,经武举考试合格者,还必须到军中谙熟军政7年,枢密院设置诸军大小将领的花名册,以备随时抽验考核。
从军事上孝宗的部署犹能看出他收复失地、壮大国家的雄伟抱负,他对朝政的兢兢业业也正是这种远大志向滋生出来的源源不断的动力,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讲,就是“思路决定出路。”
然而,历史并未让他如愿以偿,北伐失败,收回河南的计划因此泡汤。隆兴北伐失败后,宋孝宗为改变南宋兵弱将庸的状况,对南宋军队及军事制度厉行整顿。募兵拣将,裁老汰弱,治军缮备,使南宋军容大有改观,军兵素质也大大提高。在西线阵地的四川,虞允文受命苦心经营10年,使得川兵人马强壮,武艺精良,不仅抵御了金军的侵扰,而且成为南宋后期抗蒙斗争的主要力量。
第二次,他准备让虞允文率军从川陕主攻,自己亲领军在淮南出师,兵分两路伐金。正当他等待虞允文的消息时,虞却在四川病死致使计划成为泡影。
虞允文的死对孝宗打击很大,从此,他再也不提北伐了,为政求稳,渐趋保守;对于金的礼节问题也不再强求力争,将全部精力转移到内政建设上。太上皇高宗病死后,孝宗也倦政了,两年后传位光宗。当了5年太上皇之后,孝宗病死。
纵观宋孝宗治国理政的历史图景,其间的某些制度化的实践实际上已初具近代以来的“法治”理念。法治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它把理性的规则奉为治国的最高权威,通过严格的程序使法律与制度保持其稳定性与合理性。
欲图恢复,必先有“内修政理, 外观时变”的过程。他选贤任能,扩充军力。从人才和军事两个方面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他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并且自身节俭,宋高宗称赞他“勤俭过于古帝王”。
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南宋王朝由破落走向恢复,由消沉走向振兴的时代,他致力于改变南宋以来文恬武嬉、偏安一隅的现状,给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带来了一丝蓬勃希望,不仅使得南宋累积起一定的军事力量和物质力量抵御金朝的侵扰,也为南宋后期的抗蒙斗争奠定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