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基于评价主体差异的视角
2012-08-25刘薇
刘 薇
对于广大经营灵活、风险较大、产权结构单一的中小企业而言,财政部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存在指标体系构建复杂、计算过程琐碎等问题,难以得到运用。中小型企业急需建立可操作性更强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一、中小型企业绩效评价主体分析
(一)一元评价主体
业主制和合伙制的小型企业的显著特点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生产环节少,工艺简单,销售链条短,管理者只需采取一些简单的指标,就能对生产进行有效的管理。这种企业的绩效评价,唯一的评价主体就是投资者,评价的目的也只是满足自己生产管理的需要。
(二)二元评价主体
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小型企业,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问题,这种建立在委托代理理论基础上的绩效评价成为委托人为了达到与代理人激励相容的目的、测定代理人努力程度并转变为定量计值的行为。同时,企业还需要向银行大举借入资金以应对市场竞争,而债权人往往要求了解债务人的经营绩效,以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作为是否放贷的依据。因此出现了所有者和债权人二元评价主体。这种类型的中小型企业的企业绩效评价的内容应该全部体现为基于投资者与债权人利益的财务评价。
(三)多元评价主体
还有一些中小型企业认同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不单纯为资本所有者谋利益,还要为债权人、经营者、雇员、顾客、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谋利益。其实质是承认各要素所有者都是创造企业价值的来源,因而都有评价企业绩效的要求。按照这种逻辑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应扩展到众多利益相关者。
二、中小型企业绩效评价评价客体分析
(一)业主制和合伙制的小型企业
在一元评价主体下的业主制和合伙制的小型企业中,企业绩效评价系统的评价客体主要是企业。通过简单的财务指标计算,大致反映和了解企业经营效益,主要表现在盈利能力、资产营运水平和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投资者自己进行的,并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评价只是对生产成果进行事后衡量,目的主要是寻找生产管理中问题,总结经验,提高管理水平。
(二)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小型企业
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小型企业,企业绩效评价系统主要有两个评价客体:一个是企业。由于存在二元评价主体,对企业评价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的债权人和不参与管理的投资者,由于他们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就必然要求评价从事后结果评价深入到事中经营过程的评价,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管理控制资料等,评价内容还要反映债权人关心的偿债能力。另一个评价客体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评价其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对企业经营、成长、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和所做出的贡献。此时,评价是在考察经营效益的基础上对整体运营状况和经营者的综合评判。
(三)存在多元评价主体的中小型企业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分别参与到企业价值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对企业绩效评价的侧重也就不同,这就要求绩效评价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企业做出全面的、综合的评价,也就是说评价客体应是企业整体价值创造的全部过程。这种类型的中小企业需要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绩效等,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
三、中小型企业绩效评价目标选择
(一)利润最大化
在投资者作为唯一评价主体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当然的选择。当中小型企业处于初创和发展初期时,投资者可以简单地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则说明企业的财富增加的越多。
(二)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观点认为,股东不仅要追求目前财富最大化,还要考虑中小型企业的长期发展,只有在财富安全的条件下,才能考虑财富的扩大。也就是说,首先得保证负债的顺利偿还,能生存,股东财富最大化才能得以实现,这也就考虑了债权人的评价目标。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
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也逐渐认识到,企业的长期价值有赖于员工的知识与能力,企业与投资者、客户、政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着眼于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也成了企业评价的目标。
四、中小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和标准的选择
(一)一元评价主体的中小型企业
在只存在一元评价主体的的小型企业中,产品和业务较为简单,采用简单的财务指标,就可以满足需要评价主体需要。因为评价客体是企业,最好采用资本预算标准和竞争对手标准。通过各种财务比率的计算和分析,可以清楚反映财务报表中各科目之间的关系,藉以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一般从营运能力、获利能力等方面计算相关财务比率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
(二)二元评价主体的中小型企业
这种类型企业应该采取以净资产利润率为核心的财务指标体系。净资产利润率综合考虑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评价要求,明显带有二元评价的特点。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相对完善,但它不能涵盖绩效评价的全部内容。评价客体是企业时,最好采用资本预算标准和竞争对手标准。评价客体为经营者时,采用年度预算标准较为合适。
五、中小型企业绩效评价主要方法比较分析
(一)杜邦分析系统适用性分析
杜邦分析系统基于净资产收益率是所有财务比率中综合性最强、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指标,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层层分解财务指标,分析影响净资产收益率的因素和其内在联系,揭示企业在经营、投资、筹资等方面的效率。它的价值在于:①若能结合两期以上的资料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发现指标变动的原因和变动趋势,而且为进一步采取措施指明了方向。②对企业各部门、员工等进行的绩效评价正是体现了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各种“委托——代理关系”。③影响企业利润水平的因素很多都在企业管理者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还可以被分解成部门考核指标,便于各级单位的实施与考核。④直观、简明、计算方便、可比性强、实施难度不高。当然也存在局限性:①没有充分利用内部管理会计系统;②受到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等多个因素的影响;③反映不出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④仅局限于财务领域,忽视长期战略层面绩效的提高。
对经营灵活、产权关系相对比较单一的中小企业而言,由于不会面临会计信息披露等问题,由此产生的代理成本相对较低。尤其是在存在二元评价主体的中小型企业中,杜邦分析法能将若干个用以评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比率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综合起来说明净资产利润率的变动,保证其在中小型企业中应用性良好。
(二)经济增加值法(EVA)的适用性分析
EVA是建立在经济利润概念基础之上的,只有在EVA>O时,企业才表现为真正创造了价值。其优势在于:①价值相关性高于传统财务指标(如会计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等)。②与企业价值呈“正相关”关系,从而能够连续地度量绩效的改进、有效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③可成为统一度量指标,对企业所有经营单位和职能部门进行绩效评价,为各部门沟通提供了一种共同语言。④有效解决代理问题。EVA是股东、经营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追求的目标,能有效的解决“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不良影响及目标不一致所引起的各利益相关者的消极行为。然而EVA也存在缺陷:①调整项多达164项,最常见的调整项目也达七项之多,计算繁琐。②资本成本WACC较难准确确定。③仍然是从财务角度来评价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反映价值创造的滞后性经济指标。④是站在股东的角度来评价企业的绩效,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的利益。
EVA只是一个单一的绝对数的财务指标,既无法对企业的非财务方面做出有效的评价,也无法在不同规模企业间进行横向比较,加上计算难度和复杂程度较高,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未成熟之际,可能无法据此真实地体现企业的绩效。尤其是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讲,EVA适用性较差,更适合于小股东等外部的绩效评价。
(三)平衡计分卡(BSC)的适用性分析
平衡计分卡目的在于找出超越传统以财务量度为主的绩效评价模式,以使组织的策略能够转变为行动。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及学习与发展四个方面的指标之间的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平衡计分卡的优点:①克服财务评估方法的短期行为,使整个组织行动一致,服务于战略目标。②能有效地将组织的战略转化为组织各层的绩效指标和行动;有助于各级员工对组织目标和战略的沟通和理解。③利于组织和员工的学习成长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实现组织长远发展。但是平衡计分卡的缺点在于:①实施难度大,指标体系的建立较困难。②指标数量过多,指标间的因果关系很难做到真实、明确。③各指标权重的分配比较困难,部分指标的量化工作难以落实,实施成本比较高。
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讲,平衡计分法将投资者、顾客、员工三方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满足相关利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同时考虑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是全面开展平衡计分卡评价比较困难,它更适用于对部门的团队考核,适合经理人员进行内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