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分析
2012-08-24赵庆玲
赵庆玲
昆明市经开人民医院,云南昆明 650102
众所周知,手术室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都会经常性的触及到患者的血液以及分泌物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注了患者身体被污染的可能性状态,同时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在开展手术的过程中会直接接触到一些相对锋锐的利器(手术刀、剪刀以及注射器等),所以也常常会引发自身的感染以及相关的职业暴露损伤问题,对工作人员自身的身体以及心理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为了尽量避免医护工作人员可能出现的职业暴露问题,研究对该院自2010年6月—2011年6月期间医护人员的相关资料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调查该院长期手术室工作的医护人员61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51例。医生17例,护理人员44例。年龄分布为22~47岁,平均年龄(31.2±2.7)岁。工作年限 2~5年 16人,5~10年30人,10年以上6人。
1.2 方法
采用问卷式调查方法,随机调查该院长期手术室工作的医护人员。问卷统计医护人员工作中暴露病原体、损伤情况、处理措施以及上报情况。
2 结果
如表1,医护人员对针头以及刀片暴露最常见,但损伤后上报比例较低。对于飞溅的液体和患者抓咬伤上报率几乎为0;如表2,医护人员对暴露于乙肝、梅毒、HIV的患者上报率较高,达到100%,但对于呼吸道感染等其他感染疾病上报率较低。
表1 医护人员损伤及上报情况
表2 医护人员暴露于传染性疾病及上报情况
3 讨论
3.1 职业暴露分类
3.1.1 物理性暴露 ①此类主要是锐器伤针刺伤,也是造成护士职业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还是HBV、HCV等20余种传染性血源疾病的重要医源性传播途径,有报道显示[1],0.004mL污染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②肌肉劳损伤害,医护人员日常工作中负重操作较多,且操作对肌肉或骨骼压力较大[2]。医护人员由于负重引起脊柱损伤、腰骶部疼痛的概率较高。同时由于长期站立,下肢静脉曲张也是常见职业病之一。③对于手术室医护人员另一重要伤害来源于辐射,尤其是骨科手术后常使用X射线观察复位情况。大多数护理人员放射防护知识和防护用具等缺乏易受到损伤。另外,手术时用来消毒的电离辐射或微波也可能导致护理人员出现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疾病。
3.1.2 化学性暴露①具有细胞毒性的试剂以及药物时此类伤害中最常见的原因,大多数肿瘤化疗药物都具有细胞毒性。在注射器稀释药物、排气、换液、拔针等操作都能接触此类污染有致癌或致残危险;②化学消毒剂,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臭氧等常规消毒试剂都有可能改变染色体结构或者引发气促、咳嗽、鼻炎、哮喘等过敏反应,甚至头痛、记忆障碍、不孕不育等中毒迹象。③麻醉药品,手术室医护人员长时间接触麻醉病人,后者呼吸出乙醚等的麻醉药物对胎儿影响较为大,可能造成流产或胎儿畸形,故怀孕的医护人员必须有足够重视[4]。④水银制品。体温计、血压计等损坏后必须及时正确处理,防止水银泄露。汞蒸气对人体有一定神经毒性和肾毒性。
3.1.3 生物性暴露 主要是传染性疾病,传染源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以及血液传播的病原体。如病毒性或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开放性肺结核、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梅毒螺旋体等。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分泌物,血液、体液等飞溅,刀片针头等割伤或患者意外抓咬。
3.2 职业暴露原因
3.2.1 主观原因 ①医护人员主观上防护意识不强,护理方法及观念陈旧。在日常抽血、输液、静脉注射等操作中,未按照固定要求佩戴手套。存在怕麻烦、节省开支或侥幸心理等。同时传统的护理模式和护理管理也存在一定漏洞。②操作欠熟练,特别是在处理紧急情况或急诊手术病人时,时间紧迫且患者自身状态较差,或者年轻护士经验匮乏,且护理防护制度不健全,没有科学的操作指南,反复操作针头折断、扳弯,可能自身以及患者造成损伤。③心理因素,由于手术量大,操作频繁可能出现焦急或不耐烦情绪,操作过程中护士操作规范,重复使用用过的手套、口罩、甚至针头等。同时护理人员职业角色与多种生活角色的经常性冲突,常常处于应激状态。工作中负面情绪较多,心理压力超负荷,同时还不能得到患者和家属的理解,甚至遭到漫骂和生命威胁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护理人员的心理,不可能增加护理过程中的失误和暴露伤害。
3.2.2 客观原因 ①医护人员配备不足,优秀医护人员缺乏长久以来存在,相对繁重的工作及压力以及护士缺编都是阻碍增加护理人员数量的原因,且管理不科学,也使得劳动力不能合理使用。过多繁琐而不必要的程序阻碍护理工作高效进行,从而增加医护人员暴露伤害的可能性。②护理用品不足,为节省耗材并且保证无菌操作,手术室内很多用品必须反复消毒,这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机会和时间。同时部分工作者很少穿防护服、戴护目镜也增加了伤害可能性。③医院管理问题,大量污染后的医疗用具不能及时处理,防护用具准备不到位,长时间排班接触放射以及上报处理机制不完善都提高了职业暴露的发生率和危害性。
3.3 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措施
3.3.1 增强护理人员专业预防意识和教育 各级医院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防御标准和体系,形成规范工作指南、防范制度[5]。定期进行培训和教育,全面推广标准预防,并把职业安全作为护理人员工作和晋升的考核内容。同时将减少职业暴露作为护理安全文化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提倡医护人员互相学习互相提醒的保护意识。定期举办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安全讲座,唤起其保护患者保护自我的意识,并且释放工作中的压力减少操作中不良情绪的干扰。建立医护人员健康定期进行生理和心理疏导。
3.3.2 加大投资,完善管理 首先解决医护人员紧缺的问题,增加编制提高待遇争取更多的优秀人才,解决人力紧缺的问题。同时优化医护人员队伍结构,减少不必要程序,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改进其工作环境。建立健全医患纠纷的处理机制,减少纠纷患者与接诊医护人员直接接触。加大对设备和护理用品的投资,完善防护措施[6]。
3.3.3 提高医护人员工作规范 预防锐器和机械伤害,减少一次性物品的再次使用,使用过的针头不能套回针帽。静脉注射完毕拔出针头后放回锐器盒内。对于已污染的针头禁止用手分离污染物。输液、穿刺失败后再次操作必须更换针头。患者意识不清或不合作时,需要多为医护人员合作,防止针头折断。手术过程中,使用碗盘传递剪刀、手术刀等锐器。正确使用手套。当接触感染患者血液、体液或排泄物时必须佩带手套,及时检查手套有无破口。发现手套破损必须及时更换或加套新的手套。正确掌握洗手步骤或规范,手术室医护人员必须保证双手比手腕手肘位置较高,反复冲洗至少3遍,用无菌毛巾按顺序擦干手臂和双手。洗过的双手不能接触任何污染物。必须严格按照“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严格进行各项操作。
3.3.4 正确处理暴露或损伤部位 对于无损伤的部位接触污染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后必须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反复冲洗,再使用75%的酒精擦洗。对于有破损的部位除使用2%碘酒和75%酒精反复消毒外,必要时注射疫苗、预防性用药或定期检查,排除窗口期可能。对于接诊乙肝、艾滋病、梅毒患者必须及时上报,提醒其他医护人员做好防御工作。
3.3.5 正确处理有毒、有害物品 对于医疗物品必须集中分类处理,尤其是传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等。分类处理时穿隔离衣、隔离裤,戴纱布口罩外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戴聚乙烯手套后再戴一副乳胶手套,必要时穿围裙。如果污物不慎溅在皮肤上或眼内,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接触有毒有害用品的用具、污物、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废药瓶等,用后一律放置在专用垃圾袋中封闭处理,并注明标记。对于使用高锰酸钾或臭氧消毒的手术室或物品必须开窗通气,减少其对机体的损害。
[1] 潘孟昭.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8-40.
[2] 张庆云.美国的护理科学学士教育[J].实用护理杂志,1996,12(10):479.
[3] 潘孟昭.美国护理硕士教育简介[J].中华护理杂志,1993,28(8):447.
[4] 庞书勤,陈锦秀.日本国的大学护理教育[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3):239.
[5] 李荣.澳大利亚的大学护理教育[J].中华护理杂志,2001,37(1):72.
[6] 计会民.德国护理工作概况[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9):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