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患者负性情绪及护理对策
2012-08-24迟雨苗孙方平
迟雨苗 孙方平
1.吉林省靖宇县结核病防治所,吉林靖宇 135200;2.吉林省靖宇县人民医院,吉林靖宇 135200
为了观察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探讨针对肺结核患者负性情绪的护理对策。该院在2011年1月—2012年3月共收治肺结核住院治疗患者86例,其中的43例患者被给予了有效消除负性情绪的护理干预,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肺结核住院治疗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 24例;年龄22~78岁,平均42.5岁;病程最短 1年,最长11年,平均病程5.6年;大学文化水平10例,高中文化水平32例,初中文化水平30例,小学文化水平14例;结合分型,慢性纤维空洞型42例,浸润性肺结核30例,急性粟粒性肺结核14例。将患者随机划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43)和护理组(n=43)。
1.2 病例入选标准
①全部符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制定的肺结核诊断标准当中的相关诊断规定;②没有糖尿病、心、肝、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合并症;③所有患者均资源参加本次研究,并要求患者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即护理人员准确遵循护理程序、以医生诊断结果为依据执行用药、临床检查、增强营养、预防交叉感染等常规护理,并遵照医嘱进行全程、早期、联合、规律、适量用药治疗;护理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辅导、健康教育、改变认知行为、寻求社会支持等护理干预,以此来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具体方案如下:①为了更好、更加详细地了解当前患者存在的问题、错误认知、复兴情绪等情况,需要对患者(包括患者家属)的疾病认知情况进行评估。②为了能够及时地帮助病人改正关于肺结核的相关错误认识,需要针对病人认识不足和认识错误的地方进行重点性的讲解,同时也宣传教育一些必要的相关知识,例如,肺结核的发展过程、用药注意事项、用药不良反应及其控制措施、留取合格痰标本的正确做法、坚持按时服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提高患者配合护理干预的积极性,能够从思想上转变以前的错误认知。③为了能够尽可能巩固治疗成果,需要在治疗一段时间之后帮助患者对认知行为护理干预的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总结经验、分享进步,增强患者继续配合护理干预的动力。④重视心理指导的积极意义。对于患者的思想情绪变化必须要给予密切的关注,护理人员应该主要争取患者家属对治疗的配合,鼓励患者家属能够经常探望患者,并进行轻松地交谈,对患者给予必要的鼓励与关怀,护理人员则需要利用专业知识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必要的辅导和疏导,树立坚持治疗和必然痊愈的信心。
1.4 效果判定标准
利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NS)当中的负性情绪分量表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NQOL-BREF)来对患者的负性情绪与生活质量水平进行科学评估,对比分析2组患者住院2周之后的负性情绪水平和出院1个月之后的生活质量水平。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 t检验。
2 结果
2.1 负性情绪
两组患者在入院之初的负性情绪评分没有差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照评分从高至低,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主要有:坐立不安>存在敌意>心烦意乱>愤怒>恐惧>心神不宁>害怕>紧张>愧疚>害羞;住院2周之后,护理组患者的负性情绪得分要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的负性情绪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住院前后的负性情绪评分明细表(±s)
表1 两组患者住院前后的负性情绪评分明细表(±s)
组别 例数 负性情绪评分总分住院之初 住院2周后对照组 4 3护理组 4 3 3 8.9 7±9.0 2 3 7.2 2±8.8 0 3 8.1 8±6.4 4 2 9.2 4±6.4 0
2.2 生活质量水平
护理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要明显优于入院之初的生活质量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出院1个月之后,护理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3 讨论
肺结核一种比较典型的肺部慢性疾病,其致病原因主要是结核分枝杆菌,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咯血、咳痰、咳嗽、盗汗以及发热等。一般而言,肺结核的病程均较长,导致疾病迁延不愈,而且为了提供治疗有效性,患者通常需要符合种类较大、剂量较大的药物进行治疗,但是由此导致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等问题对患者的情绪状况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形成较大的心理负担,甚至导致心理疾病,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现代医学理论证实,负面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不利于患者的临床治疗。有鉴于此,该研究利用该次试验来探讨心理辅导、健康教育、改变认知行为、寻求社会支持等护理干预对策在消除肺结核患者负性情绪方面的实际表现。
表2 两组患者出院1个月之后的生活质量水平明细表(±s)
表2 两组患者出院1个月之后的生活质量水平明细表(±s)
组别 例数生活质量水平总体健康 总体质量 生理 心理 社会关系 环境对照组 4 3护理组 4 3 2.7 1±1.0 4 2.7 6±1.3 6 2.5 4±1.1 2 3.4 7±1.0 3 2 4.1 8±7.2 6 3 2.3 7±8.7 2 1 6.4 6±4.7 9 2 4.5 8±5.1 4 1 0.3 7±3.4 3 1 3.5 9±4.0 2 2 4.6 8±5.9 9 2 8.2 8±4.9 4
护理组和对照组环境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患者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维度得分、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护理干预难以改善环境,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研究指出,因为结核病具有传染性,患者不仅承受着机体能力方面的受损,更要承担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机能能力方面的局限。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缺陷以及对疾病的羞耻感,是生活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综上,包括心理辅导、健康教育、改变认知行为、寻求社会支持等在内的能够有效消除肺结核患者负性情绪的护理干预对策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减轻心理负担,实现生活质量水平的最终提高。
[1] 徐小文,张克,张宗华,等,钟佳梅.心理干预对中青年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2):144-145.
[2] 张明艳,曹远国.肺结核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5):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