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册田水库溢洪道水力特性物理模型试验

2012-08-24王挺力侯振伦

科学之友 2012年1期
关键词:边墙溢洪道孔口

王挺力,侯振伦,王 晖

(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1 工程概况

册田水库位于桑干河中上游,山西省大同县境内西册田村北,属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距大同市60 km,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6700km3,占下游官厅水库流域面积38.5%。总库容5.8亿m3,正常蓄水位956.00 m,死水位951.00 m,是一座多年调节的大(Ⅱ)型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962.00 m,最大坝高42.00 m,水库主要任务为防洪、灌溉、城市供水以及承担着“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中为北京市输水的任务,是山西省唯一一座全国重点防汛水库。

水库正常溢洪道位于大坝左坝肩,为岸边潜孔式正槽溢洪道,包括闸前防渗段、闸室控制段、泄槽段及挑流鼻坎消能段4部分,全长492.7 m。其中,闸前防渗段长18.0 m,宽38.6 m,底高程为943.3 m;闸室控制段长28.0 m,总宽度38.6 m,设4孔带胸墙的泄洪孔口,孔口宽8.0 m、高6.0 m,闸墩厚2.2 m,溢流堰为无底坎宽顶堰,堰顶高程943.3 m;泄槽段长411.7 m,泄槽净宽40.0 m,泄槽边墙高7.0~5.1 m;挑流鼻坎段长35.0 m,为差动式挑流消能,鼻坎顶高程938.9 m,下游为玄武岩地层。

溢洪道现状为混凝土结构,由于20世纪70年代混凝土施工技术落后,泄槽混凝土壁粗糙不平,同时经多年的泄水运用以及闸门平时漏水,造成混凝土老化加速与冻融破环现象严重,致使泄槽部分混凝土剥落,严重影响溢洪道正常行洪及其结构安全。

册田水库除险加固中正常溢洪道设计(P=1%)泄量2002m3/s,相应的水库水位为957.65 m,校核(P=0.05%)泄量2 225.6 m3/s,相应的库水位为960.19 m,下游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相应泄量为1 500 m3/s。正常溢洪道加固工程包括:闸室上游侧闸墩及两侧导墙、检修闸与门槽、泄槽边墙及底板、挑流消能工的改造等。闸室控制段的加固以维持原断面大小不变为原则,泄槽段边墙与底板的加固措施为:0-055以下段凿毛后,挂钢筋网、打锚筋,再浇筑20 cm厚的C30HF300W4混凝土,加固后泄槽净宽为39.6 m。对底坡也进行了调整,其中0-055以上为0,0-055~0+002段底坡为0.028 6,0+002~0+200段底坡为0.000 3,0+002~0+250段底坡为0.004,0+250~0.346.7段底坡为0.023 8。其他部分的加固基本上在不改变现形状尺寸的情况进行。

2 模型设计

册田水库正常溢洪道全长为492.7 m,根据试验场地及供水条件,在满足试验任务和要求的前提下,同时考虑首部进水及尾部回水的布置,确定模型几何比尺为60,模型采用正态模型,按重力相似准则设计。流速比尺为7.75,时间比尺为7.75,流量比尺为27 885.48。

模型最小雷诺数满足紊流限制条件。依据阻力相似要求,模型糙率比尺为1.98。原型溢洪道为混凝土,底板及边墙分缝,平均糙率约为0.014,则要求模型糙率为0.007 1。模型全部采用优质有机玻璃加工制作,一般有机玻璃板的糙率在0.007~0.009,模型用优质有机玻璃制作能满足糙率相似要求,从而满足阻力相似。

模型由水泵、阀门、模型水库、溢洪道试验段、尾水渠、尾水池、回水管和电磁流量计等组成,具体布置见图1。模型首部设有4.5 m×4.5 m的模型水库,模型溢洪道试验段长为8.5 m,为了更好反映首部进水条件,模型首部适当加长,模拟至原体前端断面。模型试验的供水采用闭路水循环系统。尾水池的水由水泵抽入模型首部的模型水库,水流流经溢洪道模型试验段后,经挑流通过尾水渠,返回尾水池,形成水流循环系统。在连接水泵与尾水池的回水管中部设有电磁流量计,进行流量测量,流量由设在水泵出口的阀门控制。

图1 模型布置示意图

3 模型试验成果及分析

3.1 流态描述

闸室控制段为带胸墙孔口,根据模型试验观测,水位953 m左右是流态由堰流向孔口出流过渡的水位。库水位低于953 m时,属于堰流,库水位大于953 m属于孔口出流。

水流由水库进入溢洪道前沿后,水面宽度减小,流速逐渐增大,水面逐渐降低。右岸由于为圆弧翼墙,各流量下水流均表现平稳,进流平顺。左岸为分隔正常溢洪道与大同市引水进水口的导墙,导墙较长且墙上设有减压孔,因此,左岸闸孔前水流流态比较复杂。导墙的存在使得水流不能平顺进入闸孔,在导墙前端有明显的绕流。流量较小时,闸前流速小,绕流较弱,进流平顺,闸前左右岸水位差较小;流量较大时,绕流现象剧烈,导墙两侧闸孔一侧水位低于大同市引水进水口一侧,水位差的存在使得水流经减压孔流向闸孔一侧,在闸前形成明显的横向出流,从而使得左侧闸孔闸前水流不平顺,且水位明显低于右侧孔口。总之,由于导墙和减压孔的存在,造成了左右岸闸孔进流不均匀的现象。孔流时更为明显,由于左侧闸孔闸前水位低,左侧孔口在库水位达955 m时,才由堰流变为孔口出流。

水流进入闸室段后,流动方向与闸墩基本平行。水流流经闸室控制段后,由于闸墩尾部的影响,在泄槽中形成明显的菱形冲击波,并一直在泄槽水流表面存在。在大流量下,整个泄槽水流比较平顺,在反弧段前,由于泄槽扩散,水面有一降落,水流经反弧段后,在挑坎处顺利挑出。

对于泄槽中水流流态的观察发现,在泄量约大于500 m3/s的情况下,泄槽中水面线平顺,没有大的突变发生。当泄量小于500 m3/s时,在0+180的变坡点下游,水面开始有微小的雍高。随着流量的减小,雍高位置向上游推进,当流量为300 m3/s时,在0+075处,发生明显的波状水跃,随着泄量的减小,水面突变点上移,向变坡点靠近。观察分析认为,尽管发生了水跃,但此时流量小,边墙高度完全能够满足要求,不会对泄槽安全造成威胁。

3.2 溢洪道水位与泄量关系

正常溢洪道闸室控制段为胸墙孔口,试验结果表明,库水位低于953 m时为堰流,大于953 m时为孔口出流。图2为实测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图3为根据实测数据拟合的m或u与H的关系。

图2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图3 流量系数m与H的关系曲线

图4为各设计阶段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与实测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比较。由图可见,在堰流流态下,实测点与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吻合良好,而孔口出流流态下,在同一水位下实测流量较设计值偏大。分析认为,设计时按一般孔口出流计算,但胸墙下缘为与流线吻合良好的1/4椭圆曲线,流量系数较一般孔口出流要大一些。从实测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可知,溢洪道在下泄设计流量及校核流量时,对应实测水位分别为956.30 m及957.89 m,均小于原设计值,原设计偏于安全。

3.3 水面成果及分析

流量为2 002 m3/s时的溢洪道水面线,见图5。

图4 水位流量关系比较

图5 溢洪道水面线(2 002 m3/s)

由试验成果可知:

(1)在堰流情况下,由于闸前左岸分隔墙及减压孔的影响,左岸闸前水面线和闸后一段范围内水面线均低于右岸。在0+002断面后左、右岸水面趋于相同,在其后的泄槽内沿横断面水深基本均匀。

(2)在孔流情况下,闸前左岸水位低于右岸水位,但流经孔口后,沿横断面水深趋于均匀,各流量下泄槽内水面线平顺,没有大的突变发生。

(3)当流量小于500 m3/s时,在0+002变坡点下游,发生波状水跃现象,水面线发生突变。

(4)在0-065~0-055的扩散段,因为扩散角很小,对水面线的影响不显著。

(5)在泄槽中,由于冲击波的影响,左右岸水深不完全相同。

(6)图3中,水面线与设计资料给出的设计边墙高度比较可知,小于校核流量时,设计边墙高度均能满足下泄流量的要求。但下泄2 400 m3/s流量时,尽管水面低于边墙,但部分泄槽段边墙高度不能满足安全超高要求。

3.4 流速成果及分析

由试验成果可知:

(1)溢洪道泄槽中各流量下,沿程流速变化不大,最大流速一般出现在两个较大的变坡点0+002 m和0+346.7 m处。

(2)由于闸前左右岸水流不均匀,右岸水流平顺,受此影响,在泄槽上游段,同一断面位置,右侧流速一般均比左侧略大。但在泄槽下游段,一般轴线流速与两岸流速相差不大,基本呈对称分布。

(3)同一断面位置,平均流速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

(4)在垂直分布上,一般表面流速大于底部流速。

(5)校核流量下,泄槽最大流速14.3m/s,断面平均流速12.29m/s,一般混凝土能满足抗冲刷要求,发生冲刷破坏的可能性很小。

3.5 泄槽流态分析

通过本次模型试验中的观测数据,计算得各断面Fr数均大于1,表明在设计、校核泄量下,泄槽中水流均处于急流流态。而水跃是在急流向缓流过渡过程中发生的局部水流现象,故在设计、校核流量下,泄槽中不可能发生水跃。

4 主要结论及建议

根据模型试验成果分析,册田水库正常溢洪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后,能够满足泄洪要求并保证溢洪道安全正常运行。具体结论如下:

(1)溢洪道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在堰流流态下与设计计算值吻合良好。在孔流流态下,同一水位实测流量大于设计计算值,表明计算时,μ值取值偏小。实测溢洪道泄流能力大于设计值,设计计算值偏于安全。

(2)溢洪道为胸墙孔口,水位在953 m左右是流态由堰流向孔口出流过渡的临界状态。库水位低于953 m时,属于堰流,库水位高于953 m时,属于孔口出流。由于受闸孔前左侧导墙和减压孔的影响,闸前水流左岸不甚平顺,左岸水位明显低于右岸,从而导致左侧孔口在库水位达955 m时,才由堰流变为孔流。

(3)泄槽内在设计和校核流量下,Fr均大于1,不会发生水跃,而当泄量小于500 m3/s时,泄槽内会发生波状水跃,且随着流量的减小,跃前位置更接近0+002断面。

(4)在设计和校核流量下,泄槽内水面线均小于现有边墙高度,边墙能满足下泄设计和校核流量的要求。

(5)各流量下,泄槽内水流流速符合一般明渠流速分布规律,最大流速14.3 m/s,明渠混凝土被水流冲刷破坏的可能性很小。

[1]吴持恭.水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

[2]赵雪萍,赵玉良.李松平.燕山水库整体水工模型试验研究[J].人民黄河,2009.31(9):124-125.

[3]牛运光.水库溢洪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人民黄河,1995.17(10):37~40.

[4]祁庆红.水工建筑物[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边墙溢洪道孔口
台阶溢洪道无因次消能水头规律与水面线计算
施工期面板坝挤压边墙破损对填筑质量的影响
某水库溢洪道泄槽段基础处理及变形数值分析
浅谈挤压边墙混凝土施工方法
综合管廊孔口防护技术措施
边墙与东部苗族方言区的艺术变迁
修好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水库溢洪道设计研究
防雨可通风式双层玻璃车窗
煤矿探放水专用阀应用与实践
屋盖角部开孔的低矮房屋屋面风荷载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