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候探讨*
2012-08-22张福霞蔚方燕
叶 青,侯 晓,张福霞,蔚方燕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济南 250011)
子宫腺肌病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候探讨*
叶 青,侯 晓,张福霞,蔚方燕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济南 250011)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发病相关因素、中医证候分布及易感体制。方法:对2007~2010年在我院就诊的子宫腺肌病患者350例及健康女性3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调查提示子宫腺肌病好发于30岁~44岁妇女占78%;宫腔操作史、经期长短、避孕措施、妊娠次数、原发性痛经史、职业分布及情志变化等是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气滞血瘀证是子宫腺肌病最普遍最多见的中医证候;以瘀血质最多占子宫腺肌病调查人数的34.7%。结论:当前开展子宫腺肌病发病相关因素、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流调工作对指导临床有一定实际意义。
子宫腺肌病;发病相关因素;证候分布;体质因素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D)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存在于子宫肌层中,伴随周围肌层细胞的代偿性肥大和增生[1]。子宫腺肌病多发于生育期女性,且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成为妇科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殖与健康。本研究旨在探索子宫腺肌病发病相关因素、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体质因素,以期为建立相对客观性、适用性的证候诊断标准奠定基础,以指导子宫腺肌病的中医药临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组来源于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子宫腺肌病患者350例。对照组主要来源于陪同患者就诊的女性亲属或朋友共350例。
1.2 入选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年版)[2]、《妇产科学》[3]并结合子宫腺肌病临床拟定。
1.3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妇科学》[4]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中药新药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查阅相关文献、古医籍并结合临床拟定。
1.4 纳入标准
(1)病例组纳入标准:符合子宫腺肌病西医诊断标准者;(2)对照组纳入标准:按照病例-对照原则[6],对照组选择与患者同地区、同民族、同种族的健康妇女;(3)无认知及智力障碍;(4)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该调查并能如实回答调查问卷者。
1.5 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者;(2)妊娠或哺乳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妇女;(3)患有精神疾病不能对自身状况进行评价者;(4)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内分泌系统等原发性疾病者;(5)临床病例资料不全者;(6)依从性差不愿配合调查者。凡符合上述1项即排除。
1.6 方法
对以上700例均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详细记录各项临床资料并填写统一调查表。调查表分为病例组及对照组,其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既往月经与生殖活动、患病情况、既往个人史、中医辨证分型及体质类型判定表。
1.7 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
对调查资料进行分类并建立Excel数据库,将数据库转入SPSS16.0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管理和统计。对于子宫腺肌病发病相关因素的统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对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的统计,是以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症状作为自变量进行样本聚类分析,并归纳中医证候;将中医体质类型在2组中所占比例进行分析,行卡方检验,总结子宫腺肌病发病的易感体质。
2 结果
2.1 子宫腺肌病发病相关因素
表1显示,采用 Logistic回归分析,因变量 Y为是否患子宫腺肌病(0=未患子宫腺肌病,1=患子宫腺肌病),月经情况、职业、宫腔操作史、流产次数、避孕方式、妊娠次数、生活压力为自变量,纳入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Forward Stepwise法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研究发现,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相关因素有职业分布、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原发性痛经病史、妊娠次数、避孕方式、宫腔操作史、子宫肌瘤病史及情志异常等。宫腔操作史、经期长短、避孕措施、妊娠次数、原发性痛经史、职业分布、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经量以及情志变化 OR值均 >1,说明这10个因素是子宫腺肌病的危险因素;而月经后期(含闭经)的OR值<1,说明是子宫腺肌病的保护因素。
表1 子宫腺肌病患病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2 证候分布研究
表2显示,通过对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诊察,探求其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子宫腺肌病辨证的规范化提供依据。将病例组350例患者的症状为变量进行0、1变换处理,使不同的变量具有相同的量纲,输入SPSS16.0软件包建立数据包,选用样本聚类分析进行分析。
表2 聚类后证候分布
由上表可知,气滞血瘀证较多见占30.00%,其次为肾虚血瘀证占17.43%,热蕴血瘀证占16.86%,气虚血瘀证占 13.71%,痰瘀互结证占12.00%,寒凝血瘀证占10.00%。
2.3 体质因素研究
研究表明[7~9],王琦等编制的中医体质量表可以有效地判别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和再现性。在该体质量表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已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所用《体质类型判定表》正是据其而制定。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子宫腺肌病组以瘀血质最多,占子宫腺肌病调查人数的34.7%,其次为气郁质占17.3%,气虚质15.3%,湿热质9.3%。
2.4 患病年龄
<25岁7例占2.00%,25岁 ~29岁30例占8.67%,30岁 ~34岁75例占21.33%,35岁 ~39岁119例占34.00%,40岁 ~44岁79例占22.67%,45岁~49岁33例占9.33%,50岁以上7例。平均年龄为36.79岁,其中发病年龄最小者为23岁,年龄最大者为54岁,高发年龄段是30岁 ~44岁,该年龄段病例数占病例组总数的78.00%。
表3 组间体质类型占有率比较
2.5 饮食
2组调查对象在饮食方面比较,均以无特殊饮食偏好为主,病例组占42.57%,对照组占52.57%;病例组饮食偏辣者49例,多于对照组22例,组间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病例组饮食偏生冷者39例明显多于对照组14例,组间比较 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而饮食偏甜者病例组(7.14.0%)明显少于对照组(14.57%),2组比较 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3.1 子宫腺肌病发病相关因素
本调查通过对可能影响子宫腺肌病发病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宫腔操作次数多、妊娠次数多、IUD避孕、有原发性痛经及子宫肌瘤史、乳腺增生、经量多、经期延长、情志改变及从事脑力劳动与子宫腺肌病发病呈正相关,是该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月经后期及闭经者为保护性因素。这可能与多次妊娠、宫腔手术及宫内节育器使用不当造成子宫内膜及浅肌层的损伤,使正常子宫内膜向子宫肌层生长有关。目前普遍认为,高雌激素水平诱发子宫腺肌病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它引起的高催乳素途径,或与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过度生长有关。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子宫肌瘤史、经量多、经期延长是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危险因素,证实了上述观点。因此,积极治疗原发性痛经及月经异常,采取合理避孕措施,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调畅情志等都有利于防止该病的发生。
3.2 中医证候分布
通过临床调查研究可看出,血瘀贯穿于子宫腺肌病发病始终,瘀血阻滞冲任、胞宫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本研究调查发现,气滞血瘀证患者共105例占总数的30%,是子宫腺肌病最普遍最多见的中医证候。病史中的流产、清宫、诊刮等宫腔手术损伤脉络,则是离经之血客于胞宫、胞络,导致血瘀的常见原因,而患者素性抑郁或经期情志不舒,则是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的直接原因。同时,气滞血瘀久乃郁而化热,可导致热蕴血瘀证。日久正气耗伤,可致气虚兼证的出现。若气虚及阳、阳虚寒凝,可出现气滞血瘀兼阳虚寒凝的病理变化。气滞则津液输布不利,水湿不化,聚湿为痰,可有气滞痰阻血瘀的病理变化。因此,气滞血瘀证又是其他类型血瘀证的基础。离经之血蓄积于胞宫,或兼气滞,或血瘀日久化热,血瘀、气滞、痰湿之间互为影响,终致胶结不解、瘀结日久而发为本病。病情缠绵日久难愈,耗伤气血,气虚运血无力,又可进一步加重血瘀。
总之,从疾病的发展过程来看,血瘀病机贯穿于始终,伴见其他多种证候,而临床中各个证候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随着病情的进展,彼此间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瘀血一旦形成,反果为因,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诸多症状的出现。
3.3 易感体质
笔者经过多年临床观察研究认为,血瘀气滞、痰郁互结、兼夹气虚为本病的主要病机,血瘀、气滞、痰湿之间互为影响,终致胶结不解,瘀结日久而为本病。中医学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说明正常体质处于阴阳消长的动态平衡,是健康的标志。若先天禀赋不足、生理机能衰退或后天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体的阴阳有所偏亏偏亢,这种生理状态下体质的阴阳偏颇,加之致病因素的刺激,易致疾病的发生。在本次调查中,病例组以瘀血质最多,占子宫腺肌病调查人数的34.7%,且多数患者曾有人流或宫腔手术史,这些手术操作可直接伤及胞宫、胞络,导致胞宫、冲任气血不畅,滞而为瘀。另外在调查中发现,子宫腺肌病患者中有经期性交、经期剧烈运动等经期不当行为居多,这些经期不当行为均可导致“离经之血”停而为瘀,渐成瘀血体质。有的患者因为疾病而发生体质的改变,而由于特殊体质的作用,又会对疾病的传变和疾病的治疗产生相应的影响[10]。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具有可调性,故可通过调整体质偏颇来预防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并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
3.4 发病年龄
在本次调查中,发病年龄最小者为23岁,平均年龄为36.79岁;高发年龄段是30岁 ~44岁,该年龄段病例数占病例组总数的 78.00%。魏芳[11]在对经手术及病理确认的345例子宫腺肌病(瘤)进行临床分析发现,其年龄分布为25岁~67岁,以40岁~49岁为高发占57.7%。提示子宫腺肌病发病呈年轻化趋势,这可能与现代妇女医疗保健意识的加强、对疼痛比较敏感、及时求医并增加发现子宫腺肌病的机会有关,也可能与人工流产、宫腔镜等宫腔手术的广泛实施有关。
3.5 饮食
本次调查中,嗜食辛辣食物患者的构成(14.00%)高于对照组(6.29%),这可能与经期辛辣饮食刺激子宫收缩、增加经血倒流机会有关;喜食生冷者病例组为39例,高于对照组的14例,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考虑长期饮食不节、贪食生冷食物、寒性收引凝滞、阻碍气机、血受寒则凝,经脉气血为寒邪所凝闭阻滞、泣而不行,久而成瘀,从而促进了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喜食甜食患者的构成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认为适当进食甜食能够舒畅情志,对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但饮食失节、嗜食甘腻之品,易致脾胃受损、脾失健运、聚湿生痰、阻于经脉,血滞成瘀,故不提倡过度嗜食甜腻之品。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宫腔操作史、避孕方式、职业分布、原发性痛经病史、妊娠次数等是子宫腺肌病发病的相关因素;气滞血瘀证是子宫腺肌病最普遍最多见的中医证候;瘀血质是子宫腺肌病的首要易感体质,30岁~44岁是本病的高发年龄段,饮食长期偏辣及生冷是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以上调查结果为阐明子宫腺肌病的病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对该病的防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丰有吉,沈 铿.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7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256-266.
[3]乐 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31-332.
[4]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2:240-241.
[6]赵仲堂.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0:76-79.
[7]王 琦,朱燕波,薛禾生.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医临床康复,2006,10(3):12-14.
[8]朱燕波,王 琦,薛禾生.中医体质量表性能的初步评价[J].中医临床康复,2006,10(3):15-17.
[9]朱燕波,王 琦,折笠秀树.中医体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评价[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7):651.
[10]刘 健.伤寒论中的体质学浅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9):37-38.
[11]魏 芳.子宫腺肌病345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3,32(6):555-556.
R271.9
A
1006-3250(2012)02-0139-03
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9GG10002067)
叶 青,山东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与研究。
2011-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