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质针治疗对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2012-08-21程万强程模仁唐松军刘桂芳王文涛王桂会陈晓姜弘王帅胡爱萍

中国医学创新 2012年25期
关键词:棘突颈椎病颈椎

程万强 程模仁 唐松军 刘桂芳 王文涛 王桂会 陈晓 姜弘 王帅 胡爱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和住院的116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60例,女56例,年龄16~78岁,平均50.52岁,病程1个月~33年,平均22.4个月。将116例颈椎病患者按顺序编号以随机抽样原则,随机分成银质针组60例(治疗组)和推拿组56例(对照组)。患者中各型颈椎病所占例:治疗组中神经根型23例,椎动脉型25例,混合型12例;对照组中神经根型20例,椎动脉型22例,混合型14例。

1.2 诊断标准 ⑴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多发于30岁以上中年人,有长期低头工作史;⑵头痛头晕,阵发性发作,随体位变动、情绪影响而加重,伴有恶心呕吐、视物昏花、耳鸣、走路不稳、大小便失禁等。⑶颈部僵硬,颈、肩背疼痛,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关节柱、横突、肩胛骨内上角、冈上窝等处压痛,颈肩部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窜麻;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颈前曲后伸旋转试验阳性;Hoffmann(+)等;⑷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颅内血管血流改变;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滑脱,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有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1.3.1.1 主要治疗点 (1)枕下凹点。患者俯卧,令其下颌部和床头边缘齐平,低头,下颌内收,并剃去寰枕关节上下头发,在枕骨大孔边缘正中及旁开1 cm各取一点,针体与人体纵轴平行且与枕骨骨面垂直,针尖始终不离枕骨大孔边缘。(2)枕下三角点。患者俯卧,令其下颌部和床头边缘齐平,低头,下颌内收,并剃去下项线上下头发,沿下项线中内1/3交界处左右各布两针,针体与骨面垂直,进针深度2~3 cm。(3)枢椎棘突及两侧点。在枢椎棘突上缘及旁开0.5 cm各取一点作为进针点,垂直与骨面进针,深度约1 cm。(4)C3~7棘突旁椎板与小关节肌附着处。患者俯卧,令其下颌部和床头边缘齐平,低头,下颌内收,在枕骨隆突下C3~7棘突中线旁开1 cm,垂直进针约3 cm触及椎板,勿进入椎管,布针约10~20针。(5)C2~6横突后结节肌附着处。患者俯卧或端坐伏案位,在双侧横突后结节肌附着处布针10~16针,勿进入椎管。(6)肩胛骨内上角肌附处、冈上窝、肩胛骨内侧缘、菱形肌起止处。患者俯卧或端坐伏案位,各布针4~20针。勿进入肺尖及胸腔[1-2]。

1.3.1.2 各治疗点配合应用 以颈性眩晕、头痛为主选(1)、(2)、(3)、(5);颈部僵硬,颈、肩背疼痛麻木为主可选(4)、(5)、(6);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大小便异常除了颈部的银质针治疗,还可以配合体针、椎间盘介入疗法;颈椎失稳、滑脱可选(1)、(2)、(3)、(4),还可以施以一定的手法。1周1次,连续治疗3次后评定疗效。

1.3.2 对照组

1.3.2.1 治疗原则 舒筋通络,理气止痛,松解压迫。

1.3.2.2 主要手法操作 (1)按揉法。患者取坐位,放松颈部肌肉,医者站在患者背后,用拇指、中指按揉两侧的风池、风府、哑门、天柱、大椎、肩贞、缺盆、颈后两侧肩胛骨内上角,以酸胀感为佳。(2)捏拿法。患者取坐位,放松颈部肌肉,医者站在患者背后,用双拇指指腹沿颈椎棘突两旁约1.5寸的骶棘肌处,从凤池到大椎由内向外按揉3~5遍。(3)端提法。患者取端坐低位,放松头颈部肌肉,医者站在患者背后,用双拇指压住患者枕骨粗隆,其余四指端住患者下颌,轻轻端提头颅月半分钟,然后轻轻放下。(4)松动法。患者取俯卧位,分别松动棘突、横突、椎间关节,以缓解疼痛,促进失稳的关节归位。(5)旋转法。患者取坐位,医者立其一侧,一手患者下颌,另一手扶住患者枕部,向一侧旋转到90°时,稍一用力,可闻及关节有弹性声。再以同样的方法旋转另一侧,注意用力要适度。同时还可配合颈椎牵引、滚法、叩法等。7 d为1疗程,连续3个疗程[3-5]。

两组患者同时可静滴天麻素1000 mg,1次/d。急症可对症处理。

1.4 观察指标

1.4.1 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变化 包括头痛眩晕、颈部僵硬、上肢麻木、病变棘突、关节柱及横突压痛、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颈前曲后伸转头试验阳性。

1.4.2 两组治疗前后颅内外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 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检测,采用美国MEDASONICS公司生产的超声诊断仪,经颅多普勒(TCD)探测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大脑前动脉(A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收缩期最大峰值流速(Vmax)、舒张末期最小峰值流速(Vmin)、阻力指数(RI)等指标[6-7]。治疗3个疗程后复查。

1.4.3 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 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

1.4.4 两组治疗前后X片、CT、MRI的变化[8]。

1.5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诊断治疗标准[9],按显效、有效、无效3级评定。显效:治疗1~3个疗程症状消失,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情况明显改善,X线、CT、MRI检查颈椎结构好转,随访3个月无复发;有效:治疗1~3个疗程症状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情况有所改善;X线、CT、MRI检查颈椎结构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未消失,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无改善,X线、CT、MRI检查颈椎结构未见好转。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综合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综合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变化比较

由表2可见,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症状方面总有效率为83.33%~96.29%,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81.6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在缓解患者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2.3 两组治疗前后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 同组治疗前 后 MCA、PCA、ACA、VA、BA的 Vmax、RI均 明 显降低;Vmin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提示患者颅内血管紧张度降低,脑动脉血液供应治疗后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后比较MCA、PCA、ACA、VA、BA的Vmax、Vmin、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3。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但变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在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方面疗效相似。见表4。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s) cm/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s) cm/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动脉 组别 时间 Vmax Vmin RI MCA 治疗组 治疗前 168.10±21.30 35.05±11.25 0.61±0.06(n=60) 治疗后 114.28±20.08△# 45.48±12.95*# 0.51±0.05*对照组 治疗前 159.47±22.0 37.7±11.58 0.59±0.58(n=56) 治疗后 132.25±18.59* 38.68±10.95 0.54±0.06 ACA 治疗组 治疗前 124.56±20.90 29.36±8.28 0.69±0.07(n=60) 治疗后 81.16 ±17.65△# 35.05±8.24*# 0.55±0.06*#对照组 治疗前 130.32±20.23 27.0±6.92 0.68±0.07(n=56) 治疗后 112.08±18.59* 30.13±7.12 0.64±0.06 PCA 治疗组 治疗前 86.06±17.45 26.35±7.24. 0.67±0.07(n=60) 治疗后 67.29±16.48△# 32.46±8.28* 0.57±0.06*对照组 治疗前 82.13±18.02 27.12±7.28 0.68±0.08(n=56) 治疗后 76.05±16.89* 29.05±7.98 0.60±0.60 VA 治疗组 治疗前 69.05±19.23 18.97±8.82 0.73±0.11(n=60) 治疗后 56.81±17.75△# 27.26±10.84△ 0.52±0.08△#对照组 治疗前 70.28±20.01 19.20±7.78 0.72±0.12(n=56) 治疗后 61.75±18.37* 26.74±8.23 0.69±0.09 BA 治疗组 治疗前 75.02±17 .25 18.48±9 .04 0.62±0.08(n=60) 治疗后 59.08±14.93△ 29.45±8.97 0.51±0.07*对照组 治疗前 74.32±16.28 20.37±7 .62 0.61±0.08(n=56) 治疗后 60.08±15.26△ 22.45±7.83 0.60±0.08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s)

全血粘度(mPa·s)血浆粘度(mPa·s) 红细胞压积(%) 纤维蛋白原(g/l)高切 低切治疗组 治疗前 5.12±0.50 9.80±0.25 1.27±0.04 44.47±0.96 4.59±0(n=60) 治疗后 5.28±0.49 8.76±0.23 1.06±0.02 38.23±0.82 3.48±0.17对照组 治疗前 5.76±0.12 8.78±0.25 1.32±0.09 45.05±1.03 3.97±1.7(n=56) 治疗后 5.03±0.14 7.89±0.27 1.01±0.16 36.12±0.96 4.78±0.31组别 时间

2.5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 由表5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但变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在改善血脂方面疗效相似。见表 5。

2.6 两组治疗前后影像学改善情况比较 由表6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改变DR有改善,但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MRI治疗前后变化不大。见表6。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s) mmo/L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s) mmo/L

组别 时间 胆固醇 甘油三酯治疗组 治疗前 5.21±0.21 1.98±0.19(n=60) 治疗后 5.18±0.14 1.15±0.17对照组 治疗前 5.86±0.25 2.34±0.11(n=56) 治疗后 5.27±0.17 2.01±0.16

表6 两组治疗前后影像学改善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颈椎病是国际性多发病,其发病率占成人的60%,在某些职业高达90%以上。近年来有不断增长和年轻化趋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10]。将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其他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机械压迫学说。第二种是生物力平衡失调学说。第三种炎性介质学说[11]。任卫东[12]教授将颈椎病的发病原因大体分为椎管内和椎管外两大因素引起。重点论述了椎管外软组织损伤的发病机理。他认为,急性损伤、慢性劳损、还有未知因素,可引起颈椎病原发因素中的全身因素,都可引起局部软组织逐步形成无菌性炎症反应、炎性粘连、炎性纤维组织增生、变性。继发因素是肌痉挛和肌挛缩。肌痉挛反过来可以加重炎性粘连炎性纤维组织增生,血管痉挛影响血液循环,产生新陈代谢障碍,特别是乳酸、钾离子浓度增加软组织的疼痛,还可以引起植物神经性紊乱、内脏功能失调。肌痉挛破坏了身体力平衡,造成软组织的动态平衡失调和力的平衡失调,如小关节的错位、骨质增生。肌痉挛持久不愈可引起肌挛缩,造成神经、血管、脊髓受压的严重病变。后人总结为“痛则不松,不松则痛”,与中医学讲得“痛则不通,不通则痛”相得益彰。所以“去痛致松,以松治痛”也是颈椎病的治则[13-14]。笔者选取枕下凹点部位进针,松解头半棘肌、鬟枕后肌筋膜挛缩状态,解除对基底动脉压迫;取枕下三角区进针,此处肌肉有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头下直肌,头夹肌、头半棘肌,是椎动脉向上穿出鬟椎横孔向内进入枕下三角,经过鬟椎后弓穿过鬟枕后膜,进入枕骨大孔到颅腔的通道,同时C1和C2脊神经后支在此通过,因此,采用枕下三角松解术,可使此区肌肉痉挛状态消除,椎动脉血管受压缓解,从而使颅内动脉供血不足得到改善。松解第2颈椎棘突及棘间韧带,可纠正鬟枢椎错位,解除脊髓前动脉受压状态。采用颈椎横突前、后结节点松解术,使神经产生了应激的逃避反应,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得以松解;使内源性镇痛物质分泌增多,受刺激的周围组织循环加强,有利于神经根水肿和无菌炎症的消退,同时银质针强烈刺激,降低了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血管舒张,管腔增大,有利于血行。关节突关节点、颈椎棘间点、病变压痛点等松解了棘突间韧带及横突间肌、横突间韧带、回旋肌、多裂肌、关节囊、黄韧带等使局部粘连、硬结、肌肉痉挛状态得以解除,恢复颈部力学平衡,消除了挛缩组织对颈椎的无序牵拉,从而缓解了神经根和神经走行路径上的压迫和刺激。银质针刺激颈部相当于经络学说上的华佗夹脊、哑门、风池、完骨、天柱、翳风等穴位,使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对冲动的传递功能增强,神经调节作用改善了脑血管机能。此外,刺激局部使神经中的痛觉纤维传导阻滞,提高了机体疼痛阈值,增强了机体对疼痛的耐受性,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作用,影响了交感神经末梢化学介质的释放,使颅内动脉血流得以改善、临床症状得以解除。研究结果显示,(1)两组治疗前后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综合疗效95.00%,对照组综合疗效76.7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说明治疗组在综合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2)脑彩超结果显示,同组治疗前后MCA、PCA、ACA、VA、BA的Vmax、RI均明显降低,Vmin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提示治疗组治疗前后改善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1]王福根.银质针导热治疗软组织痛[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7-38.

[2]韩秋生.人体解剖图谱[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

[3]邵元福.颈肩腰腿痛应用诊疗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72-458.

[4]杜丽芳.椎推拿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病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3):101-102.

[5]董成伟.龙氏正骨手法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3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2):81-82.

[6]常风云.经颅多普勒检测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8):119.

[7]宣蜇人.软组织外科学讲义[R].中国软组织疼痛研究会辽宁分会,1984:28-42.

[8]林霄.青年型颈椎病X线平片诊断的影像特征[J].中外医学研究,2011, 9(23):56-57.

[9]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511-512.

[10]吴绪平,张天民.针刀治疗头颈部疾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241-265.

[11]倪家穰.颈源性疼痛诊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33-338.

[12]任卫东.血管超声诊断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72-130.

[13]中国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560-570.

[14]赵仙丽.中医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5):156-158.

猜你喜欢

棘突颈椎病颈椎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腰部针灸取穴的一种新方法探析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搓腰
——壮肾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颈椎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
Baastrup病的影像学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