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辅助化疗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分析
2012-08-21胡朝阳
胡朝阳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肿瘤,目前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逐年升高的发病趋势应当引起临床医生重视。多数食管癌患者就诊时肿瘤已发展至局部浸润阶段,肿瘤细胞发生远处转移大有可能,从而导致食管癌患者疗效及预后均较差。目前认为食管癌患者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低于20%,全球各项关于提高食管癌预后的治疗也在积极开展之中[1]。本研究通过研究奥沙利铂、氟尿嘧啶新辅助化疗联合局部放疗在中晚期食管癌治疗中的疗效,明确了该方案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7年3月~2010年9月确诊的52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初治患者,其中男33例,女19例,年龄47~72岁,平均53.6岁。所有患者均为本院经组织活检确认,其中鳞状细胞癌38例,腺癌14例。Kamofsky评分均大于70分,临床分期均为Ⅲ~Ⅳ期(UICC国际食管癌分期标准)。所有患者入院均行上消化道钡餐、胸部CT、腹部B超明确诊断,肝肾功、血常规及心电图等检查均未明示放化疗禁忌。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两组在年龄、体重等一般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食管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试验组术前予以奥沙利铂130 mg/(d·m2),D1,氟尿嘧啶500 mg/(d·m2),D1 ~4,联合化疗,21 d 为一周期,所有患者术前均共行3个疗程。同时,在第1疗程化疗开始时,给予局部放射治疗,根据CT、食管钡餐检查结果所见肿瘤侵犯范围设置照射区。设区上下界为超过病变两端3~4 cm,两区对穿等中心放疗,区内同时包括区域淋巴结,2 Gy/次,每周5次,食管肿瘤放射总剂量为:60~66 Gy。术前化疗结束后,评估患者无相关手术禁忌,均施行食管部分切除术,术后继续予以原化疗方案化疗。对照组患者除术前不接受化疗外,余治疗同试验组患者。所有患者化疗期间密切观察肿瘤变化情况,注意患者有无不良反应,严密监测其血常规变化,警惕严重骨髓抑制发生。出院后随访3年,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肿瘤局控率、生存率、肿瘤远处转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疗效评价 近期疗效评价标准:完全缓解(CR):病灶完全消失,至少持续4周以上;部分缓解(PR):病灶缩小大于50%,至少持续4周以上;进展(PD):病灶增大大于25%,或者出现新病灶;稳定(SD):病灶缩小小于50%,或增大小于25%,总有效率为CR+PR。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术前采用放化疗联合治疗的试验组CR、PR、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达到CR的平均时间为21 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48 d(P<0.05)。此外,对照组PD率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见表1。
表1 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近期疗效比较[n,n(%)]
2.2 肿瘤局控率 随访患者发现,治疗结束1年后试验组无肿瘤局部复发患者,对照组3例复发(11.5%);2年后试验组复发2例(7.7%),对照组复发5例(19.2%);3年后试验组复发2例(7.7%),对照组复发8例(30.8%)。经统计分析发现,治疗1、2、3年后试验组肿瘤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远处转移率 试验组患者治疗1年后1例出现肿瘤远处转移,2年后出现2例,3年后出现2例(7.7%);对照组患者治疗1年后2例出现肿瘤远处转移,2年后出现3例,3年后出现8例(30.8%)。其中治疗1、2年后肿瘤远处转移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年后试验组肿瘤远处转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4 生存率 试验组治疗后1、2、3年患者生存率分别为96.2%、92.3%、84.6%;对照组治疗后 1、2、3年后患者生存率分别为96.2%、88.4%、61.5%。其中治疗后1、2年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年后试验组患者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5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严重骨髓抑制。治疗中出现的轻度白细胞降低、恶心呕吐在对症处理后均明显缓解,未出现因不良反应死亡的病例。
3 讨论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癌症,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各国差异很大,而我国又是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每年约15万人病死于食管癌,死亡率仅次于胃癌。
目前,关于食管癌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普遍认为和以下因素有关:化学病因,如亚硝胺;生物性病因,如真菌;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如钼、铁、锌等;缺乏维生素,常为动物蛋白或新鲜水果、蔬菜摄入不足所致;烟酒或热食、炎症、口腔不洁、龋齿都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遗传因素[2]。此外,在食管癌基础研究方面,认为食管癌的发生与食管肿瘤细胞内一些肿瘤相关信号通路被过激活有关,如Ras-MAPK,Akt-PI3K等,也有研究认为细胞内这些信号通路的过激活是由细胞表面高表达的受体介导所致,如EGFR,IGFR等[3]。
食管癌可呈隐匿性进展,多数患者就诊时常以存在局部浸润,一般都已经出现明显吞咽困难症状。因为诊断不及时,常使得食管癌患者的治疗较为棘手,预后也相对较差。随着人们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及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更多的食管癌患者能够有幸在早期阶段被发现,但是进展为中晚期的患者仍然较多,因此,寻找治疗此类患者一种较为有效的疗法对于胸心外科医生尤为重要。
术前采用新辅助化疗联合放疗为手术争取更多机会,术后再续用化疗已经是当今食管癌治疗标准,但是采用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化疗的研究较少。在笔者的研究中,试验组术前予以奥沙利铂、氟尿嘧啶联合化疗,并行局部放疗,食管部分切除术后继续原方案化疗;对照组术前进行局部放疗,余治疗同试验组。结果发现,术前近期疗效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表现为治疗有效率、CR、PR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术前联合放化疗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更能为手术施行创造有利条件。此外笔者还发现,试验组患者达到CR的平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再次证明了术前奥沙利铂、氟尿嘧啶联合化疗,并行局部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优越性。
在远期疗效方面,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同样优于对照组,肿瘤局控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肿瘤远处转移率和患者生存率在治疗1、2年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3年后试验组上述两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术前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新辅助化疗对改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远期预后具有更好作用。虽然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术前另外采取了奥沙利铂与氟尿嘧啶联合化疗,但严密观察比较并未发现其增加了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奥沙利铂为第3代铂类化疗药物,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同时,也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疗效,有研究还发现其在顺铂耐药的肿瘤治疗中仍然有效[4,5]。奥沙利铂是具有细胞毒性的抗癌药物,研究认为该药产生水化衍生物作用于DNA,使其形成链内和链间交联,从而抑制DNA合成,在长期的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较好的广谱抗肿瘤效应。氟尿嘧啶为抗代谢类主要抑制S期的细胞周期特异性药,抗癌谱较广,临床多联合应用发挥协同抗瘤作用。有研究表明,其与奥沙利铂联合应用,具有很好的协同效应,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生长[6]。
本研究通过比较术前采用放化疗联合治疗与单用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疗效,明确了术前放化疗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中晚期食管癌的近远期疗效,但是是否每种化疗方案都能够有此效果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总之,通过本研究发现,术前奥沙利铂、氟尿嘧啶新辅助化疗与局部放疗同时联用,术后继续予以相同化疗方案对于中晚期食管癌的治疗有显著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借鉴意义。
[1]Wolf MC,Stahl M.Curative treatment of oesophageal carcinoma:current options and future developments[J].Radiat Oncol,2011,6:55.
[2]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9-350.
[3]Matuschek C,Blke E.Trimodal therapy 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J].Eur J Med Res,2011,16(10):437 -444.
[4]付朝江,崔明,莫平.奥沙利铂联合5-Fu、LV方案治疗结直肠癌52 例的临床观察[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9,15(1):48.
[5]汪晓洁,寿涛,陈雪丹.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卵巢癌30 例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11,40(5):491.
[6]林万隆,陈强.奥沙利铂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中国肿瘤临床,2000,27(11):872 -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