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项目驱动法优化建筑学实践教学的探索★

2012-08-20顾列英刘明书

山西建筑 2012年25期
关键词:建筑构造建筑学调研

顾列英 楼 允 刘明书

(浙江科技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6)

0 引言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需求的增长,各类高等学校都开始重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对工科专业。建筑学专业就是这样一个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所以我校在建筑学的培养计划中设置了大量的实践环节。但一直以来效果并不是太理想。

通过分析发现,问题主要是这些实践环节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使实习流于形式,比较肤浅,因而效果较差。我们希望通过对建筑学系列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优化,用一系列的“驱动项目”把建筑学专业的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顺序及方式作相应的调整改革,把各类实践教学活动串联成一个强化学生基本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完整的训练体系。

1 课程优化的目标

建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建筑理论的综合消化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目前的状态是:各个实践环节各自为政,往往是对单个的实习或训练的目标明确而独立,而系列训练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也缺乏连贯性。有时候甚至出现有的实习内容重复。各类实习也成了为实习而实习,没有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做一些呼应或补充。因为走出课堂的实习与课内的设计训练没有相互铺垫、相互印证的关系,使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而学生因为对建筑了解不深,所以设计作业常常会大而空,在设计中过分注重造型能力训练,对建筑技术或细节的问题不重视甚至有意忽略。

所以笔者希望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在这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希望通过“项目驱动法”,对建筑学专业的各类实践教学进行一些优化,使各类实践教学活动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及就业能力。

2 课程优化的思路

建筑学专业的系列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一次建筑测绘实习、三次建筑认识实习、一次建筑构造实习、一次建筑工地实习、每年寒暑假总共六次以专题建筑为目标的调研以及毕业实习等所有这些走出课堂的实践教学。我们在进行课程体系优化时,一方面要一体化这些实践课程;另一方面,要结合课内的建筑设计、构造设计等课程的训练,不但在这些内容、形式各异的实践课程之间建立一种有机的联系,同时,与课内的设计训练也相互呼应,不论内容还是进度上都形成一种铺垫及递进的关系。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优化时,探索用一个个循序渐进的“驱动项目”联系它们,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每一次实习都配合每一个具体项目的设计,从设计前的实例调研到设计时的资料收集,再到设计后的点评、总结,都围绕着这个具体的项目。这样,每一次实习都有不同的重点、目标以及具体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3 课程体系优化的具体做法

按照优化课程体系的思路及目标,首先是确定一系列的“驱动的项目”。这些项目在难度上要循序渐进,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组合、从多层到高层、从简单场地到复杂场地,一步步加入建筑设计的诸多考虑因素。在建筑类型的选择上也要尽可能多样,从住宅到简单公建再到城市综合体,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类型的建筑,了解各类建筑设计的共性和特性。在选择合适的项目时,可以采用一些虚拟的项目,也可以采用一些来自设计院的实际项目,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尽量采用一些实际项目,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学会综合考虑基地条件、经济性以及建设方的特殊要求等限制因素。

通过与各位专业教师的沟通、对用人单位的走访、与在校或已经毕业的学生的对话以及对兄弟院校的调研,最后确定了十个项目作为驱动项目,原则上是从大二到大三每学期两个,而大四每学期只设一个项目,但设计深度增加,从方案阶段一直做到扩初或施工图阶段,一方面回顾并巩固建筑构造的知识,另一方面为大五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做准备。

这十个驱动项目的项目类型以及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与十个驱动项目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根据课内布置的项目,分别设置了课前及课后的不同要求、不同深度的实践课时。这些实践课时与驱动项目之间形成了相互补充的网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课前的六次建筑调研实习分别安排在寒假或暑假,根据下个学期将要安排的设计项目,针对性地调研相应的建筑类型。每次调研除了了解相应建筑类型的特点外,随着年级的升高、设计的逐渐深入以及对建筑的理解的增加,调研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从一开始只要求通过实地参观及查阅资料对相应的建筑类型的功能组成、建筑造型、空间组织、立面材质及色彩等方面有感性的认识;到要求学生对相应的建筑文化、建筑构造、建筑材料有初步的认识,学会分析各类建筑的特质;再到要求学生了解相关的规范要求、建筑结构类型、熟悉楼梯阳台等主要构件的详细构造,了解一些现代设计思潮及手法。这些调研不但要求学生为下学期将要设计的项目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也是学生自我学习的一个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

图1 实践课程网络

课后的各类实习一般安排在学期中间或学期末,除了构造实习是一周时间外,其他每次实习均占两周时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合排,也可以每个设计后面排一周。大二上学期学生刚刚做完两个小体量的建筑,期末安排两周的测绘实习,可以测绘一间小茶室,也可以是一栋别墅,使学生不但掌握测绘这种建筑师用于研究、保护建筑最常用的方法,还可以通过测绘培养学生的尺度感,熟悉台阶、门窗等细部的常用尺寸。再对比已做的设计,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大二下学期到大三下学期的三次认识实习,都把两周拆开,在每个设计后安排一周实习,在杭州市区实地考察比较有代表性的同类建筑,了解它的总平面布局、内部功能的组织、交通流线组织、建筑外部形态及环境设计等,分析其合理性及不合理性。再回顾自己刚做完的设计,分析所设计的同类建筑的合理处及不足处,对照成熟建筑师所设计的作品,总结那些值得学习及借鉴的设计理念及细部处理手法。结合教师对设计作业的点评,总结整个设计过程的得失,加深对这类建筑的理解,学习设计的思考方式、设计手法及设计表达的方法,使每一个设计都有所收获。大四上学期一周的建筑构造实习是在学期末进行,通过对实际工地或已建建筑的考察,观察并了解各个构造环节的细部尺寸、常用做法及材料要求等。既是对建筑构造课程的回顾,也是对设计课中的施工图设计后的对比总结。大四下学期两周的建筑工地实习,可以让学生对建筑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在学习了建筑构造课程及设计了各种建筑方案后,对建筑的理解逐渐加深。因此,通过工地实习了解建筑的结构形式、施工方式、抗震等级、构造特点等,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建筑的建造方式,设计过程中自觉考虑建筑技术的一些要求,所做的设计也将更加务实、更加有可行性。同时为大五上学期的设计院实习即毕业实习打下很好的基础,可以使学生较快进入设计师的角色,从而提高就业能力。

4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为了使这个课程体系的优化探索能顺利实施,除了确定十个合适的“驱动项目”外,还有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是落实具体的实践基地,另一个是编写各类调研、实习的任务书。

安排在寒暑假的六次调研,由学生利用假期在家乡或其周边的城市实地考察任务书要求的某类建筑,同时利用网络及图书资料进行相关资料收集,因此,不安排统一的实习地点。设计课后的所有实习,均由教师统一安排时间、地点。除建筑工地实习的地点因客观原因必须经常变换,其他的实习地点尽可能在任务书里事先确定,这样有利于根据具体的设计项目选择建筑类型、建筑规模及复杂程度较合适的建筑来考察。其中测绘实习可以安排测绘校园中闻理园北面山上的茶室或专家楼的那几栋别墅。三次认识实习则充分利用免费开放的公共建筑,如:各类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广场的建筑群等;同时联系一些设计上较有特色的公共事业单位,如:浙大紫金港校区、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等;而客运中心、汽车站、医院这些人流量较大的公建则采用统一组织、分散参观、集中总结的方式,尽量避免造成干扰。建筑构造实习以及建筑工地实习则主要是通过固定与一些设计院及建筑企业的联系,使之成为稳定的实践基地,同时聘请工程经验丰富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释疑解惑,使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更加了解企业需求。

编写任务书的目的是把每个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化。根据具体的项目对各类实习的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实习成果要求以及考核标准均进行细化,使教师和学生都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尤其是假期里的调研,除了明确调研的建筑类型外,对调研深度一定要有详细的要求。设计课后的实习则应按考察—分析—对照—总结这样的过程,来确定具体的实习要求及成果要求,学会分析场地、分析建筑,取人所长补己所短,使每一次实习都有较好的实践效果。

5 结语

通过这样一个课程体系的训练,不仅使学生熟悉了基本的建筑类型,掌握了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建筑调研的各种方式,养成较好的设计习惯及职业素养。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施行一段时间以来,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

[1] 张 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探讨[J].山西建筑,2009,35(5):176-177.

[2] 祝培生,路晓东,王季卿.与建筑设计相结合的建筑声学教学实践[J].华中建筑,2008(10):237-240.

[3] 陈晓燕,刘延荟,郑日忠.浅谈建筑工程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J].中国建设教育,2007(10):42-45.

猜你喜欢

建筑构造建筑学调研
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构造与抗震设计方法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建筑构造课程教学路径探究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