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地区小城镇垃圾去向分析及收运模式探讨

2012-08-20

山西建筑 2012年5期
关键词:收运运力垃圾处理

王 暾

推进城镇化进程是我国21世纪重要发展战略目标之一。自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小城镇,大战略”以来的十多年间,我国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呈现出时间短、发展迅猛的特征,由此带来的环境压力已不容忽视。目前,我国西南地区小城镇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已逐渐呈现出总体恶化的趋势,追溯欧美城镇化道路,生态环境的保持和污染问题的治理是制约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又以生活垃圾的处理为首要问题。

在对重庆数十个小城镇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程项目,针对西南地区小城镇收运模式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西南地区小城镇垃圾去向分析

经调查发现,西南地区小城镇生活垃圾去向大致分为三方面:

1)未经收集,环境自然消纳。由于公用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活垃圾末端收集盲点众多,加之镇区居民环保意识淡薄等因素,造成小城镇部分生活垃圾未经任何处理直接进入环境。据实地调查结果统计,西南小城镇地区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中大约有20%~30%未经任何收集,直接丢弃。2)简易收集,无组织堆放。部分人口集中、镇区规模较大,但地处偏远,暂未纳入县城垃圾处理系统的小城镇,多采用一人一车,每日不定时收集的简易收集方式,这种收集方式随意性极大,生活垃圾收集率无法保证,而且收集后的生活垃圾均未经任何处理直接堆放于河道两侧或者镇区周边的山沟中。据调查了解,此类生活垃圾去向代表了目前大部分西南地区小城镇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方式。3)规范化收运,卫生填埋。少数城镇紧临县城中心,相应县城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已将其纳入收运范围,因此这部分城镇的生活垃圾经过规范化收集后,运送至县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统一处理。

2 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现状存在的问题

1)资金有限,收运体系建设不完善。小城镇配套设施建设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乡镇一级政府,而西南地区乡镇政府大多财政拮据,每年可投入到城镇配套设施建设的资金有限,分配到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建设的资金则更加捉襟见肘。目前,用于小城镇垃圾处理的专项资金稀少,仅依靠流域治理等区域性环境治理资金的连带建设效应,很难完全满足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的需要。受限于资金、环境卫生专项规划滞后等因素,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的建设规模与镇区人口增长速度及生活垃圾产量脱节,收运系统运力不足又会造成产生的生活垃圾无法有效收集与部分建成填埋场“吃不饱”共存的尴尬现象。2)缺乏统一规划,自治现象明显。由于目前小城镇环境卫生规划地域性较强以及垃圾收运系统建设资金分别来源于各自乡镇一级政府,造成了小城镇在生活垃圾的收运、处理设施建设方面没有形成一个整体规划。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乡(镇)、行政村只负责自己辖区内的生活垃圾的清理,各自为政。收运系统设计的核心就是统筹计算、调配垃圾收集车辆,设立最优的收运模式并利用数学方法计算最佳转运点,全盘考虑才能满足运力要求,充分利用资源。分而治之的现状无法发挥工程的规模效益,甚至造成了目前很多地区局部运力过剩和运力不足并存的局面。3)简易处理,二次污染严重。很多小城镇虽然建有简易的生活垃圾收集与清运系统,但在处置时,随意堆放,堆满后再另行选择堆放点,不经过专业人员的选址、勘察,不按相关规范进行场地处理,更没有相应的环境监测措施和二次污染防范措施,生活垃圾实际上完全暴露于自然环境中,未经任何规范化处理,根本达不到无害化处理要求。且堆放地点主要分布于河道两侧和距离镇区1 km~2 km范围内的山沟中(见图1,图2),对附近河流、地下水、农田土壤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进而降低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危害严重。4)居民环保意识差。多数小城镇居民是附近农民转化而来,受文化程度、传统习惯的影响,乱扔、乱倒垃圾现象随处可见,他们还不习惯将垃圾分类分袋,而多数城镇也尚未建设专门的垃圾分类处理设施。

图1 山沟露天堆放

图2 河道两侧堆放

3 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现状问题的解决途径

3.1 采用移动式垃圾收集点

在对西部小城镇垃圾收集模式的调查与实际工程设计中,发现垃圾产生源头与收运系统前端有脱节现象。具体表现为,小城镇生活垃圾产量波动与周期性的城镇集市有直接关系,而传统的固定式垃圾收集站无法适应这种周期性的生活垃圾产量暴涨以及垃圾产生地点的变化,常常会造成垃圾收运系统运力短期不足和垃圾滞留收集站的现象,甚至由于垃圾产生地点的变化,导致产生的生活垃圾根本无法顺利进入垃圾站,从而导致垃圾收运系统产生盲点。针对上述特征,选用集装箱式移动垃圾收集点模式,可有效改变原有固定垃圾收集站的弊端,该方法已在实际工程使用中取得成功,其主要优点如下:

1)集装箱式移动垃圾收集点可由垃圾拖车灵活移动,能充分适应小城镇垃圾产生源及产生规律周期性变化的特点,集市过后,又可回归日常收集位置,灵活多变,适应性强。2)随时增减垃圾收运范围内各小城镇垃圾收集点的数量,收运系统可统筹优化调配资源,充分利用系统运力,减少系统内部运力分布不均衡。3)无需建设垃圾收集站,降低垃圾收运系统土建投资,可缓解小城镇垃圾收运系统建设的资金压力,且彻底解决了垃圾收集站选址难的问题。

3.2 区域集中原则

小城镇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区域集中原则应作为优先考虑的设计原则。在规划阶段,规划单位必须充分考虑小城镇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的规模效益、运输费用、服务半径、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等因素,有选择性的建设生活垃圾收运及处理设施,实现区域优化管理。

鉴于小城镇镇区规模小、分布分散的特点,在设计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时应坚决避免分而治之,各城镇分批次独立建设的现象,应形成以县城为核心,城镇为中转、辐射农村的“城乡一体化”收运结构,立足于县域为边界的范围内进行统筹考虑。

3.3 在线网络控制管理原则

小城镇垃圾收运系统运力调运方面,应该引入在线网络控制系统。垃圾收运系统的终端控制调配室要掌握收运范围内各个县、乡、镇、村的垃圾产生量及变化规律,并形成长期数据库,进而可根据服务范围内地区的季节、风俗、人口分布等特点灵活调配运输车辆,达到全天候实时调配运力。此外,终端调配室需与运输车量驾驶员形成互动,根据产生源实地情况,进行二次运力分配,以期形成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在线运力调配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鉴于小城镇垃圾收运系统结构并不复杂,建立在线网络控制系统的费用相对于收运系统建设总投资本身并不昂贵,况且通过在线网络控制系统优化调配系统闲置运力后,可大幅节省收运系统的运行费用。

4 结语

1)经过对西南地区小城镇深入调查分析,发现未经收集自然排放和简易收集随意堆放两种方式为目前小城镇生活垃圾的主要去向。2)多数小城镇地区垃圾收运系统不完善,且各地区分而治之,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与运力不足现象并存。3)建议采用以县城为核心,城镇为中转、辐射农村的“城乡一体化”收运结构;收运系统前端应采用集装箱式移动收集点,并在管理端引入在线网络控制系统,科学调配运力,节省运行成本。

[1]冯明谦,李彦春.乐山市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及处理工程设计[J].环境卫生工程,2001,9(2):14-16.

[2]仝欢欢,孙 旭,赵由才.浅析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中的数学模型[J].环境卫生工程,2009,17(4):39-40.

[3]贾 韬,龙腾锐.西部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问题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9(3):74.

[4]李碧方.广东新农村建设中垃圾处理现状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9(7):9-10.

[5]盛金良,曹春华.城市生活垃圾收运模式设计[J].环境卫生工程,2000,8(2):27-28.

[6]伍溢春,李蜀庆.三峡库区小城镇生活垃圾调查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8,30(2):30-31.

猜你喜欢

收运运力垃圾处理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垃圾收运系统分析
2025年山西垃圾收运覆盖90%以上自然村
苏州工业园区餐厨垃圾产生现状及收运方案研究
NO TIME TO WASTE
垃圾处理要多少钱?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员量化考核指标
梅炭运力为何紧张
基于PLC的潮湿垃圾处理控制系统
医疗垃圾处理遭行政垄断
全球集装箱船运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