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

2012-08-20

关键词:洛特社会科学湖北

靳 洪

(湖北经济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一、引言

在现代科学体系中,人文社会科学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它是以人、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据统计,目前我国等学校汇聚了75%以上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表明高校已经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力量。因此,我国高等学校应当更加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和发展。2011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中都强调了人文社会科学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繁荣发展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要求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健康、蓬勃发展。

湖北经济学院作为办学100年建校10年的湖北省属文科类院校,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群体中还是一支年轻的研究队伍。为了更好地了解湖北经济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现状,本文鉴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影响力和公认度,以CSSCI数据资料为基础,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揭示湖北经济学院2007~2011年CSSCI论文作者分布规律及其核心作者分布状况,在了解湖北经济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湖北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

本文选取了2007~2011年湖北经济学院作者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494篇,论文作者245人,采用文献计量方法统计湖北经济学院CSSCI论文作者分布规律及其核心作者分布状况。

(一)洛特卡定律拟合分析

洛特卡(Lotka)首先阐述了论文作者和论文数量之间的“平方反比”这一定量关系。根据洛特卡定律的一般公式[1]:

公式(1)中 x 为发表 CSSCI论文数量;f(x)为 CSSCI领域发表了x篇论文作者数量占作者总数比例;C为某领域特征常量,a为特定指数。

特定指数a通常采用最小二乘法估算:

公式(2)中n为被观察数据组的数量,X=logx,Y=logy。a=2是洛特卡定律的倒幂形式的一般表达式,a值受到n、学科性质、学科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特定指数a可以被看作是论文作者分布不平衡性的量度标准。

特征常量C公式计算:

由表1数据以及公式(2),可计算出a=2.1988,符合洛特卡的平方反比定律。根据(3),当P=12时,将a=2.1988代入公式可得,C=0.6687。故,经过计算得出湖北经济学院CSSCI论文作者与论文产出的洛特卡分布为:

f(x)=0.6687x-2.1988(4)

表1 :2007~2011年湖北经济学院CSSCI论文产出分布

根据表1和湖北经济学院CSSCI论文作者与论文产出的洛特卡分布规律公式(4),绘出湖北经济学院CSSCI论文产出分布曲线(图1所示)。由图1可知,2007~2011年湖北经济学院CSSCI论文产出理论洛特卡分布曲线和实际观察值拟合度不高。

图1 :湖北经济学院CSSCI论文产出分布曲线

为验证公式(4)理论计算与实际统计分布的一致性,采用K-S检验,即计算累积实际频率与累积理论频率差值,若差值中的最大值Dmax大于临界值D0,则认为理论与实际有显著差异;反之,则认为理论和实际无显著差异。如表2所示,累积实际观察频率与累积理论频率的绝对值最大差值Dmax为0.1258。

临界值D0的计算公式为:

公式(5)中∑f(x)表示作者总数。

表2 :作者累积理论频率与累积实际观察频率差值的绝对值

表3 :2007~2011年湖北经济学院CSSCI论文的学科分布

根据公式(5),临界值 D0为 0.1041,Dmax>D0,K-S 检验不通过,则认为理论分布与实际分布具有显著差异,表明2007~2011年湖北经济学院CSSCI论文作者分布不服从洛特卡分布,论文作者队伍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湖北经济学院CSSCI论文作者的洛特卡拟合无法通过K-S检验主要有两点原因。首先,湖北经济学院参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队伍在不断扩大,研究者之间撰文能力差距较大,两极分化较严重,有的研究者连续5年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文章,有的研究者5年才发表1~2篇文章。其次,研究力量分布不均(如表3所示),湖北经济学院的CSSCI论文产出的学科主要是经济学(47.2%)和管理学(24.9%),同时经济管理类论文更容易发表,来源期刊更多,因此导致了湖北经济学院CSSCI论文作者分布不服从洛特卡定律,无法通过K-S检验。

(二)普赖斯定律分布分析

根据文献计量学中的普赖斯定律,认为在某一学科研究中,核心作者发表论文总数应占全部论文总数的50%。核心作者最低论文产出量M可有以下公式确定[2]:

公式(6)中,Nmax为CSSCI论文产出最多的作者所发表的论文数。

由表1数据可知,2007~2011年湖北经济学院CSSCI论文高产作者共发表论文12篇,根据公式(6),CSSCI论文最低产出量M=2.59,M值约为3。湖北经济学院作者2007~2011年间论文产出3篇及以上作者共58人,发表论文253篇,占论文产出总数的51.21%。论文产出6篇及以上作者共10人,发表论文82篇,占论文产出总数的16.6%。

CSSCI论文核心作者人数与全体作者人数之比可由以下公式确定[2]:

根据公式(7)可计算R约为0.2344,在全部的245名作者中,理论核心作者57人,与实际核心作者58人结果接近一致。2007~2011年湖北经济学院CSSCI论文产出3篇及以上的核心作者占全部作者总数的23.44%,而论文产出占论文总数的51.21%,符合普赖斯定律。这说明湖北经济学院CSSCI论文产出已形成了58人的核心作者群体,他们5年内平均论文产出超过4篇。在这58人中,又有10人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学术水平造诣较深,他们5年内平均论文产出8篇,可以认为是湖北经济学院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一批水平较高的学术带头人。

三、推进湖北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对策

(一)采取措施,发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优势

湖北经济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依托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发挥其科研资源整合,形成多学科、跨学科优势,搭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开放性平台。目前,湖北经济学院已拥有6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2007~2011年间CSSCI论文产出494篇,核心作者比例普赖斯定律,但以重点研究基地名义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却非常少。要发挥重点研究基地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瞄准学科前沿,增强创新意识,就必须在管理和制度上采取措施,鼓励在高水平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

在管理体质上,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机构开放。在吸收、借鉴国内外科研机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大胆探索创新,形成“带课题和经费进基地、完成课题后出基地”的人员流动机制。管理体制的创新,将使研究人员更灵活柔性的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制度改革上,建立奖惩制度。制定有关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科研设施、文献信息资料管理等规章制度,对基地专、兼职人员进行评估考核,并根据合同给予奖惩,实现课题组研究人员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制度上的,将有效的激励研究人员更好的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自我发展上,建立保障机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实体性的重点研究机构,学校应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为提高科研组织和管理的综合能力提供重要支撑。学校应根据有关规定和基地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对相关经费、人才、设备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或提供配套支持。保障机制的建立,将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保质保量的持续进行。

(二)加强合作,构建高水平研究的学术梯队

通过对2007~2011年湖北经济学院CSSCI论文作者分布来看,年轻的研究者居多,论文产出量较少,他们正处于科学研究的初创期期。核心作者所占全部作者比例较低,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10人,他们处于科学研究的成熟期。同时,对独撰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为56.9%,合著论文占其43.1%,当然合著论文当中第二或第三作者存在研究的挂名现象。从湖北经济学院CSSCI论文作者分布现状来看,湖北经济学院的研究者更多的是在进行独立研究,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研究,制约了湖北经济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整体水平的提升。

因此,构建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优势互补、思想活跃并善于创新的高水平研究的学术梯队是提升整体研究水平的很好途径。高水平研究的学术梯队要选择和培育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只有优秀的学术带头人才能组织、协调高水平的学术群体,吸收和借鉴适合学术梯队发展的管理模式,培养有利于学术梯队发展的团队文化,更好地激励梯队成员为团队做出更大的贡献。高水平研究的学术梯队中的研究者对所研究的问题要能达成共识,对研究内容要有共同的兴趣,要能有在共同研究领域前沿表现出明显的创新潜力,要能不断地提出创新思想、方法和技术,能够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自然的形成一个研究整体,共同参与项目研究,并共享项目经费和成果。

(三)突出原创,转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价值取向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曾竭力主张:“科学和知识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3]。人文社会科学是以人以及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和问题性,这就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得到发展就必须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关注现实社会问题。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误区,即“伪问题”或“纸上谈兵”现象相对较严重,湖北经济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不例外。

众所周知,一个理论之所以有价值,首先在乎于它的客观性。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之所以缺乏实践性和原创性,这与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密不可分。由于研究者“职称导向”、“科研任务导向”、“收益导向”的价值取向,导致他们更急功近利的进行学术研究并发表文章。往往有一部分研究者足不出户就能在历史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造成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严重脱离,致使看似研究繁荣景象其实缺乏真正的原创性。当然,对历史文献的研究是做好科学研究是有必要的,但绝不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全部,它只是做好学术研究的前提条件。还有一部分研究者为强调研究的实践性和原创性,追求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关注热点问题,不是盲目追求、跟风、炒作,而是要本着严谨治学的态度,密切关注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坚持不懈地践行研究,提出创新性的见解。对于大多数研究者来说,需要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知识积累,自发的体会到作为一位真正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并配以相应的资金、制度的支持,逐渐地完成其价值转变。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自觉地关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现实问题,深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形成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质量。

[1]Lotka,A.J.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Scientific Productivity[J].Journal of the Washington Academy of Sciences,1926,(16):317-323.

[2]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Popper,K.R.猜想与反驳[M].傅纪重,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洛特社会科学湖北
卡洛特水电站:清洁能源赋能“中巴经济走廊”
The rise of China-Chic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驰援湖北
苏州高洛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卷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妥洛特罗贴剂治疗婴幼儿哮喘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