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角下的新闻标题中的仿拟现象
2012-08-20宋平锋刘桂兰
宋平锋,刘桂兰
(南昌工程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江西 南昌 330099)
引言
Meme一词自上个世纪末传入国内以来,便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当何自然先生首次把meme译成“模因”,提出了语言中的模因,并把模因引入语言研究领域之后,围绕着模因理论的应用研究成果是层出不穷。这不仅是由于模因论视角的新颖性,为人们观察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语言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更关键的是模因论强大的解释力,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语言模仿现象。而当人们谈起语言中的这种模仿现象时,首先想起的便是仿拟,仿拟通过对现成的语言形式的模仿来产生新的语言形式,因此,它是语言中最具代表性的模因现象,是语言模因传播的基本手段和典型现象。然而,长期以来对于仿拟现象(即作为一种特定的修辞模式——仿拟修辞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修辞学和语用学的范围内。因此,笔者试图从模因论的视角,并结合英汉新闻标题中的仿拟现象,来探讨仿拟与模因的联系、仿拟的模因复制和传播方式、新闻标题中的仿拟构成及其模因传播等问题。
一、模因与语言模因
模因(Meme)是模因论的最核心术语,它最初是由新达尔文主义倡导者Richard Dawkins在其1976年所著的 《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提出的。 它是基于基因(gene)一词仿造而来,基因是生物遗传单位,包含了生物的各种性状和特征,通过遗传而繁衍的,而模因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虽然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但是其传播方式却是通过模仿来实现的。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模因的表现形式繁多,像“音乐曲调、思想观念、谚语、服装样式、房屋建筑样式、链式信件和电子邮件病毒、宗教等等,传播开来就是各种各样的模因”(Blackmore,1999)。 总之,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而被“复制”,就可称为模因了。
模因与语言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模因作为文化传播单位,它的重要载体之一就是语言。模因本身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而语言的发展又依赖模因,它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更进一步说,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也寓于语言之中,所以有“语言模因”(linguistic memes)之说。语言中的任何部分(词语、句段、篇章)只要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语言模因。如果语言中的词语、句段、篇章等不再为人所使用和模仿,那么这种语言必然走向消亡。
二、语言模因与仿拟的关系
模因是一种复制因子,模因论认为任何一种行为或现象只要能够通过广义上的模仿行为得到传播,它就是模因。同样,任何一种语言形式,只要它能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的模仿,它都可以称之为语言模因。仿拟既是一种修辞格,又是一种语言现象。仿拟,顾名思义,“仿”即为“模仿”之意,“拟”为“新造”之意,合起来就是“一种仿照某现成的语言形式拟造出一个临时性的新说法的修辞方法”(徐国珍,2002)。通俗的讲,仿拟就是指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故意模仿旧有语言要素而拟造出新语言形式的一种语言现象。反过来说,凡是在语言交际中模仿了现成的语言形式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变异的语言形式都可以称得上是仿拟。
由此可见,无论是语言模因还是仿拟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模仿已经存在的语言形式,通过模仿得到新的语言形式,实现语言的传播。因此,语言中的仿拟就是一种典型的语言模因现象。但是,这并不能理解为语言模因现象就完全等同于仿拟现象,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通过模仿来实现语言的复制和传播,但是在具体的复制和传播方式上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别。
三、语言模因与仿拟的复制和传播方式
何自然先生在《语言中的模因》一文中,将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方式分成了两种,即:基因型传播和基因表现型传播。第一种是语言模因的基因型传播,它是指相同的信息内容直接或者以异形传递出去。前者指的是在合适的场合下不改动信息内容而直接传递,它包括各种引文、口号、转述,以及日常交谈中引用的名言、警句,或者重复别人的话语等。例如,复制三国时代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来表达自己要像那位古人一样尽忠国事;各种口号、标语、常用套话用于合适的场合,如:“钱不是万能,但没有钱却万万不能“;“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双赢”;“反恐”等。后者是一种以复制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它以纵向递进的方式传播。尽管在复制过程中出现信息变异,与原始信息大相径庭,或者说信息在复制过程中出现模因的移植,但这些变化并不影响原始信息,复制出来的仍是复制前的内容。例如,在汉语的网络流行语言中,“青蛙”和“菌男”所传递的信息实际上都是“丑男”;“恐龙”和“霉女”所传递的信息都是“丑女”。但是,无论是相同的信息直接传递还是以异形传递,它所传递的始终是同一个信息,只是传递的方式不同而已——同形或异形,传递前的模因和传递后的结果为同一事物,二者在本质上一致,并没有形成新的特质,更没有形成仿拟中本体和仿体具有的相互关系:本体的先成性、单一性和定型性与仿体的临时性、多元性和拓展性(罗胜杰,2008)。因此,笔者认为这种传播方式并不适用于语言的仿拟现象。
语言模因的第二种传播方式是:模因表现型传播,即同音异义横向嫁接,近音异义横向嫁接,同构异义横向嫁接。模因的这种传播形式其实就是仿拟的构成方式,仿拟正是保留形式与部分内容的一种模仿和自我复制。下面将结合英汉新闻标题中的仿拟实例,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阐释语言交际过程中仿拟的构成和模因传播。在阐释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仿拟的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与语言模因传播过程的对应关系。一般来说,仿拟是由本体、仿体和语模三个要素构成的。
本体是指仿拟过程中被模仿的语言成分,它是语言中已有的语言形式,可以是词、语、句、篇或调等,本体是仿拟产生的源泉,没有本体,就无所谓仿体。能够作为仿拟本体的语言形式往往有三类:一类是历史悠久、意义相对比较稳定的语言形式;一类是在语言交际中很活跃,尤其是正流行的语言形式;还有一类是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例如,在“德国世界杯‘钱’程似锦”(《广州日报》,2006 年 7 月 7 日,A17)中,人们熟知的成语“前程似锦”即为本体。仿体是指在仿拟过程中仿照本体而形成的新语言形式,是本体的变异形式,这种变异有可能是语音形式的变异,也有可能是语词形式上的变异。例如,2006年8月10日A31版的《广州日报》中的一则新闻标题“国美永乐扶渠道以令厂家”即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仿体。
语模的提法来自于李明宇先生的“词语模”(产生新词的造词模子)和周荐先生的“语模”(专门用来构造熟语的架构),但是在仿拟中,语模的概念已经远远突破了词汇的范围界限,它指的是在仿拟中基于旧有语言形式仿造新语言形式的架构,即在仿拟形成的过程中被转移到新语言形式中的那个语言模式,它既可以是词、语、句、篇或调的格式等,也可以是语音形式或语法格式等。例如,“成也媒体,败也媒体”(《杭州日报》,2000年10月9日,A8),在这则新闻标题模仿的是人们熟知的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语模即为:“成也XX,败也XX”。
由此看来,仿拟的构成及传播方式就是:即从本体中提取出语模,进而往语模中注入新的语言要素,最后形成新的语言形式——仿体,如图所示。根据语言模因论,本体对应的就是模因,仿体对应的是模因复制和传播的结果,而语模则是模因具体复制和传播的媒介。
四、新闻标题中的仿拟构成及模因传播
(一)同音异义横向嫁接
何自然先生认为语言模因在保留原来结构的情况下,以同音异义的方式横向嫁接,这就是语言模因的同音异义横向嫁接。在仿拟中体现为谐音仿,即:仿拟模因采用同音类推,在汉语里利用发音、声调完全一致的同音字或者词,仿拟出新的语言形式。例如,“周末南昌演‘堵城风云’,车主微博写‘汽笛啸啸’”(《江南都市报》,2012 年 1 月 16 日,A03),在这则新闻标题中,作者首先从语言模因——观众熟知的电影片名《堵城风云》中,提取语模“XX风云”,然后运用“赌”和“堵”相同的读音,通过横向嫁接,生成了新的语言形式,即仿体“堵城风云”,生动地再现了南昌周末交通的繁忙和拥堵,既诙谐幽默,又道出了广大市民的苦衷。
又如,来自于搜狐网的一条新闻标题——“网友发帖晒工资条,自称‘负翁’实发额只有四元”(2010年03月11日01:25,来源:搜狐网),作者从语言模因“富翁”中,提取语模“X翁”,接下来利用“富”和“负”的同音同调,通过横向嫁接,生成了仿体“负翁”,表达出该网友不仅手头上没有很多的钱(即“富翁”),相反倒是每月入不敷出,欠了别人很多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负债之翁”,充满诙谐、讽刺,令读者眼前一亮。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德国出局仍在向‘钱’冲”(《广州日报》,2006 年 7 月 7,A19),就是利用“钱”和“前”的谐音,由本体“向前冲”仿拟出了“向‘钱’冲”;“美国失业率节节高涨,华人男士当上一家之‘煮’”(2009年12月24日07:55:51,来源:新华网),利用“煮”和“主”的谐音,根据模因“一家之主”仿拟出“一家之‘煮’”;“无房无车80后:别怪哥无能,买房是‘杯具’”(2010年01月04日07:30:54,来源:新华网),利用“杯具”和“悲剧”的谐音,仿拟出“买房是‘杯具’”,意为痛苦、悲惨的境遇。
(二)近音异义横向嫁接
何自然先生并没有提到“近音异义横向嫁接”,但是根据仿拟的构成,学者易康提出了“近音异形横向类推”,在仿拟的分类中仍然属于“谐音仿”的一种,笔者认为这种仿拟并没有改变原有语模的形式,只是改变了原有模因的意义,故笔者称之为“近音异义横向嫁接”。近音仿拟依靠本体和仿体在发音和/或声调上的差异,通过近音类推而成。例如,有一则标题:“把黄色垃圾驱逐出‘睛’”(《武汉晚报》,1998年 4月 27日第五版),作者首先从语言模因——读者熟知的成语“驱逐出境”中提取语模“驱逐出X”,然后利用“睛”和“境”的读音相似(尽管两个字在语调上略有不同,但是读者依然可以联想到其模因本体),通过横向嫁接,生成新的仿体——“驱逐出‘睛’”,使读者既感觉到新鲜,又能感受到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决心。
又如,“Britannia Rues the Waves”(Time,Jan.8,1979,Vol.113 No.2),这则新闻标题模仿了英国海军歌曲Rule,Britannia中的句子“Britannia rules the waves! ”,其中的“rue”(悲叹,后悔)和“rule”(统治)为两个近音词,但是意义却完全不一样,通过仿拟生成的仿体的意义由本体的“不列颠统治海洋”转变为“不列颠悲悼海洋”,形象的描述了英国海运业的日益衰落,与昔日作为“海洋帝国”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起到了讽刺的效果。 此外,“新官上任三把‘锁’”(《湖北日报》,1995 年 11 月13日B4)亦是通过“火”和“锁”在读音和声调上的相似,仿拟自谚语“新官上任三把火”。
(三)同构异义横向嫁接
何自然先生认为,“同构异义横向嫁接”是指语言模因的结构和形式都不变,但内容变了,为另外的词语所取代;同构异义横向嫁接的模因不限于单个词语,有时是语句,甚至是整段篇章,即所谓的“旧瓶装新酒”,模因以此方式得以传播。在仿拟的形成过程中,这体现在对本体的语义、语调、语体、语篇等进行模仿,这种形式的仿拟在仿拟现象中占绝大多数,是我们必须重点关注的。
由于新闻标题一般崇尚简洁、醒目,因此大多数的新闻标题都是以短语或句子的形式出现,因此,新闻标题中的仿拟主要集中在仿词和仿句两类上,很少有仿语篇、仿语体和语调的,这些大多出现在新闻的正文之中。
1.同构异形仿词
例如,“非理性消费宠的‘黄牛’汹涌”(《江南都市报》,2012年1月16日,A02),这则新闻标题中的“‘黄牛’汹涌”就是典型的仿词,作者从语言模因——读者熟悉的成语“波涛汹涌”中提取语模,即“XX汹涌”,该语模与原模因在结构和形式上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用“黄牛”取代了原模因中的“波涛”,来描述当前人们对某些品牌(如文中提到的新款苹果手机)的盲目追求,但是又一“机”难求,由此催生出了大量的“黄牛”倒卖行为,这一仿体让读者联想起海中的大浪,既形象生动,又反映了作者对当前这种现象的些许无赖。
又如,“谁在导演‘疯狂的大蒜’”(2009年12月02日07:58来源:人民网),这则新闻标题是仿自语言模因——著名的喜剧电影片名《疯狂的石头》,讽刺当时市场上在游资炒作下的大蒜价格严重偏离了其本身的价值。此外,还有诸如,“‘故里’相争,‘专家’得利;故里之争:江油别怒,安陆莫喜”(2009年11月08日09:17:32来源:新华网)中的“‘故里’相争,‘专家’得利”仿自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伴随着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无极》热映,络上也开始流传一个名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网络短片,而新闻标题“一部手机引发的一起校园血案”(《江南都市报》,2012年1月11日,A22)即仿自该网络短片名。
2.同构异形仿句
例如,“有多少奖可以‘糊’来?‘桥粘粘’能获奖,谁来规范评奖?”(2009年12月16日08:02:50来源:新华网),在这则新闻标题中,作者提取语言模因——流行歌曲中的歌词“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中的语模“有多少X可以X来”,结合新闻背景,填入新的语言因素,仿拟出了“有多少奖可以‘糊’来?”。此外,标题中的“桥粘粘”也是仿自网络流行词“范跑跑”,类似的还有“郭美美”、“楼歪歪”、“楼脆脆”、“桥糊糊”等等。
又如“别迷恋哥本哈根,她只是个传说”(2009年12月17日08:56,来源:搜狐网),是模仿自网络流行句子“别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其语模是“别迷恋X,X只是个传说”。
自从2009年春晚赵本山和小沈阳的小品《不差钱》火热流行开来之后,小沈阳的幽默、滑稽的带着女性化嗓音的经典句语句“……,这是为什么呢?”就成了社会上人们争先模仿的强势模因了,由此形成的仿体不仅闻于人们的日常谈话之中,而且时常见诸于报刊和网络媒体中的新闻标题中,例如:
“机关工资最高,这是为什么呢?”(2009年04月09日14:43:28,来源:南方日报网)
“强哥:郭晶晶穿暧昧语言T恤,这是为什么呢?”(2009年3月2日13:06,来源:人民网)
“万阕歌:‘毕姥爷’缺席,这是为什么呢?”(2009年4月14日9:29:00,来源:淄博时空网)
“‘现在孩子比大人还苦’,这是为什么呢?”(《承德晚报》,2009月 6月 8日,A04)
“官越大跑得越快,这是为什么呢?”(《长江日报》,2009年 8月 10日,A10)
五、结论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语言模因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它可以解释语言的各种变异现象,揭示语言的传承性和演变规律。仿拟作为一种仿旧拟新的语言变异现象,它依靠语模的移植产生新语言形式,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这既是语言模因自我复制和传播的结果,又是语言模因变异的结果,是一种典型的语言模因现象。与此同时,语言中仿拟现象又为语言模因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典型的例证。
(注:本文系2011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模因论视角下媒体语言变异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WX 329)
[1]Dawkins,R.The Self 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2]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3]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4]罗胜杰.英汉仿拟之本体和仿体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8,(2).
[5]徐国珍.仿拟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6]李宇明.词语模[M].邢福义.汉语语法特点面面观[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146-157.
[7]易康.模因论对仿拟的阐释力[J].外语学刊,2010,(4):79-80.
[8]李伟容.浅议模因论对仿拟生成的解释力[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