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施土家族宗族联谊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①——基于对湖北巴东县M村向氏联谊会的调查

2012-08-20向宁西

关键词:族谱联谊会宗族

向宁西

(湖北文理学院 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土家族是个宗族文化浓厚的少数民族,它的宗族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打压,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大变革后,一度被作为现实社会的对立物,遭到人们的排斥。但它并没有因此而走向消亡,而是再次以积极的姿态回到每家每户。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近年来恩施土家族兴起的宗族联谊会。

联谊会或联族会,是由同族中较有威望的人为了加强同族之间的联系,贯彻族规族约,继嗣祖宗,完善族谱,修善祠堂等而邀请同族的部分或全部成员参加的会议。联谊会由于具有较大的组织规模,活动内容明确而集中,是宗族活动中较为强烈的反应形式。因此,通过对联谊会的调查,能很好地反映人们对宗族活动的态度和宗族发展的前景。土家族宗族联谊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到底是怎样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笔者2012年3月,抓住巴东县M村向氏举行联谊会的机会,采取田野调查法,对该村村民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一共发放了100份,发放时,以组为单位,采取整体抽样的方法,对其中的三个组的40户家庭进行调查。回收99份,有效问卷98份。并对该村的向氏联谊会的重要成员进行深度访问。重点调查了联谊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会议传统内容的新变化,掌握了大量关于当代土家族宗族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一、恩施土家族宗族联谊会的发展现状

如表1所示,此次调查的姓氏达31个,除何氏、田氏、税氏、向氏占的比重较大(占50%左右)外,其他姓氏占的比重较小。各个姓氏处于混合居住状态,在地域上相对分散。在所调查的姓氏中,有19个姓氏举行过联谊会,占到近60%。联谊会的广泛推行,一时掀起了土家族的宗族热。向氏在联谊会热潮的影响下,也举行了联谊会。

表1 :M村各姓氏比例

从表1可以得知,向氏在M村并不算大姓,占总人口的10%左右。经族长介绍,向氏号称八大锅的后代,相传曾经有一个姓向的人有八个孩子,在战乱期间,当他们即将分散谋生时,父亲将一口铁锅砸成八块,八个孩子每人一块,到时候团聚时以锅片为证,八个孩子分散而居,后来就有了如此多的后代。听组织者说,到现在为止,已经找到七块锅片了。现在又找到了更早迁居在这一带的祖先的墓碑。加之族员之间长期没有什么联系,上一次联谊会还是1998年12月举行过的。于是,现在的族长发起了这次会议。族长年近七十,是个德高望重的长者。考察族谱得知,这次联谊会的目的是“由于我族人丁盛众,居住分散,未建宗祠,各宗各派,随意定名,年深愈远,就没有上下之分了,无法鉴别,应按宗族派序定名,以免导致失宗失谱之忧”。会议的地点在离本村很远的一个村。族长和其他组织者一起到处走访,考察碑文,询问长者,筹集资金,修族谱,建宗祠。在联谊会的开始阶段,得到了同族成员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捐钱,为难得一次的联谊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笔者对人们参与联谊会的态度进行了个案调查:

向某,男,56岁,是本村的代表,他的观点也反映了许多老年人的参与态度。

问:您愿意为这次会议捐钱吗?

答:愿意,毕竟捐的钱不多,就是多点儿,只要自己拿得出,也无妨。别人家族还有一个像样的族谱,祠堂,我们族仅有的几本族谱不仅没有更新,现在还不知道在谁手里,祠堂到现在还没有修建,哎!

问:您愿意参加这次联谊会吗?

答:愿意,听说他们找到了我们的老祖宗了,是从荆州方向迁居到这的。想去看看我们的祖宗到底在哪儿,去给祖宗烧几柱香。顺便带一本新族谱回来。

二、恩施土家族宗族联谊会存在的问题

向氏联谊会举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组织过程中因为资金和人力支持不够,会议一再推迟,最后的只是各支派了几个代表简单的聚了聚,大部分成员因各种原因而没有参加。修建宗祠的事仍然没有达成统一。传统联谊会的推行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表2 :您愿意提供捐助吗?

(一)资金不足与组织不力的恶性循环。宗族组织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唯一的资金来源是族员的自愿捐助。调查了解到,愿意尽最大的努力为宗族活动提供帮助的只占28%(表2),愿意提供一定资金的占63%,但很多只是口头说说而已。据组织者反映,贫穷的家庭没有多少钱捐,富裕的人也不愿意捐,因为害怕因组织不健全,无法保证自己的钱不被乱用;捐与不捐完全自愿,没有其他限制,很多人都想“搭便车”。因此,最终收到的捐款不多,影响联谊会的顺利开展。

表3 :村民对联谊会的看法

(二)旧的族规族约不符合新时代人们的要求。认为没有必要遵守旧的族规族约的占81%。传统宗族的族规族约逐渐被人们忽视。一些长者认为“国有史,家有谱”,族谱不能丢,家训不能少,但这种观念在年轻人看来就太过陈旧了。如向氏族谱的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厨,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这些论述刻画的是古代本分的农民形象,对进入现代社会崇尚自由的年轻人来说,遵守它完全是不可思议。他们要求的是新的符合实际需要的规定。

(三)对联谊会加强族员之间联系的质疑。如表3所示,认为没有必要加强联系的占60%以上。以联谊会的形式加强族员之间的联系,成了“义务”型的人际关系。这次向氏联谊会距上一次时隔14年,除了通过联谊会相互认识一下以外,由于居住分散,各自的职业,社会地位等限制,平时很少联系。族谱没有及时完善,人们也无法从族谱上了解其他人的信息,当再次提起加强族员联系时,很多人彼此都不认识。因此,参加会议的人很少,支持的也很少。

(四)对传统宗族继嗣仪式的遗忘。联谊会推行的继嗣对象除了本族的祖宗,还有灶神、财神、火神等。调查了解到,近75%的现代人认为传统宗族继嗣仪式已经没有必要。很多年轻人都忘了那些仪式,只有老年人还记得并且推行那些仪式。老年人把继嗣仪式看得很重要、很神秘,带有迷信的色彩,对传统宗族有着浓厚的情怀。这在年轻人看来是落后的、封建的。年轻人觉得那些繁琐的规矩没有必要遵守,尤其是离自己很远的祖先,也没有必要去继嗣。在新的继嗣仪式没有达成一致,旧的仪式失去地位的时候,联谊会已经失去了一项重要内容,人们对这种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也就不高。因此,在组织联谊会时,主要由那些自愿为本族无私奉献的长者发起。人们要求联谊会对新的继嗣仪式有个符合实际的规定。

三、恩施土家族宗族联谊会的适应性调整

宗族发展打下了时代的烙印,联谊会的很多传统观念和内容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对上述问题,组织者进行的适应性调整如下:

(一)缩小规模,降低成本。传统宗族活动的规模比较大,成本高,它在失去固定收入后,在人们心中没有了权威,人们对它的依赖性也减弱了。对它的投入也是很少的。如捐钱的数量比较有限,参与的时间比较短,参与的成本要在可控制范围内。很多族员由于路途远,没时间而没有赴约。因此,完全依赖自愿捐助的大范围的传统宗族活动很难开展下去。小范围的宗族活动不仅成本低,而且能满足人们的继嗣要求,更有潜力。

(二)族规族约逐渐简便且符合实际。传统的宗族有着繁多的礼仪规约,对现代人来说,这些活动不仅失去了必要的意义,而且对他们来说也很陌生。相比之下,现代人们对宗族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定名按宗派,不忘老祖宗。因此,大多数人需要的是简略的仪式性宗族,如修族谱、建祠堂等。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满足这些条件变得很容易了,如族谱的完善。族谱需要不断的更新,需要族员人人都知道。而现在,很多族谱都在网上已经公布出来,如何氏族谱、李氏族谱等。印刷族谱的成本也不高,族谱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变得更容易。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人们对宗族的认识,也满足了人们对宗族联谊会简便的要求。

同时,人们对不符合实际的族规族约也产生了质疑。如族谱记载延续传统的“血亲主位”组建家庭的角度出发,认为男子才能延续血统,遵循记男不记女,带有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这与现在“婚姻主位”[1]的家庭观念所提倡的男女平等的思想相悖。在实际操作中,人们也在改变传统宗族的影响范围,注重男女平等。

(三)选举代表参加联谊会。传统宗族要求定期召开联谊会,加强同族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建立在对土地依附性强,同族聚居,生产生活联系较大的基础上。联谊会要求全体成员都参加。而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频繁,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地域性和群体依赖性被打破。同族人聚居的情况比较少了,生产生活联系少。[2]派代表参加有利于降低成本,更有效的组织管理。

(四)继嗣活动重意义轻形式。面对现代人们对传统宗族继嗣仪式的遗忘,继嗣范围也缩小。联谊会对族员继嗣的规定也发生了变化。不再要求族员继嗣很多辈的祖先,也不再要求按传统的仪式来继嗣。现在,人们的继嗣对象仅包括家庭双系最亲最近的一代或几代已故亲属。这种继嗣依附于中华民族忠孝的传统美德,即使在家庭结构和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土家人仍然按照传统规定在执行着。人们对于小范围内的继嗣却看得很重。人们的宗族情怀没有因此而淡化。[3]

传统宗族形式的联谊会在与新时代的碰撞中,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并不就此断定联谊会已经过时了,作为一种历史和现实的文化产物,联谊会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由此可以看出,土家族传统宗族的发展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走向灭亡,而是正在经历着适应性的调整。

注 释:

①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资助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团队成果。

[1]丁文,徐泰玲.当代中国家庭巨变[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2]张宏明.宗族再思考——一种人类学的比较视野[J].社会学研究,2005,(6).

[3]朱炳祥.村民自治与宗族关系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族谱联谊会宗族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别开生面的“迎新春联谊会”
福建省海外妇女联谊会捐款超1.4亿人民币支援抗“疫”
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一个汉族宗族的认同符号——重庆永川松溉罗氏宗族个案研究
吴有春
从宗族建筑楹联看吉安地区宗族观念
2015年慰问老专家新春联谊会在京举行
族谱撰修与宗祧承继——以祁门高塘王氏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