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12-08-17任玲华
任玲华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东阳 322100)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市场需要一大批精通工程管理业务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对工程管理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国内近几年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学生的职业素质还不能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根据教育部文件的精神,高职院校必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加强专业课程的联系与整合,构建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之与职业需求有效地接轨,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笔者通过对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回访和网络资料的收集,发现在施工现场管理的相关工作中,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相比并不具备优势,同时,在工程相关领域具体经营管理工作中,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建筑经济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学生相比优势也不明显。纵观全国的高职院校,很多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与相近的专业相比并不具备差异性明显的核心特色,这样就使该专业在就业及职业发展方面处于尴尬地位。因此,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细化和特色定位,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当务之急。现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分析研究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课程体系设置。
对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调研
为了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使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能尽快胜任工作,就要清楚地了解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职业能力。为此,我院组织专业教师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行业企业相关人员进行了走访调研,并组织了由行业企业专家、毕业生、专业教师等各方人士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研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掌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从事建筑工程内业管理工作领域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具有建设工程投标策划、投标报价、工程预决算、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职业岗位群出发,明确了支撑其职业或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后,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分解为四大核心能力,即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能力、建筑工程投标报价能力、建筑工程投标策划能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
从职业岗位的实际出发,以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以工作的典型任务为载体,承载知识与技能,组成面向核心岗位群的课程体系,根据四大核心能力对专业课教学体系进行模块化整合,使课程体系从业化,形成相应的四大模块,构建全新的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四大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相应的四大模块培养完成,即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模块、建筑工程投标报价模块、建筑工程投标策划模块、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块,由核心能力对应的核心课程辐射到各个相关课程,以各门课程培养的基本能力促进核心能力的养成。如表1所示。
表1 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一览表
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建立实用、有效的APIDEI“实战法”课程教学模式 专业课程教师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以市场为导向,提出将课程教学与实际运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工作项目为核心的APIDEI“实战法”教学模式。A(Assign)即教师布置项目;P(Practice)即学生根据项目完成任务;I(Instruct)即教师对学生做的工程不断给予指导;D(Discuss)即学生完成项目后进行讨论交流;E(Estimate)即教师对成果进行评价、学生进行反思;I(Improve)即学生通过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训练得到技能提升。通过这种以工作项目进行教学设计、以工作流程重组教学内容、以真实任务为载体的“实战法”为中心的工学结合模式,可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任务化、实战化。例如,我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在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教学中,所有核心课程如《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组织》等均围绕一个真实的项目,结合实际工作内容进行讲授,使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在实训环节中,如施工方案的编制、结构施工图识图训练、建筑工程计量计价与模拟招投标、土建CAD技能训练等均围绕另一个共同的项目展开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给予指导总结。整个专业教学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 为保障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各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如角色扮演法、分组合作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1)角色扮演法。实训教学中将传统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为工程技术人员,学生按照工作任务明确岗位,如《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可以模拟招标人、投标人、咨询员等;《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模拟施工图审图工作,由学生扮演施工员、造价员、质检员、监理员、设计员等角色。通过岗位的角色扮演完成任务,并将工作态度、职业素质纳入考核,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得到培养。(2)现场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我院1∶1建筑模型,把课堂搬到工地上,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3)分组合作法。以学生为主体组成若干个小组,对教师下达的任务及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共同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如《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每一个项目由教师布置算量任务,6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最后对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拓展升华。
改革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 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传统的笔试外,在实践操作较多的课程中可以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如答辩、现场测试、现场操作等,实现理论考试与实操考核相结合的“驾证式”考核,在课程教学中突出理论和技能两个方面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既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又确保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必需、够用”。成绩评定加入企业评价因素,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的作用,做到课程建设与职业需求有效接轨。
综合素质教育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始终 本专业培养的是懂施工会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本专业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三个素质教育”,即道德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并应贯穿始终。
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实现了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的“零距离”接轨 通过课程体系的深入改革及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教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生从感性认知(具体的工作任务)入手,通过体验式、模拟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通过开放性、实践性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的“零距离”接轨,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推动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要求教师不再将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而是将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这就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1)教师必须具有本专业职业经验;(2)教师要有课程开发和整体设计能力;(3)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应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基于上述三点,专业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及职业素质。到目前为止,我院该专业获得一级建造师、造价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的教师已占65%。
[1]孙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5(4).
[2]张全福,张忠福.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基本取向[J].职教论坛,2006(6).
[3]汪治.实践导向的高职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G]//工学结合案例汇编,2008.
[4]陈红.基于工作过程的“课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G]//工学结合案例汇编,2008.
[5]突出“四新”原则,建设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G]//工学结合案例汇编,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