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结构发展状况研究
——以上海市D大学为例

2012-08-16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双师职称师资队伍

夏 君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 201209)

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结构发展状况研究
——以上海市D大学为例

夏 君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 201209)

以上海市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D大学为样本,以十一五期间该校的人事统计数据为依据,对该校专技岗位上教师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以及“双师”结构等数据进行分析,旨在发现该类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走向。研究表明,五年来该大学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等有所优化,高层次人才年龄结构老化问题得到缓解,但教师的“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有待进一步提升与优化。研究建议可从引进高级应用型人才、强化实践技能培训、施行多元评价模式等方面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结构

1 问题提出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转向大众化阶段的背景下,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一批应用型本科院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市场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迅速壮大,并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在全国的700余所普通本科院校中(不含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已占400余所,成为实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体之一[1]。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路径相对复杂,主要有三种:由教学型大学向应用型大学发展、由高职院校向应用型大学发展、以及独立设置的重点大学二级学院尝试以新机制向应用型学院发展[2]。

尽管起点不同、基础各异,但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是它们所面临的共同任务。因为学校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人”,教师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学质量与育人水平,关系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功能能否实现。因此,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发展现状,发现其趋势走向与存在的不足,以便为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明晰路径方向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教师素质的提升、管理制度的完善等方方面面,研究范围过广则难以深入。现有研究中就教师队伍结构作专门论述的不多,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队伍结构较具代表性的为“二元结构”说,即除了由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等要素组成的“一般性结构元”外,还包括由经历结构、应用能力结构和组成结构三要素组成的“特殊性结构元”[3]。且这类研究多停留于理论层面,实证研究则更为缺乏。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高校升级与转型的高峰期,经过数年的积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如何?其间,教师队伍结构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

本研究选取上海市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D大学为样本,以该校的2006年、2011年人事统计数据为依托,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试图从一个侧面描绘出该类院校五年来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情况,继而为该类院校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对策及建议。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样本

根据2010年9月上海市教委等部门印发的《上海市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办法》,现行上海高校的人力资源队伍岗位设置主要有三类:专业技术岗、管理岗、工勤技能岗。专任教师原则上聘于专业技术岗。因此,本研究特选取D大学的专业技术岗位人员人事数据进行分析。D大学是本世纪初新升本科的一所以工科为主的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2006年,D大学专业技术岗位人员有617人;2011年,专业技术岗位人员达724人,新增107人。该校的教职工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上海D大学教职工人数分布(单位:人)Tab. 1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faculty of Shanghai D University

2.2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应用型大学教师队伍的“二元结构”说为理论支撑,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除文献分析法外,以D大学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数据为变量,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对其进行频数分析及列连表分析。其中,职称变量根据人事部《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及各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名称、档次或等级》的规定,按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和初级四个层次,进行了统一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教师队伍结构的“一般性结构元”

3.1.1 五年来教师的性别分布变化情况

如表2所示,2006年D大学男女教师比例为52.5 % :47.5 % ,女性少于男性5个百分点;2011年男女教师比例为49.3 % :50.7 % ,女教师数已超过男性。2011年,男教师较2006年增加33人,增加了10.2 % ,女教师增加74人,增加了25.3 % 。可见,近年来D大学引进的教师中女性多于男性,传统的应用型大学教师男多女少的现象正在发生改变。

表2 2006年、2011年上海D大学教师性别分布Tab. 2 The sex distribution of instructional staff of Shanghai D University (2006 & 2011)

3.1.2 五年来教师的年龄分布变化情况

由表3可见,五年来,D大学青年教师所占比重明显增加,2011年35岁以下年龄段教师所占比重由30.1 % 上升到42.8 % ,36~50岁年龄段的教师则由2006年的45 % 下降到2011年的38.3 % ,青年教师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主力。观察教师年龄分布曲线(如图1),2006年D大学教师在41~45岁年龄段分布最为集中,占总体的17.8 % ,而2011年则是处于31~35岁年龄段的教师最多,占总体的22.5 % ,教师队伍结构呈年轻化趋向。

表3 2006年、2011年上海D大学教师年龄分布Tab. 3 The age distribution of instructional staff of Shanghai D University (2006 & 2011)

图1 2006年、2011年上海D大学教师的年龄分布情况Fig. 1 The age distribution of instructional staff of Shanghai D University (2006 & 2011)

3.1.3 五年来教师的学历分布变化情况

2006年,D大学教师以本科学历者居多,占总体的58.2 % ,获得研究生学历的仅占总体的28.5 % ,低于本科生29.7个百分点。2011年,D大学有50.4 % 的教师为研究生学历,超出本科学历的教师7.2个百分点。可见,五年来该校教师的学历结构明显提升,研究生学历者成为该类型高校教师的主体,见表4和图2。

表4 2006年、2011年上海D大学教师学历分布Tab. 4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distribution of instructional staff of Shanghai D University (2006 & 2011)

图2 2006年、2011年上海D大学教师的学历分布情况Fig. 2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distribution of instructional staff of Shanghai D University (2006 & 2011)

3.1.4 五年来教师的职称分布变化情况

教师职称结构是衡量高校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综合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由表5显示,2006年、2011年D大学教师均是中级职称者居多,分别占总体的53.2 % 和51.4 % 。不同的是,列居第二的2006年为初级职称教师,占总体的23.0 % ,而2011年则是获评副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总体的23.6 % 。此外,2006年获得高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为22.7 % ,而2011年则达到26.9 % ,五年来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分布更为合理。

表5 2006年、2011年上海D大学教师的职称分布Tab. 5 The academic rank of instructional staff of Shanghai D University (2006 & 2011)

3.1.5 五年来教师的职称与年龄变化情况分析

如表6所示,2006年D大学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中,处于36~50岁年龄段的占27.3 % ,而2011年处于这一年龄段的正高级职称教师则上升至50.0 % ;56岁以上年龄段的正高级职称教师则由2006年的59.1 % 下降到2011年的29.2 % ,可见,高层次人才年龄结构老化问题趋于缓解。但2011年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主要集中在46岁以上年龄段,高层次人才高龄化问题依然突出。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中,处于35岁及以下年龄段的教师则由2006年的21.4 % 上升至2011年的44.3 % ,再次显示青年教师正逐步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表6 2006年、2011年上海D大学教师的职称与年龄分布Tab. 6 The crosstabulation of age & academic rank : the instructional staff of Shanghai D University (2006 & 2011) (%)

通过上述五个方面的数据分析,有关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结构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D大学教师的性别分布情况正发生改变,五年来女教师的增幅明显多于男教师,且女性在总体中所占比已由47.5 % 升至50.7 % ,在应用型大学中占据了“半壁江山”。从教师的年龄结构分布情况看,35岁以下年龄段的青年教师明显增多,本研究将教师的年龄分布进一步分为“35岁及以下”、“36至50岁”,以及“50岁以上”三个区间,发现三个区间的教师所占比例由2006年的30.1 % :45.0 % :24.9 % ,发展为2011年的42.8 % :38.3 % :18.9 % ,年龄分布由“橄榄形”变为“倒金字塔形”,这对该校学术梯队的建设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从教师的学历结构分布情况看,教师的受教育程度五年来有明显提高,研究生学历已成为该类高校教师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从教师的职称结构分布情况看,五年来依然是中级职称教师占多数,但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有所提高,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分布更为合理。此外,通过对2006年、2011年该校教师的职称与年龄分布情况进行交叉分析,发现五年来高层次人才年龄结构老化问题有一定程度的缓解,更多的中青年成为骨干教师逐步崭露头角。

3.2 教师队伍结构的“特殊性结构元”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是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该类院校相比于其他类型高校,教师队伍结构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经历结构、应用能力结构及组成结构,即教师是否具有企业行业相关的实践工作经历、是否具备解决专业实践问题的能力,以及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3]。可以说,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仍是学校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如何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保证“双师结构”,依然是教师队伍建设及管理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据D大学2011年底的人事数据,该校700多个专业技术岗位中,有专任教师624人,其中,具有专业行业实践背景和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205人,占专任教师的32.85 % 。205名“双师型”教师中,具有行业背景的有85人。另聘有一支由校外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50人。尽管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应占多少比重尚无定论,但由教高厅[2004]16号文的附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提出的“优秀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应达70 % 以上”[4]来推断,D大学的“双师型教师”数量距理想状态仍有一定差距。

为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D大学自2007年在上海同类高校中较早地实施“进修访问工程师”企业项目实践计划,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院所的项目。截至2011年底,共有161人次参加“进修访问工程师”和“青年教师参加社会、企业实践教育”项目。尽管D大学制定了相关制度与条例,引导教师注重提升实践技能,然而,从访谈中得知,由于“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聘同样是重科研轻实践、重理论轻应用,因此不乏有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对“下企业”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致使教师的“双师”素质在整体上并未得到明显提升。

4 建议与思考

基于五年来上海市D大学师资队伍结构的发展情况可以发现,D校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但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D校教师的“双师”特征尚不明显。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再是高学历教师、高职称教师的比例问题,而是应用型大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弱化的问题。

需要明确的是,学校类型不同、人才培养规格不同,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自然也不同。学术型高校比较注重教师的学术创新能力,而应用型高校则更应注重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于,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打造一支符合学校实际、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要做到这一点,可采取以下举措。

(1)引进高级应用型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理应鼓励有企业、行业工作背景的工程师、研发人员等专业技术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使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前沿的专业技术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成为支撑教学的有效资源,通过来自一线的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缩小课本知识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在注重教师的工作经历与能力、优化教师的社会来源结构的同时,还可聘任企事业单位的高职称、高技能人才为兼职教师,组成一支专兼职教师相互结合、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发挥他们在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2)强化实践技能培训,提升教师素质。教师学历层次的提升,并非简单意味着应用型本科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5]。要克服专业教师工作经验的不足,提升专业素质,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鼓励教师轮流下企业脱产进修,使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技术与市场接轨,同时,建立严格的带教制度,学校和企业均设立带教老师,定期到现场进行指导,以促成进修教师学习经验、出成果,避免“下企业”沦为轰轰烈烈的“走过场”;还可将学生实训室、实训基地建在企业,建立以现场教学为主的专业课教学模式,使教学贴近产业、贴近就业。另一方面,可采取不定期聘请一些行业、企业专家到校内讲学,聘请高技能人才为特聘教授,成立专家工作室的办法,对教师进行“点对点”的传授与指导。

(3)施行多元评价模式,形成导向机制。当前,教师科研成果的多少已成为晋升职称的“硬通货”。 衡量学术型高校与应用型高校的教师水准,怎能使用同一把尺子?就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必须从教师的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和育人成果倾斜,必须体现该类高校的目标定位与人才培养特色,评价方式必须由注重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笔者认为,教师参与企事业实践项目、参与学科建设或实验实训课程开发、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及专业技能竞赛等,都可纳入对教师的考核及评聘标准之中。通过系统考虑、顶层设计、机制保证,使专业实践能力突出的教师也能脱颖而出,使教师的培养与开发、评价与考核、选拔与任用环境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1] 张妙弟, 江小明.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应用型大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 中国高教研究, 2007(1): 60-61.

[2] 王洪, 高林, 杨冰. 应用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J]. 教育与职业, 2006(12): 6-7.

[3] 滕祥东, 任伟宁, 杨冰. 应用型大学教师队伍结构模式的构建与优化[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7): 88-90.

[4] 叶小明. 广东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5] 刘国艳, 曹如军. 应用型本科教师发展:现实困境与求解之道[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10): 59-63.

The Research on the Faculty Structure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ake Shanghai D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XIA Jun
(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9, P. R. China )

This research takes a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D as a sample, based on their personnel statistics from 2006 to 2011. Aimed at show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faculty structure in this kind of university, the study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the teaching staffs’ gender, age, academic background, professional titles and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structures. The found suggests that five years later, some of the teaching staffs’ structures have been optimized and the problem of aging of advanced personnel has been eased.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qualified professional teachers’ team still needs to be promoted. The study propos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faculty structure should be enhanced by fetching in advanced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al skills training and performing the multivariate evaluation mode.

application-oriente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faculty structure

G64

B

1001-4543(2012)04-0335-06

2012-09-07;

2012-9-22

夏君(1982-),女,上海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电子邮箱xiajun@sspu.cn。

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No. egd10023)。

猜你喜欢

双师职称师资队伍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医联体模式下全科师资队伍建设探索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