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李世民家训的思想内容

2012-08-15阎续瑞

文艺评论 2012年6期
关键词:李治训诫李世民

杜 华 阎续瑞

李世民《帝范》不仅是唐代最有影响、最具有代表性的帝王家训,也是中国帝王家训集大成之作。《帝范》对了解唐代的帝王家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李世民家训的主要思想

李世民非常重视对皇子与诸王的训诫,针对不同的对象,训诫内容也有所不同。李世民《诫吴王恪书》是对其子吴王恪的教诲,要求他加强自我修养,尽为子、为臣之忠心,即“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①。既对他严格要求,又流露出为父的一腔深情。李世民《戒皇属》告诫诸弟要约束自己,珍惜民力,处理政务时要慎用刑罚、虚心纳谏。《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太子和诸王的教导,劝戒皇家子弟积善行德。

李世民最看重对太子李治的培养,在他去世前一年,作《帝范》一书,教导李治。全书共四卷、十二篇,另有《前序》与《后序》。《前序》讲明自己撰写《帝范》之目的是“聚其要言,以为近诫”②。李世民为李治长期生活在宫中“未辨君臣之礼节,不知稼穑之艰难”③而深感忧虑,以至废寝忘食,为此撰写《帝范》,以加强家教。正文从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十二个方面,对帝王如何修身治国的纲领问题,作了全面的训诫,希望李治成为守业之主:《帝范》卷一《君体篇》对君主的个人修养提出明确的规定,文中反复阐明君主要有博大的胸襟,能够兼容并蓄,这些是一国之君的大体;《帝范》卷一《求贤篇》教诲太子认识求贤用贤对创业治平、安邦定国的重要性;《帝范》卷二《纳谏篇》教育李治自古以来,贤明的君主都很重视纳谏,给臣下以进谏的机会,不管进谏者是谁,辩才、文章如何,只要其言论有益即可;《帝范》卷三《崇俭篇》认为历代的明君贤相和有识之士,崇尚节俭,力诫奢侈,以之治国则国治,以之齐家则家齐;《帝范》卷四《务农篇》,唐太宗在篇中除了强调农业是富家、富国的根本外,还强调作为一国之君,必须以身作则,就会“人不言而化矣”④;《帝范》卷四《崇文篇》教诲皇子皇孙及臣下们认识到文治的功能与作用,并强调致用的意义等。《后序》再次强调自己撰写《帝范》的目的,总结自己治国得失,要李治引以为戒。

李世民《戒佑手诏》、李治《诫滕王元婴书》、李旦《戒诸王皇亲敕》等都是针对诸王出现的过失进行训诫。李佑因为发动叛乱被贬为庶民,李世民《戒佑手诏》对他严厉训斥,如:“吾常诫汝勿近小人,正为此也,汝素乖诚德,重惑邪言,自延伊祸,以取覆灭。痛哉,何愚之甚也!”⑤李治《诫滕王元婴书》是针对有滕王触犯典章、家人奴仆侮弄官人等事予以告诫。李旦《戒诸王皇亲敕》对诸王的政绩十分不满,因为他们担任官职不尽心尽责,处理事物陷于偏私,荒废时间,放纵自己,睿宗告诫他们应立即改正错误,不要执迷不悟。

综上所述,《帝范》作为第一部系统化、理论化的帝王家训著作,内容丰富而且系统完整,堪称帝王家训集大成之作。

二、李世民对前代帝王家训的继承与发展

在唐以前,中国的帝王家训经历了很长的发展历程,从周公家训到刘邦《手敕太子文》、再到刘备《遗诏敕后主》和南朝诸帝训诫太子宗室的文章。这些帝王家训虽然零散而琐碎,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与系统的理论,但是却给唐代帝王家训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资源。

李世民对周公家训的借鉴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引用其原话,有具体内容的吸收转化,也有整体思想观念上的继承与发展。

在《诫吴王恪书》中,李世民要求吴王恪“勉思桥梓之道”⑥,“桥梓之道”即周公提倡的父子之道,既有父子之爱,又有君臣之义,长幼之别。李世民继承并发展了周公的“桥梓之道”,常常是以父亲与君主的双重身份训诫诸子。如《诫吴王恪书》中李世民所言“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⑦;《戒佑手诏》中对李佑的训斥:“弃父逃君,人神所共怒。往是吾子,今为国仇”⑧等等,皆是着眼于父子与君臣的双重关系而论。

李世民还善于提炼周公家训的具体内容。如周公《诫伯禽》云:“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险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广。”⑨这些内容在李世民《帝范》卷三《崇俭篇》则提炼为:“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⑩

李世民的帝王家训在整体思想观念上也深受周公家训影响,如勤政无逸、戒骄戒奢、礼贤下士、择官授职等观念在《帝范》中都得到更为详细地阐释,并且在深度与广度上都有所拓展;比如《君体篇》在重视君主个人品德修养的同时,又强调了君主的威严;《求贤篇》与周公家训中礼贤下士的思想观念一脉相承。

虽然李世民没有明确指出自己对两汉、魏晋南北朝等诸多帝王家训的借鉴,其实《帝范》中许多篇章如《建亲篇》、《纳谏篇》、《去谗篇》、《诫盈篇》、《崇俭篇》、《赏罚篇》等都是对这些帝王家训内容的归纳、总结。

三、李世民家训的重要特征

如上面所述,李世民的家训文章为唐代现存帝王家训文章的主体,通过具体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唐代帝王家训的一些重要特征。

1.训诫内容全面具体,《帝范》完整而系统

李世民非常重视对皇子、诸王的训诫,尤其重视对太子李治的教导,所以他撰写了一系列家训文章。内容全面具体,尤其是《帝范》一书对李治进行全面地教导,具有前所未有的完整性、系统性,如务农、阅武、崇文等内容在前代帝王家训中很少有人专门论述。

《帝范》能够成为帝王家训集大成之作,是历史渊源、独特宫廷背景与个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历史渊源。在唐以前中国的帝王家训经历了很长的发展历程,为李世民撰写《帝范》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文本资料。唐以前历代帝王治理国家成败得失尤其是隋亡的教训为李世民撰写《帝范》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直接经验,正如李世民在《帝范·前序》中所说:“自轩昊已降,迄于周隋,以经天纬地之君,篡业承基之主,兴亡治乱,其道焕焉。所以披镜前踪,博览史籍,聚其要言,以为近诫云耳。”⑪

其次,独特宫廷背景。残酷的宫廷斗争也促使李世民特别重视皇子尤其是太子的培养问题。他一生经历了数次非常残酷的宫廷斗争。李世民在“玄武门政变”中杀死其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迫使其父李渊让位。李世民在位期间,诸子之间为争权夺利,屡造事端,尤其是争夺皇位的斗争愈演愈烈,对当时的朝政造成恶劣影响。李世民亲身经历的宫廷事变与诸子的矛盾斗争都促使他撰写《帝范》,对太子李治详细传授治国经验,事无巨细皆谆谆告诫,以确保他成为守业之君,使李唐王朝长治久安。

第三,个人因素。李世民是一个文治武功兼善的君主,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成功的治国经验与自身的文化素养是《帝范》成为帝王家训集大成之作的决定条件。李世民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627~649),居安思危,任用贤能,虚心纳谏,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法,轻徭薄赋,崇尚节俭,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协调民族关系,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欧阳修、宋祁撰写的《新唐书》,也称赞太宗“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⑫对其治国功绩给予高度评价。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对自己的功绩过失有着非常冷静的客观判断,在《帝范·后序》中李世民对自己一生进行总结:“吾在位以来,所制多矣。奇丽服玩,锦绣珠玉,不绝于前,此非防欲也。雕楹刻桷,高台深池,每兴其役,此非俭志也。犬马鹰鹘,无远必致,此非节心也。数有行幸,以亟劳人,此非屈己也。斯事者,吾之深过。勿以兹为是而后法焉。但我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亏。然犹之尽美之踪,于焉多愧;尽善之道,顾此怀惭。”⑬从《后序》可以看出李世民撰写《帝范》时,有意识地总结自己治理国家二十余年的得失,希望李治引以为戒。李世民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出色的写作才能,这些条件都决定《帝范》必然成为帝王家训集大成之作。

2.由于对君主与父亲双重角色的反复强调,情感矛盾复杂

李世民在撰写家训的过程中经常流露出一种矛盾复杂的思想情感,不自觉地展示出患得患失的真实心态,这在帝王家训中史无前例。在《诫吴王恪书》中既体现出君主对子臣的严格要求,也有父亲对儿子的依恋。《戒佑手诏》更表现出李世民对李佑既怒其不争又哀其不幸的矛盾心情,他责备李佑不听教诲,以致误入歧途,如“吾常诫汝勿近小人,……痛哉,何愚之甚也!”⑭;一方面对其严厉训斥,如“且夫背礼违义,天地所不容”⑮,却又顾念父子之情,心痛之至,以致“太宗题书毕,为之洒泣”⑯。他对太子李治更是关怀备至,据史书记载,李世民常利用一切时机随时随地教导李治,并且在《帝范》中时时流露出对李治能否做守成之君的忧虑。

李世民在家训文章中表露出的种种复杂矛盾的情感、患得患失的真实心态是由他在家训中处处强调自己君主与父亲的双重角色决定的,这种角色定位又导致他经常面临国家大义与父子亲情的两难选择。就客观情况而言,皇帝与皇子的关系是双重的,在朝廷是君臣关系,在宫中是父子关系。在唐以前的帝王家训中,除了周公提倡“桥梓之道”,既重视父子之爱,又兼顾君臣之义,从而和谐地处理帝王与儿子的双重关系之外;许多帝王家训都倾向于极端,有的过分重视自己的权威地位要求对方绝对服从而忽略了父子亲情,如曹操的诫子文章;有的偏重于父子亲情而在家训很少论及君主关系,如刘备、萧绎的家训文章。只有李世民在训诫诸子时经常强调君臣与父子的双重关系,如《诫吴王恪书》云:“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藩屏”⑰;又如《戒佑手诏》云:“弃父逃君,人神所共怒。往是吾子,今为国雠。”⑱这种君主与父亲的双重角色定位体现出李世民既重视君主的威严,同时也绝不漠视父子亲情,所以通过李世民的家训文章,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丰富完整、有血有肉的一代英主形象。然而一旦皇子骄奢淫逸、甚至叛乱谋反时,既重国法又重亲情的李世民便要面临两难抉择。可是皇室中残酷的争权夺位的斗争随时进行,在李世民一生中先后几次经历诸子的叛乱,先是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之间的斗争,接着是齐王李佑的叛乱。李世民处理这些问题时坚持“罚不避亲”的原则,同时又流露出矛盾、痛苦的真实感受。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刚毅果断的一代英主李世民在面对国家大义与父子亲情的矛盾冲突时也有无可奈何之处。

综上所述,可见唐太宗李世民家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李世民不仅借鉴了前代帝王家训的所有重要成果,写成了第一部系统化、理论化的帝王家训著作《帝范》,标志着中国帝王家训进入了成熟阶段。《诫吴王恪书》、《戒皇属》、《帝范》对整个唐代与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后来的唐代帝王没有完全履行《帝范》之行为准则,导致李唐王朝的衰落与最终覆灭,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帝范》的思想价值与社会意义。唐以后的很多帝王如明成祖朱棣、清代诸帝都很重视吸收借鉴《帝范》的思想内容,将它作为皇族家训之典范。

①⑥⑦⑰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六《吴王恪传》,中华书局1975 年版,第 2650、2650、2650、2650 页。

②③④⑩⑪⑬李世民《帝范》,中华书局 1985 年版,第 5、4、39、30、4-5、44-45 页。

⑤⑧⑭⑮⑯⑱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六《庶人佑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版,第 2658、2658、2658、2658、2658、2658 页。

⑨翟博《中国家训经典》,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⑫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太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8页。

猜你喜欢

李治训诫李世民
李世民的苦心
行政行为的处罚性判断*
——对训诫法律属性的探讨
李文亮等来道歉如何规范“训诫”
李少爷的糖堆儿
南阳宛城:二次训诫促涉罪未成年人反思悔过
幽默字条救名医
毛泽东的纸条让他躲过一劫
毛泽东的纸条让他躲过一劫
若为美女故,一切皆可抛
“非正常上访训诫教育”涉嫌非法拘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