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披着豪侠外衣的孝子忠臣
2012-08-15张琼
张 琼
《水浒传》中,宋江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理想壮志等在梁山豪侠中显得是那样的格格不入。他正统观念强烈,对孝顺之道念念不忘,对朝廷忠心耿耿,而豪侠之特性在其身上并不突出,可以称得上是披着豪侠外衣的孝子忠臣。
一、披着豪侠外衣的宋江
《水浒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宋江身上的豪侠气息并不明显。
1.疏于武艺与江湖之道
《水浒传》里的豪侠们几乎个个都拥有一身过人的武艺,对江湖门道烂熟于胸。宋江是个例外,这方面的历练、素养与其他好汉相形见绌。被虔婆抓住,他无法脱身(21回);被武松揪住,他束手无策(22回);清风寨里十四五个喽啰就把他捉翻(32回);刘高亲随六七人就把他捉住(33回),无一不说明宋江武艺平平。揭阳岭宋江被蒙汗药轻而易举地放倒了,浔阳江上宋江听不懂板刀面、混沌等黑话(37回),说明他没有江湖经验,不识江湖险恶。
2.有“义”之名而无“义”之实
宋江对江湖好汉所推崇的义并不完全认同。其一,善待高俅,不为兄弟报仇。众所皆知,高俅是林冲的仇人,作为头领,宋江如若真讲义气,就该替兄弟报仇。但是,宋江并不这么做。高俅被活捉后,宋江完全是把高俅待为上宾,对兄弟们的“怒目而视,有发作之意”却视而不见,根本不顾及兄弟们的感受。其二,保全名声,不惜处死自家兄弟。出征大辽之际,朝廷赐下酒肉犒劳三军。因官员徇私舞弊,克减酒肉,触怒了将士,一个小牌手失手杀掉了厢官。就此事而言,固然杀人偿命,但毕竟事出有因。宋江得知此事,不去追问是非曲直,为自己兄弟争取生存的机会,而是担心自己被连累,“挥泪斩马谡”,以兄弟的性命换取了自身的平安无事。毒杀李逵也可作如是观。宋江饮下朝廷毒酒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因为害怕李逵“再去哨聚山林,把我等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坏了。”(100回)叫来李逵同饮毒酒。为了成全自己“清名忠义”的名声,不惜以兄弟的生命作为代价。其三,替晁盖通风报信,也不忘借机邀功。一般都认为通风报信很能见出宋江的几分义气,其实不然。我们且看宋江当时是如何对晁盖说的:“兄弟是心腹弟兄,我舍着条性命来救你。”“天幸撞在我手里!”“我只推说知县睡着。”给晁盖报信,本是十万火急的事,耐人寻味的是即使紧要关头,宋江仍处处不忘提自己的冒死相救之恩,这种表白无非是“邀功”。事实上,即使宋江不通风报信,晁盖等人也能逃脱,因为朱仝、雷横都有意放走晁盖,晁盖也正是在朱仝的护送下逃脱的。因此宋江对兄弟的付出是有限的付出,这与朱仝义释雷横相差不啻天壤!
综观以上数例,可见宋江的确是把义气不太当回事的。就连他那“仗义疏财”的美名,都该大打折扣的,关于这一点,拙作《宋江仗义疏财的现代解读》①已有详细论述,此处不赘。
3.工于心计
豪侠每每坦坦荡荡,心口如一。宋江则工于心计,擅长权谋,把梁山好汉玩弄于股掌之间。初次露面,就尽显他这一点。何涛要缉拿晁盖,宋江心中算计要给晁盖通风报信,说话却滴水不漏。一开始就说晁盖是奸诈之徒,为他的犯事幸灾乐祸,使得何涛丝毫不怀疑。接着,安抚何涛,告诉他这事毫无难度,给何涛吃了定心丸,此后,又提出公文必须由何涛亲自投给县令,自己不能拆封,而不凑巧的是,县令正在休息,所以只有顺理成章地等待。再如晁盖派刘唐下山,感谢宋江及朱仝、雷横之恩。晁盖此举是出于对宋江等人的感激,宋江却认为“空走一遭”,是多此一举,因为“此间做公的多,不是耍处。”(20回)他担心什么?无非是怕自己与晁盖等人的交往被人发觉,卷入官司。所以他自己取了五十两金子,却借口朱仝家境富裕,雷横爱好赌博闹事会走漏风声,分别替朱仝与雷横回绝了,真实的目的是不想暴露自己曾经为晁盖通风报信。又如发配江州路上,宋江等被刘唐截住,刘唐要杀押送的公人,宋江假称自己动手,轻而易举地就把刀骗过来了,接着以自杀相威胁,使得刘唐不能不放弃杀公人(36回)。当然,最大的输家是晁盖,他将宋江视为心腹兄弟,宋江却在上梁山后架空了他,将权力、威望集于一身。宋江的心机之重,好汉们无人能比。
二、奢求忠孝两全的宋江
宋江的本质,是深受封建礼教熏染的孝子忠臣。他的成长经历与其他好汉不同,“自幼学儒,长而通吏”(120回),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他孝顺父亲,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凌云壮志。
1.对孝顺之道念念不忘
孝顺是宋江的一个突出特点,在误听父亲死讯时,他痛苦自责,“自把胸脯捶将起来,自骂道:‘不孝逆子,做下非为,老父身亡,不能尽人子之道,畜生何异!’自把头去壁上磕撞,大哭起来。燕顺、石勇抱住。宋江哭得昏迷,半晌方才苏醒。”(35回)恨不得死去的是自己。回乡之后,虽然得知“事已遇赦”的消息,心中却忧愁百转,“容颜不乐,眼泪暗流”,“家中官事且靠后,只有一个生身老父殁了,如何不烦恼!”(36回)对父亲仙逝的痛惜何其感人。在宋江上梁山之前,豪侠们没有家庭的拖累,没有后顾之忧,“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大家可以率性而为。不过,当宋江上梁山之后一切发生了变化。宋江上了梁山后,首先牵挂家中父亲的安危,不顾晁盖再三劝解,表示“若为父亲,死而不怨”,冒着生命危险,执意下山去接父亲。最终见到父亲平安而至,宋江喜不自禁。重逢后,宋江第一句话就是表达对父亲的歉意:“老父惊恐!宋江做了不孝之子,负累了父亲吃惊受怕!”(42回)为自己连累了父亲而内疚不已。宋江的孝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这种孝顺也感化了公孙胜、李逵,公孙胜要回乡探母,李逵也要把母亲接来享福。当然,也不是说豪侠们就不能孝顺长辈,只是粗犷豪放是他们的生活本色,柔情细腻与他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太相称。李逵在母亲被老虎吃掉后,也只是一怒之下杀死一大三小四只老虎,很快就把这件事抛到脑后了。
2.对功名孜孜以求
《水浒传》中,大部分豪侠追求的不过是“论秤分金银,换套穿衣服”,“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宋江却志存高远,心骛功名,他曾规劝武松:“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32回)这其实也就是宋江的理想,青史留名是他的追求。这种思想在他的诗词中多有流露。浔阳楼题反诗,是在他喝醉酒且饱览了江州的壮观风景后有感而写,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直以来让宋江寝食难安的是自己“名又不成,功又不就”。菊花会上,宋江乘着酒兴写下《满江红》一词倾诉心声,“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第71回)这个重阳节,让他萦绕在心的仍然是功名未遂。见到李师师后,“宋江乘着酒兴,索纸笔来,磨得墨浓,蘸得笔饱,拂开花笺”,“尽诉胸中郁结”。让他“郁结”于胸的是“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第72回),屈居梁山而无法建功立业。
3.对朝廷忠心耿耿
有人认为,宋江上梁山是与朝廷割裂,是他思想上的一个巨大转折。事实并非如此。他上梁山,是为了保命,是权宜之计。上梁山并不意味着宋江对朝廷的背叛,他是身在梁山,心在朝廷。他真实想法是,“现今宋江暂居水泊,专待朝廷招安,尽忠竭力报国。”(56回)对此,李贽颇为反感:“若夫宋江,逢人便拜,见人便哭,自称曰‘小吏小吏’,或招曰‘罪人罪人’,的是假道学真强盗也。”②其实这对宋江是一种误解。“专待朝廷招安,尽忠竭力报国”确实是宋江内心世界的真实表白。正是出于对朝廷的忠心,他积极部署招安,为此,借口元宵观灯,打通李师师门路,又买通宿太尉,打通关节,对于被俘虏的朝廷官员,宋江更是委曲求全,低声下气,多加厚待。在宋江的心目中,忠是压倒一切的,忠的地位远远超出了义。宋江对朝廷是一种无条件的付出,且不期待朝廷相应的回报。他劝武松,要“封妻荫子”,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宋江等好汉大多数是没有妻室的,是不近女色的,又何来妻子后人接受封赏?招安后,宋江也是竭尽所能,为朝廷分忧。攻打大辽时,辽国君臣承诺与之高官厚禄,可宋江不为所动,大败敌国,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宋江的忠,是一种没有选择、没有条件的绝对服从,即使朝廷赐下毒酒,宋江想到的是:“不幸失身于罪人,并不曾行半点异心之事。今日天子信听谗佞,赐我药酒,得罪何辜!我死不争……”“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100回)。面对朝廷的昏庸,宋江绝无半点牢骚,非常顺从地接受这种命运,完全是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臣,无怪乎李贽称宋江为“忠义之烈者”。对于明哲保身、见机而退的道理,宋江并非不知,他曾经先后向长老、罗真人问自己的前程,说明他对自己的前途也觉得迷茫,但是,“以为见几明哲,不过小丈夫自完之计,决非忠于君,义于友者所忍屑矣。”③对于朝廷不公正的待遇,宋江绝对没有丝毫决裂的念头。
三、塑造宋江这一形象的理据
如前所述,宋江是一个披着豪侠外衣的孝子忠臣形象。之所以让宋江以这种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笔者认为,一是因史上确有宋江其人,“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曾经作为起义者的领袖让官军闻风丧胆;最后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参加了平定方腊起义的战争。但历史记载相当简陋,这就为作家的再创作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因此,宋江形象的最终形成,主要受制于作者的创作意图。
契诃夫曾经指出,“文学家是自己的时代的儿子,因此应当跟其他一切社会人士一样受社会生活外部条件的制约。”④“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醒读者相应的感受。”⑤水浒故事在《水浒传》问世之前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了,表现的是市民阶层的理想趣味;但经过文人的加工、整理再创造,市民阶层的品味被冲淡了,而表现出文人特有的心理,强化了人物的社会责任感、对朝廷的忠心。在古代,文人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儒家思想,强调的是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追求事功,强调对国家的忠诚,“即使在政治生活中遭受不公平待遇,仍当忍辱负重,忠于君王,不能犯上作乱。”⑥这样的特征,在作者身上也具有,在宋江身上同样也可以看到。明人王道生说:“先生之身世可谓不幸矣!而先生虽遭逢困顿,而不肯卑躬屈节,启口以求一荐。遂闭门著书,以延岁月,先生之立志,可谓纯洁矣。”⑦施耐庵是个正统文人,张士诚造反,邀请他加入,他婉言拒绝,不屈服于强权,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尊严,可见他确实是个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文人。将这种思想贯穿于写作中,他就强调了对朝廷的忠诚,“相传其成书之日,拍案大叫曰:‘足以亡元矣。’而耐庵之心事,于此一语,跃跃然如见焉。”⑧他的心事,是“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⑨施氏有感于朝廷不能联合起义军一道抗击异族,以致江山易主,所以塑造了宋江的形象,以弥补现实的遗憾。赵小雷指出,“纵观宋江的一生,作为其行为内在动力的,就是封建士大夫的报效朝廷和建功立业的正统观念。因此宋江的矛盾是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即能不能尽忠和如何尽忠的问题;而不是主观愿望本身的矛盾,即想不想尽忠的问题。”⑩宋江最后之所以被毒死,是因为在现实历史的制约下,作者不能给宋江以更好的结局。但是,作者的态度却非常明显,结尾处,作者写下律诗:“生当庙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铁马夜嘶山月暗,玄猿秋啸暮云稠。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作者肯定宋江建功立业、忠心耿耿,虽然对宋江的无辜被害而痛心,但是,毕竟壮志已酬,也算是死得其所了。而作者要让宋江披上豪侠的外衣,无非是以此来网罗天下豪杰罢了。
总之,宋江是个披着豪侠外衣的孝子忠臣,这是我们解读宋江、解读《水浒传》的一把钥匙。
①张琼《宋江仗义疏财的现代解读》,《作家》,2009年第8期
②《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11页。
③⑦⑧⑨朱一玄《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 172、121、127、171 页。
④汝龙《契诃夫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6页。
⑤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⑥王同舟、陈文新《水浒传——豪侠人生》,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页。
⑩赵小雷《宋江忠义观新论》,《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