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苑英华》续《文选》特征及原因探析

2012-08-15何水英

文艺评论 2012年2期
关键词:英华文苑文选

何水英

一、续《文选》观点的提出

最早指出《文苑英华》与《文选》关系的是明代胡维新,他在《刻〈文苑英华〉序》中云:“《苑》之集始于梁,而部系类分,悉宗《选》例,非嗣文以承统乎?”①认为《文苑英华》是衔接和继承《文选》而来,其依据是《文苑英华》录文始于梁代(《文选》录文止于梁代),体例上以《文选》为蓝本。此观点被普遍认可,如《四库全书总目》言《文苑英华》“梁昭明太子选撰《文选》三十卷,迄于梁初。此书所录,则起于梁末,盖即以上续《文选》。其分类编辑,体例亦略相同,而门类更为繁碎。则后来文体日增,非旧目所能括也。”只在体例上看法与胡维新稍有差异,认为两者体例大致相同,《文苑英华》分类更细。当代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大体一致。②

《文选》属于“分体编录”型文学总集,但不是这类型文学总集的第一部,如早于它的《文章流别集》,《隋书·经籍志》认为“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体例所成,以挚虞《流别》为始,其书虽佚,其论尚见于《艺文类聚》中,盖分体编录者也”,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认为“《文选》仿自挚虞”,但是随着《文选》之前的诸多文学总集逐渐亡佚,《文选》对后世的影响就越来越大。《文苑英华》编纂者并未直接阐明其与《文选》的联系,但是从文本来看两者联系明显。《文选》的编纂体例首先是“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将文体分赋、诗、骚、七、诏等三十七类。③其次“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诗赋以下进行类分,将赋分京都、郊祀、耕藉等15小类。诗分补亡、述德、劝励等23类。在类分上多以写作目的、内容情感为主要标准。《文苑英华》将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等38类,除了对诗赋分类之外,对其他文体如歌行、杂文等也进行分类,如赋分天象、岁时、地类、水等38类,诗分天部、地部、帝德、应制等25类,歌行分天、四时、仙道、纪功、征戍等24类,子类多以内容为类分标准,亦可以看出《文选》对《文苑英华》的影响。那么,两者之间究竟有何关系?在此问题上,首次提出《文苑英华》续《文选》观点的胡维新所持的依据是值得商榷的,胡维新认为《文苑英华》集始于梁,实际上《文苑英华》收录并不始于梁而是始于建安④。《文苑英华》容易被人误认为录文始于梁,主要是因为《文苑英华》收录梁代以前的作品很少,收录作品具体到各体各类来看,绝大部分是从梁代开始。以诗25类为例,有21类诗始于梁代,两类始于唐代,始于梁前的只有补亡和乐府两类。此外,他认为“部系类分悉宗《文选》”也是欠妥的,且不说《文苑英华》文体中就有不少《文选》没有的文体,类分上也有诸多不同。此后的研究者基本是全盘接受这一观点,这一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续《文选》的特征

因《文苑英华》《文选》文体门类繁多,不能一一进行详细论述,故选两部总集占比重最大的诗体为例进行阐述。

(一)编撰宗旨

《文苑英华》和《文选》虽然编纂时代不同,但是在编纂标准要求上是一致的,即要选取文章之精华,方便读者阅读。萧统《文选序》谈到编纂《文选》的缘起:“余监抚馀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自姬汉以来,眇焉悠邈;时更七代,数逾千祀。词人才子,则名溢於缥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缃帙。自非略其芜秽,集其清英,盖欲兼功太半,难矣。”⑤萧统阐明自己在欣赏作品时觉得作品太多,不便阅读,所以想“集其清英”,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欣赏作品,正所谓“譬陶匏异器,并为入耳之娱;黼黻不同。俱为悦目之玩”。《文选》编纂缘起萧统感觉前代文章繁盛,良莠不齐,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上难以兼顾,所以要选出优秀的文章,以便披览。

《文苑英华》编纂时亦与此相似,王应麟《玉海》卷五十四载:“帝以诸家文集其数至繁,各擅所长,蓁芜相间,乃命翰林学士承旨李昉……阅前代文章,撮其精要,以类分之为千卷,目录五十卷,雍熙三年十二月壬寅书成,号曰文苑英华。十二月壬寅翰林学士宋白等上表,宋白等表曰:‘席翻经史,堂列缣缃,咀嚼英腴,总览翘秀,撮其类列,分以布居,使沿泝者得其余波,慕味者接其雅唱。’上览而善之诏答曰:‘近代以来,斯文浸盛,虽述作甚多,而妍媸不辨,遂令编缉止取菁英,所谓擿鸾凤之羽毛,截犀象之牙角书……’”⑥

这段材料指出了《文苑英华》编纂的原因是“诸家文集其数至繁,各擅所长,蓁芜相间”,前代文集数量繁多,水平不一,“阅前代文章,撮其精华”指出了选取文章中精华的要求。宋白上表所言“使沿泝者得其余波,慕味者接其雅唱”则表明编书意在可以为学者提供范本。可见《文苑英华》与《文选》在选取优秀作品、方便读者阅读的目的上是一样的。

(二)编纂体例

1、类分思想及依据的继承

萧统云“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将诗列为三十七文体之一,其下分补亡、述德、劝励、献诗、公宴、祖饯、咏史、百一、游仙、招隐、反招隐、游览、咏怀、哀伤、赠答、行旅、军戒、郊庙、乐府、挽歌、杂歌、杂诗、杂拟23类。类分依据有三:一是以作诗的目的为类;二是以诗作的内容为类;三是以诗的体式为类。⑦《文苑英华》继承这一类分思想,将诗分天部、地部、帝德、应制、应令附应教、省试、朝省、乐府、音乐、人事、释门、道门、隐逸、寺院、酬和、寄赠、送行、留别、行迈、军旅、悲悼、居处、郊祀、花木、禽兽等25类。尽管在类型上有所差别,但在分类上借鉴了《文选》的分类依据,如以诗歌外在目的分类的有应制、应令(应教附)、省试、酬和、寄赠;以诗歌内容分类的有天部、地部、帝德、朝省、音乐、人事、释门、道门、隐逸、寺院(塔附)、行迈、军旅、悲悼、居处、花木、禽兽(虫鱼附);两者兼有的有送行、留别;以诗的体式为类的有乐府。

2、类型上的继承

诗歌经过隋唐发展,内容已大大增加,加之题材意识的不同造成《文苑英华》《文选》诗歌类型上的差异,但《文苑英华》对《文选》诗类型有所继承,保留了《文选》诗中乐府、军旅两类,将《文选》赠答类分为酬和与寄赠两类,而行迈、悲悼类与《文选》行旅、哀伤类相似。

(三)录选作品

1.录选作品范围上的续《文选》特征。

在录文时段上,《文选》收录诗歌年代最晚的沈约卒于天监十三年(512年),传统认为《文苑英华》收文起于梁,但实际上《文苑英华》收录诗文并不始‘梁末’,而是始于三国时期魏。这就说明《文苑英华》与《文选》的录文时代作品有重合,以时代重合为主,如收宋诗、齐、梁,也有单重合诗人不重诗的,如范云、江淹、任昉、陆倕等;亦有诗人作品都重合的,包括丘迟重2首,沈约重7首。但是这些重合在《文苑英华》所收一万多首诗中比重不大,这表明《文苑英华》续《文选》既不是通常认为的《文选》录文止于梁而《文苑英华》录文起于梁这样一种紧凑的录文衔接,而是一种有所交叉的大致相承。这种在录文时段上“续”的特点与其他“续”《文选》类总集亦有所不同。其他总集续《文选》主要是跨朝代的时段相承,如明汤绍祖所编《续文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九三对此有说明:采自唐及明诗文以续《昭明》之书。然所录止唐人、明人,无五代、宋、金、辽、元。若按时段相承来说,《续文选》当从梁末收录更能体现其“以续《昭明》之书”,而实际上《续文选》收录作品朝代从唐起,跨过梁末至唐前这段。《唐文粹》《宋文鉴》《元文类》也是如此,各自分收唐、宋、元的作品。

2.录选作品风格上的续《文选》特征

“文质彬彬”是萧统的理想文风,萧统在《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一文中谈到对这一理想文风的追求:“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吾尝欲为之,但恨未逮耳。”⑧

在实际创作中,萧统诗风也有此特点,刘孝绰《昭明太子集序》赞赏萧统云:“深乎文者,兼而善之,能使典而不野,远而不放,丽而不淫,约而不俭,独擅众美,斯文在斯。”⑨《文选》录文上也体现出这一特点,对于陆机、谢灵运、江淹、颜延之等典雅特征明显的诗人作品录入较多,但是不全是此特点。萧子显《南齐书·文学》评潘岳、陆机“潘、陆齐名,机、岳之文永异”,谢灵运“典正可采,酷不入情”,鲍照“次则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魄”,而《文选》则将这些诗人都收入其中。就所收诗篇而言,有“善为古语,指事殷勤”(钟嵘《诗品》)的百一诗,也有如谢惠连《七月七日夜咏牛女》感情热烈奔放的情诗。可以看出《文选》收录作品并不以自身创作观为唯一标准,而是兼收各类风格中的佳作,即《文选序》中所言“略其芜秽,集其清英”,但“文质彬彬”仍是其基本倾向,这从《文选》对待艳诗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人们多认为《文选》不收艳诗,但实际上《文选》也收录涉及男女情爱的诗歌,包括潘岳的《悼亡诗》三首,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二首,陆云《为顾彦先赠妇》二首,张衡的《四愁诗》四首,曹植的《情诗》一首,张华的《情诗》二首,谢惠连《七月七日夜咏牛女》一首,谢惠连《捣衣诗》一首,谢脁《和王主簿怨情》一首,张载《拟四愁诗》一首。《文选》在收录这些诗歌时,并不单独将其列为艳类,而是将这些诗歌其分入诗的“哀伤”“赠答”“杂诗”“杂拟”等类,这表明萧统对于艳诗的关注点不突出的“艳”上,而是以诗歌的其他特点为标准。

《文选》这种录文特点被《文苑英华》继承。《文苑英华》编纂者李昉、杨徽之、徐弦入宋诗歌几乎都是闲适雍容的,显富贵之气。这种风气从宋朝帝王的诗歌鉴赏上也可以体现。《诗话总龟》前集所载:

太祖尝顾近侍曰:“五代干戈之际,犹有诗人。今太平日久,岂无之也!”中官宋永图于僧寺园亭中得诗百篇以进。有丞相李文正公昉《僧阁闲望》一联云:“水光先见月,露气早知秋。”⑩

太宗好文,进士及第赐闻喜宴,常作诗赠之,景祐朝因以为故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赐诗尤多,然不必尽上所作。景祐元年赐诗,落句云:“寒儒逢景运,报德合如何?”论者谓质厚宏壮,真诏旨也。⑪

太宗征辽,师还,途中御制诗有“銮舆临紫塞,朔野阵云飞”之句。遂宁令何象进《銮舆临塞赋朔野云飞诗》,召对,嘉赏,授赞善大夫。诗有“塞日穿痕断,边鸿背影飞,缥缈浮黄屋,阴沉护御衣”之句。⑫

材料中所受赞赏的诗都典雅、意境宏大,而社会现实感弱。从《文苑英华》所选诗歌来看,帝德、应制、应令、省试类这些歌功颂德之作占比重大,与当时的台阁风气一致,从选诗上体现了编纂者的创作观,但《文苑英华》中所录诗风格不全然是典雅,而是丰富多彩的。

在《文苑英华》收入的先唐诗人诗歌中,风格各异,如“清拔有古气”的吴均诗与“绮艳”的萧纲诗并重。就个人而言,庾信前后期作品均有收录,既有绮丽的艳诗也有清新的写景抒情诗。所收录的唐诗中,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诗人均有收录,涉及宫廷诗、山水诗、边塞诗、艳诗等多种内容,诗风各异。如革新初唐诗风、提倡建安风骨的陈子昂,《英华》收其诗50首,既有感慨深邃之作,也有《送客》、《春夜别友人》、《白帝城怀古》等清新、平淡简远的作品。《文苑英华》收录诗超过百首的诗人有:白居易(254首)、李白(228首)、杜甫(194首)、刘长卿(181首)、王维(155首)、卢纶(154首)、贾岛(153首)、郑谷(151首)、宋之问(145首)、刘禹锡(143首)、皎然(142首)、罗隐(142首)、温庭筠(139首)、许浑(136首)、张籍(120首)、张说(118首)、赵嘏(121首)、刘得仁(112首)、张九龄(113首)、张乔(112首)、方干(111首)、李峤(105首)。这些诗人中有的诗风相近,有的则大相径庭,千姿百态,如白居易诗的浅易,杜甫诗的深沉顿挫、李白诗的俊逸,温庭筠的艳丽雕琢等等都在其中呈现,反映出《文苑英华》编纂者不以一家为准的的兼容并包的编纂态度,但是也保持了其录文“典雅”的基本倾向,这从《文苑英华》对艳诗的收录方式上也可看出。《文苑英华》也收录艳诗,但不设艳类,其处理方式与《文选》类似,如《文苑英华》与《玉台新咏》重合的诗歌有84首,分别归入诗歌的天部(15首)、地部(1首)、乐府(46首)、音乐(5首)、悲悼(1首)、禽兽(3首)等六类中。

三、续《文选》的原因

《宋史》卷四百三十九载:“太平兴国五年,与程羽同知贡举,俄充史馆修撰、判馆事。八年,复典贡部,改集贤殿直学士、判院事。未几,召入翰林为学士。雍熙中,召白与李昉集诸文士纂《文苑英华》一千卷。”《宋书》只说明成书时间是雍熙中。另据徐松《宋会要辑稿·崇儒》载:“太平天国七年九月,命翰林学士承旨李昉、学士扈蒙、直学士院徐铉……阅前代文集,撮其精要,以类分之,为千卷。雍熙三年十二月书成,号曰《文苑英华》”⑬,此材料明确《文苑英华》编纂时间为太平天国七年九月至雍熙三年十二月。王应麟《玉海》引《会要》与此相同。据此可以认为,《文苑英华》编撰时间太平天国七年(982年)到雍熙三年(987年)。

《文苑英华》成书之后虽然没有流传很广,当时从其成书过程来看,统治者对这部书是很重视的,前文已论述了宋太宗诏令编纂《文苑英华》是要选前代文集精华为学者提供范本,推行文教策略,这说明北宋统治政权在政治高度上予以重视。

《文苑英华》编纂成书后,在宋代经历了四次校勘,王应麟《玉海》卷五十四记载了三次,第一次在景德四年(1007年),第二次在祥符二年(1009年),第三次在淳熙八年(1181年)。第四次是周必大主持刊刻吉州嘉泰本,于嘉泰元春(1201年)开始,到四年(1204年)止。⑭

另据《宋史》卷四百八十七载:“哲宗立,(高丽宣王)遣使金上琦奉慰,林暨致贺,请市刑法之书、《太平御览》、《开宝通礼》、《文苑英华》。诏惟赐《文苑英华》一书,以名马、锦绮、金帛报其礼。”从“惟赐《文苑英华》”刑法之书、《太平御览》、《开宝通礼》都是与政治制度有关,哲宗不赐这类典籍,可以看宋朝在外交策略,不选用属治国典章制度而选用文学作为不为外交工具,是文学教化功能的另一种显示,张显国力的同时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从《文苑英华》编撰目的、“选精华”的录文标准、几次校勘以及对《文苑英华》的利用来看,当时统治者对此也是相当重视的,从这种重视中可以推断《文苑英华》编纂者在编著过程中应当对前代文集编纂经验有所考察、借鉴和吸收,不会随便编纂应对。而《文选》在当时具备成为最有可能被借鉴的条件。

(一)《文选》在北宋初期的地位影响

宋代对《文苑英华》编纂整理历时220余年。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记载“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顾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辉’。至庆历后,恶其陈腐,诸作者使一洗之。方其盛时。士子为之语曰:‘《文选》烂,秀才半’”。从北宋刊刻《文选》的情况也可以略窥《文选》在当日流布之广,社会需求之大。由范志新先生《〈文选〉版刻年表》可知北宋刊刻《文选》共七次,其中国子监刊李善单注本两次(大中祥符、天圣年间各一次,其中大中祥符年间所刊板成未行而毁于宫火),地方州学刊两次(元佑九年(1094年)秀州州学刻六家注本、政和元年(1111年)明州州学刊六臣注本60卷),坊间刊刻两次(天圣四年(1026年)平昌孟氏刊本五臣注、政和元年(1111年)广都裴氏刊六家本),不知刊刻者的两浙刊五臣注《文选》一次。⑮

《文选》刊刻虽未涉及《文苑英华》编纂时期,但是从这些刊刻情况可以大致推断出《文选》在《文苑英华》编纂期的流传。此外,从宋太宗对待《文选》态度也可以了解当时《文选》地位。《宋史》卷二百九十六载:(宋太宗)尝令文仲读《文选》,继又令读《江》《海赋》,皆有赐赍。以本官充翰林侍读,寓直御书院,与侍书王著更宿。《玉海》卷五九“淳化东西京赋”条记载:“淳化三年三月,赐杨亿及第。亿年十二,读书秘阁。因拟《文选·两京赋》作《东西京赋》以进,太宗嘉之,诏学士院试。”⑯从这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宋太宗对《文选》的偏爱。太宗对于书籍态度是“酌前代成败而行之,以尽损益”。《文选》自唐代以来对整个文化阶层有深远影响,推行文教政策的宋太宗不可能看不到《文选》的这种成功影响。宋太宗重视《文选》,不排除个人喜好因素,但是其政治用意也是很明显的。

从整个社会文化氛围来看,《文选》在当时是很有影响力的,如《文苑英华》编纂者之一苏易简就有《文选双字类要》,该书以分类为纲,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介绍其“搜取双字,以类编集”,《四库全书总目·类书类存目》进一步阐释该书为“编取《文选》藻丽之语,分类纂集”,“《文选》烂,秀才半”之说也证明了这一点,直到王安石执政,以新经学取士,宋代选学才逐渐衰落,正如王应麟《困学记闻》卷十七所云:“熙、丰之后,士以穿凿谈经,而选学废矣。”

《文选》各体中又以诗赋尤受后人关注。唐代以诗赋取士,《文选》诗自然多受士人关注,如杜甫“诗材凌跨百代,其选辞用事,几无不出于《文选》”⑰,在宋初承袭唐代“选学”特点,骆鸿凯云:“宋初承唐积习,选学之风未沫,盖宋亦以辞取士,是书之见重艺林,犹之唐也。”⑱诗体亦为《文苑英华》重要文体之一,宋太宗特命当时精于风雅的重臣杨徽之负责选录,《文选》尤其是其诗赋在当时的影响极易成为《文苑英华》诗编纂的效仿对象。

(二)广续《文选》思想的影响

《新唐书·艺文志》中记载的总集类七十五家,九十九部,四千二百二十三卷。其中涉及到《文选》的有12家15部313卷,如梁昭明太子《文选》三十卷、萧该《文选音》十卷、僧道淹《文选音义》十卷、李善注《文选》六十卷、公孙罗注《文选》六十卷、又《音义》十卷、李善《文选辨惑》十卷、《五臣注文选》三十卷(衢州常山尉吕延济、都水使者刘承祖男良、处士张铣吕向李周翰注,开元六年,工部侍郎吕延祚上之)、曹宪集《文选音义》(卷亡)、康国安注《驳文选异义》二十卷、许淹《文选音》十卷、孟利贞《续文选》十三卷、卜长福《续文选》三十卷(开元十七年上,授富阳尉)、卜隐之《拟文选》三十卷(开元处士)等。从《新唐书》记载的总集类来看,《文选》无遗是最为夺目的,人们不仅仅注《文选》,研究《文选》,《续文选》与《拟文选》的出现表明人们对于《文选》的编纂学习也很重视,这种对《文选》编纂的模仿借鉴在后世方兴未艾,出现广续《文选》现象,如宋代卜邻的《续文选》,元代陈仁子的《文选补遗》,明代刘节的《广文选》、胡震享的《续文选》等。《文选》的地位和影响形成了广“续”《文选》的意识,反过来这种意识又会促使文学总集编纂者容易将《文选》作为示范,与《文苑英华》时代相当的《唐文粹》就是一例,姚铉《唐文粹序》中所言“至昭明太子统,始自楚骚,终于本朝,尽索历代才士之文,筑台而选之,得三十卷,号曰《文选》,亦一家之奇书也。”对《文选》充分认可,“今世传唐代之类集者,诗则有《唐诗类选》《英灵》《间气》《极玄》《又玄》等集,赋则有《甲赋》《赋选》《桂香》等集,率多声律,鲜及古道,盖资新进后生干名求试者之急用尔。岂唐贤之文,迹两汉,肩三代,而反无类次,以嗣于《文选》乎?”⑲批评唐代的很多文集不能继承《文选》编纂思想,所以姚铉才决定编一部可以嗣《文选》的总集,十年而成。

《文苑英华》是朝廷重书,《文选》的地位以及影响最有可能成为其编纂的示范文本,实际上《文苑英华》文本显示的续《文选》的特征本身就表明了编纂者的这种选择,但是编纂者并不直接说编纂以嗣《文选》,这大概是希望《文苑英华》能有与《文选》同样的影响,而不是次之。这从宋真宗的校勘诏令可以略知一二,王应麟《玉海》卷五十四载:“景德四年八月丁巳,诏三馆分校《文苑英华》,以前所编次,未尽允惬,遂令文臣,则前贤文章,重加编录,役繁补缺换易之,卷数如旧。”加注“今方外学者少书诵读,不能广博。《文苑英华》先帝缵次,当择馆阁文学之士校正,与李善《文选》并镂板颁布,庶有益于学者。”很明显,《文苑英华》是没有达到广博的效果,真宗才下令校勘,并且要求校堪之后“与李善《文选》并行颁布”,这实际上欲提高《文苑英华》在学者中的地位,期望与《文选》相当。

①胡维新《刻文苑英华序》,《文苑英华》第一册,中华书局影印本1966版,第5页。

②当代学者观点如:穆克宏认为“北宋初年李昉、徐铉等人编选的《文苑英华》一千卷,上续《文选》,其文体分为三十八类。”见穆克宏《昭明文选研究》,人民出版社1998版第143页。刘永济认为“至李昉等之《文苑英华》,姚铉之《文粹》,吕祖谦之《文鉴》,苏天爵之《文类》,程敏政之《文衡》,黄宗羲之《文海》,大都祖述萧选,体尤踳驳。”见刘永济《十四朝文学要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版,第5页。凌朝栋认为“《文苑英华》在开始编撰时没有开宗明义,明确其上接《文选》、效仿其体例进行编撰的思想,但是可以看到有意而为之,在真宗及以后的修订、校勘、刊刻中,这方面的意识渐渐明朗化,才为后人指明。”见凌朝栋《〈文苑英华〉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版,第144页。

③或有三十八体、三十九体之说,如骆鸿凯曰:“《文选》次文之体凡三十有八”(《文选学·义例第二》),傅刚认为《文选》文体为三十九体,见傅刚《昭明文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版,第191页

④凌朝栋《文苑英华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版,第122-139页。

⑤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版,第2页。

⑥⑯王应麟《玉海》,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版,第1022、1130页。

⑦胡大雷《文选诗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428页。

⑧⑨严可均《全梁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16、672页。

⑩⑪⑫阮阅编、周本淳校点《诗话总龟前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32、3、35 页。

⑬徐松《宋会要辑稿·崇儒五》,《宋会要辑稿》第五十六册,中华书局影印本1965年版,第10页。

⑭周必大《纂修文苑英华事始》,《文苑英华》,中华书局影印本1966年版,第8页。

⑮范志新《文选版刻年表》,《文选版本论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1页。

⑰⑱骆鸿凯《文选学·源流三》,《文选学》,中华书局 1938年版,第 72、74页。

⑲姚铉《唐文粹卷首》,《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猜你喜欢

英华文苑文选
文苑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on the breaking of aluminum particle shells
Empirical Likelihood for Partially Linear Models Under Associated Errors
画与理
文苑仲美术作品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QUANTILE ESTIMATION WITH AUXILIARY INFORMATION UNDER POSITIVELY ASSOCIATED SAMPLES∗
文苑·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