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意象美嬗变论析
2012-08-15王长顺
王长顺
李清照作为宋代“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其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词中的意象来体现的。李清照词中的意象主要有“女子”、“花”、“酒”、“雨”等。而这些意象在她不同时期的词中,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情感色彩,其意象美也在发生着嬗变。正如有学者说:“一个诗人,随着所处时代和生活环境的变动,其心灵对生活的审美敏感也会发生变更,同时会影响到出之于这种心灵敏感的核心意象发生转换,这是合乎自然的。”①
一、女子意象:羞涩美—愁苦美—悲凉美的嬗变
李清照笔下的女子形象有血有肉,有着丰富的内心情感,这些女子形象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作者自己的身影。她们时而率真活泼,时而奔放洒脱,时而细腻多情。她们的喜怒哀乐、音容笑貌都在词中得到表现。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宋代著名的学者和文章家,母亲王氏是仁宗朝状元、重臣王拱臣的孙女,出身名门,有着极高的文学修养。这样的家庭文化氛围,为李清照读书习文创造了条件;而较为宽松的家庭环境,又使李清照有了率真自然,天真活波的性格。这一性格特征就在李清照早期词作中得到反映。
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②词中那位天真活泼而又聪慧的少女,没有忧虑也没有烦恼,为了躲避来客,在临进闺房的一刹那,还要找借口“倚门回首”,佯装“却把青梅嗅”。这一“回首”,就见出少女天真活泼之中又有几分羞涩和顽皮,显示出少女的任性。这首词以极其精湛的笔墨写出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而又不敢见的微妙而又复杂的心理。整篇词将少女惊诧、惶恐、害羞、好奇以及爱恋、多情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李清照笔下的这位少女,自然纯真、天真活泼,正如清代李继昌所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之句“酷肖小儿女情态”(《左庵词话》),表现出一种羞涩之美。
公元1101年,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丈夫赵明诚游学为宦,不得不离开家庭。夫妻的别离给词人李清照带来了无限的悲愁和苦闷,此时,她就把那种无法排遣的思念之苦、相思之愁诉诸词中。所以,与早期词作相比,此一时期词中的女子意象不再是轻快、活泼,充满朝气,荡漾着青春活力的形象,而是愁苦难解,寂寞难耐的形象。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中的女子是一位终日在思念中饱受煎熬的少妇,她独倚栏杆,望着南飞的大雁,看着落花流水,心中的悲苦和怅惘无处诉说,显得无可奈何。“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里,女子相思之情溢于言表,心中无法排遣的惆怅苦闷充斥全篇词中。如果说,少女时期的女子意象之美用“羞涩”来概括,那么这个时期,词中女子意象之美则是一种“愁苦美”了。
“靖康之变”以后的1126年底,金兵攻陷李清照夫妇逃亡之地——青州。1129年,赵明诚病故。国破家亡之痛、丧夫之悲、流离之苦折磨着李清照。从此,李清照踏上了逃亡流徙的道路,开始了孤苦凄凉的晚年生活,她把那种无处宣泄的凄凉哀苦和绝望无助全部诉诸词中。
如《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这首词是李清照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南渡逃难到建康时所作。词中的女子居住在深深的庭院,有一种被牢笼束缚、不可摆脱的羁囚感和与外界隔绝的寂寞感。她明知道春天的脚步已来临,生活还可以有新的希望,但仍悲叹“如今老去无成”,在无奈中独自憔悴。此时,涌上女子心头的是那种无人怜惜、无处倾诉的孤独感。“庭院深深深几许”,此处的“深”并不只是指住所庭院,还有女子对生活、爱情、家园破灭之后的“深深”眷恋与悲伤之情。因此,李清照晚年词中的女子意象又有了“悲”的意蕴。
由此,随着生活的变迁,李清照少年、中年、晚年词中的女子意象之美,就有了由羞涩美到愁苦美再到悲凉美的嬗变。
二、花之意象:娇艳美—幽怨美—惨淡美的嬗变
花,素来代表最美的春色和最美的生命形态。在李清照现存的四十多首词中,荷花、梨花、梅花、桂花、菊花、海棠、丁香等都成了其饱含深意的抒情意象。透过李清照词中这一系列不同情态的“花”意象,我们可以感受到她作为一名女性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情感体验。
少女时期,李清照的生活无拘无束,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那样整日只活动于闺房绣楼,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少女如花一般的生命活力是通过词中花之意象得以表现的。
如《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词中女主人公的面容如出水芙蓉般清丽秀美。“一笑开”是指芙蓉花开,但未尝不是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情之苞蕾的绽放。词作细腻深入地写出思春少女的情感体验与情愫神态,表现了少女既含蓄隐约又满怀渴望的“心语”。最后,女子终于大胆地展开素笺,以书信传情,以求“月移花影约重来”。这个芙蓉花般的少女对浪漫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是真挚的。“眼波才动被人猜”一句得历代评论家的赏识,清人田同之称其为“真色生香”(《西圃词说》)。这样细腻独特的情感,也只有作为女性词人才的李清照能体验得出来。李清照此时期词中的“花”之意象,透露着一种娇艳之美,展示着思春少女娇俏、多情的神态,洋溢着少女纯真自如、青春活力的气息。
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伉俪情深,情投意合。然婚后不久,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聚少离多,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李清照甜蜜宁静的心弦弹奏出一首首略带苦涩和忧伤的望夫之曲。于是,少妇时期词作中的花意象,不再像少女时期那样娇艳、芬芳,而成为“幽怨”的落花意象。
如《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这首词写伤春思别情绪,淡淡说来,渐见深情。主人公对春天美景的留恋和闺中孤寂的幽怨,都在画面中得到含蓄展示。春末时节,被一场无情的风所摧残的花瓣,飘零大地,堆满帘外,叫人分外怜惜。在“海棠开后”的“伤春时节”,主人公无限伤感,无限悲悼。如果仔细品味词中的每一句话,就会发现这种愁绪已经深入到主人公内心,永远无法磨灭。即使在朦胧中睡去,梦魂也会停留在那种“幽怨”之中。这里的落花意象已经有了一种幽怨美。可以说,李清照“从‘花中第一流’沦为一朵让人同情的残花。这朵残花褪去了菊花的雅致、梅花的孤傲,静静地开放在一个苦痛的伤口,让我们品味一种叫作寂寞的美丽。”③
靖康之变使北宋灭亡,国家的动荡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再加上丈夫的病逝,在这重重磨难之中,她的身心都遭受着极大的摧残。一系列的变故使李清照晚年词中的花意象蒙上了浓重的凄苦哀伤的色彩。
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词作于流落金华时期。词的起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仅仅七个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残花凋零、落红满地的意境。“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个满腹心酸的主人公,内心的悲苦无处可诉,唯有用眼泪来诉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人将抽象的“愁”作了形象的比喻,“愁”之深、之沉、之切竟然都无法载动。为了表达那种孤身飘零的凄楚惨淡之情,她用这种残花的意象把抽象的愁绪写得具体形象。正如彭国忠所说:李清照词“成功之处是在真实反映花草自然物性的基础上,由某一点伸发开去,将词笔引向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或要打发的情感。”④这样一来,不同时期的不同命运,使得李清照词作中的花的意象之美有着由娇艳美到幽怨美再到惨淡美的嬗变。
三、酒之意象:豪爽美—凄清美—哀愁美的嬗变
自古以来,酒乃是文人墨客吟咏之物。在李清照现存的四十多首词中,至少有二十首词中有酒的意象。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充满着青春活力,有着对生活的热情,性格活泼开朗,豪爽奔放。这一时期,她视饮酒为一种乐趣,是一种雅兴。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词中的景象是,夕阳西下,湖面荡漾着云彩的倒影,亭亭伫立的荷花,归巢待宿的鸥鹭。这是一幅宁静、怡然的画面。可这幅恬静的图画被因酣醉的主人公的误闯而被打破。争渡的小船,惊慌的鸥鹭……无意中给寂静的环境注入了生机,显得活泼而又生动。正因为主人公饮酒而“沉醉”,才有了“误入藕花深处”的迷路,也才出现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热闹场景。可以说,少女时期李清照的好酒乃是喜欢饮酒时的那份闲情逸致和雅兴,这正好显现出她豪爽洒脱的性格。
李清照作为一位情感丰富细腻的女人,在婚后生活中那些与丈夫分别的日子里,唯有借酒才能以解相思。如《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已应晚来风。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这首词写主人公以酒浇愁,醉入梦乡,醒来时那无限孤寂与愁苦。作者告诉人们,今夜的醉酒不是因为“杯深琥珀浓”,而是“未成沉醉意先融”。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主人公有着独守空闺的愁苦和怨恨,而只有酒才能驱遣这由来已久的寂寞。这一时期,词作中的“酒”,已经融入了主人公的相思情愁,平添了凄清与孤寂之美。
由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少女到心中有所牵挂、对爱情执着追求而饱受相思之苦的少妇,李清照一直没有改变饮酒这一爱好。而到了晚年,李清照对酒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和理解。如《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初春早晨,主人公无心欣赏美景,心中只有对故国乡土的无限怀念。想着归乡遥遥无期,主人公发出了“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慨叹。可见,当时的醉酒就是为了忘却这国破家亡的愁苦。无论早春的景色多么好,对李清照来说,没有比对家乡、亲人、故土更让人思恋的了。这时期的饮酒,又多了一缕哀愁,它不再是少女时期的雅兴,也不再是少妇时期的以解相思,而是她排遣忧愁的方式。这也足以证明,“宋代女性文学的酒意象,凝聚着山河破碎、异地零落的悲情,怀恋故国旧家的哀情,抚今追昔的痛情,凄伤而又悲怆豪健,创造了思乡主题别具情怀的审美风范。”⑤由之,在不同生活时期,李清照词中酒意象的审美效果就有着由豪爽美到凄清美再到哀愁美的嬗变。
四、雨之意象:疏淡美—凄婉美—凄苦美的嬗变
雨,历来便是诗人、词人常咏之物。李清照的笔下,雨意象的出现频繁而又多样,其传达的思想感情复杂多变而又细腻入微。李清照早期词作中的雨,稀稀疏疏,显现着淡淡的哀愁。如《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词作描绘了一幅优雅、静谧的画面:暮春时节,春光融融,闺房中檀香氤氲,一位思春少女正倚枕凝神。在这里,作者把少女春闺中的舒适及慵懒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词中用“疏”字来形容雨,既表明了雨不大,只是淅淅沥沥的几点,又能深层反映出少女春闺中梦醒后的舒畅之情。词作通过黄昏时疏雨稀落、打湿秋千这样一幅迷濛的画面,将少女深藏心底的愁绪约略道出。这时的疏雨稀稀落落,如同女主人公心情一样,对爱情有期盼又有惶恐,希望黄昏时的点点疏雨能打散自己心中淡淡的哀愁。
少妇时期,李清照词作中的雨,被赋予了李清照个人的情感和心声,雨意象能映射出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由思念而生的苦闷情绪。
同样写“疏雨”,《如梦令》中的“疏雨”却被赋予了不一样的神韵。“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主要表达了因伤春而惜春,又因惜春而伤别这一复杂的思想情感。清人黄了翁在《蓼园诗选》中评价到:“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两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词中一个“雨疏风骤”,便把闺中生活的寂寞,闺人心情的苦闷轻轻烘托出来。如果说《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中的“湿秋千”的雨是令人心情愉悦轻快的“疏雨”,而此时的“雨疏风骤”则又显得凄婉而伤感。
建炎四年(1130年),李清照逃至越州。这次逃难前后半年,历经颠簸,饱尝了流离失所之苦。她触景感怀,写下了《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淫;点滴霖淫。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黄梅季节,阴雨连绵,雨声不停地敲打着芭蕉。这种淅淅沥沥的声响,“北人”何曾听过。对于渡江南来的李清照来说,无论漂泊到南方的何地,无论在此地居住多长时间,始终没有家乡的认同感,居无定所的惶恐与不安永远缠绕着词人。在这异乡的土地上,“北人”听着雨打芭蕉声,心中充满了凄苦之感,又不免增添了失去故土的伤痛与复国无望的深愁。这里的雨被赋予了离愁别恨的色彩。国破、家亡、夫逝这三重灾难骤然降临到李清照这位旷代才女的身上,她心中充满了凄苦、忧伤与迷惘,而这种迷茫痛苦的心情,在这点点雨声的敲打下又显得倍加凄凉。因此,雨这个意象在李清照晚年的词作中则表现为一种凄苦美。正如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中所说:“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核心,所谓‘得其环中’。”⑥近人况周颐《惠风词话》中说:“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吾觉风雨江山外有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而李清照的词正是这样,她把缠绵的离愁指归到情感的核心,从而获得一往情深的艺术魅力。而雨的意象在其词中,也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发生着由疏淡美到凄婉美再到凄苦美的嬗变。
综上所述,透过李清照词中同一意象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所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不仅可以见出她的欢乐、痛苦与人生沉浮,而更为重要的是,也“形成了一部与历史巨变紧密相联的盛衷变化的生命之史。”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