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史的通识教育意义与价值

2012-08-15吕增建杨光郭春景刘晞燕陈小敏

焦作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科学史通识人文

吕增建 杨光 郭春景 刘晞燕 陈小敏

(焦作大学基础教学部,河南 焦作 454003)

科学史的通识教育意义与价值

吕增建 杨光 郭春景 刘晞燕 陈小敏

(焦作大学基础教学部,河南 焦作 454003)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2007年哈佛大学着眼于更广阔的视野提出了通识教育的具体目标,科学史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这些要求。这是因为:科学史充分彰显了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人生价值追求;科学史多层面展示了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感的要求;科学史具有培养历史意识、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优势;科学史具有培养科学人文素质并在两者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

通识教育;科学史;意义;价值

通识教育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大学的整体的办学思想,即指大学教育应给予大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它是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总体来讲,通识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广博与完整,最终目的是培养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即博览群书、学贯中西、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因此,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实践。

通识教育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走在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前列,2007年哈佛大学着眼于更广阔的视野提出了通识教育的具体目标。

(1)要教育学生为承担公民职责做好准备;

(2)要让学生能够从道德伦理维度理解自己的言行;

(3)要教育学生能够批判性地和建设性地回应变革;

(4)要让学生明白他们既是传统艺术、观念和价值的产物,也是其参与者。[1]

解读这些目标,我们会发现这是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如下教育:(1)价值观、人生观方面的教育和引导;(2)道德伦理、社会责任感的要求;(3)历史意识、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科学及人文素养方面的培育等。在通识教育中这些目标的实现,科学史教育可以发挥极其重大的作用。这是因为从科学史的研究内容、学科性质和教学内容来看,科学史教育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通识教育目标的要求,而且科学史教育能够满足通识教育对于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核心要求。

1.科学史充分彰显了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人生价值追求

科学史是研究科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是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密切相关的,实际上科学的进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表现,科学的发展也展示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展示着人类对美好事情的向往和追求,展示着科学大师们的人生价值观和人生追求。他们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淡泊名利、不畏艰险、不惧权势,为造福人类表现出了崇高的人生价值追求,这不仅是我们科学界的骄傲,而且是我们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一种宝贵精神。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做了轰动世界的“费城风筝实验”;布鲁诺为追求科学真理不惜献出生命;伽利略被终身监禁,在74岁高龄时出版了科学名著《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这些都令人惊叹,也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科学有两面性,具有双刃剑的作用。我们要让科学造福人类,必须从人文的角度来关心、看待、理解科学。在科学史上,绝大多数科学家都十分关心科研成果要用于社会,要用于社会的健康发展,他们的人生价值追求对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已被人们广泛认同,彰显了耀眼的人生价值光辉。爱因斯坦的正义感和傲骨使他不屈服于任何反动势力的压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勇敢地参加反战运动。战后,爱因斯坦的犹太出身和反法西斯立场使他受到了希特勒的迫害,不得不于1933年移居美国,他公开支持反法西斯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爱因斯坦从人类的正义感出发,劝说美国总统罗斯福抢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制原子弹,以避免世界性的悲剧发生。而当研制成功的原子弹真正用于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时,他又从人类的良知出发反对使用原子弹,为世界和平而奔走呼号,表现出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观[2]和崇高的人生价值追求。科学史中这些丰富的价值判断案例和素材是通识教育中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科学家们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自然,充分彰显了科学家的人生价值追求,这也代表着人类向前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价值。

2.科学史在多层面上展示了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感的要求

在科学发展史上,许多科学家为了人类的科学事业和社会发展,表现出崇高的道德品质和科学道德伦理,展示了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在生物学领域,克隆技术现在已经比较成熟,它在畜牧业、生物医药、器官移植等方面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但是,能否、敢否将克隆技术用于“人”呢?在科学史上,关于人的克隆问题有着十分激烈的争论,因为这涉及到许多社会伦理、道德伦理问题。如果真把克隆技术用于人类,将彻底搞乱世代的概念,使人伦关系发生模糊、混乱乃至颠倒,实质上这是对人性的否定。克隆人一旦出现,将彻底打破人类生育的概念和传统生育模式,有可能再度激发优生思潮复活,同时也会使性别比例失调,导致一系列严重社会问题和道德伦理问题,给人类留下无穷后患。正是因为克隆人存在着严重的道德伦理问题,所以没有人敢越雷池一步。科学史上克隆人的问题再次说明,科学道德伦理的红线不能碰。科学发展的历史也将再次证明人类有这个能力控制这条红线,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健康发展。居里夫人是诺贝尔奖历史上第一个获奖的女科学家,她不仅科学功绩盖世,而且她用自己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她那高贵的品格和强大的人格魅力:对科学执着、对祖国热爱、对人类无私;谦虚质朴、意志坚强、甘于奉献,这些为世代的人们所传颂。我们看看爱因斯坦是如何评价居里夫人的:“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科学史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再如,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在英俄交战期间拒绝了政府研制毒气的要求,表现出一个科学家的高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科学史能在多个方面展示科学工作者优良的道德情操和作为个人的那种对人类发展高度负责的社会责任感的要求,展示科学发展的道德伦理要求。这些生动素材的教育意义和价值远远大于空洞乏味的说教,这也正是通识教育所关注和要求的。

3.科学史具有培养历史意识、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优势

科学史是一个历史学科,在通识教育中,科学史具有培育历史意识的优势。历史意识是一种成熟的标志,因为历史感之中包含着一种清醒的判断能力,有了这种对事物进行判定的能力,我们就可避免出现偏差和武断。讲授科学史必然要涉及到科学发展的具体过程,涉及到科学发展的具体历史背景,在什么情况下科学得到发展进步,在什么情况下科学的发展受挫。正因为如此,科学史可以给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借鉴,[3]历史意识就是在这样的讲述和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历史意识是我们清醒判断的基础,是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在通识教育中,科学史具有培养批判思维的优势。科学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进步,就在于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向传统挑战,敢于在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思维。批判是科学的生命,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摇篮,科学的批判是一种理性探索,正是在这种理性探索的科学批判中,科学才得到发展和进步,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如此。在通识教育中,我们向学生详细追溯这一项项发现的全部历史,向学生指明在发明道路上经常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以及怎样战胜它们、避开它们,最后,又怎样趋近于那从未达到的目标,再没有比这种做法更适于启发学生的批判精神、检验学生的才能了 。[4]

在通识教育中,科学史具有培养创新能力的优势。科学的本质就在于不断地发明、发现,在于不断地创新。通识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传播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科学史上,一项项重大发现和突破都是创新的产物。能量子概念的提出是普朗克敢于打破传统观念、创新的结果;电子的发现是J·J汤姆生的伟大贡献,他也是打破一个传统观念即原子不可分的传统观念,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和创新的结果。科学史上,这样的例子非常丰富,这些实例告诉我们:历史意识能使人明智;批判性思维能让人探索;创新的勇气能叫人超越。科学史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使人们能以创新的眼光看待科学和社会的发展,用创新的思想和行动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通识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4.科学史具有培养科学人文素质并在两者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

在通识教育中,科学史具有强大的科学素质教育功能和作用,这是科学史得天独厚的优势。科学史能使我们从科学演化的过程中理解科学知识。虽然科学史的优势不在于介绍科学知识,但是它能提供科学知识的由来,提供科学概念产生和演变的过程,提供科学理论体系中规律是怎样被提炼出来的,科学史能使人们对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及其历史发展有一个辩证的认识。发挥科学史关于科学知识形成的这一历史动态优势,有助于对科学知识进行全面、准确的理解。科学史向我们提供了掌握科学方法的平台。古希腊人通过总结思维规律创立了形式逻辑,为人类建立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方法;德布罗意运用类比方法,提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为量子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达尔文运用系统的观察实验与归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生物进化论。科学史教育为人们认识、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科学方法提供了一个平台,使科学方法的教育更具有操作性。科学史是了解科学思想的最佳选择。波恩曾讲到:“我荣获1954年的诺贝尔奖,与其说是因为我的工作里包括了一个新自然现象的发现,倒不如说是因为那里面包括了一个关于自然现象的新思想方法的发现。”汤姆逊也曾说过:“能够对科学做出的一切贡献中,思想的突破是最伟大的”。在科学史上,正是因为这些思想的突破,才产生了新的概念和新的理论的超越,这些科学思想是创新的无价之宝,也是通识教育中一种难得的教育资源。所以说,科学史是了解科学活动的最好方法,是了解科学思想的最佳选择。科学史彰显了培养科学精神的价值。科学精神是科学发展的精髓,形成于科学发展的过程之中,它不仅是科学向前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是一种升华了的人类精神,内涵十分丰富。这包括:理性与探索精神、求真与求实精神、怀疑与创新精神等。培养科学精神的科学史的价值正如萨顿所言:“科学史并不只是对发现的描述,它的目标就是解释科学精神的发展,解释人类对真理反映的历史、真理被发现的历史以及人们的思想从黑暗和偏见中逐渐获得解放的历史。[5]在通识教育中,用科学史的素材来阐释科学精神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通识教育中,科学史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价值。这是因为创造科学发展历史的主体是人,科学史的特点是人物交会、大师会聚、群星闪烁,这些人物为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人都是有思想的,人文因素就包含其中,体现在能否正确对待自我、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不可能独立进行,他必然会涉及到社会传统、历史背景,会涉及政治与经济、宗教与文化等情况,凡是与科学发展有关的各种因素以及与人的思想有关的各种因素可能都会涉及到。所以说,作为一种认识真理的探究活动,科学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而且在这种探索自然、研究自然的过程中,科学不断丰富人们的思想,深化人们的观念,改变人们的传统,导致人们在认识方法论和自然观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科学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产物,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紧密联系的结晶,科学丰富的文化内涵无处不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它不仅是一部认识和探索史,也是一部思想和文化史,其人文价值教育意义巨大。

在通识教育中,科学史具有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桥梁的作用。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科学家对科学精神的形成有着个人的贡献,科学家的每一项创新成果也无不体现着科学精神。科学史同样也蕴涵着深刻的人文精神,科学家探索自然的情感、理智、意志,他们对所追求的理想、信念、价值的努力和奋斗,对追求真、善、美的渴望和理解,这些人文激情在科学发展的诸多层面上也都很好地得到了彰显。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人文精神往往和科学精神融为一体,实际上已成为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精神,成为科学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科学发展史上,爱因斯坦以其卓越的科学成就和深邃的人文思想,将科学和人文交叉与融合、交汇与融通就是一个范例。但是长期以来,科学与人文相分离的状况依然严重,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创新社会的健康发展。通识教育的一个要求就是要打破文理隔阂,培育全面发展的人。而科学史集中体现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通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它的基本功能是打破文理隔阂,特殊的学科性质使科学史能够成为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桥梁。社会肌体的健康发展既离不开科学也离不开人文,我们只有把科学与人文融为一体,才能达到我们人类社会创新的智慧顶点。

[1]关增建.通识教育背景下的科学史教育功能探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2,(2).

[2]吕增建.论力学史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J].力学与实践,2009,(6):95.

[3]王秀良.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校科学史教育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0,(5):32.

[4]萨顿.科学的生命[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50.

[5]萨顿.科学的生命[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8 -32.

(责任编辑 陈永康)

N09

A

1008-7257(2012)03-0114-03

2012-05-06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122400450439)

吕增建(1959-),男,河南中牟人,焦作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史、物理学史。

猜你喜欢

科学史通识人文
人文
科学史上十大革命性理论
——博弈论
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人文绍兴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科学有意思
——“科学史上的今天”10月号
“科学史上的今天”9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