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芒闪耀的红灯笼——谈《红灯笼的故事》

2012-08-15赵式坪

焦作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穆青红灯笼中学

赵式坪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52)

1.两个名字

《红灯笼的故事》的创作与完成,与两个名字密切相关,他们就是赵伊坪和姚雪垠。

《红灯笼的故事》所承载的传奇性色彩,使这个作品蒙上了一层特殊的浪漫和神秘。它以通常文学创作罕见的方式,演绎了一段文坛佳话,为历史和后人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的精神遗产。

首先就从《红灯笼的故事》作者说起。

赵伊坪,原名赵廉越,号石庵,生于1910年,河南郾城人。1925年经彭雪枫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河南、陕西、山东等省开展党领导的学运、农运和兵运工作。七七事变前来到山东,成功开展了对国民党聊城专员范筑先的统战工作,争取范筑先将军同我党共同抗战,开创了我党领导的鲁西北抗日根据地,为巩固和壮大鲁西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1939年3月5日,在与日军激战中,壮烈牺牲。

姚雪垠,原名姚冠三,河南邓县人,生于1910年10月,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著名小说家。他以一位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感,用毕生精力创作出一部恢弘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

赵伊坪与姚雪垠年龄相当,同为河南籍。一个是中共党员,另一个是进步作家,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豫东平原上的“小延安”

如果说《红灯笼的故事》与他们二人的名字紧密相关,那么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在河南大同中学这段特别的相遇,也是尤为重要的。没有大同中学这块土壤,没有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红灯笼的故事》这棵文学艺术的种子也是无法由胚芽而成为光芒耀眼的一朵奇葩。

大同中学建立于20世纪30年代初。1932年党派赵伊坪回河南工作,在敌人统治薄弱的坡边村万寿寺小学和私立杞县大同中学教书,此时大同中学开始筹建,大同中学校长王毅斋,杞县人,曾留学德国,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大同中学自建校之初就是在我党的支持协助下创办的,直到抗战爆发。学校聚集了许多共产党员和进步教师,梁雷、郭晓棠、傅弧侣、杨伯笙、王乐超等都是中共党员,还有许多党外进步人士,如左翼作家师陀、姚雪垠。当时的中共杞县特委就设在这所学校里。

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在那些风雨如晦的日子里,在四处弥漫着白色恐怖的形势下,赵伊坪、梁雷以教书为名,秘密开展党的地下工作。他们两个人分别担任大同中学的训育主任和教务主任,在校园内默默耕耘,教书育人,深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数十年后,当年大同中学的这些幼苗都变成一棵棵挺拔参天的大树,成为国家民族的栋梁。大同中学为我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干部,杰出的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比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作者,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再如,冯若泉,曾做过董必武副主席的秘书,后担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座落在辽阔豫东平原上的杞县大同中学,在一片黑暗的政治形势下,如同一粒革命的火种,又如同一盏抗日的明灯,在中原大地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芒,因此被人形象地誉为“小延安”。

大同中学不仅是我党在豫东地区的活动中心,也成为我党领导下的“左联”在河南省的发祥地。这里聚集了一批以师陀、姚雪垠为代表的左翼作家。

穆青这样回忆当年大同搏击中流的峥嵘岁月:“三十年代初期,正是我国国难深重,民不聊生的时候,在白色恐怖极其严酷的情况下,赵、梁两位老师受党组织派遣,来到大同中学,满怀爱国热情,传播革命思想,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在他们的领导下,当时的大同中学生机盎然,朝气蓬勃,充满了革命气氛,同学们风华正茂,激扬文字。在校内阅读进步书籍,唱革命歌曲,出墙报,办刊物。还经常走出校门,游行示威,深入群众宣传抗日。

“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我东北三省,为让师生勿忘国耻,立志收复失地,牢记肩负民族兴亡的重任,大同校园内的教室都使用东北地名来命名,如“乌苏里”、“哈尔滨”、“黑龙江”、“兴安岭”、“松花江”等。

大同中学澎湃着抗日的波涛,激荡着救亡的浪潮。我们仿佛听到中华儿女拯救民族危亡的呐喊和咆哮,又仿佛看到熊熊的烈焰正燃烧在这片土地上。

这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正是他们用热血和青春书写和描绘的,是赵伊坪及其战友们壮丽人生的写照。

3.故事的诞生

《红灯笼的故事》是一座里程碑,它永远耸立在大同师生人生奋斗的岁月里。

1983年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恢复大同中学,同时隆重纪念大同中学建校50周年。由于德高望众的王毅斋校长文革中长期受到迫害,已含冤辞世,虽未能参加盛会,然而他的冤案已经彻底平反。此时大同中学的光荣传统后继有人,前辈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他与那些为民族解放献身的大同先烈一起,一定会无比欣慰,含笑于九泉。

当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大同中学热血青年,饱经岁月的苍桑,穿过战火的浓烟,披荆斩棘,风尘仆仆,如今又从全国各地踏上位于豫东平原的这块土地,重聚大同中学昔日的校园,大家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姚雪垠此时感慨不已,写下《七律·大同中学感怀》三首,其中有这样的诗句“繁星深院传真理,斜月幽窗写短篇”。

这两行诗句所讲的就是《红灯笼的故事》的来历。

姚老深情优美的诗句,又把人们带回到当年那难以忘怀的时刻,那个斜月当空,繁星闪烁,四周一片漆黑的寂静深夜……

1936年底“双十二”事变发生。在这个历史的重要转折时期,赵伊坪决定离开大同中学,离开河南,奔赴山东抗日战场,建立爱国统一战线,开创抗日根据地,领导抗战武装斗争,投身到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的洪流里。

然而,大同中学对于一个属于自己灵魂一样的人物的即将离别,即使在当时困难重重的条件下,还进行了几项特别的活动。

一是在得知与师生们朝夕相处的赵老师准备踏上遥远的征程,几位师生特意到一家照相馆摄影留念,从而使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成为永恒的纪念。照片上共有六人,三位老师在前排坐着,身后是三位学生。这三个老师就是赵伊坪、梁雷、姚雪垠。二是在这天的深夜,师生们准备了烟和酒,还有花生米、牛肉,开了一个欢送会。

穆青在《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章里,回忆送别的情景:“我记得赵老师离开学校的时候,大概是1937年1月中旬,那时学校刚刚放寒假,我们邀集了几十位同学,会同姚雪垠、梁雷等老师,于赵老师离校的前一天晚上,举行了一个欢送会。”

接着写道:“就在这次会上,赵老师意味深长地给我们讲了一个《红灯笼的故事》,作为临别的赠言。”

这就是当年大同中学那个铭刻在师生记忆里的“繁星深夜”的送别会。

这就是《红灯笼的故事》的故事。

姚雪垠也来为赵伊坪送别,是送别会的参加者之一,并聆听了原汁原味的《红灯笼的故事》。

故事是那么动人,那么富有理性和思想,以至于被这位年轻的作家创作成同名短篇小说《红灯笼的故事》。

4.美丽的中华神话

这是一个洋溢着神奇、祥瑞、热情、浪漫气息的故事。

下面就是故事的梗概——

从前,当原野还停留在没有文字的时代,有一个较文明的部落,居住在一片青山绿水、土地异常肥沃的地方。他们勤劳智慧,逐步地发展了农业和畜牧,还创造了象形文字,铸造了青铜和铁器,从此就一代一代繁衍下来了。经过长期太平安逸的岁月,人们在懒散和保守中失去了进取精神,就逐渐被周围的部落欺凌和侵蚀。很多人战死了,很多人沦为了奴隶。一次又一次的退让和屈辱,使整个部落面临着灭亡的危险。这个部落的老酋长,在战乱和忧患中早已筋疲力尽,奄奄一息了。在又一次强敌入侵的时候,他把两个年幼的儿子唤到跟前,叮嘱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千万不要忘了为爸爸和部落复仇。孩子们问他:“我们长大成人后到哪里寻找爸爸?”他说:“到深山里去,在那里,在一棵高高的树枝上,每逢漆黑的夜里都有一盏血红的红灯笼,在为你们指引着方向……

这样,一年一年过去了,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两兄弟中的弟弟再也不能忍受被奴役的痛苦,便带领着一群挣脱了枷锁的奴隶,用鲜血在帽子上涂上一颗红星,逃出了敌人的樊笼。他们翻过一座又一座高山,踏过陷人的沼泽,在敌人不停的围剿和追击下,忍饥挨饿,百折不挠地向高挂着红灯笼的深山走去。不幸的是,正当他们快接近红灯笼的时候,一支毒箭却从背后射伤了英雄的弟弟,而发出这一支毒箭的射手正是他的哥哥。

这时,天地一片漆黑,远远地随风传来了老酋长仰天呼唤的悲声:“孩子们回来吧!千万不要再自相残杀了……”而在他身旁的那盏红灯笼,在黑夜里正闪烁着血红的光亮,它比人世间任何一样东西更美丽,更鲜艳!

送别会上,讲故事的人饱含深情,娓娓道来;听故事的人聚精会神,心领神会。

不难看出,故事蕴涵哲理,与现实联系的如此紧密,因此,具有无穷的思想魅力和无比巨大的感召力。

讲述者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创造了这个讴歌祖国,讴歌中国共产党,象征党的光辉与伟大,象征祖国前途光明美好的美丽神话。

穆青深情地回忆说:“全场被感动得鸦雀无声,……最后不知是谁小声哼起了《国际歌》,接着大家便一齐唱起来。就在这曲歌声中,我们度过了一个终身难忘的寒夜。”

这个故事的象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创造性地运用历史传说,热情歌颂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武装力量,历尽坎坷,艰苦卓绝的奋斗和追求,预示了古老文明的中华民族必将实现复兴。

就在这“繁星深夜”送别会后,一直到“七·七芦沟桥事件”爆发之前的几个月的时间里,一批批大同中学的师生,在红灯笼的光辉照耀下,都先后告别了这所学校,告别了书桌和讲台,他们有的奔赴延安,有的开赴山西抗日前线,有的加入了八路军,其余的也都在当地参加了地方抗日武装力量。

姚雪垠此后又在多个场合,给许多人讲过这个故事。作为一个作家,他又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写成了同名短篇小说——《红灯笼的故事》,后来又作为独立的一章编入《姚雪垠书系》。

优秀的文学艺术是不分国界的。早在1939年,《红灯笼的故事》就被译成了俄文。她不仅极大地鼓舞了我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的信心,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环境中,受到苏联人民的欢迎和喜爱,给国际反法西斯人民的英勇奋斗增添了力量。

5.红灯闪耀在复兴的征程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一周年。此时此刻,我们重温《红灯笼的故事》,仍然会感受它思想底蕴的深厚与广大。这一作品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依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芒。它仿佛是一个源泉,用它智慧的清流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使我们从中汲取必胜的信心和无尽的力量。

此时此刻,我们深刻感受到,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代人或几代人可以轻易办到的。实现这个人类历史的宏伟工程,只有通过全体炎黄子孙的不懈奋斗,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实现无数仁人志士终身奋斗的崇高理想。

让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在闪烁着红灯的复兴之路上同心同德,万众一心,创造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的未来。

[1]姚雪垠.姚雪垠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2]穆青.穆青散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师陀.果园城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穆青红灯笼中学
在潮湿的雨季,邂逅温暖的你
在潮湿的雨季,邂逅温暖的你
在多解中学创新
童年的红灯笼
红灯笼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我愿输你我这一生
我愿输你我这一生
大红灯笼高高挂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