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刊后审读 提升办刊质量——以《湖北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为例
2012-08-15江河
江河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北 襄阳 441053)
做好刊后审读 提升办刊质量
——以《湖北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为例
江河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北 襄阳 441053)
以《湖北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为例,对刊后审读的过程安排、审读形式作了说明,认为主题审读对提升编辑的业务水平,提高刊物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刊后审读;主题审读;审读形式
在科技期刊的多种审读方法中[1],刊后内部审读(以下称刊后审读)无疑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对于它的意义已有不少论者作了充分的阐释[2]。笔者所在的《湖北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从2006年开始,坚持刊后审读制度,现将我们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1 时间安排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为月刊(人文社科8期,自然科学4期),出版周期相对于季刊、双月刊要短。审稿周期短和内容时效性高是优势,但编辑的工作任务比较重。尽管如此,为提升办刊质量,仍坚持审读制度。具体来说,一般每2期举行1次刊后审读,1年举行5~6次。
2 过程安排
2.1 制订审读计划
每年年终制订详细的审读计划,包括审读的时间、形式、主题等,审读的主题应事先征求编辑们的意见,选取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普遍关心却又心存疑惑的问题。在本编辑部,从题名、摘要、各级标题的锤炼,到关键词的提取、参考文献著录项的完备,图表的规范、美观等,都曾经作为编辑部审读的主题。
2.2 审读准备
本编辑部刊后审读实行责任编辑负责制,责任编辑即为该次审读的主持人。主持人需至少提前一周告知其他编辑本次审读的主要内容和主题,以便编辑们提前审读,作好准备,将自己在审读中发现的问题和日常工作中拿不准的问题,一并提交到审读会上进行交流讨论。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主持人还需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包括规范、标准、论文、专业书籍等,以便在审读会上共同学习,并结合具体范例举一反三。
2.3 审读过程
审读一般包括刊物内容审读和专题审读两部分。长期的审读实践告诉我们,如果审读重心仅仅放在1~2期刊物的语句、格式上,虽然也可以发现不少工作疏漏,但也可能使审读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之嫌。“审读的最终目的是为办好科技期刊指出方向,决不能用‘造好句’的目的所取代。”[3]所以,我们尽量在对期刊内容进行审读的同时,确定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使审读有个明确的方向。实践证明:专题审读对提高编辑业务水平,增强问题意识有实实在在的帮助。
2.4 审读反馈
审读会后,由主持人撰写审读报告,提交编辑部负责人,通报全体编辑。如本刊2012年第一次审读报告包括时间、内容、方式、问题、总结五个部分,最后总结部分为:①本次审读还讨论了图注格式规范问题,确定了美观的图注格式,图注格式以版式美观、不会产生歧义为宗旨;②经大家讨论确定:参考文献中著录项“第X版”应统一格式为“X版”;③部分文章参考文献存在规范问题,当遇无法合理解决时,可以采用随文脚注形式处理,个别文章的随文脚注可以处理成参考文献;④部分文章标题的拟定值得学习和借鉴,如2011年第12期《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状况的调查研究》一文,内文标题具有结构美、对仗美,朗朗上口等等;⑤建议今后采取专项内容审读,将审读进一步深化;确定了今后的审读内容选题。报告总结涉及图注、参考文献著录项、标题、审读选题等各个方面。本编辑部制订了《编辑工作考核细则》,将编辑工作的“德、能、勤、绩”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考核,每次审读会的报告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3 审读形式
实行四个结合的审读形式,即主题式与勘误式相结合、内部与外部相结合、自审与交叉审相结合、刊前与刊后相结合。
3.1 主题式与勘误式相结合
主题式审读就是每次审读会有一个明确的主题,避免出现审读的随意性、表面性,将审读进入到提高刊物质量的深层次。主题既可以是有关期刊标准化规范化的专项审读[4],也可以是有关如何约稿、组稿,提高稿源质量等问题。本编辑部就开展过“如何约稿”、“专家库建设”、“特色栏目的设计与改进”、“标题”、“关键词”、“参考文献”、“图表编排”、“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等主题审读,而且一个主题可以延续讨论多次,直至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了共同、深入的认识,从而提高每位编辑的业务能力。勘误式审读就是对具体刊物的政治、学术、编校、印刷等各方面查找问题、勘误纠错,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不犯同样错误,降低刊物的差错率,提高刊物的质量。
3.2 内部与外部相结合
外部审读既指由国家、省(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编辑学会或相关部门组织的审读,也指编辑部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审读。前者更多的是从刊物外部形式进行审读,而且周期比较长;后者由于编辑部外部专家都只能从自己专业领域提出审读意见,很难从内容到形式全方位地开展审读;加上审读周期、经费等的限制,决定了外部审读只能作为内部审读的辅助和补充。一般说来,涉及到一些仅凭编辑部内部无法开展的审读内容,才必须请外部专家审读,比如为提高英文部分质量,请相关英语专业老师来审读;为提高各专业栏目质量,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审读等等。
3.3 自审与交叉审相结合
自审更多的是在印前阶段,即三审一校及付印前的校红阶段,由于各位编辑对自己处理的稿件从修改到编校的整个流程更熟悉,所以自审更能发现之前的错误是否已被修正。而在刊后审读阶段我们一般采用交叉审读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克服多次审读后产生的疲劳感,另一方面换一个角度、换一双眼睛更容易发现问题。
3.4 刊前与刊后审读相结合
审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刊物的质量,但刊前审读属“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刊后审读属于“事后诸葛亮”。不能说哪个更重要,只能说各有侧重。也就是刊前审读着眼于补遗,刊后审读着眼于提高;刊前审读着眼于当前,刊后审读着眼于将来。
4 结语
通过刊后审读,编辑们明确了标准,熟悉了规范,特别是青年编辑的业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刊物的差错率下降,编辑质量有了提高;明确了审读的目的,更重要的在于提高了刊发论文本身的质量。
[1] 陈静,欧阳晓黎,邢运凯.学术期刊出版后的审读[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6):55-56.
[2] 陈朝晖.出版后内部审读——科技期刊质量保证的一种重要方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1): 155-158.
[3] 郭晓刚,许昌淦.从审读活动中看中国科技期刊的现状与要务[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746-748.
[4] 杨祖彬.期刊标准化规范化专项审读设想[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8,9(2):77-79.
G232
A
1673-0143(2012)04-0237-02
2012-06-10
江 河(1972—),男,编辑,研究方向:期刊编辑学。
(责任编辑:强士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