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优质稿源与质量建设
2012-08-15刘杨铭吴海平
万 美,刘杨铭,赵 珣,吴海平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杂志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9)
科技期刊优质稿源与质量建设
万 美,刘杨铭,赵 珣,吴海平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杂志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9)
探析科技期刊优质稿源与质量建设。从科技期刊学术交流与质量建设,稿件质量与科技期刊质量建设,学术不端行为对科技期刊质量建设的影响,学科发展水平与科技期刊质量建设四个方面说明科技期刊优质稿源与优质期刊的必然联系。分析发现,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最实质性的内容是吸引优质稿源,这是切实促进科技期刊质量建设的根本。科技期刊应争取优质稿源,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学术质量,促进科技期刊的质量建设。
科技期刊;优质稿源;学术质量
在科技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中,主要采取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其中优质稿源的占有率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揭示影响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核心问题对学术期刊而言具有现实意义[1]。尽可能地遴选优质稿件,应从学术交流能力、学术规范建设和学科发展水平着手,优质稿源是目前影响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核心要素,它直接影响到科技期刊的质量建设。
1 科技期刊学术交流与科技期刊质量建设
科技期刊学术交流方式是期刊学术质量建设的一个客观背景。目前,科研的环境正逐步走向数字化、网络化,科技期刊学术交流方式也因此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这种学术交流方式的转变对科技期刊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要求科技期刊能够真正融入科研、服务科研。
1.1 学术交流的新特点
通过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专家问卷调查显示,95.8%的学科专家通过电子文献(期刊、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报告、会议论文)获取科研资料,阅读纸质文献的比例仅占48.5%。通过网络开放资源(WWW开放资源、学科专业群、学术社区)虽然不是公共渠道提供的正式资源,但对于科研人员而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手段,53.6%的人会通过网络开放资源来获取科研信息。
科技期刊是科研人员传统思维中最“正式”的信息交流渠道,但科技期刊有其天然局限性,比如发表周期长、传播途径单一等。这使得科技期刊始终处于学术交流的末期。现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上各种开放信息资源数量剧增,比如开放获取科技期刊、会议报告、学科专家讲座等[2],这些资源大多已不按传统方式进行出版,很容易融入到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中,因此对科研人员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各种不同类型信息资源构成了当前学术交流体系的主体,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惠共享的多元化学术交流模式已成为学术交流的未来发展趋势[3]。
1.2 科技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参与度提升
科技期刊参与学术交流主要体现在把握学科前沿、提升编辑素质、优化稿源结构等方面。策划组稿以及基金论文比是从不同侧面对优质稿源的反映,2010-2011年,本刊编辑部组织优质稿源成效显著,综合评价指标逐年增长,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期刊编辑部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主动把握学科前沿并加强组织策划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提升科技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参与度是促进科技期刊质量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1)准确把握学科前沿是科技期刊质量建设的重要基础。每年年底制订报道计划,紧跟学科前沿热点,编辑人员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查阅本领域的最新文献,通过各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学术研讨会,走进科研一线,与科研人员直接开展交流。“走进科研一线”的交流方式能及时获取最新的科研动向,准确了解读者和作者的需求,是科技期刊参与学术交流、把握学科前沿的有效方式。
2)积极参加各种学术讲座、专业培训、专业委员会召开的学术会议,不仅有效提升了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的专业素质,而且也凸显科技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3)加强优质论文的组稿策划。优质的原创性科研论文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线,也是同行期刊之间相互竞争的焦点。从稿源数量来看,本刊近3年收稿量呈现稳定的增长态势。2009年来稿量785篇,2010年为917篇,2011年1 020篇。进一步分析稿源结构显示约稿量和基金论文量均呈上升趋势。策划组稿是获取优质稿源的一个重要渠道。虽然同行期刊之间竞争激烈,约稿难度加大,但从整体效果看,本刊的基金论文量在持续增长,2009年基金论文为69篇,2010年为76篇,2011年为89篇。
基金论文是衡量科技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近3年的数据显示,本刊基金论文所占比例整体上呈现平稳增长。目前本刊论文主体仍然是国内论文,有少量的国内与国外的联合论文,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1.3 科研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对科技期刊而言,争取优质稿源尤其应注重控制论文的审稿周期和发表周期。
1)加快出版频率,增加信息容量。
编辑部审稿周期及发表周期的控制,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科技期刊对学术交流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科研成果的传播速度很大程度上受论文审稿周期和发表周期的影响。科研人员希望研究成果能够尽早发表,获得与同行交流的机会。因此,审稿周期和发表周期是影响作者选择投稿期刊的重要因素之一[4]。2009年本刊开通了在线投稿、审稿系统,切实有效地缩短了论文的审稿周期和发表周期。特别对于有原创价值的科研论文,确立首发权意义重大。因此,编辑部开通了绿色通道,在现有的审稿机制和出版流程中,本编辑部对原创科研论文的首发权给予足够重视,使优质论文尽早发表,更好地满足科研交流的需求。
2)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学术质量。
通过各专业委员会,了解各学科最新动态,最大限度地对学科资源优势有效利用,向各专业委员会专家、学科带头人约稿组稿,以他们的专业引领性来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2 稿件质量与科技期刊质量建设
科技期刊目前普遍面临学术不端行为,如何对其采取防范措施对科技期刊质量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2.1 审稿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
稿件评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评审质量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完善的审稿标准、严格执行同行评议只是一个基础,稿源仍是科技期刊面临的核心问题。提升专家审稿质量,也需要稿源的整体质量有所提升,这样才能保证同行评议在具体操作中更加切实可行。同时,学科专家自身对本学科学术质量的心理认可度不足,也会影响到科技期刊的论文审稿效果[5]。学科专家的认可度与科技期刊本身的学术质量建设是一个共生态的过程。克服对国内本专业科技期刊的心理认可不足,一方面期刊编辑部应加强对各学科专家的引导并且敢于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则有赖于我国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整体提升。
2.1.1 采用科学的评审方式 稿件评审是保证论文质量、提高期刊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科研成果的评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因此引入审稿专家进行同行评议是目前比较科学、通行的审稿方式。调查显示,国内科技期刊已有98.4%的编辑部采用了同行评议的审稿方式[6],这一举措充分保证了科技期刊审稿流程的科学严谨。
2.1.2 重视并完善审稿标准 科技期刊必须建立一套适合其自身的质量评价体系,明确定义论文的审查要素和审查标准,并将这一系列的标准完整如实地告之审稿人,才能保证稿件在审核过程中有据可依、客观公正。更有效地控制同行评议的审稿质量。
2.1.3 专家审稿质量评价 通过从学科专家角度对审稿情况进行的调查,显示学科专家对审稿的认识和执行并不完全一致,其中的主要矛盾源于稿源本身质量。大专院校的审稿专家审稿较规范,科研院所的审稿专家较重视现场调查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会权衡作者的实际工作环境。所以编辑部出具一份客观、全面的专业审稿单,专家可较理性地按审稿单要求,客观、公正地评价稿件在同类稿件中的质量和科技含量。
2.2 审稿专家库的建立与维护
科技期刊建立的专家资源是科技质量建设的重要保障。同行评议、策划组稿都离不开学科专家的参与。因此,邀请更多的学科专家担任期刊审稿工作,尤其是开拓海外专家资源是提升科技期刊质量的必要举措。特别是对于英文期刊,重视并吸纳海外专家,采取国际化的办刊手段更是不可或缺的。
扩大审稿专家库规模,重视审稿专家库的建立与维护,随着交叉学科稿件的增多,本刊近年来持续扩大审稿专家规模。一篇交叉学科的稿件至少需要2~3名专家的专业评价才能较客观反映稿件的学术质量,如“某市2007—2011年的手足口病疫情分析”,首先需要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专家对稿件进行评价;如稿件中用到统计学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还需要请卫生统计的专家对稿件进行审稿;如稿件资料来源自网络直报的数据,还要请疫情网络直报的专家再审核一下数据。所以,吸纳各学科专家审稿是办好科技期刊的重要举措。
3 学术不端行为与科技期刊质量建设
近几年,随着论文数量的急剧增多,在科研成果发表阶段的学术不端行为也在不断增加,这无疑给科技期刊的质量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7]。
3.1 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
据S.Morris报道[8],在论文发表阶段,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一般包括:抄袭剽窃、故意隐匿重要参考文献、一稿多投、署名不当、虚假数据、引文标注不合理、同一科技成果重复发表、请人代笔撰写论文等。
目前,编辑部遇到较多的现象是一稿多投和同一成果重复发表。一稿多投是在同一时间内将同一论文投给两家或两家以上的期刊,从而增加发表概率。这种行为多数是因为面临发表的时间压力。编辑部目前一般会在投稿时明确要求作者承诺未将稿件一稿多投,从而防范这种学术不端现象。同一学术成果重复发表则是非常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作者将论文稍作修改,核心内容不变,再次投稿,无疑增加了审稿人鉴别处理的难度。不仅妨碍了科技期刊的正常出版,也浪费了有限的科研资源。
3.2 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影响
学术不端行为是一种社会现象,科研人员道德失范的诱因主要是现实的利益诱惑、业绩至上主义和社会期望值过高[9]。科技期刊学科专家认为论文发表中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原因主要在于“科研评价体系导向存在问题”、“学术道德教育缺失,作者意识欠缺”、“学术不端行为惩戒机制不健全”,尤以“科研评价体系导向存在问题”最为突出。
学术不端行为的社会影响极其恶劣,不仅破坏了学术规则、败坏了学术风气,也玷污了学术界的神圣地位。特别是对科技期刊,刊登涉嫌学术不端的文章不仅有损科技期刊的声誉,也会对科技期刊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面对学术不端行为,科技期刊有责任有义务加强引导、正确防范,与各方紧密合作,共同维护一个纯净的学术出版环境。
3.3 防范对策与建议
目前,面对科技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编辑部建立了惩戒制度。一般多采用撤稿、列入黑名单、口头或书面警告,一般不进行公开处理,这些措施对作者会形成一定的约束,但明显力度不足,难以对科研工作者带来真正的触动。“预防”远胜于“抓捕”,只有通过全面的教育使科研人员逐步对学术不端行为形成正确的认识,明确科研道德底线,在科技论文发表过程中才能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
4 学科发展水平与科技期刊质量建设
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与学科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学科发展水平较高,则该领域内科技期刊的办刊基础相对较好,对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建设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大部分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并不能与所在学科的发展水平保持同步,在很多优势学科领域,其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往往滞后于学科本身的发展水平[10]。
1)学科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引领科技期刊发展迅速。学科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促进相关领域的科技期刊迅速发展。近几年国家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对科研人才的重视不断提高,湖北省公共卫生各专业学科的科研水平已进入国家前列,各专业论文的数量也逐渐递增,稿源的递增也与各病种的发病时间、高流行季节有关,高流行季一过,相应论文的投稿量马上会增加。
结合今年世界卫生日主题“老龄化与健康”,“中国科协健康管理在线学术论坛——慢性病与健康管理”活动,引导慢性病防治专业人员撰写膳食、身体活动、吸烟、饮酒、心理状态对慢性病发生和影响的论文;向慢性病防治专家约稿我国慢性病综合防治措施的论文。向专业人员组稿约稿,可以有的放矢地刊登目前人们关心的问题,对专业技术人员也起到了启迪思路的作用,通过这个学术交流平台,既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水平,也引领了科技期刊的专业含金量。
2)科技期刊发展滞后于学科发展。期刊的学术质量会受学科发展水平的影响,但基于不同的定位和办刊模式,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对学科发展水平的依赖程度也各有不同。对于立足国内、面向国内市场的科技期刊,其学术质量的基础是该学科的发展水平,超越学科发展将面临稿源不足、难以维系的困境。例如医学类期刊,尽管数量众多,但由于国内该学科的研究水平与国际医学研究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因此进入国际视野的期刊还相对较少。采取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办刊模式的科技期刊,其学术质量的基础也是该学科的发展水平。近年来,国内一流稿件流失,学术导向导致优质稿件优选SCI,各单位对SCI期刊发表论文的各种奖励政策也为这种行为日益升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1]。为了追求在高影响因子科技期刊发表论文,专业人员投稿首选国外高影响力期刊,使大量优质稿件缺失,造成优质稿件外流。国内科技期刊无法获得优秀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难以提高。这类科技期刊的发展基本上滞后于本专业学科的发展水平。
5 吸引优质稿源,促进科技期刊质量建设
目前仅仅依靠作者自由投稿无法满足提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要求,应由主管、主办、编辑部多部门联合,确定期刊定位,确立内容特色,进行结构调整,优化期刊报道内容,积极组稿约稿;依靠专家资源,坚持专家办刊,利用他们的学科优势捕捉学科前沿动态,发挥学科专家的学术声望作用,与各学科专家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密切关注学科发展的热点和潜在生长点,争取获得专业学科的首发权;科技期刊编委多元化,积极聘请活跃在学科一线的年轻编委,为科技期刊组稿、撰稿,制订行之有效的竞争措施,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争取优质稿源,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学术质量,促进科技期刊的质量建设。
[1] 袁桂清.论科技期刊选题策划的意义与方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180-183.
[2] 刘莹.科技学术期刊应加大科技信息含量[J].编辑学报,2012,24(1):52-54.
[3] 丁海珈,卢小宾,马明敏.数字复合出版工程在科技期刊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编辑学报,2012,24(1): 75-77.
[4] 陈竹.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发展思路[C]//第11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暨科技期刊主体化出版模式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7-20.
[5] 咸增强.科技稿件退修研究的回顾与评析[J].编辑学报,2011,6:16-19.
[6] 刘杨,朱冰梅.医学期刊选题策划中引入循证理念的思考与尝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 315-319.
[7] 戴利华.国外科技期刊发展环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18-134.
[8] Morris S.Mappingthejournalpublishinglandscape[J].LearnedPublishing,2007,20(4):299-308.
[9] 山崎茂明.科学家的不端行为:捏造·篡改·剽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6-48.
[10]游苏宁.应重视科技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J].编辑学报,2008,20(6):42-44.
[11]游苏宁.中国科技期刊的追求和出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390-391.
G237.5
A
1673-0143(2012)04-0199-04
2012-05-25
万 美(1968—),女,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信息、医学编辑学。
(责任编辑:陈 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