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策划和组稿力度着力解决期刊同质化问题
2012-08-15熊远培
熊远培
(军事经济学院襄阳士官学校学报编辑部,湖北 襄阳 441118)
加大策划和组稿力度着力解决期刊同质化问题
熊远培
(军事经济学院襄阳士官学校学报编辑部,湖北 襄阳 441118)
针对我国高校学报、同一学科研究领域的专业期刊存在同质化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编辑要角色转换——变加工者为设计者、重心前移——变幕后编为前台导、服务到位——变重作者为重读者等对策,旨在解决期刊同质化问题,促进期刊建设的发展与繁荣。
期刊;同质化;选题策划;组稿
期刊同质化是指办刊宗旨相同、栏目设置相近、刊文内容相似的同类期刊。当前,有些期刊发行量少、影响力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同质化问题严重,刊物特色不鲜明,究其根源就是期刊编辑部没有认识到选题策划和组稿的重要性,单纯依靠自由来稿,期刊编辑为人作嫁钻进了“为编辑而编辑”的象牙塔,在稿源有限时只能麻袋做龙袍,期刊导向不明,作者盲目跟风。同质化期刊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有的必将因失去受众而退出市场。要从根本上解决期刊同质化问题,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实现新发展新跨越,期刊编辑必须转换角色、重心前移、服务到位,把握期刊特色、栏目特点,有创意地策划选题,有计划地进行组稿。
1 期刊同质化产生的原因
目前,我国高校学报、同一学科研究领域的专业期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同质化的问题。期刊同质化从表象上来看,他们都拥有一个巨大的市场,拥有一个巨大的受众群。殊不知众人分一个蛋糕,各刊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十分有限。有的期刊只有与他刊去争夺作者的份,根本不能到市场上去竞争。据了解有的学报每期发行量不足千份,有的专业期刊印数与作者数基本相同。期刊同质化问题必然会导致对同一问题的重复研究,造成研究上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使期刊不是为读者服务而是为作者服务,因而,违背办刊的初衷,失去办刊的意义。期刊同质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为人作嫁者钻进象牙塔
象牙塔,是法国19世纪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批评同时代消极浪漫主义诗人维尼的话。后来就成了批评一切“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家超脱社会现实的个人主义幻想的艺术小天地的雅谑。在期刊编辑活动中,有的编辑认为:自己既不写什么,也不能在未来的学术文章上署自己的姓名,只是通过对他人已完成的作品进行挑选,从形式上给予修饰的“文字匠”[1];自己处于一个为人作嫁的角色,是一位将研究成果公诸于众的无名英雄。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忽视了编辑具有对传播媒体进行缔构和对有关精神劳动成果进行组织的职能,没有把选题策划和组稿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内容,没能牵住期刊发展的牛鼻子,钻进了“为编辑而编辑”的象牙塔。依靠自由来稿“为编辑而编辑”这种超脱社会现实的个人主义幻想,把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推到极端的程度,不计根本目的,不念客观环境,不计整体效益的做法,只能让作者牵着编辑的牛鼻子转圈圈,导致顾此失彼,厚此薄彼,使所办刊物失去特色,缺少个性,成为业内人人可看,人人不愿看的同质化期刊。
1.2 稿源有限只能麻袋做龙袍
当前,全国高校学报和专业学术期刊好稿件充盈、用稿率约在10%以内的期刊不多,而且其稿源也面临与国际同类学术期刊竞争的严峻形势。大多数期刊不同程度地存在“等米下锅”的窘况。“等待”里面有许多未知的不确定的因素,“等待”也预示着被动和无奈。现在每年高校学报和专业学术期刊水准高的稿件最多产生几千篇,而我国的高校学报和专业学术期刊则需要稿件数万篇。由于期刊出版有周期限定,受出版规则的制约,稿源有限,编辑只好“矬子里拔将军”。众所周知,一块麻袋片,再内行的裁缝师也弄不出优秀东西来。俗话说:麻袋片做龙袍不是那块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诚然一个再有水平的编辑,要把一个没有思想性、没有创新点的文章加工成优秀作品是不可能的。稿源有限的窘况,必然导致稿源质量的低水平、期刊研究问题低层次的同质化。
1.3 缺乏导向,作者盲目地跟风
选题盲目跟风,无论对作者还是编者都是缺少自信的表现。发生盲目跟风的问题,一般都是前边有人搞出一些成功的选题,出刊后引起轰动、产生共鸣,于是后边跟着出了一大批同样选题的文章,使东施效颦的出版造成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浪费。作者为提高上稿率,追求新意,跟踪前沿问题进行研究是不可厚非的,但是盲目跟风势必带来重复研究的问题,重复研究势必导致研究内容的同质化。因此,作为编辑在选题策划上,面对热点问题必须保持应有的冷静,对具体问题要进行具体分析,积极探寻别人成功的因素,找到自己可以借鉴的地方,消化吸收别人的长处,依托市场酝酿、锤炼适合自己所办期刊的选题,给作者以正确引导。
2 解决期刊同质化问题的对策
选题是对期刊内容的预期设计与计划,它既包括选择题目,同时也包括主题、题材、体裁、内容和预期读者的选择。组稿则是为实现期刊策划和选题计划而开展的稿件组织工作。选题立意的高低可以反映期刊的境界水平。选题是对栏目的充实和完善,优秀的选题与优秀的栏目相得益彰。编辑通过期刊的选题,提炼、概括出读者的兴奋点和关注点,培养自己的眼光、水平,并以此挖掘出新的选题,能使期刊永葆活力。优秀的选题必须找到一流的作者才可能完成一流的论文。当前,有一些高校学报和专业期刊为了解决期刊同质化问题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有的注重吸纳基金论文,这确实为期刊增加了不少亮点,但基金论文是十分有限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
2.1 角色转换——变加工者为设计者
有学者认为:编辑活动的最终目的不是把文本现实加工为媒介现实,而是通过编辑主体的创造性劳动,对整个社会现实产生影响,维持文化的传承,推动文化的革新。这充分说明,编辑劳动的创造性不仅仅在于加工的创造性,而是体现在设计上的创造性。加工是单纯的技术活,设计是对全局工作的统揽和把握。在出版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期刊编辑必须从“为编辑而编辑”的象牙塔中走出来,转换角色,由原来单纯的稿件加工者,转变为期刊栏目的设计者和策划者。即设计的栏目要有新角度,与他刊相比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让读者觉得读了此刊就能比读同类期刊多长几分见识;在编排手法或装帧形式上与众不同,让人在刊海里一眼就能得到深刻印象,过目不忘,进而为其内容所吸引,产生订购欲望。前者注重内涵,后者注重外观,就如一大家闺秀,秀外慧中,让人心生向往。要做到这一点,期刊编辑要对市场进行认真调研,密切关注读者的阅读心理,钻研最新的文化信息,探索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能够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分析、预测周期时间里读者的阅读倾向和市场走势,进行缜密的设计和筹划,策划出引领读者,甚至引领市场、具有开拓性的栏目来。第四军医大学《医学争鸣》杂志(原学报)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该刊在更名之前与其他医学高校学报并无多大区别,发行量也不大(期发行量千份),但学报更名后,他们摒弃传统的论著栏目,精心设计了有思想性的名家论坛、启迪性的名品精读、前瞻性的特约评论、科学性的医海探秘、创新性的发明与发现、哲理性的法理与伦理、争鸣性的学术探讨、可读性的名人风采等特色栏目[2],并严格按照栏目要求进行选题策划,其编辑角色的转换,提升了杂志的品位,得到了业内读者普遍的认可。目前,《医学争鸣》年发行量达14万册。
2.2 重心前移——变幕后编为前台导
社会舆论常常将编辑称为“为人作嫁的无名英雄、优秀作品的助产士”,这主要是受到编辑“工匠”角色的影响。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深入贯彻,文化产品在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综合国力竞争中作用的日臻显现,期刊编辑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更加重大。作为承担着出版工作中心环节重任的编辑人员,要解决稿源不足只能麻袋做龙袍和期刊导向不明作者盲目跟风而导致的期刊同质化问题,工作重心必须前移,变幕后编为前台导。一是搞好选题策划。就是要敢于选择别人尚未系统研究或虽有研究但尚无确定的成果的课题;要善于独辟蹊径,选择某些多学科交叉的边缘课题;要注意选择科学研究中有争议的课题,力争给作者的选题是最佳的。二是加强组稿力度。充分考虑作者知识储备、研究能力、专长兴趣,选择合适的作者;加强与作者的沟通,把握研究进度,加强业务指导,实现自己的编辑意图,完成编辑计划。任何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编辑对作品内在价值的认同,对作品走向市场后将引起的反响的准确把握,对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哪怕再好的选题也极有可能湮没在浩淼的刊海里。可以说,期刊一方面是体现作者思想情感,另一方面是体现编辑精神追求、学识和见识。在期刊出版过程中,作者更多的是自我思想感情的表达,而编辑则要在作品与读者之间找到契合点。因此,对于今天的编辑而言,必须走出去变幕后编为前台导,不能闭门修车,应开门造车。笔者曾到过广州军区政治部《政治指导员》杂志社学习取经,他们的很多选题都是由编辑确定后交给作者,作者完成到一定程度后,编者对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指导,共同完成修订工作。该刊有许多亮点,非常受部队基层政工干部的欢迎,年发行量逾百万,这与他们变幕后编为前台导不无关系,其做法值得高校学报和同一学科研究领域的专业期刊编辑仿效。
2.3 服务到位——变重作者为重读者
众所周知,期刊没有了服务的对象,就将失去生存的价值;期刊服务面过窄,就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作为一种文化活动的期刊编辑活动必须面对社会现实,并服务于现实。因此,高校学报和专业学术期刊编辑,在构思刊物的内容、决定稿件的取舍和确定期刊的选题中,必须体现出自己敏锐的思想性,思维和目光必须始终瞄准科学研究的最前沿,思维的脉络始终要与时代的发展脉搏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编辑出版是面向读者大众的,读者群体是编辑活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编辑必须时时刻刻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需,认真研究和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心理、阅读需求和兴趣、阅读动机和倾向、阅读水平和能力等,在编辑活动中,正确处理好读者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不要把期刊办成少数作者的“后花园”。要始终牢记作为文化信息传播者所肩负的首要职责和任务。办刊要为社会进步、为科技发展、为生产力转化作贡献,而不为眼前的利益所累,局部利益应服从全局利益。要坚持发展成果由读者共享的理念,把期刊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广大读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效益上[3]。既要将期刊办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完美结合的“双效”期刊,更要将期刊办成读者和作者都喜爱的“双爱”期刊。
[1] 迟玉华.多重视角中的编辑观和编辑概念[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3):102-106.
[2] 袁天峰,王睿,吴涛,等.展宏图 立新功 创辉煌[J].医学争鸣,2011,特刊:46.
[3] 熊远培.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科技期刊建设创新发展的思考[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27(5):47-49.
G237.5
A
1673-0143(2012)04-0130-03
2012-05-12
熊远培(1965—),男,副编审,研究方向:期刊编辑学。
(责任编辑:强士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