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中亚社会的多种文化力量消长与汉语言文化传播

2012-08-15格桑央京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中亚地区中亚伊斯兰

格桑央京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现代中亚社会的多种文化力量消长与汉语言文化传播

格桑央京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中亚位于欧亚大陆中部,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文化交流的要冲。民族迁徙,文化变异,多种政治力量冲突,多种文化融合,使中亚在历史上形成独特的政治文化。苏联解体,五国独立,是中亚历史上又一次巨变。全球各种文化力量在中亚展开角逐,这不仅影响着中亚各国,也关系到中国。

现代中亚社会;多种文化力量;消长;汉语传播;中国因素

一、引言

中亚是人类历史上许多民族和不同文化的集散地,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中转站。在对中亚社会发展变迁研究时,我们注意到中亚社会的发展是多种民族和不同文化长期接触、冲突、交流、融合和沉淀的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苏联解体,更凸显出了这一交流的主题。在历史上,不论是古老沉稳的中华文化,还是外向易动的西方文化,虔诚质朴的伊斯兰文化和东西结合的俄罗斯文化,都曾在这里此消彼长,各领风骚。对诸文化消长态势的研究,既是从一崭新的层面,更好地理解中亚的发展历程,也为预测中亚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文化线索的历史依据。

中国乃中亚社会之邻邦,其文化曾几度泽被中亚。中国文化远及中亚,对其社会发展演进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曾把中国和中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早在中国西汉时期,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历经10余年的磨难,到达今天的中亚地区。公元前119年,张骞被汉武帝拜为中郎将,率300人再度出使西域。张骞到达乌孙后又派副使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安息(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境内)等地,这些国家都派使者同汉朝使节一道来汉朝答谢。中国与中亚开始建立直接的联系,连接欧亚闻名的“丝绸之路”由此走向了繁荣。公元前65年,西汉在西域设立都护府,使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更加顺畅,中亚的苜蓿、葡萄、石榴等植物和良马等珍禽异兽以及佛教文化等相继传到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而中国也向中亚传去了大量的金属工具、丝织品和铸铁、凿井等技术。

据中国史书记载,当时西域各国派往中原的使者相望于道,中亚与中国有了十分密切的商业贸易关系,成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桥梁。隋唐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关系更为密切,唐朝曾一度控制中亚地区,并设置都护府,据《资治通鉴》记载“置都督府八,州七十六,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并隶安息都护府”。唐朝在中亚驻军,保证了丝绸古道的贯通,中亚的商路因此十分繁华,中国通过中亚与西亚、欧洲通商、通使。唐朝因此被公认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这一时期,中国的造纸、陶瓷制造技术传入了中亚。元明清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依然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中国元朝重新确定了对中亚的政治隶属关系;明朝与中亚帖木儿王朝的贸易活动十分活跃;清朝时期,中亚地区的许多地方与清朝确立了臣属关系。直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陷入了内忧外患而自顾不暇,俄罗斯帝国将中亚据为己有,自此中国文化几乎再也没有机会和力量到达这里。

20世纪末,苏联解体,让封闭已久的中亚国家的对外大门打开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间隔近200年后的中国文化再次有了与中亚直接进行交流的机会。尽管阻力重重,但是可以预见,来自中国的影响力将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化力量。中亚作为中国的西邻,双方有3000公里长的边界线,是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主要陆路通道。在这一地区中国曾创造了“西渐”辉煌胜景,也由于“国力不昌”一度淡出中亚,目前,中国文化及其引导的社会的发展正处在由“破”(清末以来)而“立”(可预见的未来繁荣期)的关键时期,而且我们自信地认为中国文化外渐的强大力量正在日渐显露出来,从目前的情况看,当然还无法同西方文化及其引导的社会力量相提并论,但无论如何都可以看出它正在向正常发展轨道上迈进。因此发展同中亚各国的友好关系,为中国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传播做准备,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了解中亚、研究中亚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二、多种文化力量在现代中亚社会中的角逐

中亚位于欧亚大陆中部,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文化交流的要冲。民族迁徙,文化变异,多种政治力量冲突,多种文化融合,使中亚在历史上形成独特的政治文化。苏联解体,五国独立,是中亚历史上又一次巨变。全球各种文化力量在中亚展开角逐,这不仅影响着中亚各国,也关系到中国。中亚是一个典型的多元文化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多种文化在这里生存、发展、冲突,不同文化在不同时期成为主导文化。

1.伊斯兰教文化力量——填补宗教真空,激发文化情结

伊斯兰教传入中亚地区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伊斯兰教的影响尽管在苏联时期已大大淡化,但中亚当地民族中众多民众心理上仍然认同于穆斯林。伊斯兰教不仅作为一制度,而且还作为一种传统、一种理念、一种生存方式和一种情感联系,渗透到了广大中亚穆斯林的血肉之中。苏联解体,中亚各国摆脱了俄罗斯的长期控制,伊斯兰教在中亚深厚的历史积淀所孕育的巨大社会潜能便以火山爆发之势迸发了出来。

此外,外部因素促成了中亚伊斯兰复兴。20世纪60年代以来,被富国强兵的民族主义排挤到政治和社会边缘的伊斯兰主义再次复苏。70年代末,伴随着伊朗伊斯兰革命的爆发伊斯兰教正式走向复兴的道路。西亚的伊斯兰国家利用宗教向新独立的中亚国家扩充影响。伊朗凭借的是“世界伊斯兰中心”地位和“石油美元”,土耳其则利用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和伊斯兰现代主义,积极向中亚进军。在外部伊斯兰世界中,对中亚伊斯兰施加最积极影响的国家当属伊朗、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

(1)伊朗与土库曼斯坦接壤,是中亚各国联系外部世界的主要通道之一。伊朗境内有数量可观的土库曼人。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以后,霍梅尼一直公开申明:“要努力改变苏联境内的穆斯林信仰”。苏联的解体在伊朗看来是真主赐予的良好机遇。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伊斯兰“革命输出”最好的途径是经济、文化,而非强行输出暴力。在同中亚达成多项经济援助与共同开发计划的同时,伊朗还拨出巨款,帮助中亚修建清真寺,并赠送大量《古兰经》。

(2)土耳其。土耳其凭借在语言、宗教、文化方面与中亚的深厚渊源,并利用其有利的地缘优势,拉近与中亚国家的关系。土耳其通过在中亚投资修建卫星转播系统,招收中亚穆斯林留学生等一系列手段在中亚推行 “大突厥意识”和伊斯兰现代主义战略。

(3)沙特阿拉伯。以正统伊斯兰主义自居的沙特阿拉伯一直梦寐以求地希望中亚回到伊斯兰世界中。苏联的解体为其提供了追求彻底改变中亚人思想意识的机遇。沙特阿拉伯从援助、宣传、教育各方面加大对中亚的投入,援建了大量清真寺、经学院、印刷厂,在中亚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90年代初,中亚国家出现的伊斯兰复兴,从表面上看是一种宗教回归运动,其内涵则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复兴。民族知识分子由民族独立激发的对本民族历史文化所产生的浓厚兴趣,促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通过复兴宗教文化的重要载体来复兴民族文化。伴随着多年来在中亚各独立国家不断发掘主体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大力弘扬民族英雄和人物的同时,伊斯兰文化传统得到了发扬和光大,成为中亚社会绝大多数民众精神领域的寄托。再加上来自外部伊斯兰世界的影响使得伊斯兰教文化在中亚的影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尽管伊斯兰教的影响非常强大,但它只能作为一种文化影响因素而存在,并不能控制国家权力。中亚独立各国都把政教分离、宗教不允许参加国家政治生活作为一项基本的国策在宪法中规定下来。然而,由于突厥语民族基本都信仰伊斯兰教,国家领导人也不例外,因此中亚领导人的思想行为方式不可避免都要受到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不可否认,由于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在未来中亚社会发展中,不管在提高民族凝聚力,还是复兴民族文化和增强民族自信心等诸多方面,伊斯兰文化将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2.当代西方力量进入中亚

美国及西方战略家们早已将中亚地区视为全球地缘政治的心脏地带。他们认为要有效控制全球,必须控制欧亚大陆,而对欧亚大陆的有效控制取决于对中亚地区的掌控。而在这块冷战结束后重新形成的地缘政治空间实现其军事存在,这是美国梦寐以求的战略企图。早在美国中亚政策出台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政要就向中亚国家表示了希望在中亚建立军事基地的愿望。但是,俄罗斯的高度警觉与中亚国家的犹豫,使得美国这个一厢情愿的企图始终未能实现。发生于2001年9月11日针对美国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为美国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两个月后,美国以反恐为名,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从而将军队直接部署到了欧亚大陆的腹地,实现了军事力量在中亚的“历史性进入”,使中亚地区正在成为美国全球战略大棋局的一个新战略支点。

中亚地区对于美国而言,具有多重的战略利益。正如美国国务院欧洲与欧亚事务司2002年11月27日发表的报告再次强调:“美国在中亚的利益,包括安全、能源和内部改革三个方面。”

首先,从地缘政治上讲,中亚地区在岭战结束后出现“地缘真空”,对于美国而言,控制中亚可以从东西两个方向策应北约东扩和日美军事同盟的全球战略,从而进一步压缩俄罗斯的势力范围,监控印巴,和东部的中国,从而使美国全球战略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和点面相通的辐射态势。

其次,从反恐安全上讲,存在于这一地区的极端宗教势力与周边伊斯兰地区的恐怖势力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控制中亚,对于防止中亚极端宗教势力坐大并与域外恐势力连成一处具有重要作用。

再次,从经济利益上来讲,中亚地区矿产丰富,特别是储量巨大的油气资源,有望成为美国新的能源供应基地。

最后,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由于自身实力的下降造成在该地区的影响力相对下降,中亚自身伊斯兰文化并不如周边地区强烈,有可能成为美国推进其民主价值观,改造欧亚伊斯兰世界的理想之地。

综上,冷战结束后,中亚地区是美国实现全球战略的要冲。

3.俄罗斯文化长期影响中亚

首先,语言文字的影响不能不说是文化方面影响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经过长期的俄罗斯化影响,中亚社会民族人口构成中,俄语居民,主要是俄罗斯族的人口数量仅次于突厥语诸民族,成为在中亚社会生活中一种举足轻重的影响力量。这种重要性还突出的表现为,在苏联时期的中亚社会人口结构中,居领导者地位和核心中坚力量的人口中,俄语居民占据了大多数。这将长期影响现代中亚社会的前进方向。

其次,俄罗斯在“殖民”中亚的过程中,同时还把它纳入到了俄罗斯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轨道。与当时的西欧国家相比,尽管俄罗斯的发展相当缓慢,但同经济落后的中亚社会相比,却有着天壤之别。俄罗斯利用相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执行一系列同化政策,使得中亚很快便融入到了整个俄罗斯近代化发展的轨道上来了。 对俄国在中亚实行的殖民政策,在征服过程中对当地民族的掠夺和屠杀,对领土的侵夺,在征服后实行的殖民统治和俄罗斯化政策都是应当否定和批判的,但是俄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在征服中亚的过程当中却对当地的封建制度、奴隶买卖以及蒙昧主义确实给予了严重的冲击。征服之后,又在中亚地区进行了许多经济和文化建设,这对于促进中亚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无疑是有好处的。

再者,在长期的俄罗斯化影响下,中亚国民在思想观念方面发生了转变。从松散的城邦文明,到统一的中央集权文化,再到如今相对意义上独立的民族国家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的变迁反应了时代的进步。而如今有些中亚国家,开始以欧洲国家自居,以能迅速靠拢西方国家为荣。从本质上看,这种动向同样受到了俄罗斯化因素的影响,因为历史上的俄罗斯文化就是典型的东西方文化的结合物。

最后,从对中亚社会现代化和世俗的影响程度看,俄罗斯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继承苏联时期已有的现代化和世俗化成果,反对宗教参与政治生活和禁止各种宗教极端主义,是中亚各国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总之,中亚社会的俄罗斯化是俄罗斯国家和民族留在中亚地区的必然产物,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直至消失,但是中亚已有的俄罗斯化因素却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它已经成为中亚社会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因素。中亚各国历史上曾是前苏联的组成部分,俄罗斯在中亚的文化利益因而具有其内在的传统性。中亚既是俄罗斯的南部门户,也是其南下印度洋的前进基地以及抵御伊斯兰势力特别是原教旨主义的前沿阵地。沙俄统治和前苏联时期的历史则为当代中亚社会打上了深刻的东正教文化和计划经济的烙印。在前苏联时期,大多数中亚人当时视俄罗斯文化为一种比当代文化更先进的文化。除独联体外,俄罗斯与中亚一些国家还借助安全条约、经济联盟,维系彼此之间特殊的政治和文化关系。近几年来,随着苏联解体,中亚各国走上了独立建国的道路。中亚呈现出新的地缘态势,中亚各国都把重塑本国主体民族历史、发展主体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虽然俄罗斯在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尤其是文化方面的影响正趋弱化,但它仍是一个对控制中亚有持久的战略兴趣而且有控制能力的国家。

三、汉语言文化在现代中亚社会中的影响与发展战略

近几年来,国家汉办发挥我国西部和新疆与周边中亚各国相邻的地缘优势和民族语言文化相通的优势,扩大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

1.孔子学院的建立带动汉语学习热潮

2005年5月7日,由中国兰州大学和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东方学院合作,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孔子学院正式举行了建院仪式。为了满足广大学员的需求,该孔子学院除了开设有汉语口语、汉语听力、汉语语法、汉语阅读、汉语精读、汉字等传统科目以外,还增加了文化特色课,如中国书法、太极拳、学唱中国歌曲、中国影片欣赏等,赢得了学生们的广泛好评。

吉尔吉斯斯坦的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是根据上海合作组织2007比什凯克峰会上中吉两国国家元首达成的共识而筹建的,由吉尔吉斯比什凯克人文大学与中国新疆大学合作而成,于2007年10月26日在比什凯克签署协议,2008年4月正式运营并于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纪念日6月15日揭牌成立。孔子学院主要设置了基础汉语、汉语提高、东干人专修班、HSK考试辅导班(分基础和初、中级两种)、本土汉语教师授课技能培训、本土汉语教师教学法研讨会、本土汉语教师在华进修、孔子学院奖学金资助学习、校际合作资助在华学习、汉语考试冬令营等课程,并推出了《HSK应试辅导》、《中文应用文》、《中国文字历史》、《中国哲学》等一系列教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东干人专修班,这在吉国学习汉语历史上从未有过,在东干人汉语专修班学习的主要是吉国科学院东干学汉学研究所的学者和当地的东干人,他们学得非常刻苦用功,学习结束时均已优良的成绩获得了结业证书。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2009年5月14日正式挂牌。在孔子学院总部和新疆师范大学的大力支持下,面向社会,根据本地市场需要,开展各种类型的汉语培训,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是哈萨克斯坦第一所孔子学院,其前身为2002年11月哈萨克斯坦国立民族大学和中国兰州大学合作建立的汉语中心。2009年2月23日孔子学院正式揭牌。目前,兰州大学副校长景涛教授和阿里-法拉比国立民族大学第一副校长Z.A.曼苏洛夫出任理事长。学院以“兼顾整体、灵活多样”为教学原则,力图照顾每一位学员的实际状况;在教材的选取上,汉语与中国文化教材同时兼顾,确保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双管齐下、同时进行;在课程设置和班级分配等方面也作了适当调整。目前,学院开设有8个教学班。学生主要为哈萨克斯坦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中学生、公司职员和社会其他人员,来自中国兰州大学的两位中方老师承担了所有的教学任务。随着孔子学院的不断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已为哈萨克斯坦培养各层次汉语人才2000多人,向国内高校输送留学生600多人并成功举办过两届中亚各高校汉语教师培训活动。2010年度的整体招生良好,全年接收学员达500多人次。

塔吉克斯坦民族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于2008年8月27日,是经塔吉克斯坦教育部和中国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批准同意,由塔吉克斯坦民族大学和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共同合作开办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塔吉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自2009年4月开始招收学生,开展汉语教学活动。目前,学院开设的均为短期培训班,每个班学期两个月。截止到2011年,学院累计开设24个班次,共招收学员532人次,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少儿班、成人班、成人提高班、HSK辅导班等。这些机构在中亚地区的汉语教学、汉语系列教材研发、派遣汉语教师和志愿者、接收外籍专家教师和外国留学生、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孔子学院的建立为中亚各国的汉语教学、中国文化的传播、增进双边友谊做了大量工作。

2.中国支持、进一步提升汉语传播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

中国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是汉语在中亚地区快速传播的主要推动力。胡锦涛主席2007年8月15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比什凯克峰会之后和吉尔吉斯斯坦国政府签署建立两所孔子学院的协议,2008年6月15日,新疆大学在海外筹建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举行了揭牌仪式。2008年8月27日,在塔吉克斯坦共和国首都举行了孔子学院总部、新疆师范大学与塔吉克斯坦国力大学合作建设孔子学院协议的签字仪式。正在塔吉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的胡锦涛主席与拉赫蒙总统也亲自出席签字仪式,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作为中国十大汉语国际推广基地之一的中亚基地,依靠新疆的地缘优势和语言文化优势,已初步建立起面向中亚地区进行汉语传播和文化传播的平台。中亚基地开展丝绸之路汉语奖学金和丝绸之路学汉语系列教材研发项目,《新丝路汉语》哈文和吉文版两部配套教材,是中亚基地借助国家汉办项目和资金出版的第一套教材。教材面世后,中亚基地向中亚各国的孔子学院、友好学校、中亚国家政府官员、中国驻中亚国家大使馆免费赠送1000多套教材。2007年6月,新疆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批准获得国家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资格,国家汉办拨款50万元作为启动经费,对于基地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善和加强。2009年新疆接收汉语和中国文化专业的中亚大学生和中小学生3200余人,2010年已达到4000人,创历史新高,两年共有1745名中亚留学生申请获得“孔子学院奖学金”、“中亚基地汉语奖学金”、新疆自治区和学校的各类汉语奖学金,汉语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生达到405人。中亚基地在未来三年到五年,把汉语推进到中亚各国900至1000所大、中小学,使中亚五国学习汉语的人数达到100万左右,占中亚总人口(5600万)的2%。中国与中亚各国政治、经济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入带来了文化上的进一步交流。随着“汉语热”的不断升温,中亚各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学习汉语,希望到中国留学。2007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务院侨办设立了面向大中亚地区招生的 “中亚地区留学生中国语言,文化学习”项目,项目合作方为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截至2011年9月,项目共招收77名中亚留,中亚学生在京学费,生活费用全部由国家民委和国务院侨办全额资助。

文化传播,特别是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及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奠定了该国在国际上的国家形象。而国家形象塑造的本身也是一种以文化为内容的政治信息的传播,文化信息背后隐含的是意识形态和核心的价值观,这也正是“软实力”的核心所在,在大国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亚的文化传播,可以展现中国外交政策针对新的地缘政治环境所做出的回应。中国乃中亚社会之邻邦,古老的中华文化对中亚社会发展演进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曾把中国和中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历史上每一次中国因素从中亚的退出,并不是忽略了其独特的地缘政治意义,而是出于国力衰落和内忧外患国情现实的无奈。随着中亚五国的诞生,新时期我国综合国力的日渐上升,中亚国家与中国的合作基础日益凸显。可以说,今天中国与中亚的关系是“丝绸之路”交往的自然延续,文化不仅在确定国家对外传播战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国际传播的手段、方式和风格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大众传媒所产生的民族认同被认为是具有文化组织形态的效应,并在这种组织过程当中产生文化的政治思想,这成为当代社会政治认同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产物。在中亚的文化传播,能使中国更好地理解地缘政治的变化如何影响国家的行为方式,国家间政治的新模式也突出中国外交中更为根本的文化延续性。中国先秦思想家早就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这一文化价值观的延伸和体现。因此,面对现代传媒带来的媒介化社会的新环境,中国需要多层次、多角度拓展对外文化传播的渠道,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在中亚传播的影响力。

从中国的国际影响来看,中国的和平发展就是要以文明中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亚各国独立以后,中国面临着新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形势,需要制定出完整而灵活的外交战略,实现中国的国家利益,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不在中亚地区谋求任何特殊的利益。中亚各国独立后,中国政府随即派出代表团访问、承认并与之建交。十多年来,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和平友好关系在稳定发展,边界问题顺利得到解决,建立了双方的军事互信,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就是最好的例证。中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大大提高使中国始终是中亚地区有影响力的大国,各国对此都不能不予以重视,并把保持和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作为战略目标。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要在世界树立起“和平中国”的形象,而且要树立起“文明中国”的形象,这已经是很迫切的任务了。因此,促进外交与对外传播的紧密结合,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仅是塑造“和平发展”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更有益于丰富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政策的文化深度和内涵。成功的文化传播,不仅随着中国中亚政策的演变不断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还要能通过富有创造性的文化传播,引领中国外交活动的进展。只有当对外文化传播成为中国文化魅力的自然表达,中亚的“中国真空论”才会得以化解,并确保未来的中国和中亚国家双边关系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中亚社会的发展是多种民族和不同文化长期接触、冲突、交流、融合和沉淀的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不论是古老沉稳的中华文化,还是外向易动的西方文化,抑或虔诚质朴的伊斯兰文化和东西结合的俄罗斯文化,都曾在这里此消彼长,各领风骚。

伊斯兰文化因素自传入中亚以来便对其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几年来,它利用苏联解体,填塞宗教真空,激发文化情结。一系列的复兴活动使伊斯兰文化因素活跃于中亚各领域。尽管中亚各国均奉行政教分离,然而,由于历史文化长期积淀,以及对于复兴民族文化和增强民族自信心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伊斯兰文化无疑将成为影响未来中亚的重要的文化因素;无论从地缘优势还是人文优势来说,俄罗斯因素也是影响现在中亚国家发展的强大一元,然而,由于苏联解体所引发的中亚国家的离心倾向以及俄罗斯经济的困境状况,从长期的发展趋势来看,俄罗斯在中亚变化中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态势,总体呈现一种颓势;作为当今世界的强势文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借反恐之机进入中亚,凭借软实力的优势,积极夺取在中亚地区的地缘主动权,但同时也遇到诸多障碍并引起中亚国家的警觉;历史上,古老而深厚的中国文化曾泽被中亚,也曾因国力衰微一度淡出中亚,近年来,随着国力的增长,中国在中亚的总体影响加强,但也由于种种原因而文化力量的影响仍显不足。

我们通过对诸方文化力量消长态势的研究,既是从一个崭新层面,更好地理解中亚的发展历程,也为预测中亚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了以文化影响为特征的历史依据。

[1]范晓玲.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发展对策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2]王建勤.美国国家语言战略与我国语言文化安全对策[J].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 2007,(2).

[3]汪巍.上海合作组织以经济合作实现共赢(上)[N].中国经济时报,2011

[4]张西平.走向世界的汉语所面临的若干战略问题思考[J].国际汉语传播研究,2011,(1)

A Study of the Growth-declination of Global Culture in Central-Asia and Forces in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Gesang Yangjing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

The Central-Asia is in the caught between Europe and Asia,and has played an integral role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As ethnic groups have changed and cultures have evolved,many political conflicts and cultural fusions have sprung up in the area.As a result,the Central-Asia has developed a very unique political culture.The USSR's dissolve and the gained independence of many states was yet another stepping stone in the Central-Asia's development.Global superpowers are currently grappling for control in the Central-Asia;not only does this affect the Central-Asia,but it also affects China.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global culture;central-Asia;growth-declination

G07

A

1008-3537(2012)01-0021-06

2012-01-25

格桑央京,女(藏族),北京人,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对比及汉语国际教学中多元教学模式。

熊江鹏

校 对:红 农

猜你喜欢

中亚地区中亚伊斯兰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嘉米拉伊斯兰服饰旗舰店
车 站
中亚速览
论中世纪伊斯兰海商法的形成
浅谈中亚地区EPC项目当地雇员HSE管理
当前中亚地区安全局势的特点及走势分析
民营油企的中亚并购潮
中国与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合作开发模式与前景分析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