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重臣李棠阶与道咸政局
——论李棠阶的为官亲民之道

2012-08-15苏全有黄亚楠

焦作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亲民

苏全有 黄亚楠

(1.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2.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241)

晚清重臣李棠阶与道咸政局
——论李棠阶的为官亲民之道

苏全有1黄亚楠2

(1.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2.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241)

晚清重臣李棠阶主要生活在道咸时期,以科第进身,累官清廷显要。作为清朝大员,他为官清廉,俭以济贫,关心民瘼,身体力行,提出一系列有利的治国主张,其为官亲民之道十分值得后人学习。李棠阶的为官亲民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常操廉洁刚正之品德;二、常举勤政爱国之品行;三、常怀亲民悲悯之大义。

李棠阶;道咸时期;政治思想

目前学术界关于晚晴重臣李棠阶的研究甚少,寥寥几篇,涉 及 李 棠 阶 的 生 平 经 历、[1](P61-85)诗 文 手稿、[2](P63-65)理 学 思 想[3](P298-306)与 和 氏 太 极 拳[4](P38-39)等方面,范围狭窄,深度不够,系统性不强。因此,本文拟以李棠阶的政治思想为视点,以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入。

1. 常操廉洁刚正之品德

李棠阶一生公正廉洁,可谓于“淤泥”中而不染,似一捧清莲涤荡着世俗的污秽,因而赢得了当时社会和后人的称赞。

首先,李棠阶身为高官,始终保持寒士本色,戒奢以俭,不贪不躁。在初入翰林之时,李棠阶“尝手钞汤斌遗书以自勖”,对程、朱、陆、王学说十分精通,无所偏主,以“克己复礼、身体实行”为归。他出身贫寒,“既贵”,但仍然俭约无改,常说:“忧患者生之门,吾终身不敢忘忍饥待米时也!”[1](P11740)在从事教学期间,他教育学生要“俭以足用”,一切衣服、饮食、应酬往来,“皆须各量分位,各量境地”[6](P26)。对于钱财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应得之财肯少得,则有余步;非分之财一苟得,必有后患。世之好占便宜者,皆自求祸也”,从不收受贿赂,以洁身自好。有一次,方伯先生由州县擢升,携厚金向李棠阶酬谢,李棠阶坚决拒绝,并对他说:素闻你在州县当官时名声很好,愿你升官后仍如从前,今后不再相见。方伯听后自觉惭愧,“叹服而去”[6](P27)。后来,在任军机大臣时,李棠阶仍“屋宇衣裳,皆寒士本色”,“死前还盖着条粗布被子”[7](P300)。

其次,李棠阶刚正不阿,疾恶如仇,贬斥贪官污吏、胆小怕事之恶行。咸丰七年(1857年),太平军攻打江苏丹阳,时任两江总督何桂清玩忽职守,弃城失地,四年后被锁拿解京,刑部改拟“从重为斩立决”,但朝廷大臣对此案意见分歧很大,改为斩监侯[3](前言P1)。李棠阶对何桂清案非常关注,同治元年(1862年)六月十六日,李棠阶在日记中写道:“每思何桂清事,心殊不安。若封疆大臣援此为例,谁复为皇上守土者?是非颠倒,纪纲废驰,人心从此不振,所关非细。且上谕历数何桂清罪状,明指为情浮于罪,则刑部加重,乃为情罪相符,用刑庶得其平。”[8](P1056)次年八月,军机处又重审何桂清案,李棠阶奏言“何桂清贻误封疆罪大,不当轻比”,“持之甚力”,何桂清最终伏法[9](P68)。此外,李棠阶还主持监斩了“骄纵贪淫,冒饷纳贿,拥兵纵寇,欺罔贻误”[10](P412-413)的胜保。另外,他还对官员强行剥削民脂民膏的行为极度不满。在太平军北伐期间,李棠阶组织“友助社”进行抵抗,主动劝降农民起义者张师轩的军队。此间他发现朝廷官兵行为恶劣,大肆焚烧民房,“搜抢至民间桌椅门窗鞋袜等物,零星杂物皆掠卖之,竟至成市”[11](P85)。自此他意识到,正是贪官污吏压榨农民,横征暴敛,才官逼民反、“官激民变”[7](P301)。咸丰三年(1853年),他写了这样一首诗:“无黄交战交睢盱,漫说舆情不似初。正供何曾充府库,横征早已沸乡闾。横池一旦干戈起,怨府合年水火如。出尔由来终反尔,可怜迫胁之官胥。交征处处竟锥刀,径走钱神结习牢。陋例层层剥蚕茧,私囊累累竭民膏。强梁势欲连三郡,善地依然计一亳。动说抗粮风气恶,苛求额外奈吹毛。”[6](P27)这首诗将官吏搜刮民脂民膏的凶相与恶行描写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第三,作为百姓父母官,李棠阶为政深识治体,严明赏罚,顾全大局。同治元年,李棠阶重新被朝廷起用,他向皇帝进言:“纪纲之饬,在于严明赏罚,凡朝廷通谕诸事,务饬疆臣实力奉行,庶中外情志可通,而祸乱可弥”[5](P11739)。两宫太后嘉纳,认为其所奏言“深识治体,剀切详明,足资采择”[8](前言P1),擢授大理寺卿。后又曾上书慈禧:“治天下惟在安民,安民必先察吏。今日之盗贼,即昔日之良民,皆由地方有司贪虐激之成变。为今日平乱计,非轻徭薄赋不能治本。然非择大吏,则守令不得其人,亦终不能收令行禁止之效。”[5](P11739)此外,在大局面前,他顾虑深远,顾全大局,不得不让人敬佩。编修蔡寿祺曾弹劾奕䜣“揽权纳贿、徇私骄盈”,慈禧下令使奕䜣“毋庸在军机处议政”,举朝震惊。李棠阶力陈奕䜣在咸同时期,“定难有功”,议政以来,“懋著勤劳,办理事务,未闻有昭著劣迹”,用人行政虽“间有缺失,然非有心之失”,但是当今外患未灭,内乱未靖,“不当轻弃亲贤”,恳求朝廷收回成命。由于“枢臣比留,亲藩疏请”[9](P69),奕䜣乃“复命入直”[5](P11740)。另有僧格林沁战殁曹州,“李棠阶以朝廷赏多罚少,疆臣每存藐玩,上疏极言其弊,于是有申饬直省督抚之谕”[11](P11740)。对当时形势他认为:“须从根本做起,开不讳之门,明功罪之实,大反前事,引咎责躬,使人心畅然而无所憾,则逆夷亦隐然而夺其舍。指日荡平,定可预卜”[8](P415)。

2. 常举勤政爱国之品行

清廉勤政是为官的根本,李棠阶正是这样清廉、正直、勤政的封建儒臣,他曾撰述时政之要四条:“一端出治之本,一 振纪纲 之实,一 安民 之 要,一 平贼之要。”[8](P1054)

李棠阶常举勤政爱国之品行表现之一是尽忠职守、直言敢谏。在李棠阶心中,忠君护国是自己的职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为官应有的品质。他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不顾个人安危,勤谏勇谏。他直言皇帝要专心治理政务,勿“涉于放肄”,劝慈禧“尤宜留神”,“断不可使左右近习诱令游戏”,要“听政于上”[7](P301)。针对当时贪污贿赂、骄奢成风的恶习,他提出一系列整顿主张,并“劝说皇帝在海内沸腾、生民涂炭的时候,要严于律己……他力行赏罚之制,要痛除旧习,改革立制,借鉴古代治军经验,着手整顿军队”[6](P27)。在担任广东学政期间,正是鸦片战争结束不久,他了解到琦善、耆英等人“抑民奉外”,对内镇压、对外屈服、卖国投敌的大量事实,痛责“琦善非大汉奸何?”[5](P84)前后数次上奏道光帝,“亟论耆英、琦善误国当诛”,而耆英、琦善手握大权,对李棠阶的陈奏极为“不怿”,且将“罪之”[10]。时值李棠阶祖母去世,开缺回籍丁忧,方才“免遭不测”[9](P66)。启用后调其为礼部尚书,“太后命南书房、上书房诸臣纂辑前史事迹,赐名治平宝鉴,命诸大臣进讲。棠阶因讲汉文帝却千里马事,反复推言人主不宜有所嗜好,以启窥伺之端。自是每进讲必原本经义,极论史事,归于责难陈善。”[5](P11739)

李棠阶常举勤政爱国之品行表现之二是缜密、周全,居安思危,具有强烈的民族正义感。怀郡府曾遇“匪患”,百姓得以幸免,李棠阶对此事遂感欣慰,但不免有些担忧,于是在《与周春门观察书》中陈述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东南两路“贼匪”势不可挡,岌岌可危,必须要加以预防,才能“绸缪未雨”,趁此时政府应该“札饬三郡守令,以实心行实事,倡率绅民,联保伍,科丁壮,备机械,密侦探,审地利,择绅耆而任之,明赏罚而行之,勿分畛域,勿惜劳苦,勿吝财力。已团结者,及此时勤加教习;未团结者,及此时速行纠集。励卧薪尝胆之志,去见小欲速之私,同心协力,敌忾御侮,严守彰、卫东界,则以西自安。再遍张告示,晓谕士民,并以时轻骑减从,削去供亿,周历督察,鼓舞官民,出以至诚,示以大公,必能使万众一心,运如臂指。”[12](P171)当时,楚、皖、豫等地常遇水患,流民四处,饿殍满地,李棠阶曾《上祁春浦师书》说道,这些饥民是由于“地方官安插无法,难保不滋生事端。且凤颖一代,□枭、红鬍所在多有,乘此饥岁,使有桀黠者倡之,为乱尤易。思患预防,恐未可乎。”[7](P171)因此,李棠阶不仅对于治民的措施考虑缜密周全,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而且作为清朝大臣,在鸦片战争期间也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与凛然大义。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李棠阶曾为升平学社撰写对联,上联为“忠义切则乡闾共奋锄耰棘矜仗浩气以同仇直横岭海”,下联是“兵农合而礼教聿典睦□任恤寓寄威于比户永保升平”[11](P84),由此可以看出,他主张联合农众,坚决抵抗外国侵略,民族正义感强烈。

李棠阶常举勤政爱国之品行表现之三是善举贤才,不拘一格。在日记中他曾写道:“看大将名传。吴起贪财好色而善用兵。人固未可一格拘,用人恶可常例绳。古今 文 俗 吏,琐 屑 吹 求,误 国 家 大 计,可 胜 慨哉。”[8](P前言4)因此,在非常时期,要不拘一格,用其所长,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李棠阶在吏部尚书毛昶熙府养老期间,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秀才何公引荐给毛昶熙。何公寒窗十年,应试二十载才中举人,挂了个候补官,一直等了十二年,清贫穷苦,但他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在李棠阶的引荐下何公任了河南道学一职。毛昶熙曾这样评价李棠阶:“两袖清风荐贤才,一片丹心铺弼台。竹老不朽节更坚,光华熠熠照万代。”[13](P36)

3. 常怀亲民悲悯之大义

李棠阶作为清朝大员,常关注时事,身怀亲民理念,体察民疾,拥有悲天悯人之情怀。

李棠阶常怀亲民悲悯之大义表现之一是心系时事,关心民瘼。对鸦片战争之事,李棠阶极其关注,他经常观看海图,了解海战之事。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曾记到:“看笑陆《平夷管见》,大意在悬重赏以招汉奸,募水勇以破夷船,要在当局者相机制变耳。”[8](P417)次年七月,李棠阶针对虎门形势发出感慨:“听说虎门形势及前年失虎门情形。呜呼,士卒不用命,将不得辞其责矣。将士力战而不发火药,且下令鬼子放三炮方许我军开炮,不知是何居心。琦善非大汉奸而何?”[9](P436)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二月,李棠阶疾呼:“听说台湾各情形,除却炮船,无他技能,唯大洋中难与争锋,近岸即无能为。平日沿海牧令能信孚于民,真可制梃挞之矣。然孰能为孰肯乎?”[8](P563)同年,“马头行户因汛兵讹诈诬控,武陟令入汛官之言,饬令行户概行歇业,总以损坏堤工为词。马头转运粮食,关系数县民食,穷民藉以糊口者更多。因与武陟令素昧平生,转属旭初言之。此事关系甚大,不容已也。”在晚饭后,李棠阶与泉东说今州县“日事苛虐,使农商界皆不得安,不过为仆役饱私橐而已,则名利两空,亦愚甚矣。天既旱潦兼灾,官仍酷暴不堪,嗷嗷穷民,何以得生”[9](P530)。

李棠阶常怀亲民悲悯之大义表现之二是热心公益,扶弱济贫,身体力行。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豫北遭遇水灾,百姓无食所得,饥困贫寒,而地方官对百姓的困境置之不理,李棠阶遂为民请命,劝其开沟渠,赈济灾民,集众修城,以工代赈等,可这些良策均遭到拒绝,于是李棠阶惋叹道:为官者“不以民瘼为念,吾岂可视人之死而不救乎”[6](P26)?而地方官“催科日甚、克减赈粮、中饱私囊”,李棠阶怒斥:“官不恤民,有水利而不为疏通,救旱就荒,漠不关心,只知催科。”“自上而下皆有曹规,横征科索,民能无困乎!”[10](P412)李棠阶遂“戒家人共节俭,而于本里贫人按日授米至次年四月止”[10](P300)。次年又大灾,他“于戚族里人之贫者量力周恤”,自云“薄宦余,赀适度凶年,至是尽矣。”[11](P85)洪水泛滥,他亲自“勘验绘图”,组织百姓排治,“躬身督率,徒 步 烈 日 中,或 竟 日 不 得 食 …… 以 积 劳 成疾”[7](P300)。有史料记载:“禄入稍余,则以恤宗族,赡姻邻,赒故旧,赈饥困,每罄所有”[10](P412)。中牟河决时,他捐五百两以救济灾民。曾言:“困度在不可奢”,“财本非一人所得私,况余幼时窘迫……邻里乡党所与共患难,通有无,何可一日忘耶?”[10](P412)在主讲河朔书院时曾道:“君子民之父母,所谓父母者不过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而已。”[9]

另外,李棠阶拥有悲天悯人之情怀,对于为民的官员多加赞扬之词。咸丰年间,大旱成灾,民间羸瘠,“粮价腾涌,民不聊生”,官员“上下交征利,日甚一日”,咸丰六年七月十三日李棠阶日记中记载:“未刻飞蝗蔽天,自东而西,复自西而东,多落院内外柳梢及院东田间。柳枝多被压折,田间则一过皆空。……呜呼,旱魃所留,又被蝗灾,民何以堪。”面对当时种种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境况,李棠阶自是痛心疾首,提出:“窃计今日要务,先须节用,上下官长均向刻苦处节省,内而六部,外而各省督抚以至州县,将各处陋规痛为裁革。用度既少,则可少取于民,然后将钱漕差傜之积弊、书役劫制剥削之习气,尽行釐剔,以次澄治,与民休息,则民间无所藉口,自然安静。否则百姓滋事,挟制官长而后为之,则民不感德,人心不归于官而归于联庄会,终必有不可收拾者。呜呼,事已至此,尚不肯猛省痛克正本清源,而徒归咎于民情之刁恶,祸何由息乎?”[8](前言P10)言语间无不流露着其悲悯之心。除此之外,他还对正直为民的官员多加褒扬。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一代循吏曹谨病逝,李棠阶为其撰写铭文《曹谨墓志》,开篇即言:“数十年来,天下称循吏者,必曰河内怀朴曹公。”[13](P117)曹谨一生做了许多利民之举,任台湾凤山知县时兴建圳道,引水灌溉,为民谋福祉,而且在担任淡水同知时曾率领士兵乡勇击退英国船舰等等,李棠阶对曹谨之举大加赞赏,在墓志铭最后一段这样说道:“惟公之才,脱颖而出,纠纷立开;惟公之识,观火洞如,坚定不惑。有孚之心,威与惠合,奸宄销沉;有本之政,教以养施,膏泽游泳。呜呼!孰谓公死?轩豁之度,凛然如此,我仪其生。”[13](P120)由此,可以看出李棠阶对于曹谨敬佩有加,将曹公的精神作为自己的榜样加以学习。

综上所述,李棠阶作为晚清重臣,政治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这是不可避免的阶级局限性。但是,李棠阶戒奢以俭、克己省身、刚正廉洁、亲民爱民的为官亲民之道在道咸时期鱼龙混杂的官场之中,可谓独树一帜,十分值得后人称道赞扬,对当今的政治官员有着积极影响和鞭策作用。

[1] 王广先.龙源传说[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0.

[2] 刘乾.李棠阶诗文手稿[J].平原大学学报,2006,(3).

[3] 周新凤.清代河南作家作品选评[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

[4] 刘巧芳,和定乾.晚清理学家李棠阶与和氏太极拳[J].史话,2009,(6).

[5] 赵尔巽,等.清史稿(第三十八册,卷三九一,列传一百七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 黄复超,魏晨.清代河南名人李棠阶及其利民主张[J].中州今古,1987,(4).

[7] 刘卫东,高尚刚.河南书院教育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8] 李棠阶.李文清公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0.

[9] 郭汉民,徐卿.清代人物传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 宁国清.沁阳市教育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11] 政协河南省温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温县文史资料[M].温县:政协温县委员会,1990.

[12] 范文澜,翦伯赞,等.中国史学会.捻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3] 齐天昌.一代循吏曹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14] 李棠阶.强斋杂稿(抄本)[M].道光三十年至同治三年.藏河南省新乡市图书馆.

(责任编辑 孔占奎)

book=20,ebook=20

G122

A

1008-7257(2012)02-0020-03

2012-03-18

苏全有(1966-),男,河南辉县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博士后,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黄亚楠(1989-),女,河南焦作人,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2级历史系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亲民
最亲民的海王 静态体验玛莎拉蒂Grecale
亲民之官 以廉为基
笑一个
“四书之首”《大学》的学习心得
亲民娱乐语境下《我的新衣》逆生长分析
简论对《大学》首句之理解
廉价亲民黑鸟单车BB10 GPS码表评测
“贵族”大樱桃如何这般“亲民”
明清皇帝如何施政为民
习近平国际演讲亲民话语特征及其英译特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