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岭南建筑系统的物质基本元素

2012-08-15谭长亮

山西建筑 2012年12期
关键词:室内空间古建筑岭南

谭长亮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艺术设计系,广东 广州 511363)

在旧的观念中,世界是由物质和能量组成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新学科不断出现和发展,信息论、系统论、系统学、耗散结构理论、突变论等学科极大地开阔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视野。新观念认为世界是系统的,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个基本元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建筑亦不例外。

建筑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极其复杂的系统,从宏观的世界来看,它同其他系统一样,具有相同的基本特性,由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个基本元素构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等级序列系统。建筑的三个基本元素形成建筑系统后,统一于建筑系统内部,独立又相互作用,从它们相互作用的关系来看,物质是三者的基础,任何能量都是物质的能量,而任何信息都是依赖于物质和能量而存在,没有了物质、能量,信息就成了无源之水。

相对地理位置而言,岭南地区不仅只包括广东地区,还包含广西、海南等部分地区,广东省地区的建筑是岭南建筑的主体部分。研究岭南建筑就一定要以岭南建筑的物质基本元素为基础。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不依赖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广义上,建筑系统的物质基本元素应该包括建筑的材料、设备、空间等一切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1 岭南建筑的建筑材料和设备

在岭南传统古建筑的发展历史中,每一次新材料的使用都促进了建筑的快速发展,新石器时期,岭南地区主要是以半地穴建筑向竹木为主的干阑式地面建筑过渡。先秦时期,中原的砖瓦开始传入岭南地区,从南越国公署遗址和南越王墓挖掘的大量瓦当、大型水池铺设、高台建筑可以看出,当时建筑工程的蓬勃兴起,城郭、城堡、关隘等军事类型建筑被大量营造。东汉之后,砖材得到迅速推广,建筑工艺飞跃发展,岭南建筑工匠技艺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宋元时期,陶塑、泥塑等传统地域性建筑材料的使用丰富了岭南传统古建筑的建筑装饰细节,并最终建立起以中原传统古建筑为背景,又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

明代至清代中期是古岭南最繁荣的时期,广州长时间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也是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广东的经济、文化跃居全国先进行列。近代,岭南建筑受益于社会环境的改变,建筑材料日趋丰富,一些近现代的新材料、新技术得到较早的运用。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始建,1906年竣工的岭南学堂马丁堂是中国第一座用硬质红砖建起的房屋,也是我国最早以钢筋混凝土做地面的建筑。马丁堂长50.68 m,宽16.14 m,高15.8 m,总建筑面积 2 516.48 m2,总使用面积 1 572.48 m2,共分3层,11开间,另有地下室和阁楼。广州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层楼房是1922年建成的城外大新公司大厦(1954年更名为南方大厦),该建筑占地1 700 m2,楼高65 m,分12层(10层以上为塔楼)。广州的第一幢钢框架结构的仿美国摩天式的高层建筑是1937年4月落成的爱群大厦,该建筑占地800多平方米,建设面积为1.14万m2,平面为三角形,高15层64 m。与木材、石材等传统建筑材料相比,水泥、钢筋等新材料和新技术具有比前者更强的塑造能力,这使得近代的岭南建筑摆脱了传统古建筑的材料限制,造型富有张力、形式多变的大体量建筑得以实现;同时,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绝对值也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后,岭南地区作为对外交流的前沿地区,广州、深圳在城市建设中大规模使用了瓷砖、玻璃幕墙、特种钢材等新型建筑材料,再次促进新建筑形式的出现。例如建于1974年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展览馆大面积的使用了玻璃幕墙,使视野更加开阔,其建筑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建筑使用过程中,玻璃幕墙影响了建筑群与环境间的正常能量传递。相同的材料必然传递出大量相同的信息,随着时间推移,水泥、钢筋等新材料和新技术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应用,材料的同一化也促进建筑的同一化趋势。在农业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传统古建筑所使用的设备较为简陋,常利用建筑本身来满足一些特殊的建筑功能需求,例如,修建高大的防火墙用来防火和遮阳;采用石材作为建筑的柱基来防潮等等。随着电灯、电梯、空调等新设备在近现代建筑中的普遍使用,岭南建筑出现了很多新情况,与传统古建筑相比,通风、采光、遮阳、防火等方式出现新变化,在建筑的室内空间中显得尤为明显。

2 岭南建筑的建筑空间

从清代檩数分配图和南宋时期建造的广州光孝寺大雄宝殿的大屋顶可以清晰地看出,下方上尖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古建筑室内空间形式。岭南传统古建筑的营造受国家规范限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建筑空间形式的认同度高度一致,并日趋保守。欧洲的传统建筑类型较为丰富,例如罗马式、巴洛克式、哥特式、洛可可式和拜占庭式等等,各种建筑风格的差异性较大,其室内空间形状更为多样。例如哥特式科隆大教堂顶部高耸,其尺度远超过人体活动的实际需要;巴洛克式建筑与岭南传统古建筑相比,室内空间形状自由多变;沃尔姆斯大教堂与科隆大教堂的室内空间形状相似,建筑外观形态却相差极大;罗马万神庙的顶部采用圆形穹顶,这种建筑空间形状在岭南传统古建筑中极少被采用。近现代的岭南建筑则融合中西方建筑文化,尤其是高层建筑已经基本抛弃了下方上尖的传统室内空间形式。

岭南传统古建筑单体建筑的室内空间尺度较小,近现代岭南建筑的大空间尺度已达到其不可企及的程度。大体量的空间尺度必然消耗更多的能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增强,也传递出“人定胜天”、掠夺、索取的人类自我意识膨胀的信息。以光孝寺大雄宝殿、中山纪念堂和中信大厦为例,光孝寺大雄宝殿面宽 7间 35.36 m、进深 6间 24.80 m、面积876.93 m2,高13.6 m,这在岭南传统古建筑中,属于较大体量的建筑;中山纪念堂采用刚架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主体建筑面积6 600 m2,高52 m,跨度达71 m的建筑空间内不设一柱;中信大厦占地2.3万m2,总建筑面积29万m2,主楼高度391 m(80层)。

与欧洲传统建筑和近现代岭南建筑相比,岭南传统古建筑单体建筑的室内空间组织缺少变化而侧重建筑群体之间的组织关系。近现代建筑的室内空间形式更丰富,许多单个建筑的室内空间已经超过岭南传统古建筑群体的室内空间总量,后者常采用的空间组织方式在这种大尺度空间中显得力不从心。大体量的建筑拉大了人与建筑的空间距离,由于远距离的视觉效果较弱,岭南传统古建筑的常用建筑装饰手法遭到摒弃的命运便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岭南建筑系统的物质基本元素受系统的制约,离开了系统,它们将失去系统所赋予的特定性质和作用。如果把建筑的砖块、水泥拆除后,这些物质就成为了废旧的建筑材料,不再是能给人带来挺拔、雄伟等美感的建筑。同时,建筑系统作为要素与周围的环境组成更大的系统,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从而使得建筑自身更加完善,并使得自身获得相应的性质。总的来说,通过对岭南建筑系统的材料、设备、空间、尺度的分析,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岭南建筑的发展脉络,其自身的物质基本元素的变化从根本上推动建筑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改变了建筑系统的能量交换,物质基本元素的结构形式变化产生的信息也不同,这也为岭南建筑的地域性、民族性等问题的研究带来了新视角。

[1] 乌 杰.系统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 艾定增.神似之路——岭南建筑学派四十年[J].建筑学报,1989(10):32-33.

[3] 戚 蓓,黄华明.岭南建筑与徽派建筑空间形态比较及其启示[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2):96-98.

[4] 陆元鼎.岭南新建筑的特征及其地域风格的创造[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论文汇编[C].2008.

[5] 苏宏志.系统科学的建筑观与创作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室内空间古建筑岭南
忆岭南
《室内空间设计》
陶瓷艺术品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探讨
雨岭南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不辞长作岭南人
中国古建筑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
妙组——室内空间灯具设计
浅析植物在北方室内空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