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博物馆建筑的文化寓意
2012-08-15田媛
田 媛
(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生处,江西 景德镇 333403)
博物馆建筑的设计各有千秋,只要能够充分的表达博物馆所要传达的内容和信息,都可看做是好的博物馆建筑。品观各地的博物馆外观建筑,大体可分作两种设计类型:1)依据不同陈展内容的专题类博物馆造型设计;2)依据不同区域文化特色的地区性博物馆造型设计。每一类别中的每一座博物馆都是设计者们匠心独运的结晶,使得矗立在我们城市中的每一座博物馆既具有艺术上的审美价值,又完美的诠释着当地的文化内涵。本文仅以第二类博物馆的建筑造型为例,浅议地区性博物馆建筑所展现出的独特文化寓意,以飨读者。
辉煌灿烂的中国历史孕育了每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气息,也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形成了某种共同的心理认同感和群体自豪感。这种心理认同感和群体自豪感如同纽带和血管一般,将文化的基因传承于我们和祖先,我们和子孙后代之间。博物馆正是每个地区文化的载体,博物馆建筑本身也是很好的文化宣传媒介,而且往往给人以最先和最为直接的印象。
包头南临黄河、北倚大青山,是我国北疆一座美丽的草原城市,生活在这里的草原民族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元代的岩画艺术更是这座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包头博物馆整体建筑以“草原上的巨石,巨石上的文化”为主题,造型恢宏、内涵深邃。远远看去,整个建筑宛若巉岩峭拔的山崖,壁立峥嵘,情趣盎然,与广场上的草坪、鲜花、绿树、喷泉相映成趣,构成了既深含文化底蕴,又极具现代韵律的壮美景观,象征着草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融会贯通、源远流长。
郑州坐落于中原腹地,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而商都遗址的发现更使其声名赫赫。郑州市博物馆的建筑外观正好取意于郑州出土的商代青铜鼎造型。青铜技术和艺术是商周文明最重要的标志,以商代的青铜器作为郑州市博物馆的外观,无疑生动的彰显了郑州地区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同时,青铜器中的鼎更是王权的象征,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自古就有问鼎中原,称霸天下之说。青铜鼎的博物馆建筑外观充分表达出一种沉稳、凝重、霸气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与郑州市的辉煌历史和时代发展相映成彰。
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苏州博物馆建筑在设计理念上借用了当地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使建筑融入到庭院式的环境中,又在有限的空间内巧妙的将各种景致组合在一起,真正的达到了建筑与自然、建筑与人的和谐共处。博物馆中央部分的建筑为殿堂形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博物馆建筑的主色调沿用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中的粉墙黛瓦,以此将建筑的轮廓线与天际线与苏州城的传统肤色融合在了一起,使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
九江雄蟠赣北,濒江扼湖,山水得天独厚,众多骚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足迹。九江博物馆建筑构思正是来源于它的地理和人文特色。博物馆建筑的立意与造型是对大自然千变万化的山水的高度抽象,山水合奏的旋律于一刹那奏响一曲天人合一的凝固乐章。另外,山水轮廓的抽象表达可以形成一种高度简洁的现代建筑语言,似山非山,似水非水,浑然一体,从而获得前卫的先锋建筑品质,生动的体现出江南特有的文化氛围和区域的地理特征。
河南位于中国中心的位置,自古有中原之称,是整个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诞生于太行山下、黄河岸边的中原文化,更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缩影,彰显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折射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而河南博物院的建筑形象取自中国现存最早的观星台。这座观星台位于登封市的周公庙内,创建于元代初年,系由台身、石圭与表槽组成,台身下大上小,形如覆斗。河南博物院建筑的设计者将形似覆斗状的观星台加以艺术的夸张,演绎为埃及的金字塔造型,并巧妙的为其戴上了一顶皇冠,更加彰显出雄浑博大之气,堪称一座凝聚着中原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标志性建筑。
安徽地跨江淮,北接中原,南联吴越,中原文化与吴越文化在此碰撞、对接、融合,并滋生、发育、成长。徽派雕刻、徽派盆景、徽州漆器、徽州竹编、徽州民俗等都是独具特色的徽派文化的重要内容。安徽博物院的建筑造型充分体现了五方相连、四水归堂的徽派建筑风格。外墙立面采用青铜纹理建材,体现厚重的文化历史,内表面为木质衬里,温暖而人性化,中庭内面采用晶莹剔透的玻璃做幕墙,具有一定的现代感。场地与空间的关节处点缀了深邃的竹海、静谧的水池、精雕的长廊、徽州牌坊的入口框景等,彰显了安徽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渊源。
福建省负山面海,拥有辽阔的海域、宛延曲折的海岸、众多优良的港湾和丰富的海洋资源,这些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构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福建海洋文化。福建海洋文化又包含了“船政文化”“闽南文化”“妈祖文化”等在内的众多更小区域的本土文化。福建博物院主体建筑则是数个具有福建文化特色元素的集合:富有福建民居特色的几字形屋顶,体现“闽”字内涵的图腾柱,汇集中国文物精华的浮雕墙体,模拟福建土楼风格的自然馆建筑,扩散水纹状的主体建筑广场。这些元素结合福建博物院三面环水的地理位置,既体现了福建的民俗风情和扬帆远行的发展愿景,也体现了水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和谐蕴涵。
略览各地的博物馆建筑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每座博物馆建筑都直接或间接的表现着某种与这座城市和谐共生的文化寓意。这是每个地方博物馆建筑所具有的独特属性,也是激发建筑设计灵感和思路的重要源泉。这种抽象的文化寓意往往通过外在与内在特征表达为具体的建筑语言。文化寓意的外在表达可以通过相关文化载体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形成特殊的建筑语言,如包头博物馆巨石的造型以及郑州博物馆青铜鼎的造型。文化寓意的内在表达则与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集体记忆相关,是一个地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在每个人心中留下的烙印,如苏州博物馆正是通过对空间尺度的控制和室内外空间关系的组织来表达苏州地域文化中简约委婉、内敛典雅的精神气质。
外在表达与内在表达相融合,使得博物馆建筑在发挥陈列展览作用的基础上,也更加注重建筑形象本身对地域文化的表达和诠释作用。留连于每座博物馆建筑前,那精心巧妙的构思和设计总能令人记忆深刻、回味悠长。
[1] 吴希堂.从苏州博物馆新馆谈渗透在建筑中的中国文化核心[J].科技风,2011(3):21-22.
[2] 张 华.九江博物馆建筑设计创意[J].建筑创作,2007(5):17-18.
[3] 徐 雷.历史的沉积,现代的精神:河南博物院建筑与陈列提升[J].建筑创作,2010(10):33-34.
[4] 李维富.山西博物院:书写新的建筑史[J].建设科技,2007(3):10-11.
[5] 马金锐.博物馆建筑之批判思考——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J].中外建筑,2010(7):42-43.
[6] 齐 康,林卫宁.贴近自然 融于园林——福建博物院创作设计[J].建筑学报,2003(7):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