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2012-08-15关浩杰

山西水利 2012年1期
关键词:平原区水资源量供水量

尚 帅 ,关浩杰 ,王 继

(1.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财经大学,山西 太原 030012)

1 水资源现状

1.1 水资源总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进行过两次全省性的水资源评价。第一次评价是在1982年,评价采用1956—1979年水文系列,第二次评价是在2003年,在第一次评价的基础上,将评价系列由1956—1979年延长到1956—2000年系列。

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成果表明,全省1956—2000年系列多年平均降水量795亿m3(折合508.8mm)。水资源总量123.8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86.8亿m3、地下水资源量84亿m3、重复水量47亿m3。与1982年完成的第一次水资源评价成果(1956—1979年系列)相比,降水量减少了25.2mm,减幅4.7%,水资源总量减少18.2亿m3,减幅12.8%。按2003年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381m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世界平均水平的1/25;每公顷平均水资源量2700m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世界平均水平的1/12。

1956—2000年,全省山丘地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76472万m3,降水入渗补给量163892万m3;地下水多年平均资源量863469万m3,其中降水入渗补给量840362万m3。1980—2000年,全省山丘地下水资源量642728万m3,盆地平原区306624万 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818060万m3,其中降水入渗补给量794955 万 m3。

1.2 水资源可利用量

根据第二次水资源评价结果,全省估算地表水可利用量为 518660万m3;地下水可开采利用量500338万m3,其中盆地平原地区孔隙水可开采量245255万m3,岩溶水可利用量197307万m3,山丘区孔隙裂隙水可开采量57776万m3。

1.3 水资源国民经济可利用量

全省水资源可利用量为83.77亿m3,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51.87亿m3,地下水可利用量50.0亿m3,重复可利用量18.10亿m3。2003年,全省用水总量55.8亿m3,其中,农业用水36.6亿m3,占用水总量的65.7%;工业用水14.1亿m3,占用水总量的25.4%;城市生活用水4.6亿m3,占用水总量的8.3%;生态环境用水0.3亿m3,占用水总量的0.6%。

2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2.1 水利工程供水情况

山西省的水利工程包括地表水供水工程和地下水供水工程。

2.1.1 地表水供水工程

2010年,全省共有蓄水工程6081座,总库容491863万m3。按规模分类,大型水库7座,总库容和兴利库容分别为223903万m3,94058万m3;中型水库58座,总库容和兴利库容分别为171459万m3,65817万m3;小型水库667座,总库容和兴利库容分别为 89835 万 m3,45288 万 m3;塘坝 5349 座,总库容 6666 万 m3。

2010年,全省现状引水工程12200处,现状供水能力118268万m3,其中海河流域现状供水能力60216万m3,黄河流域现状供水能力58052万m3。

2010年,全省现状提水工程11059处,工程现状供水能力222137万m3,其中海河流域现状供水能力17278万m3,黄河流域现状供水能力204859万m3。2.1.2 地下水供水工程

2010年,全省共有机电井97276眼,配套机电井90540眼,灌溉机电井为86909眼。

2.2 其他工程

其他工程主要包括集雨工程、污水处理再利用工程。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建成雨水集蓄工程55.68万处,其中蓄水池6000处、水窖54.5万眼、塘坝5800处,人工集雨场48.2处,总集雨面积1400万m3,总蓄水能力 9214万 m3。

2008年,全省11个地市污水处理工程总设计规模达到249.05万t/d,污水处理厂38座,设计规模141.05万t/d,总处理能力125.3万t/d,实际处理水量107.2万t/d;在建污水处理厂61座,总设计规模108万 t/d。

2.3 供水量

2010年,全省各类供水工程供水量425231.72万m3,其中蓄水工程供水76522.30万m3,占总供水量的18%;引水工程供水75014.31万m3,占总供水量的17.64%;机电井供水216082.41万m3,占总供水量的50.82%;机电泵站供水57612.70万m3,占总供水量的13.54%。

3 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3.1 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

山西省分属海河和黄河水系两大流域,黄河流域面积9.7km2,占全省面积的62%;海河流域面积5.9km2,占全省面积的38%。除北部有洪水面积不大的少数支流自内蒙古注入山西省外,河流均呈辐射状向四周发散,汇入省外河流,总体上属自产外流型。

在全省17个流域分区中,卫河、三门峡—沁河和沁河三分区多年平均径流深大于100mm,海河北系各河及黄河流域河口—龙门、龙门—三门峡区间各支流及汾河上游多年平均径流深均在50mm以下。从径流的开发利用条件来看,永定河、滹沱河、漳河、汾河、沁河等5条河流流域面积较大,有较好的建库蓄水条件,有利于水资源的控制利用;大清河、卫河、晋西及晋西北沿黄各支流水系分散,水量难以利用。盆地平原区的径流绝大部分为汛期洪水,只有一些较大的河流才有少量基流,但水质较差,因此,平原区径流量的可利用量很少。

受平原区径流量可利用量的限制,地下水资源对全省各盆地平原区的供水具有重大意义,各区补给量和开采条件有较大差别。山前洪积扇及倾斜平原区含水层岩性颗粒较粗,补给条件好,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总补给模数为20万m3/km2,最高达30万m3/km2以上。冲洪(湖)积平原区,总补给模数为10万~15万m3/km2,最小低于5万m3/km2,开采条件相对较差。

综合考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供水条件,山前洪积扇及倾斜平原区供水条件最为优越,既有山区大中型水库调节的水量,又有丰富易取的地下水,有的地带还有稳定的大泉流量,这一带城市最多,工农业最发达。山间盆地产流虽小,但位于四周山区来水汇集之处,水源较为丰富,是山区人口聚集、工农业发达的中心地区。

3.2 用水需求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2010年,山西省用水量较1949年增加10倍以上,工业用水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2%增加到2010年的24.7%,水资源利用率由20世纪70年代的40%上升到2010年的65.1%。工业用水比例与水资源利用率逐步提高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用水需求仍将持续增加。

山西省工业化发展较早的中部盆地城市太原、大同等由于矿产资源、交通等因素成为省内工业中心,太原水资源量占全省的4.07%,用水量却占到全省的11.79%,属水资源极度缺乏地区。水资源利用接近极限,地表径流普遍断流,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水资源已无法满足需求,很大程度上依赖外调水。在运城、忻州、临汾的供水结构中,运城地下水占60%以上,其他各市水资源供水量基本接近,水资源利用率在36.05%~41%之间。

近年来,随着煤炭、焦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大气、水污染加剧,水资源供应趋于紧张。山西各地区均为资源性缺水区,水资源的短缺促使工业结构向低耗水工业倾斜。因此,发展新型能源工业基地,控制能源工业规模,推进能源产业向高加工度升级,将成为山西产业发展的实际选择。

4 结语

鉴于水资源的先天不足和区域分布的不平衡,作为全国能源大省,山西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规划中应及早考虑水资源的制约因素,扬长避短,科学布局,以确保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平原区水资源量供水量
成都市主城区日供水量的气象相关性分析
基于SWAT模型分析嘉陵江流域蓝、绿水资源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兰溪市供水需求侧气象条件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河南省供水结构变化及不平衡性
浙江省近期各分区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全省供水工程供水量(按工程类型分)
区域地下水资源量计算与分析
河北省平原区新近系热储回灌的可行性与前景分析
河北省平原区馆陶组热储地下热水动态特征
保定市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