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山地居住区景观营建方法研究
2012-08-15王碧石
张 琢 王碧石
(上海原构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上海 200232)
0 引言
重庆作为国家园林城市,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因坡地面积较多,有“山城”之称,山地景观的营造经验相对较丰富。充沛的雨量和适宜的气温也为该区域的植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营建出优秀的山地景观提供了基础保障。
本文基于作者对重庆市山地居住区项目进行实践及考察后,进行多项目的对比和研究,重点分析和探讨景观区域和景观与建筑衔接区域的塑造法则和营建策略。研究对象包括龙湖春森彼岸、招商江湾城、龙湖水晶郦城、龙湖弗莱明戈等,并以地形、坡地建筑、水体、植被等设计元素为切入点,重点探究景观区域、景观与建筑衔接区域的设计手法和营建策略。
1 山地型居住区的特点
山地型居住区集中出现在山地城市中,山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本文所指的山地型居住区是具有明显山地特征的居住区,主要指场地高差大,地形起伏多、地形复杂,垂直落差较大等特征的居住区。
“景观区域”是指居住区内以景观营造为核心的区域;“景观与建筑衔接区域”是指建筑与外环境交接的地方。
2 山地居住区景观区域设计与建设策略
山地居住区的景观要符合项目本身的统一规划设想,合理进行布局,使景观与建筑及周边环境友好的融合共生。综合的考虑场地的地形及土方平衡,因地制宜的利用地势起伏关系塑造丰富地形,考虑工程投资的经济性。本文以景观区域和景观与建筑衔接区域为载体,重点阐述山地居住区的塑造法则和营建策略。
2.1 景观区域
2.1.1 住区出入口
1)片区描述。
包括住区主要出入口、次要出入口、人行出入口及车行入口。
2)塑造法则。
住区出入口是体现社区品质和社区管理水平的重要部分,也是城市街道风貌中具有特色和魅力的重要元素。在处理出入口高差时,应该重点考虑城市道路与居住区平面高程间的衔接;其次在考虑联系性、可达性的同时,也要考虑缓解使用者的疲劳感。
3)营建策略。
a.人行出入口:人行出入口的高差处理方法一般包括:设置垂直电梯、手扶电梯、台阶和坡道等。台阶可与种植、水景等相结合。
b.车行出入口:车行出入口的高差处理可以通过设置盘山道来解决。可在转弯处设置特色种植空间,以起到尽端视觉提醒,景观资源能够得到优势利用。
2.1.2 建筑与建筑之间
1)片区描述。
建筑与建筑之间的景观区域,是指各建筑单体或群体和其他建筑之间尺度较小,不能形成功能性活动场地的景观空间。
2)塑造法则。
此处景观空间应以设计封闭、半封闭的小型趣味景观空间为宜,营造安逸、静谧的私人空间,或体验式园路空间。
3)营建策略。
宜结合水景、种植等设置台阶以解决高差问题。设计手法以灵活多变的多层次小空间为宜,将高差问题转化为小型游园空间,增强趣味性营造。
2.1.3 建筑与道路之间
1)片区描述。
建筑与道路之间的景观区域是指建筑单体或建筑群与居住区内部道路之间的景观空间。
2)塑造法则。
此区域是山地项目中最常见,并且最容易忽略的区域,考虑不充分会很生硬,处理得巧妙会很丰富并富有层次,解决高差的方法包括设置坡道、挡土墙、多级挡土墙和垂直绿化。
a.当坡度不大于1∶6时,宜结合种植营造缓坡地形;
b.当坡度不小于1∶6时,宜以挡土墙结合地形为主;
c.当高差大于6 m,宜设置多级挡土墙;
d.如空间局促,宜以垂直绿化为主,局部结合跌水设置。
3)营建策略。
a.在较长的挡土墙需要处理区域,可用分段并且有节奏的植物序列空间进行划分,以减轻挡墙面向车行道路的单一性。
b.有条件做多级挡土墙的空间时,靠近路边的第一级挡墙不宜太高,亲人尺度应为最佳,用来减少对人的压迫感。
2.1.4 公共绿地
1)片区描述。
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内部的宅间绿地、组团绿地和中心绿地等。
2)塑造法则。
在处理此区域高差问题时,应特别注意场地边界与周边建筑、道路的衔接关系以及园路与周边区域的衔接关系;组团绿地和中心绿地尽量平整,用以满足住区内儿童、老年及成年人的户外活动需求。
3)营建策略。
该区域是居民日常使用最为频繁的区域,以开敞空间为主,宜通过设置较长的园路来解决地形高差问题,也可以结合种植、水景设置台阶或趣味台地,增强公共绿地的趣味性。
高差在不能形成8 m以上开敞活动空间的区域进行处理,并结合特色空间种植、景墙、溪流等景观相应手法。
2.2 景观与建筑衔接区域
2.2.1 建筑出入口
1)片区描述。
其位于建筑单体出入口处的景观区域,包括出入口两侧及对面。
2)塑造法则。
在山地建筑中出入口处的处理要顺应地形,一般来说,建筑的正负零标高应高于入口处道路标高,同时也要注意到达的方便性和趣味性;高层建筑要考虑便利的无障碍通行性。
3)营建策略。
a.利用台阶解决室内外高差。山地建筑中,在有坡度道路的两侧设置出入口时,在一定距离范围内,为保证建筑立面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多用阶梯来解决室内外高差不同的问题。
b.当周边地形变化较小,可利用坡道解决室内外高差,不再单独设置无障碍坡道,入口需要设置美观的排水明沟。
2.2.2 建筑周边
1)片区描述。
建筑周边区域是指建筑外轮廓附近的景观区域。
2)塑造法则。
在处理建筑周边区域时原则上需先了解建筑的功能属性及建筑功能需求,需要安静无干扰还是开敞并且有观赏视角;在满足建筑基本需求的同时结合景观总体规划合理布置各种景观元素,使其达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完美融合。
3)营建策略。
沿外墙根据功能需求可设置跌水、小灌木和攀爬植物等景观元素。在建筑周边多与台阶、坡道等相结合设置跌水;攀爬植物与建筑结合有利于丰富建筑的立面,增强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建筑设计中可将此作为立面的一种处理方法,在一些特殊区域还需要设置金属网帮助攀爬植物。
3 结语
山地居住区景观有着独特的魅力,让空间更富于层次,但也是景观设计中最具挑战性的。如何让人们使用中感觉到舒适和惬意,赢得社会的认同需要不断的项目实践和累积。根据多年项目的积累及对优秀项目进行分析,通过对山地居住区景观塑造法则和营建策略的探讨,希望能为相关项目提供些参考和借鉴的素材。尽可能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1]王爱静.山地高层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探析[D].重庆:重庆大学,2011.
[2]张继刚.山地城市景观形态特色浅析[J].规划师,2007(10):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