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

2012-08-15叶树斌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大众化孔子马克思主义

叶树斌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安徽阜阳236031)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这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的需要,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同时还是推动世界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进程的需要,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是 “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性到具体化、学理性到通俗化、由少数领袖人物的理念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和德性修养,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然而就在广大人民群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喜闻乐见的形式揭示出马克思主义深刻的哲理的同时,存在着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心理教育变化过程。入耳不一定入脑,入脑不等于心悦诚服,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真正“众化”,成为一种 “德性”,必然也有自身的实现途径,笔者认为这一实现途径是与孔子最早提出的德性修养的实现途径即“知、情、意、行”相互吻合、相得益彰的,以下就从孔子“德育论”的四个维度阐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

首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重 “知”。“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学习最首先的过程是感知的过程,感知的过程也是知道、了解的过程。孔子主张好学,极力倡导多闻、多见、多思、多问,提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治氏》)、“多见阙疑”、“多见阙殆” (《论语·为政》)、“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还有 “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等重要感知规律。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解决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的数量和程度问题,为此一要学习基本史实。一百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由理论成为社会实践,虽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没有受到影响,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尤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合理性,也增强了人们对真理追求的趋同感。二要掌握基本概念。如生产力、市场经济、物质与意识、依法治国、科学发展观、中国化、实事求是、价值等涉及很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准确理解和科学把握这些概念和知识,有助于民众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单位实际、个人实际心联系起来,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指导民众行为的科学指南。三要理解基本原理。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重大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所在。列宁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一般的指导原理,毛泽东称其为普遍真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涵义的高度概括。只有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知”的基础上,民众才能拿起这种思想武器,正确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精神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

其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养 “情”。情感、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好恶倾向的内在反映。个人的情感本身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建立于 “知”的基础上的内在吸引力和影响力。孔子认为学习情感直接作用于学习者,情感的投入是学习成败的关键。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由此可见,理论情感是深入认识和践行理论的必然结果。从表面上看,理智与感情似乎相对立而存在,事实上,情与理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列宁曾经说过:“如果没有人的感情,那么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1](P317-318)因此,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过程中,会产生探究客观规律的情感需要。然而在这种需要的驱动下,必然要对客观世界做出科学解释并指明改造世界的正确方向,具体来讲就是要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实践中的障碍,在心理上形成一种认同感,进而形成学习、掌握和运用它的浓厚兴趣。当然,这时对理论的感情还只是一种朴素、外在、粗浅的认同,具有暂时性和不稳定性。只有当人们习惯于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并在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真理需求时,这种对理论的感情才真正得到不断加强和升华。自鸦片战争以来,多少仁人志士都在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无数革命先烈在马克思主义的情结感召下抛头颅,洒热血,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用鲜血和生命缔造了共和国的大厦。在新中国建设道路上,无数建设者怀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情,把自己满腔的激情投向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浪潮,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壮丽诗篇。马克思说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也提到“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邓小平也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些无产阶级革命家用他们的理论点燃了人类为解放自身、追求幸福、探寻光明的激情。然而这种激情既来自于他们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更是来自他们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真挚热爱。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引导人民群众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既要领悟这种蕴藏在理论背后的深厚感情,更要培养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与爱好,才能把握科学理论的真谛。

再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坚“意”。心理学家认为,意志是自觉确立目标,根据目标支配并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期目的的心理过程。所谓有志者志不移,无志者常立志,坚强的意志是治学理事的首要条件。孔子对此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认为人应该 “志于学”、“志于仁”、 “志于道”;在《论语·子罕》中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末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2]实际上,意志反映了人在认识和变革主客观世界过程中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力量,尤其马恩在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强调“我们的任务是要维护我们党意志的坚定性、忠贞性和纯洁性。我们应当努力把党员的称号和作用提高、提高、再提高”。[3]中国共产党在入党誓词中也强调“永不叛党”。这些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就在于党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始终保持坚定性和意志性。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党和全国人民所面临的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等考验更加严峻,所面临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危险更加突出。能否经受住各种考验、化解和战胜各种危险,这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坚“意”,其要义就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守社会主义方向,铸牢精神品格、改造主观世界、推动理论发展,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进步的根本保证,更是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动力所在。

最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持“行”。行为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德性的外在表现,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孔子非常重视实践,认为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认为善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学以致用。他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之新”理念,认为通过及时地、反复地进行巩固已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创造出新的东西。同时他在《论语述而》 中又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4]意思是书读得再多再熟,知识掌握得再多,如果没有将之应用到从政的实践当中,那有何用途呢?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才能焕发出夺目的光芒,同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工具,一种帮助我们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的工具;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为实践服务,民众只有拿起这一工具不断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汲取营养,才能使理论得到丰富和创新。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客观上强调民众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和改造现实世界,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价值观等获得全新的解释和扬弃,从而形成新的理论体系,为世界和平、人类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今天,我们需要清醒认识这样一个事实,必须树立这样一个自觉:离开了中国实际、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离开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根本,就很难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5]的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会丧失前途与方向。民兴则国兴,民强则国强,这是现代社会的通理。力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必须养性修行,坚守孔子的德育准则,以德为先、以学为本、以情为系、以意为鉴、以行为主,集全民之智,举全民之力,才能加速扭转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开辟中国这一 “旧邦” 之蓬勃 “新命”。[6]

[1]列宁选集 (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刘小兰.整合知情意行提高德育实效[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18.

[3]陈 方,刘田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1,(4):31.

[4]杜永红,冯 涌.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启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7):18-19.

[5]骆新华,张 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的基层党员政治信仰反思性探析 [J].理论观察,2012,(1):18-19.

[6]曾长秋,蒋依晨,吴仁喜.近三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 [J].怀化学院学报,2011,(1):23-24.

猜你喜欢

大众化孔子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