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喀斯特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以贵州省长顺县为例

2012-08-15王晓燕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长顺县科技推广石漠化

王晓燕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贵州都匀558000)

现代农业的概念是针对传统农业而言的,现代农业是指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的生产活动。现代农业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联结,以企业发展为龙头的农业,是实行企业化管理,产销一体化经营的农业。

一、长顺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长顺县概况

长顺县是贵州省典型的喀斯特分布区,喀斯特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3.9%,全县岩溶面积196.08平方千米,石漠化面积及潜在石漠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7.95%,石漠化面积中60%为中度石漠化至极强度石漠化。石漠化分布面积大、等级类型复杂多样,是全省石漠化现象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都匀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队《长顺县2008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初步设计》,2008年11月)。2008年,该县被纳入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县范畴,成为贵州省55个、黔南自治州7个试点县之一。2011年,又被列为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属贵州省14个试点县之一,成为黔南自治州唯一的一个试点县。

(二)长顺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长顺县立足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菜、畜、茶、果等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一乡一品”特色经济,推进现代农业进程。在推行“一乡一品”特色经济进程中,长顺县根据各区域、各乡镇种养业发展优势,紧紧围绕“开发北部、带动中部、扶持南部”的战略思路,按照推进“4321”的经济发展格局和“北粮果、中蔬菜、南林畜”的产业规划布局,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州的项目支持,以 “果、畜、药、菜等为重点,集中力量扶持农户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畜牧养殖方面重点以生猪和南江黄羊为主,家禽方面以绿壳蛋鸡为主,种植方面重点以蘑菇、生姜、西红柿、苹果为主的特色农业经济产业链。随着 “一乡一品”特色经济的纵深推进。目前,该县已发展精品苹果至3.5万亩,种植核桃10.2万亩,葡萄0.5万亩,药材1万亩,茶叶种植2.99万亩,烤烟种植稳定在每年4.5万亩左右,绿壳蛋鸡已发展到120万羽,蔬菜种植9.7万亩,经济作物所占比重大大提高,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1](P1)

二、长顺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

长期以来,由于石山区村社位居岩溶地区,喀斯特石灰岩面积比例大,人口多,土地少,耕地更少,土地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已经处于超负荷状态。而为了解决人地矛盾,又大量开垦山地,引起更多的水土流失,植被进一步遭受破坏,使脆弱的生态环境更趋恶化,土地生产力不断下降,农民赖于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丧失。石漠化重灾区成为长顺县的最大县情,是长顺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障碍。

(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总量不足。2010年,通村油路普及率仅为20%,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仅为0.44亩(长顺县人民政府《长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二是农村基础设施严重老化。大部分的农业基础设施是60、70年代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多已十分陈旧,有的甚至已经失去使用价值,特别是村集体几十年农民省吃俭用修建的农业基础设施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无钱、无人维修几乎已经完全报废。而近年来新开垦的农田,基本上没有田间配套设施,涝不能排、旱不能灌,完全是靠天吃饭,基础设施老化的矛盾比较突出。四是农村基础设施结构失衡。当前长顺县农村基础设施普遍存在低档和硬件设施供给多、高档和软件设施供给少的“两多两少”问题。同时,投资主要用于灌区节水改造和渠道防渗配套及烟水配套工程和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主体缺失,田间灌排设施效益衰减。[2]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不高

一是龙头企业发展滞后。目前仅有的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范围窄(长顺县目前没有国家级龙头企业,而省级龙头企业仅有1家——贵州红樱桃有限公司,州级龙头企业仅有4家),没有把市场和农民很好地联结起来,未形成较稳定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全县缺乏有实力、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难以实现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二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目前长顺县农业生产仍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而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育不充分,绝大部分规模小,管理不规范、市场竞争力和服务能力低下,农户覆盖率较低。三是农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土地流转渠道不畅。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要求土地集中连片开发,现行土地政策是承包到户,土地经营权可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进行流转。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农民小农经济意识淡薄,存在恋土情结和“红眼病”现象,加之土地流转费相对较低,农民担心今后的保障问题,而不愿进行土地流转,从而使土地难以有效的集中,形不成规模经营,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存在一系列的制约因素

一是农业产业化生产不成规模,交通不便,导致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所需成本高、效益相对较低。二是农业科研单位少,且科研与生产相分离的运行机制制约着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不高,“以钱养事”的改革新机制运行不顺,农业科技队伍不稳定。特别是乡镇农技人员是与农民 “打交道”的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的生力军,目前已出现断层现象。四是财力资源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所需经费不足,只能进行低层次的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不能进行深层次的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直接影响着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成效。五是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手段落后,农业科研设备不够精良或缺乏必要的科研设备,导致所出的科技成果水平较低。

(五)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目前,长顺县的农村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占39.3%,小学文化程度占11.2%,初中文化程度占43.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5.8%(中共长顺县委、县人民政府《长顺统计年鉴》,2008年)。农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6.8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而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动过程中,出现了农民人力资本的 “逆向选择”现象: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 “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的留守农民素质。无疑,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其素质偏低,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三、促进喀斯特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

(一)加快石漠化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产发展环境

土地石漠化是喀斯特山区农业发展缓慢、农村落后、农民贫困产生的主要根源,是喀斯特山区农村产生贫困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因此,加快土地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是喀斯特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只有加快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喀斯特山区大多数农民基本生产、生存的条件和改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环境,才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从而,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坚实后劲和基础保障。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一是退根还林还草,带动林果业、畜牧业,以及果品储运与加工等产业的发展。二是发展农村沼气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三是依托科技治理石漠化,发展高效农业。

(二)加大“三农”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积极争取国债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加快农村公路网络建设,集中建设一批通乡、通村公路,逐步实现公路硬化,从根本上解决交通运输“晴通雨阻”的瓶颈制约问题。二是积极推进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改造的市场化运作进程,改革现行水利建设基金、防洪保险基金、特大防汛基金的使用办法,允许集中部分三项基金作为注册资本,组建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投资主体,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努力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三是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在各级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专门设立农副产品供求信息、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栏目,构建农村信息平台。[2]

(三)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气候、土壤、水资源条件好,无污染,具备生产生态高效优质农产品条件的实际,按照“最穷的地方,生产最生态的产品,以最贵的价格卖给最有钱的人”的理念,积极与深圳对口帮扶长顺的罗湖区对接达成共同建立“贵州·长顺东西合作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化扶贫示范区”的共识,加速农业产业化的有机 “换代升级”,打造优势品牌产业。二是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与农民确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连接机制。三是要坚持多元化、多主体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 “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思路,依托龙头企业和经营实体,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形成纵向相通、横向相连、产加销衔接、农工贸一体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网络,实现农村生产经营的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四是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可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动,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制度,制定土地流转优惠政策,以使农用土地向农业经营能手转移,促使土地相对集中,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

(四)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

一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农业科技创新具有一定公共物品的特性,而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首要职责,国家财政应加大资金投入,以满足农业技术创新对财力资源的实际需求。二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设,加快培育民营科技机构,鼓励、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畅通创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的渠道,加速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科技提升。三是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喀斯特山区应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及信息服务反应体系。以“科技人员进基地、科技基地联大户”等形式,全面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实现农技推广零距离,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四是解决农业系统中农技人员“青黄不接”的现象。每年从大专以上院校毕业生中引进3—5名农业技术人员,补充农技人员的不足,同时重点引进、聘用高科技农业人才进驻喀斯特山区,并与他们签订一定年限的服务合同。五是加快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创建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新模式,指导农业科技机构以增强创新能力为重点,通过引进资金、引进品种和技术等,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良好的科研机制,谋求更大发展空间。

(五)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现在国家已加大了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但还应调整教学内容,为新农村建设培养用得上的人才。[2](P15330)在农村现有条件下,集中有限力量和资源扎扎实实办好基础教育,特别是争取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改革课程体系,增强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保障。二是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现代农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喀斯特山区要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建立健全农民科技培训机制。加大农民科技培训投入,动员社会力量,整合培训资源,兴办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并运用田园学校、农民课堂、网络培训、科技党课等途径培训农民,形成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科技培训机制。三是加强现代农业技能培训。加强与科技部门、高等院校的联系与协作,划拨专项经费聘请科技人员作技术指导,按照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围绕绿色生产、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开展分类培训;同时积极培养农村科技骨干和实用人才,努力使每个农民都掌握一两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每个村都有一批科技示范户。[2](P15330)

[1]“185工程”助推长顺农业产业化发展[N].黔南日报,2012-06-12.

[2]王晓燕.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J].安徽农业科学,2010,(27):15329-15330.

[3]李英勤.贵州土地石漠化与“三农”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J].生态经济,2006,(2):58-59.

猜你喜欢

长顺县科技推广石漠化
乡村e站助力科技推广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研究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宜春市油茶科技推广成效与经验
长顺县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石漠化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以广西为例
贵州省长顺县板丛水库灌区跨沟建筑物方案比选
贵州省长顺县白腊凼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设计分析